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146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就这种人,真的是太过可恶,可恨了!

只不过,李秋没能想到的是。

这若是真换成了那个昏君,绝对直接先把侯君集给杀了。

敢去无理取闹,惹自己的儿子?

昏君才不管你有没有功勋,有没有旧情呢!

随后,还是老规矩,李世民就与李秋谈论起近来国事来。

时间过的飞快,记得上一次他们爷俩讨论国事,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说到魏征提出的抚民以静,鼓励农桑的治国策略,李秋是非常赞同的。

同时,李秋也就借着上元节那天那个小孩子的事情给李世民说了一下。

“后来,那个小男童,也就在孙思邈的几服汤药下,终于病愈,救活了过来。”

“眼下百姓们除了天灾,战乱之外,最恐惧的应该就是得病了。”

“天下庸医太多,利欲熏心者,也不在少数。”

“这一场病治下来倾家荡产不说,多半还治不好人。”

“连这京都,长安城中都尚且如此,可见大唐的其他地方,医馆的水平,要落后到什么程度。”

李世民这时候也是叹息,“唉,这种情况,你说的不错。”

“可是这眼下,朕能让他们填饱肚子,能够活下去,都已经是如此之难了。”

“而想要改变这民间医馆的现状,怕是不易啊!”

“也不是哪家医馆,都能请到孙思邈这样的神医去坐诊的。”

“不要说那些民间的医馆了,就是朕这皇宫,不也难寻一个能与孙思邈媲美的御医啊?!”

听到这话,李秋不由得一笑。

对他甚是了解的李世民也是笑着说道:“怎么,你小子又有了好策略了?”

“要是有就说来听听。”

“若是真的可取的话,朕会支持你,奖赏于你!”

李秋这时候正色答道:“陛下,像孙思邈一样的神医,却是世间仅有。”

“可是能够拥有孙思邈一半,六成,七成医术的徒弟,天下间却是有很多。”

“在臣的芙蓉书院中,孙思邈目前就带着一百多名有医者天赋的徒弟们学习医术。”

“陛下您也知道,那芙蓉园中的孩子,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懂事,刻苦,知道感恩。”

“想必用不了几年时间,长安城周边,就会涌现出一大堆医术不凡,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年轻医者来。”

“到那时,我会派他们游走在长安城以及周边,治病开方都不要钱。”

“陛下可以想一想,在有了他们这一群人后,长安城和周边的百姓,又会是怎样一种场景?”

听着李秋的话,李世民双眼中越来越亮。

连手中的象棋都直接停了,然后捏着棋子,皱眉沉思了一会。

“李秋啊,你的这个想法,很好啊!”

“可问题是,这些名医的医术,可都是代代相传,非常保密的。”

“这孙思邈就算是收徒弟,也总不能一口气收下一百多个吧?”

李秋点点头,“起初时,确实如陛下所说的那样。”

“有着非常深的门户之见。”

“不过后来,他还是决定舍弃小义,为了民族大义,以人为本,决定从他这一代做起。”

“摒弃门第观念,从此将医术,发扬光大。”

“在那芙蓉书院的祖师挂像位置,臣也将孙思邈的画像挂在了那里,让这些弟子和后世的医者们,祭拜。”

“所以,在有了这样一位名医甘愿悉心教授的情况下。”

“臣的芙蓉书院,将会为大唐源源不断的输送着有真本事的名医。”

“若是能将其坚持下去,发扬下去,我大唐又何愁没有良医治病?”

“百年之间,我大唐之医术,也会得到一个突飞猛进的进展。”

听着李秋口中描绘出的未来美好的蓝图,李世民重重的一拍大腿,大叫了一声“好!”

要是真按李秋说的那样,那么他李世民治下的大唐,绝对取得历史上的一个莫大的功绩!

“李秋啊,你方才所言,可是无比重要的,利国利民的大事!”

“朕支持你,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它给做好!”

李秋这时点点头,“陛下,臣刚才所言,也只是改变目前状况的一部分。”

“若是想让我大唐的百姓,全都有病可医,有药可吃,完成这天下大治的一部分,单单靠臣和臣的芙蓉书院,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219章 有人要来抢武珝?

听到李秋的话,李世民诧异的看了看他。

“哦?”

