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 第37章

作者:抉望

  听到李承乾的话,李泰陷入了沉思。

  冬日种菜跟冬日室内种花一样?嘶....

  他好像想出了点什么,但还是有点迷糊。

  看着若有所思的李泰,李承乾笑了。别看这厮憨憨的,还能吃能睡,但脑子不是一般的好用。对待学习,虽然嘴上零零碎碎的,但真的学习时,却格外的认真。

  是个当太子的好苗子啊!

  就在李承乾yy的时候,书房的门被人快速推开并快速关上。

  师徒四人定睛看去,只见一身朝服的李靖,搓着手走了进来。

  看到师徒四人正在吃饭,李靖告罪一声,径自走到一边空闲的凳子上坐了下去。

  “药师还没用膳吧,东宫的厨子厨艺还过得去,你来的巧,就在这里吃吧。”

  说完,李纲吩咐方胜去厨房再取一份饭来。

  李纲开口,李靖哪敢不从,只能净手之后坐到了餐桌边。

  见李承乾已经吃完,李靖皱了皱眉头,说明了来意:“太子殿下,你上元节前刚询问我太子亲率出兵的章程,正月十七,罗艺就谋反了。再加上东宫送礼,除了皇宫李府高府和长孙家外,唯独只有尉迟一家。你要说是巧合,我无论如何也不会信的。难道说,你有卦算或者预测之能?”

  看李靖认真的样子,李承乾暗自苦笑。

  不管是询问他出兵的章程,还是上元节送礼,他都做的太仓促了。

  就像剽窃梁启超的文章一样,如果他提前做好铺垫,事情就不一样了。

  只是东宫所有宫女加上大部分太监,制作的速度还是有限的,汤圆还好,元宵就费时间了。最稳妥的情况下,他应该多送几家才对的。

  只能说,不愧是李靖?居然这么敏锐的注意到了。

  正在用餐的老先生,诧异的看了李承乾一眼,但是一言不发。

  李泰露出了崇拜的神色,李恪也停下了筷子。

  见这几位探究的样子,李承乾微微一笑:“卫公是兵法大家,怎么也信卦算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罗艺谋反,跟送鄂国公的出战,都是我猜出来的。”

  “猜?”

  李靖眉头皱的更紧了,简单一个“猜”字,并不足以让他信服。

  左手拍拍李泰,右手拍拍李恪,李承乾道:“你们先出去,我有些话不方便让你们听到。”

  哥俩也不问为什么,带着好奇,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

  直到书房里就剩下了三人,李承乾才说:“就是猜的,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知道已知条件,推测出结果来并不意外。卫公,您领兵打仗,应对敌人的时候,也不总是靠情报来掌握敌军动向的吧!”

  

第八十二章 总觉得漏了什么

  

  李靖自然而然的点下了头,小型的战场还好一点,大型的战场上,敌军的动向,敌军的数量,这些消息都不是斥候能够全部探查出来的。一个主将,能够做到的只有按照有限的消息,推测出大致的全局。

  “这次发生的事情也是一样。您说过太子亲率需要战火历练,所以我就对可能发生的战事格外上心。大唐周边虽然群敌环伺,但是真正敢于发动战争的,却一个没有。至于咱们大唐主动发动进攻,国库肯定是支撑不起来的。

  外部不行,自然要考虑内部了。我看来看去,只发现罗艺这个人最可能谋反。且不说他已经是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升无可升,就说他的封地,也容易生出天高皇帝远的心思。再说一句大不敬的话,父皇得位不正,本身就给了天下有反心的人一个借口。所以罗艺谋反,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听完李承乾的解释,李纲点了点头。这些话,都很有道理。

  但是李靖依旧没有就此停问的意思:“罗艺的谋反,确实有很大的可能,但是太子为何知道是在上元节前后?又为何知道会是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出征?”

  李承乾无可奈何道:“罗艺谋反,我哪知道他什么时候造反。正月十四问您出兵事宜,只是凑巧。至于这二位出征,也不难猜。父皇即位后,原本属于天策府的老班底,都得到了提携。骤升高位,他们的能力肯定会被朝臣怀疑,身上也印上了‘幸进’的标签。

  去年突厥犯边,就算鄂国公和卢国公没有主动请缨,我猜父皇也会主动点将。这一次依旧是如此,罗艺是郡王,平叛郡王必定不会派遣一般将领,一般的文臣。想来想去,也只有卢国公、鄂国公、赵国公、莱国公合适。

  然而莱国公现在是兵部尚书,等闲不能离职,赵国公跟父皇又是旧交,自然有极大的可能。而卢国公,去年虽然没有受到大惩,但败兵就是败兵,想要再度领兵出征,还得过一段时间。所以,我就认定,出征的会是鄂国公了。

