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英雄血 第561章

作者:步枪打蚊子

为保存师团实力,松山师团长最终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在他看来,师团集群行动的话,更容易引来武装人员的伏击。分散突围的话,反倒能让袭扰者顾此失彼。

果不其然,原本聚集到一起的袭扰武装,很快便展开了围追堵截。负责保护师团的步兵大队,最终不辱使命,把他们的师团长安全护送出来。

而其它以中队或大队突围的日军,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袭扰,却大多都安全撤了出来。以至汇总情况后,松山师团长都觉得,袭扰者似乎有意放水了。

对于他的分析,负责印支那战役的日军司令官也若有所思道:“不是没这种可能!根据我们最新掌握的情报,替殖民政府招募武装人员的人,是个非常贪婪的战争掮客。

也许在那个家伙眼里,如果把我们逼的太狠,往后他就失去跟殖民政府赚钱的机会。虽然这种推测有些可恶,却能解释你们这次为何能安全突围出来的原因了!”

“司令官阁下,那下一步怎么办?印支那这边的情况极其复杂,我们对丛林地区的情况并不了解。很多情报,都是早前特高课提供的,可有些情报完全失效!”

“是啊!特高课正在想办法,加派谍报人员混入印支那。但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印支那地区存在一支未知的武装力量,一直在与我们作对,派出的谍报人员损失惨重!”

“司令官阁下,你觉得这股武装力量,会不会是那个该死的战争掮客?”

“暂时还没确切的情报,特高课还要时间去调查。不过,那个战争掮客的情况,特高课基本已经摸清楚。那家伙出身一个落魄的白俄贵族家庭,近两年才突然冒出来的!”

“流亡的白俄贵族吗?”

“是的!据特高课掌握的情报,此人跟支那军方有密切的合作,具体的合作对象,目前还在调查当中。那些招募来的武装份子,都是从支那军中偷逃出来的老兵。”

“八嘎!既然此人如此可恶,为何特高课不对其展开行动呢?干掉这个该死的家伙!”

结果令松山师团长意外的是,身边的司令官却苦笑摇头道:“你觉得特高课没组织吗?事实上,特高课组织了数次暗杀行动,可均未获得成功,反倒引来此人疯狂报复。

在他手下,有一批作战经验丰富且装备精良的雇佣兵,那些雇佣兵无一例外都是跟他一个种族的。而他身边,根本没一个外族人,陌生人想靠近都难啊!”

听完司令官的解释,松山师团长也算彻底记住了白熊维奇这个名字。若是努维奇知道被人妒恨上,也会一脸委屈的道:“我只是一个替人打工的啊!真正的大佬,另有其人啊!”

直至今日,同样上了特高课重点关注名单的胡彪,日军也始终没放弃追查。只不过,特高课的谍报人员根本不知道,他们追查的胡彪根本不在国内了。

日军新一轮的进攻行动,随着松山师团突围回海防城附近再次宣告结束。没多久,做为印支那殖民地总督的路易斯,再次向流亡政府汇报这个消息。

没说的,路易斯跟相应的参与人员,都受到流亡政府的嘉奖。虽然花了一些钱,可对很多被晋升嘉奖的官员及军官而言,这种功劳等于是躺着得到的啊!

一时间,维奇无疑再次成为这些殖民官员的坐上宾。谁都知道,此番真正击溃日军的人并未他们,而是有巨大能量,能招募大批精锐武装人员的白熊维奇。

派遣三批作战部队,最终都无功而返,日军内阁自然也是极其不满。可再不满又能如何?谁让眼下的他们,四处都需要作战部队,无法集结更多的精锐作战部队呢?

就在有人提议,再组织一批精锐作战部队时,日军内阁却中止了这个作战计划。日军觉得,以其继续进攻印支那殖民地,或许可以想办法从其它地方突破。

这个突破点,就是目前他们还不敢触犯的英属殖民地。达贡距离海岸线不算太远,只要日军出奇兵突袭的话,或许能一举攻陷达贡,活抓躲在那里的印支那总督路易斯。

而且日军内阁觉得,以其添油战术一般增兵,还不如多预留一些时间。等他们集结足够多的兵力,到时一举向前推进。任何敢于抵挡的部队,都会被他们彻底击溃。

日军内阁做出的这个决定,远在镇宁府的胡彪自然不知道。看到接管海防城的小鬼子终于老实下来,胡彪也乐得清静,命令部队围绕定居点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

先前那些被日军占领过一段时间,并且疯狂搜刮过的原住民,也终于知道谁对他们好。通过这些原住民的悲惨遭遇,狼军麾下的宣传队,开始在各城宣传日军的残暴。

结果很显然,早前觉得没了法蓝西殖民者,他们终于能重获自由的原住民,此刻反倒变得更加害怕。一些打着独立口号的反抗武装,也很快获得更多百姓的支持。

针对这些反抗武装,胡彪也通过自己掌控的殖民军队,着重打压不肯跟自己合作的武装势力。真正能生存发展壮大的独立武装,无一例外都是胡彪暗中扶持起来的。

而这些独立武装的指挥官,同样都是胡彪早前派至殖民地的嫡系部下。等到恰当时机,胡彪也会下令这些看似不对付的独立武装联合,而后跟殖民政府进行谈判。

总之,从始至终胡彪都没想过站到台前,更多还是愿意待在幕后。只要把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胡彪就不怕有人夺权。敢心存二心的,胡彪也会铁血清除!

