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 第81章

作者:抉望

  前面一连串的“不是问题”,还让两位老先生松了一口气,但是最后一条,却让他们眉头紧皱。

  没错啊,学院想要建立起来,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世家大族。

  这些世家大族能够延续到现在,其族内不乏智者。学院立,寒门士子有求学之处,朝廷也有了新的选择,势必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而威胁到他们超然地位的,绝对会承受他们严厉的打击。

  虞世南唉声叹气,李纲则也学着虞世南刚刚的样子,开玩笑的朝李承乾拱拱手:“太子殿下,您计将安出?”手机端../

  相处了这么久,李纲深知李承乾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既然说出了这个问题,一定是有了解决的办法。

  李承乾嘿嘿一笑,还了一礼,然后在两位老先生好奇的目光中开了口:“不如,咱们吧崇文馆给并进去,再面向朝堂再招一次生,如何?”

  两位只是稍加思索就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虞世南笑道:“你的意思是,要借助朝堂里那些新贵族的力量?”

  李纲也点了点头。

  这样一来,或许还真的就不惧名门大族的打击,或者说,名门大族就该不敢打击学院了。

  九品中正制是大唐的关键制度,再次基础上,还有贵族制度。有爵位,和没爵位,堪称一在青天一在地。而开国以来受封拥有爵位的,特别是地位稳固的国公一类,就算家中人口少,也具备了形成大家族的基本条件。正因为如此,可以把他们看做是小家族、大家族的雏形。

  五姓七望并没有爵位,维持着他们超然地位的,就是学问、土地,和所谓的纯正血统。没有正式爵位的他们,也只有靠着外嫁女儿,拉拢一些有爵位的女婿支持自己。房玄龄,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读书人,五姓七望虽然拥有超然的地位,还很有钱,但他们也没有得罪所有新兴贵族的胆子。用不着多少,只要崇文馆里面读书的这些人作为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学院就有了绝对稳固的靠山。这个靠山的质量,某种意义上甚至能超过皇帝。

  毕竟,五姓有胆量对抗皇帝,却没胆量得罪大量贵族。

  想清楚这一点的李纲笑呵呵的夸赞李承乾:“还算不错,想到了重中之重的一点。能想到这个,说明你对人情世故已经看得很开了。若不是舍不得你东宫的伙食,现在让你出师,都没问题。”

  李承乾赶紧说:“您这说的什么话,弟子这才哪到哪,还指望您多多指点呢。”

  伸手拍拍李承乾的肩膀,李纲自是哈哈大笑。

  -立政殿

  蝗灾过后,各地的灾情报告,依旧是重中之重。红翎急使自创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被赶得想驴子一般在关中大地四处奔驰。

  如今最忙的就是户部和兵部,陇右连续两年大熟,但单单这一地的粮食,难以让人放心,还是需要在山南道、河东道和河南道就近调集一些粮食过来才好。除了调粮外,还有关中百姓的游走报告。朝廷无论如何也得对各个州府流动的人口有个了解。

  至于兵部,则是为东突厥和梁国的事情头疼。

  戏是不能演的太久的,所以现在几乎已经可以证实颉利和突利确实打了起来,打的还很凶。

  但鹬蚌相争,大唐君主这个船上渔翁,却对二者附近的小鱼苗产生了兴趣。

  梁师都!

  

第一百六十四章 老不死的和小贼

  

  “梁玄莫者,字师都,安定乌氏人。隋末刑部尚书梁毗从子。出身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杀死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联兵突厥反叛隋朝,割据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即位称帝,建立梁国,年号永隆。

  其勾结突厥外人割据我中原江山,又献媚始毕可汗,受封大度毗伽可汗,不断怂恿突厥南侵中原。我大唐统一全国后,其势力孤弱,内部矛盾加剧。

  去年,我朝廷迁使告谕,以其对反隋有功,不愿征伐,怎奈誓死不从。今颉利突利内战,无暇顾及大唐,可谓取其良机。如今我大唐各路反王仅剩其一,虽关内蝗灾,但出兵征伐梁国,不至负担国内。”

  大殿之上,杜如晦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

  确实,颉利和突利的反目成仇,可以说是天赐良机。梁师都的梁国,只是因为夹杂在大唐和突厥之间,才让大唐投鼠忌器,不敢随便动手。

  如今颉利突利内战,这么好的机会不揍他丫的,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杜如晦是兵部尚书,虽然不能直接下达攻伐的命令,但是却可以在朝堂之上提出。

  随着杜如晦的建议,武将们都笑得见牙不见眼。

  如今大唐各地安定,大家都过上了富贵生活。可是美酒美食吃多了,总容易让人懈怠。如今能捞到仗打,实在是太痛快了!