“既然你有想法,那就说出来看看。”

李秋随后说道:“陛下,造成目前大唐这种医疗病患环境的,除了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庸医太多以外。”

“还有重要的部分原因是医者逐利,药材太过昂贵。”

“想要达到大唐医疗的大治,除了培养出大量的有医德,有仁心,有医术的医者来。”

“还要从国家和朝廷的层面上,对官方和民间的所有医者进行统一的管理。”

“可以通过对他们医术,医德的评定,来出具一份朝廷认定的身份、认定。”

“如此一来,就能择优入选,将那些滥竽充数的庸医,黑心医者剔除出去。”

“也能让百姓们,心中有谱,免去了被奸商、庸医坑害的可能。”

“其二,那就是通过朝廷的手段,对中药的价格进行一个审核、评定。”

“就如同咱们的长安西市对那些波斯商人,胡商的管理一样。”

“不允许他们卖黑心价,扰乱市场,规定出最高的每样药材的价格。”

“只要咱们的律法全面了,制定了,这就具备了大幅度提升、改变咱们大唐医疗环境的一个基础。”

“当然了,臣这也只是一些粗浅的个人看法。”

“随意说来听听,要是哪里说错了,陛下您也别怪罪小子。”

李世民这时候笑笑,“呵呵,好一个粗浅的看法,随意的说说啊!”

“李秋啊,你知道不,你的这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抵得上朕的大半个尚书省啊!”

“此刻朕的确有想法,把你弄到房玄龄那里去做侍郎!”

这时候,长孙皇后和罗可心两人返回,也恰好听到了李世民的话。

然后笑着说道:“不知李秋又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竟让陛下您如此高兴?”

“竟又想要派他去做官了?”

听到了长孙皇后话中的深层含义,李世民也是笑着摇摇头,打消了让李秋去尚书省这个念头。

之前他可是和长孙皇后说好的,要让李秋远离纷争,远离朝堂,远离这皇家阴暗的一面。

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

随后,他们一家人就直接在长孙皇后的立政殿,喜气洋洋,和和睦睦的共用一顿午饭。

期间,太监徐德和最心腹的两个小太监在远处恭候,服侍着。

其他闲杂人等,一律轰赶、隔绝了出去。

像长孙皇后、李世民、李秋三个,在一起这种感觉吃饭也不是第一次了。

李秋也觉得没什么紧张,颇为的自然。

竟然还食欲旺盛的吃了两碗米饭。

(皇宫的精致玉碗比芙蓉园的小了好多,不怎么实惠。)

而一旁的罗可心,从始至终,都仿佛在经历着一幅光怪陆离的画面一般。

无比小心和恭敬的回答着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关心,询问。

然后不敢不从命的,将自己的一碗饭和皇后娘娘给她夹得菜完成任务一样文雅、淑女,符合礼仪的吃进去。

至于自己吃的是什么,以及这饭菜是什么味道,她都不记得了。

甚至是在回到了自己家,芙蓉园中之后,罗可心的心中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这陛下和长孙皇后,对自己相公的宠爱,竟然比之前自己心中预想的还要深。

……

自李秋和罗可心两个成亲之后,连续好几天之内,武珝一次都没有到这芙蓉园中来过。

其一,是武珝善解人意,想要让李秋和罗可心和和美美的过几天新婚日子。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怕什么来什么,关于武珝的婚事又起了波澜。

在当初武珝和李秋两个还未定亲,李秋还只是长安城的一个小小商贾之时。

武士彟曾主动的联系过长安城中的士族大户,郑家,关于这两家联姻之事。

当时,出乎了武士彟的意料,那个郑家竟然愿意让自己的嫡亲儿子,娶自己的庶出女儿武珝为正妻。

虽说其背后的原因,是郑家的那个儿子太过垂涎武珝的美色和聪敏。

但不管怎样讲,这个郑家都算是礼贤下士,给足了面子了。

这后来,因为郑家的那个儿子在长安城中口碑拙劣,风评太差,武珝誓死不从。

也就有了后来武珝和李秋之间的这一系列事情。

所以武士彟也就将郑家这边丢弃在了一旁。

没有继续的深入谈下去的意思。

在武士彟想来,当时也只是那么初步的交流了一下。

既没有当场就拍板把事情给定下来,更是没有到什么婚书、彩礼那一步。

自己家女儿跟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关联。

可是,郑家的那个儿子,却是对武珝惦念不忘的。

从小就娇生惯养的他,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觉得宝贵。

他就更得得到手才行。

所以一直苦苦央求着自己的家人,去向武家提亲。

其实这个阶段,长安城里谁人不知,武士彟的宝贝女儿,同长泽郡王李秋关系不一般。

不说是形影不离,那也是差不多了。

就连皇上派李秋去各家大臣门口写上联,李秋都得带着武珝一起前往。

所以,郑家人也是苦苦相劝,说人家都那般了,咱们又何必去自讨没趣呢?

但是,这个郑家的儿子也是个奇葩,就认定了非武珝不娶了。

你们指婚的其他国家的女孩子,他就是不要!

反正随着年纪的一点点长大,他也不急,大不了打光棍,不传宗接代了呗!

对不住哈,今天作者菌坐车回老家了,更新晚了点

第220章 在我们家,没有那么多规矩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