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004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大船上下先去人,搜身,之后装在笼子中吊上去,就一个人,穿刺史衣服的。

“臣赵栋拜见陛下,大喜。”来人跪在地上,他不愿意站着鞠躬。

李隆基没出声,他应该配合问‘喜从何来’,对方才好接话,他不说,就看着。

赵栋等了等,自己说:“臣恭喜陛下,泉州所治,晋江县有民出海归来,主动缴纳赋税八百缗。

只一艘船,便缴赋税如是,臣请陛下降恩,于泉州晋江所在,鼓励海外贸易,以增国资。”

“哦?”李隆基动容了,居然有人跑出去赚了钱主动交税?

旁边的高力士一皱眉头,转身从旁边宫女托盘上取了茶碗,把盖子打开放在旁边,连着托盘端过来,放在李隆基面前。

李隆基看一眼,对赵栋颔首:“好啊,赵卿且去洗洗风尘。”

“臣谢陛下。”赵栋高兴了,起身被宫女引着去洗澡、换衣服。

“高力士。”李隆基看高力士。

“臣早得到当地报纸部门传信,泉州晋江章氏子弟章瑞波主动缴税两千二百二十缗,说见到李东主……”

高力士把他拿到的情报哇啦哇啦说出来,章瑞波怎么遇到李易的,李易干啥了。

之后章瑞波如何回来的,拿出多少钱走驿站,又去报纸发行的地方报备。

李隆基还是颔首,笑了:“元之,钱……差了一点。”

“陛下,臣知晓。”姚崇站出来,眼睛放光啊,终于又逮到一个。

人家缴税两千多缗,到你这刺史手上变成八百,你居然敢进京邀功?你太厉害了!

堂堂刺史,怎可以傻到这等程度?

“不要冤枉一个好人,更不能放过一个坏人。力士,缺人手就从其他地方抽调,与朕直言。”

李隆基说完起身离开,该吃饭了,今天中午吃饺子。

他顺便敲打一下高力士,如此重要的事情居然不主动报,地方缴税跟平常不一样。

报纸那里的情报多,你难道连轻重缓急分不清了?

高力士过来搀扶李隆基:“臣是想等钱财到了,陛下你问的时候臣再说,臣派人去了解情况了。”

高力士委屈,他哪知道有人敢在这个事情上造假。

他拿到消息的时候就叫人去查,越完善越好。

结果赵栋这个刺史先来了,一开口就是八百缗。

剩下的一千四百多缗难道换成铜钱叫赵栋吞下去?

“说明地方驿站依旧受当地官府影响,不够独立。比不得报纸印刷站点。”

李隆基接受了高力士的解释,从中他分析出驿站不够保险。

驿站在地方选人,熟悉地方情况,本身是个好策略。

结果出现了不可控的问题,驿站的亭长等人摆脱不了地方官员钳制。

反倒是印刷站点儿,人家的亲人又不在地方,人家接受培训的时候是李家庄子的人负责。

比起地方官员,李东主才最厉害。

我印刷站点儿,陛下直辖,李东主帮着保障,你刺史算个屁!

啥?你把我整个印刷点儿的人全杀了?来,你试试!李东主出手调查,陛下灭你们九族。

“陛下,该是李东主出去时所说的应回来的日子了。”高力士不去添油加醋,没意义。

对方的结局定了,他需要让李隆基高兴。

……

“从这里直接回陆州,把罗汉果的事情落实下去,这个药材挺有用,不仅仅当治病的药用,还能当小吃的添加物。”

游艇在往回赶,李易要去陆州。

之前说好的,叫当地多种罗汉果。

罗汉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甘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麻辣涮串儿的冷串儿上。

串儿是凉的,蘸着料吃,里面就有罗汉果,不然吃完上火,还拉肚子。

在中国,不管是热的麻辣烫还是冷的麻辣涮串儿,正统的都是中药材跟着。

保证让人吃得过瘾,还没后遗症。

发展过程中就有人偷工减料,罗汉果多贵呀,其他的中药也不便宜。

明明是中药熬出来的麻辣汤,变成了辣椒油、麻酱、糖、醋、盐勾兑的东西。

正宗的用老中药汤煮,发展到白水煮,再加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说自己是正宗。

过桥米线不是鸡汤烫熟的,改成一起煮,最后放点豆瓣。

最恶心的是旁边的墙上有一幅占了半面墙的过桥米线宣传画,宣传画上说是鸡汤。

李易以前遇到过,吃的时候嘟囔:根本不是正宗。

结果人家服务员听到了,直接怼:你花十多元钱就想吃正宗的?你花一百元试试?

李易拿出来一百元,给我试一下。

服务员又说:我们就这样,你进来的时候难道自己不清楚?你以为你有钱啊?你装什么装?