  李靖想了一会儿,等杜如晦说完,毫不犹豫的站出来说:“启奏陛下,颉利与突利如今内战,我大唐可坐等渔翁之利。若是拿下梁师都,我朝边境线就能北推,伺机北上。此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闭目思考了一段时间。

  作为曾经统帅的他,自然不是军事白痴。大唐对付梁国,可谓是杀鸡用牛刀。驱动军队动手拿下这么一块鸡肋,的确得不偿失。可若是对北上进攻突厥有帮助的话,莫说取之无用,就是亏本也能承受。

  想明白了后,李世民就点点头,起身道:“命: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谋取其地。抓获俘虏,便放回充当反间,以离间其君臣。边军派出轻骑蹂躏其庄稼,使其粮储空虚。命柴绍、薛万均带兵两万,合力进讨,命令刘旻率精兵直据朔方东城。若是颉利派兵过来支援,反击之!”

  武将队伍中,柴绍和薛万均喜不自胜,赶紧出列,单膝跪地。更新最快../ ../

  虽然梁国攻伐起来没有什么挑战性,可是对于处在安乐窝子时间太长了的他们来说,根本没得挑剔。

  解决完出兵梁师都的事情后,半晌都没人出来启奏。

  房玄龄托了托袖子里的两个本章,叹息一声,还是决定站出来。

  太子和太子太师不可能不知道走正规程序,他有资格截下这两封奏折,但他们就是这么做了。

  皇帝针对五姓还只是在声望上打击,而这两位,是打定主意釜底抽薪啊!

  房夫人虽是五姓女,可他作为宰相,这个时候再偏向五姓,就说不过去了。

  人不能当墙头草,关键时候,得站到合适的队伍里啊!

  “启奏陛下,中书省收到了东宫太子与太子太师的奏折。自流民事件以来,尚是首次。老臣觉得二人都言之有理,故希望朝廷采纳。”

  “哦?太子又上奏折了?这倒是新鲜事儿。既然你带着,就直接帮他们念一念吧。”

  看到房玄龄做出了选择,李世民说话都不由自主的变得温柔了一些。

  本来以为举荐的事儿,李世民已经对房玄龄很有意见了。但是现在看来,这家伙的心到底还是向着自己的。

  太子的书信就在龙案上,就算两封奏折被中书省留下,学院的建立依旧是不容置疑的。

  李纲的宏文,诉说了自战国时期以来,教育就总难普及开来。如今大唐已然安定,当立刻开始教化天下....

  李承乾的奏折则是直接诉说了建设学院的各种好处,一条一条的写了足足一整张纸。莫说全读下来,就是读一半,也能让人心生赞同之意。

  读完两封奏折,房玄龄拱了拱手,无视了几道怨恨的目光,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太子既然要建立学院,那就由得他去吧。储君不关心朝政,关心大唐的教育,这是朕乐见其成的。不止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皇帝的话音刚落,户部左侍郎王泽就急不可耐的跳了出来:“陛下,臣以为不妥。闻太子之言,所建学院需要容纳成百上千的学员,完全不是弘文馆、崇文馆所能比较的。若是建设起来,恐怕足足有一个坊市之大。如今正历蝗灾,兵部又要出兵,户部没办法承担。所以,建立学院之事,万万不可啊。”

  早就知道会有人站出来,所以李世民也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太子的奏折里已经说清楚了,所有花费,不取国库,都由东宫一力承担。”

  眼看着王泽站出来后又黯然退场,黄门侍郎崔郢也出言道:“启奏陛下,教化天下也是臣等夙愿。只是,如此严肃的事儿,怎么能让太子主持?倒不是臣小瞧太子,太子年幼,所寻教书先生的质量,未必能有多好。微臣不才,愿意举荐族中几位宿老担任此职。”

  让你们族里的人担任教书先生?那岂不是引狼入室?