  这些都是猜想,但是事实证明,我的猜想并没有错。”

  说完,李承乾无语的看向李靖。

  咱能编的就这么多,你要是再不信,咱也没办法了。

  李靖并没有注意到李承乾的神色,而是低头沉思。

  太子的这番说辞,乍一听非常有道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觉得有问题。

  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方胜已经将膳食端来了一份。

  李纲咳嗽了一下,将李靖唤醒,道:“想那么多干嘛,老夫跟太子朝夕相处,可没见过他摆弄龟壳什么的。天底下总有一些人,比别人的心多几个窍。太子,就是老夫一生见过最七窍玲珑的一个。想那么多干嘛,还是吃饭打紧。”

  想不通的话,李靖干脆就不去想了。施礼谢过老先生的点醒后,他便端起饭碗吃起饭来。

  跟正式任职的将军相比,李靖更像是一个闲散官员。如果不是到了东宫,皇城甚至不会管他的饭。

  见李靖乖乖吃饭了,李承乾才松了一口气。

  李纲放下筷子,示意李承乾把他推出去。

  师徒俩人离开书房,到了外面。

  虽然今年下了一场大雪,但是勤劳的东宫宦官宫女,早就将东宫内清理的一干二净。

  站起来,挪到轮椅后面,将轮椅当成助行器,李纲慢慢的走了起来。

  虽然有腿疾,可是一味依靠轮椅,人就废了。所以,老先生偶尔也会站起来,缓步的走动。

  走了大约三四米,李纲才问李承乾:“你偷偷告诉老夫,你真的只是猜的?老夫见李靖这样子,这事儿绝对不简单!”

  李承乾笑道:“自然是猜的,难道您相信这个世间有鬼神?”

  李纲呵呵一笑:“老夫自然是不信的,可是见了你,却迷茫了。难道你忘了在秦王府时,神仙点化之言了?”

  旧事重提,李承乾也只能露出苦笑。

  当初刚清醒过来的时候,他生怕被发现是假冒的,所以情急之下信口胡诌了这么一句。

  但是转眼一想,却也是大大的不妥。

  按照历史的描述来看,自家的老爹在求仙问道上明显也不输秦王汉武,到了晚年,一旦脑子一抽让他这个儿子上船去寻找神仙呢?

  看着老先生那好奇的神色,李承乾坚定道:“那只是一个梦而已,弟子只是信口说说而已。咱们师徒也相处半年多了,您可见过弟子耍出过什么仙家手段?”

  听到这话,李纲脸上的好奇直接烟消云散。

  人老了,求知心却没有消失,虽然明知道鬼神之说不靠谱,但是李纲还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正如李承乾所说,师徒俩也相处半年了,对于李承乾的一些习惯,老先生看的很通透。比如,今天他就发现,李承乾不管说什么,都有一股子心虚的味道。

  他在心虚个啥?

  明明好奇,但老先生还是选择了不问,这是他对这个弟子的信任。

  跟着老先生溜了一圈儿,直到方胜出现报告说卫国公走了,李承乾才敢回书房。

  回到书房后,李承乾哥三个依旧是练字,老先生依旧是看书。

  但是练字之余,李承乾也不自觉的稍稍溜号了。

  来自后世的他,因为知晓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在大唐确实如同一个预言家。

  像这次的事情,他做的就很不对。仓促之间,表现的实在是过于明显。别说李靖怀疑了,李承乾敢肯定,坐在轮椅上的那一位估计也好奇起来了。

  夭寿啊!

  把脑子里记住的、近期的一些历史事件过了一遍,生怕下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长乐王幼良谋反,李孝常谋反,羌人叛乱,岭南冯盎遣子入朝,还有啥来着?

  思前想后,李承乾总觉得自己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好像还是至关重要的那一种。

  但人就是这样,一时想不起来的事情,越是钻牛角尖,就越是想不起来。

  

第八十三章 战损

  

  想不起来的事情就不想,看着自己有些改善了的字,李承乾全神贯注的练习起来。

  年纪小就这点好处,时间总是够用。以往,重回小时候,只有午夜梦回之际才敢想想。真的实现了,那种强烈的幸福感比幻想的时候还要强烈。

  老先生的书,只用了五天就全看完了。

  看完第一本后,老先生在拿起第二本之余,把第一本交给了李承乾,让他看。

  《石溪杂记》,并不是多有名的书。与其说是书,倒不如说这是一本日记,是一个名为“石溪先生”的文人,隐居时写的日记。

  可能这一位不怎么会挑选隐居的地方,三天两头就能看到大战,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被战火驱赶、流落无居的民众。

  看了开头几篇后,李承乾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不知道这位石溪先生是不是心理阴暗,明明是日记,他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血雨纷飞的战场、病重枯槁的流民。连“伤口生蛆”这样重口味的片段,他都记录了下来。