李易当时:……

他觉得他一瞬间回到了供销社时代,店员都这么傲慢,而且讲歪理。

他没去跟服务人员吵,因为没有意义,赶紧吃饭,吃饱了去继续赚钱。

跟这样的服务人员多吵那一会儿的时间,自己赚的钱就是服务人员一个月的工资。

下回去对面吃,对面一碗米线六十六,服务人员才热情呢。

这边的服务员没错,你花多少钱就享受多少的服务,但你多花钱还不行,咱们提供不了哇!别看我挤对你的时候那么说。

“我又想起了一个事情,制度的事情,必须严格限制。”李易再一次思维发散后,对永穆公主说。

第1505章 近家心急船绕往

“李郎你说什么事儿?”

永穆公主在给女娃娃吹头发,女娃娃病好了,洗个澡,头发湿漉漉的。

女娃娃手中还拿着那个波板糖呢,她就是舔,舍不得吃掉。

“提高百姓的素养,换个说法叫职业素养。你看我当医生的时候,我从来没说我身份如何而对患者就如何。”

李易其实真正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抗争的精神。

大唐百分之五十的书生要配宝剑,大唐的百姓允许有弓箭。

限制的是弩和甲,百姓不可以有弩,并且身着全甲。

至于说宝剑、刀和布甲,随便。

怎么说呢,李易时代的美洲那个白皮肤的国度,他们的枪理论上不允许存在连发。

但是实际操作中,连发有自动连发和手动连发,人家就改一下枪。

证明那个国度民主、自由。

而大唐按照武器的规则来说,弓、刀、布甲,比那个地方的更自由。

但没有说谁没事就拿弓射别人的,因为还接受着传统教育。

故此一个国度文明与否不在于有多少武力和钱财,也不能包含技术和生产力。

文明是一个信仰,基督、新教、伊斯‘蓝’、外面的佛教,都是信仰,却与文明无关。

这些信仰具备排他性,不信我的我就杀你,这叫文明?

而中华的信仰包括了改变形式的佛,还有本土的道与儒,更多的是包容。

要非得说一个排他的,那必然是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李易也反感儒教,却不是全否定,有的东西也行。

儒是治国之本,教百姓懦弱。

从文坛方面限制与制约当政者,一代代的都习惯了。

李易表示感谢,一个感谢的是秦始皇,给后代一个中华可以统一的理念。

“每一个人都想着自省自己,又监督别人,不要逆来顺受,在律法的框架下敢说、敢做。

发现官员有问题,上告,告得人多了,想要封别人口的官员就少了。

看到小偷,人人喊打,当小偷的人少。若俱是害怕小偷报复,更多的小偷会出现。”

李易说起社会对于违法的人的民众基础性。

“可是有人就是怕被报复,有家人要养。”永穆公主认为很难。

“财帛动人心,抓到小偷和强人,落实后给奖励,审查要严格,以免官府和百姓为了钱陷害良人。”

李易认为简单,给钱,能赚钱,对于危险的考虑就少了。

“得等财政钱多了才行,我记住了。”永穆公主从大唐财政考虑。

“先在报纸上宣传,走吧,着急回去,陆州的罗汉果事情在……苏州说一声。”

李易暂时放下去陆州的打算,他想快快回去。

“苏州?”永穆公主琢磨苏州怎么走。

“从此地过去,六个时辰左右,长江入海口,进长江,转运河,再转黄河,不从上面绕。”

李易换一条路线,之前想绕山东半岛,进黄河口,海州不去。

他琢磨一下,应该叫大唐的百姓好好看看游艇,运河最适合。

这样走的话,走上海,而非杭州,杭州直接进京杭大运河。

他担心杭州的路段不好走,现在的西湖还没有苏堤。

永穆公主无可无不可,只要能回家,走哪都行。

然后游艇走着走着,又改方向了。

去杭州,到杭州外面的海域,连续下网,当地渔民围观。

不白看,船上捞出来的许多鱼给渔民,游艇没空间装。

李易主要选择黄唇鱼,捞三个小时,带着一百多条黄唇鱼和上千个鱼鳔离去。

渔民们看傻了,怎么还有那么下网的,速度飞快,一会儿一网。

等游艇一走,他们叫喊着往回划船,鱼装满了,回去就能卖。

得告诉官府的人,长安灞水李家庄子的李东主回来了。

捞了许多黄唇鱼,还有取下鱼鳔扔给自己的黄唇鱼。

李易走外面的海去渤海湾。

他归家心切,认为游艇在大运河速度飙不起来,还少了礼物。

游艇上的人情绪都不怎么稳定了,吃不下去饭,眼看要到家了。

十八个半小时,进渤海湾。

时间为晚上,天黑的,海面上有渔灯,渤海湾的渔民们正在作业。

以前他们打渔只能在周围的地方卖,卖不上价,要是有遇到昆布,或者海参的,才能问别人买不买。

通常给的价钱很低,在长安能卖上一千钱的东西,在海边给一钱都多。

主要原因在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想去其他地方非常不容易,从莱州要去长安,得办证。

明知道在别处海货卖得贵,也无法卖高价。

如今宋王抬价,海民们把东西卖给宋王,别的商人只得跟着抬价。

渔民有了收入,愿意打渔,原本不是渔民的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