  早就料到会有人这么说的皇帝,笑容不变:“看样子你们都没有认真听啊,太子太师李纲的奏折里说的清楚,教书先生的选拔,当是由他主持。老先生相识的大儒满天下,会缺这几个人?爱卿多虑了,退下吧。”

  看着皇帝笑吟吟的样子,崔郢心里一片凄凉....

  奏折的内容,他自然没有仔细听,因为只是开头介绍到老不死的李纲和小贼太子的想法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了他们真正的意思。

  皇帝威胁他们五姓还要靠皇权,而这两个人,更是凶狠,居然直接对他们家族的根本之一动手了!

  若是这个学院真的建成,而且真的教导出了大量的读书人,他们五姓,该何去何从?

  

第一百六十五章 选址

  

  只要长着眼睛的,此时都能看出皇帝的意思。

  很明显,太子和太子太师想要做的事情,很符合皇帝的想法。

  这次蝗灾,五姓因为被太子驳斥的体无完肤,在士林里的名声已经下滑了。如果朝廷再建立一所学院,广教天下学子,那五姓恐怕只剩下之前积累的官位联系,和自己的那些土地钱财了。

  看起来世家大族必备的几样,只缺少了两样:官位的唾手可得和士林中的声威。可是对于五姓而言,这样的打击堪称致命的。

  房玄龄的表态,让五姓失去了宰相的支持,而朝堂上,能跟皇帝相对抗的,也只有宰相和少数几人了。

  硕果仅存的老人之一—萧瑀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老李纲要做的,对我大唐而言可是大好事啊!听完他的奏折,老臣回想自己一生,还真是蝇营狗苟。若是学院建成,老臣当上书告老,跟他老李纲一起教书育人,岂不美哉!”

  李世民笑道:“爱卿还真是动心了啊,不过,你的身子还康泰着,朕还希望你再为大唐出两年的力。等学院真的建成,朕自然会放你离朝的。”

  萧瑀表态了,紧随其后的就是魏征。

  教化天下啊!这也是老魏一直以来的心愿。

  有这几位的带头,朝中近七成以上的官员纷纷赞成,特别是新兴贵族,更是鼓吹的起劲。

  所谓的新兴贵族,就是程咬金等人这样的。论官位,都是四品以上,论爵位,也都是侯爵起步。可是,就是因为家里人少,才一直被传统家族鄙视。家族家族,只有族群够巨大,家族的力量才够巨大。五姓七望就是这样,自家子弟动辄就是几万,旁亲也数不胜数。

  新兴贵族虽然地位高,但是轮到学问,还是处在微末地位。想要为自家子弟找先生,只要有名声的,就都倨傲不肯,更不要说世家大族了。

  如今好不容易遇到太子太师李纲要建立学院,还不赶紧帮忙等什么呢!李纲要建立学院,请来的先生自然不会是籍籍无名的。如今在朝堂上为老先生帮腔了,之后往学院送一两个自家子弟,也能顺理成章了吧!

  朝堂上五姓的族人,或者五姓的外亲,看到群情响应的场景,汗流浃背!

  朝堂上永远是少数服从多数,皇帝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反抗这个普世规则。

  这么说,李纲老贼和太子小贼,能够如愿了!