  见兄长脑门冒汗,几欲呕吐的样子,李泰李恪都好奇无比,但不敢靠近偷看。

  天知道这书里到底记载了什么恐怖的东西。

  终于捱到了中午,看完这本重口味书的李承乾,连食欲都没了。

  强顶着吃了几口饭,为了下午做打算,李承乾硬是没再多吃。

  午饭结束后,老先生把李承乾单独叫了出去散步。

  一步一步的走着,见李承乾还是那副难看的样子,李纲笑了:“怎么,老夫以为你会忍不了,不再看这本书呢。”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无奈道:“虽然这书看的弟子恶心,但是弟子知道,您这么做一定是有道理的。”

  李纲点了点头,小声说:“老夫既然为太子太师,除了教导你识字写字外,还要教导你各种道理。各种先贤的典籍,你总能很快的接受。但是啊,做太子,跟做皇帝还是不同的。老夫让你看的这本杂记,其实是最真实记录了隋末乱世场景的书。你深居东宫,就算能在言语中体会到乱世的残酷,也是有好处的。

  盛世不兴兵,不论是政权的更替,还是某些人的叛乱,深受伤害的,终究是百姓啊。况且,只要出兵,就会有人死去。这个世界上哪来的无敌军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常态。老夫叫你看这个,就是让你心中警钟长鸣,不能什么时候都想着用出兵来解决事情。”

  听完老先生的教导,李承乾试探着问:“您也觉得父皇的举措,有问题?”

  很明显,老先生的教导,有几分影射罗艺事件的意思。

  李纲没想到李承乾这么聪明的发现了他的意图,只能苦笑道:“老夫不是皇帝,所以揣摩不了皇帝的心思,也教导不了你什么是帝王学。只是这次无端的出兵,连你都看出了皇帝的做法,老夫又如何看不出来?”

  看着老先生感慨的样子,李承乾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次的事情,说怪皇帝也对,说不怪皇帝吧,也对。

  罗艺这个外姓郡王的存在,的确是大唐的一个隐患。只是,这样明面上催长他的野心,诱导他反叛的所为,文人所不耻。但不声不响的用莫须有的罪名干掉他,也不妥。

  所以啊,当皇帝,还真不是一个轻快活儿,总是容易成为矛盾的中心。

  见李承乾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样子,李纲叹了一口气:“好了,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只要记住,不要随随便便出兵就是了,至于其他的,你就当老夫是在无病呻吟吧。”

  皇帝所为的对错,大概也只有私下里能自己评判一下了。史书上,只会记载着燕郡王谋反、皇帝李世民平叛的事实。

  至于罗艺奉的密诏,再蠢的人都知道那是假的。李渊再不满皇帝的所为,也不会引导外人参与,一个弄不好,皇位就要改姓。

  顶着恶心,李承乾也用了十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影视剧里看到的战场,都是演出来的,只有石溪先生这种“战地记者”,记录的才是真实。

  冷兵器的战斗,反而比枪械战争残酷多了。在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伤兵营跟死神营差不多。挨了一小刀还没什么,要是受了重伤,哪怕人活的好好的,也被钉上了一半的死亡标签。

  看完这本书,李承乾不由自主的担心起自己的亲率士兵来。

  有他的嘱咐在,尉迟恭既然答应了,断然不可能让太子亲率当后卫。只有先锋营一样的机构,才能真的获得历练。而先锋营,恰恰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

  在李承乾的担心下,两个月后,太子亲率终于返回了长安。

  此次平叛,自然是大获全胜。

  事实上,朝廷大军还没抵达,赵慈皓便与统军杨岌这两个家伙就谋议诛除罗艺。可还没动手呢,事情就泄露,赵慈皓被抓住,杨岌当时在城外发觉有变化,只能匆忙间发起战斗。

  等朝廷大军抵达的时候,溃败了的残兵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的抵抗,就被彻底的碾压了。

  罗艺大败,抛弃妻子儿女,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想要投靠突厥,获得庇护。

  而奔逃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他的人有些不愿意投靠突厥,逐渐逃散。一直跟随他的左右副将干掉了他,并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在市集悬首示众。

  这是官方的说法,但是李承乾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对罗艺的两个副将好奇了起来。这两个副将既然能被提拔为心腹,怎么可能突然背叛?

  但凡参与谋反的,就算临时反悔,功过也不能相抵,像赵慈皓和杨岌,性命保住了,官职却也没了,全家还要发配岭南,跟死了其实差不了多少。

  但是这两个副将,除了罗艺死时出现过以外,就像蒸发了一般。这样的诡异,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百骑司这个秘密组织。

  看出来的肯定不止他一个,但是大家都对那两个副将选择性的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