随着迁居印支那的部队跟百姓数量不断增加,胡彪必须为这些人的生命安全着想。心存二心者,背叛的不光是胡彪,而是这些信任胡彪而迁居而来的无数人。

印支那战事趋于平静,小鬼子似乎也很老实,控制着距离海防城不远的几座小城,也不敢轻易再冒进。接替二师的新三师官兵,也在附近部署了警戒游击队。

只要小鬼子敢越过防区,新三师的官兵就会毫不客气将其围歼。时间一长,驻守几座小城的小鬼子似乎也知道,他们防区仅限驻地附近,走远一点都有可能受到袭击。

一些生活在日军驻地附近的原住民,在看清日军的真实面目后,也开始拖家带口逃离家园。对这些原住民而言,他们觉得继续待下去,随时有可能家破人亡。

结果很显然,看到驻地附近百姓越来越少,日军也极其头疼。有时候,想构筑一些工事或修建公路,都必须想办法从其它地方抓捕劳工来,想抢粮都没地可抢。

而此时的华北平原,以八路军为首的抗战部队,却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收到硕鼠发来的密报,胡彪也知道这是八路军对日军扫荡的一次大规模报复行动。

得知这个消息,胡彪立刻指示马陵山基地,继续给八路军提供一定数量的武器弹药跟物资。其中八路军必然急需的药品,更是以捐赠的方式运抵八路军防区。

收到这些捐赠品的朱老总,也很高兴的道:“看来我们的胡先生,很支持我们的行动啊!”

“是啊!根据琼岛纵队发来的电报,胡先生早前在桂南发展的游击队,似乎已经进入法属印支那地区。前番日军在印支那屡次吃败仗,很有可能就是他的手笔!”

听着参谋的汇报,朱老总想了想道:“只要是打小鬼子,那里打不是打呢?现在我倒觉得,这个胡先生很聪明啊!国内形势确实很复杂,殖民地那边反倒没那么多顾虑!”

“西南那边,我们是否要进一步加强抗战武装力量建设呢?”

“琼岛纵队那边不是发展的不错吗?前番袭击了日军几座矿场,听说作战部队已经突破近万人。只要保持这个势头,未来这个纵队也能成为我们的一支奇兵嘛!”

关于胡彪的一些情况,因为经常跟琼岛纵队打交道,八路军反倒比国民政府更清楚。做为八路军的总指挥,朱老总很清楚胡彪在谋划什么。

可朱老总依旧觉得,如果胡彪的谋划能成功,于国于民其实也是有利的。至少从始至终,胡彪都没做过任何伤害国家跟国民的事,而且全心全意支持各方抗战力量。

八路军突然发起的百团大战,无疑牵制了日军的注意力。原本还想从华北抽调作战部队的日军,不得不继续保留这些部队,以应对八路军掀起的大规模破袭战。

这种情况下,胡彪觉得日军再次兴兵印支那,估计也要等到年后了。趁此机会,或许他应该再蚕食一些地盘,扩大狼军的势力范围,为将来的大战提前做准备了!

正文 第一二三章 咱也用不着客气!

关注国内抗战进程之余,胡彪也将更多的情报力量,放在距离亚洲甚远的欧洲战场。随着德军势如破竹,胡彪也知道欧洲那边,也将上演一场有关种族迫害的战争。

通过外派的硕鼠情报员,加上布鲁克家族提供的联络人员,以及特意从白熊突击队挑选的情报员,全部被胡彪派往欧洲战场,专门营救那些流亡的犹太裔难民。

根据胡彪的要求,只要是科研方面的技术人才,情报队都会给这些愿意来亚洲的难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除支付相应的酬金外,胡彪也会妥善安置他们的家眷。

甚至为了吸引这些难民搬来亚洲,胡彪很早之前便交待老伊万,在其租赁的农场区域内,挑选一处风景秀丽的山谷,建造起上百幢林间小屋跟居民楼。

而且这些建筑风格,都跟租界那些犹太裔喜爱的风格相同。为了让这些流亡而来的科学家能安心工作,胡彪甚至还通过关系,邀请神父去那边主持教堂,以供难民进行礼拜。

之前还不明白胡彪为何这样做的伊万,等看到陆续乘远洋渡轮而来的犹太战争难民,他终于明白什么叫未雨绸缪。可他很好奇,胡彪是如何知道犹太人会受迫害的呢?

虽然有人提出过担心,只是在胡彪看来,他招募这些犹太裔的技术人员跟科学家,更多也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军工产业跟科技水平。其它的,他自然也会注意。

无论老伊万负责的区域,还是目前狼军重点发展的印支那殖民地,军权始终都牢牢控制在胡彪手中。即便老伊万那边,其拥有的军事实力也极其有限。

手中没有兵权,就算将来这些人敢闹事,胡彪也不介意将其驱逐出境。现如今,胡彪最需要的是时间,还有培养成相应的人才体系,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很多租界人眼中,那些犹太裔的商人很贪婪。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商人都很精明。而胡彪要做的,就是吸收犹太裔的科学家,却控制犹太裔的商人进入管制区。

所谓的开放包容,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要制定好相应的法律法规,胡彪相信敢于挑战规矩的人,终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再不得,还有枪杆子嘛!

趁着近来小鬼子注意力已经从印支那这边转移,胡彪带领警卫排抵达另一个大型安居点三角府。这个地方,早前外部势力也不少,可近期都被清剿的差不多。

原本对这片区域很重视的殖民政府,近来也无心关注这里的发展情况。说穿了,关注这里的殖民高官跟商人,其实也很担心他们做的事情被曝光。

以反抗组织名义,在这边折腾许久,终于把殖民政府派遣的军队折腾惨了,胡彪才慢慢接受蚕食殖民政府放弃的区域。在这里,组织起相应的军政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