  彼此对视一眼,五姓的女婿,或者关系远的外亲,也加入了赞成的行列。

  不加入也不行了,虽说自己跟五姓有关,但又不是彻底站在他们的阵营里,锦上添花可以,但是跟他们一起逆反潮流,傻子才这么干。

  “好,既如此,太子和太子太师的奏折,朕就准了。着令吏部,联合太子为学院的职位,匹配相对应的官位。着令礼部....算了吧,太子愿意怎么弄就怎么弄吧,用不着加以约束。”

  至此,贞观朝堂的君臣们,多数人兴高采烈的通过了这一项决定。

  圣旨送到东宫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

  太子太师李纲兼贞观学院祭酒,太子担任副院长,这就是圣旨的内容。

  至于学院什么时候建,随便,学院怎么建,随便,学院建到哪儿,还是随便。看似三不管,但皇帝可以说是把学院给宠上天了。本来,一个新建筑,或者说建筑群的诞生,是要让礼部按照典籍规定占地面积、高度、建筑构造的。如今完全不管,也是放开了限制。手机端 一秒記住→.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送走传旨的宦官后,李纲笑呵呵的问:“小子,为何老夫只听到了祭酒和副院长的职位?正院长是谁?”

  李承乾笑着坐到李纲身边,说:“还能是谁,自然是父皇。咱们学院既然要立身坚稳,没有强力的支撑算怎么回事。如今只要父皇和新兴贵族一起为学院撑腰,莫说五姓七望这样的大家族,就是牛鬼蛇神都要对咱们敬而远之。

  再说了,如果不是父皇担任学院的院长,咱们怎么能混到‘贞观’这个名字。以年号为名,才显得咱们学院与众不同不是?”

  李纲哈哈大笑,笑完了才伸出手,大拇指和食指搓了搓:“学院建造的事儿,老夫没心力管,就都交给你小子了。而先生的召集,都交给老夫吧!”

  看老先生搓手指的动作,李承乾就唤来方胜:“给李师取一万贯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末尾倒过来说就更贴切了。

  什么读书人当远离“铜臭”,什么君子耻于谈钱,都特娘的是扯淡。

  没钱,傻子才愿意为你做事呢。

  学院既然要招合格的先生,耗费就不会少。

  不知道老先生打算招什么人,反正当李承乾斟茶的时候,发现一封书信上写着“道州”的字样后,就再也不关心了。

  信写完了,百十来封书信从长安,散往了大唐各地,其中大多都是往穷山僻壤的区域送的。

  老人家,自有无数的相识,活了这么多年,单这份人脉就不是年轻人能够随意对比的。

  既然老先生打包票说教书的先生不会少于八十,李承乾也就不再关心这个,而是为学院选址。

  长安城内是不用想了,既然要建造,就必须考虑到学院的扩张,而建立在长安城内,谁敢把两个坊市并起来?

  而且教学生,就要远离名利场,否则你前脚在课堂上教他勤俭,后脚他就受惑于奢华,岂不是得不偿失?

  选来选去,李承乾最终把学院的选址定在了渭水边,离军营不远的地方。

  这里堪称远离人烟,所以就不用担心扩建的问题。而且这里并没有多少农户,学院还能自己开垦一片田地,用来教育学生,还能做到自给自足。

  选好地址后,李承乾立刻给何寿和余秋生下令,把兑换点直接迁移到了渭水附近。

  蝗虫再多,现在都有了被抓完的趋势。关中外地的游民还在朝着长安游荡而来,不给他们找点事儿做可不行啊!

  

第一百六十六章 招生办主任

  

  “就先按照这个图纸进行平整吧,你们两县,要确保游民村的茅草屋建立的合格,至于防疫的方法,过两天孙道长会过来视察,手把手的教你们。珍惜这个机会,等灾害彻底过去了,你们想学都没机会了。”

  李承乾身后的何寿和余秋生自然是连连点头,特别是余秋生,嘴角都要咧到耳根子了。

  这次闹蝗灾,他们两个人在吏部的考察中大放异彩,虽然还不到评定功劳的时候,可荣升别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何寿还对这样的升迁淡定,余秋生都要疯狂了。

  都觉得担当长安县令是个风光的事情,可其中的酸苦,不足为外人道。管理着整个大唐高官显宦最密集的地方,他这个小小县令实在是不入流。整天给各位大佬陪笑脸,他都觉得自己快要疯了。

  如今能够外放成为别驾,可以说是正和他意。

  “殿下,既然您要安排灾民帮您平整土地、建造学院,那工钱该怎么开?难道说管饱就够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何寿觉得太子与其说是一位天潢贵胄,倒更像一个成年好友。同样的问题余秋生就不敢问,他却开得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