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98章

作者:新海月1

  现在他们在巴尔干半岛上替奥斯曼人打仗,抛开可能存在的地理环境、水土不服这些因素不提,光士气就无法达到巅峰,十分的战斗力能够发挥出八九分,就算是训练有素了。

  这份随时变化的综合评估,在弗朗茨看来还是靠谱的。

  任何一支军队的战斗力都不是恒定的,只有在最适合的环境下,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弗朗茨疑惑的问:“元帅阁下,黑山军队战斗力强悍,我可以接受。

  可是英军的战斗力在法军之上,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呢?

  从战绩上来分析,法国人明显在英国人之上,这帮龙虾兵几乎没有拿的出手的战绩。”

  拉德斯基元帅解释道:“陛下,英国陆军数量一直都不多,但是他们的训练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

  当然这个因素,只能证明英军训练有素,并不能说英军就比法军战斗力强。

  根本原因还是拿破仑三世在清除异己,利用战争的机会,换掉了部分高层军官。

  这种人事调动,在短期内不可避免的影响士气,新的军官上任,也需要时间磨合,短期内法军的战斗力就降低了。

  在巴尔干半岛上,这支法国远征军的士气不高,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也因此打了折扣。

  基于这些因素,总参谋部认为现在他们的战斗力现在比不上英国人。

  这个也不是绝对,如果这些法军将领指挥能力更强,也可以弥补这个差距,毕竟英军的指挥官都是一群菜鸟。”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份战斗力评估,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要是完全当真了,就准备被打脸吧,战场上千变万化,军事上一直都有一种说法——以弱胜强。

  弗朗茨笑道:“这么说来,这次会战双方还是势均力敌,短期内无法分出胜负了。

  如果希腊人给力突然爆发,偷袭了联军的后勤,联军要是猝不及防,俄国人的胜算反而更大?”

  外交大臣梅特涅开口解释道:“陛下,希腊人恐怕是指望不上了。

  尽管他们为了利益,选择了和俄国人结盟,但是希腊政府不希望和英法为敌。

  他们希望和我们一样,只是和奥斯曼帝国开战,在英法和俄国人的战斗中保持中立。

  这次会战中,希腊人怕是没有胆子袭击英法的后勤线,他们就算是参战,也只会对周边的土地下手,对大局来说于事无补。”

  除了感叹一句猪队友外,弗朗茨也无能为力。

  奥地利没有出兵和英法PK,那是巴尔干半岛上能够支撑作战的大军数量有限,毛熊的士兵就占满了。在增加军队人数,后勤就完蛋了。

  还有战后的利益分配。现在奥地利的主要贡献是后勤,那么战后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分配利益,俄国人出了最大的力,拿到最大一份儿好处也是合理的。

  要是奥地利充当了主力,俄国人现在想要的利益就无法全部吞下去了,这是沙皇政府不能接受的。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奥地利有实力可以中立,英法就算是再怎么不爽,也奈何不了奥地利。

  换成希腊人就不同了,英国人不介意顺手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弟。小国一旦站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不要指望英法会听他们解释。

  希腊人正确的做法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蛇鼠两端,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说道:“那我们就再等等吧,从维也纳到萨尔茨堡的铁路已经开始铺设轨道了,年底就能够通车。

  慕尼黑连接萨尔茨堡的铁路,也完成了路基施工,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段铁路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铺设临时轨道。

  就算是敌人鱼死网破,堵塞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后勤问题同样可以解决。”

  南德意志邦国的军事实力,弗朗茨不担心。不管这些邦国政府如何努力,都架不住底下的带路党多。

  统一的话题已经被炒热了,这个年代大家还不知道一个词——舆论绑架。可实际上这些小邦国的中下层民众,大都被舆论给影响了。

  在奥地利军队打过来的时候,这种观念会瓦解军队的战斗意志。投降的人都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们不是在投降,我们是在为国家统一尽自己的一份力。

  唯一的风险就是后勤,巴伐利亚政府选择鱼死网破,直接堵塞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奥地利军队只能靠陆路运输后勤补给,那就令人头疼了。

  等巴伐利亚国内的铁路通车是来不及了,不过没有关系,还可以变通一下,在已经完成的路基上铺设临时轨道。

  因为地形的关系,这种短距离铁路可能只有几十公里、十几公里、甚至是几公里的小段,无法连接起来。可是弗朗茨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有总比没有好。

  中途倒运物资再麻烦,也比用人力肩挑背扛要快。战场上面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黑山公国的接力赛运输模式,奥地利也可以效仿。

  ……

  巴尔干半岛

  战争已经进入了僵持阶段,俄国人无法击败联军,联军也奈何不了俄国人。

  令人交战双方尴尬的是:战场上表现最突出的两支军队,居然是保加利亚游击队和黑山公国军队。

  1852年10月1日,黑山军队以少胜多,攻克了奥斯曼人重兵把守的斯库台要塞,阿尔巴尼亚的门户洞开。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黑山军队又一路横扫,半个阿尔巴尼亚地区都落入了他们的手中。好在这些地方斗不是核心要害,影响不了大局。

  保加利亚游击队的表现也非常抢镜。在斯利文地区,他们压着奥斯曼军队打,还不时深入后方搞事情,给联军的后勤运输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在索非亚地区,保加利亚游击队正面打穿了撒丁军队的防线,穿插到了联军的后方。

  如果不是英国人这次反应快,迅速调集了重兵组织反攻,把他们给击溃了,索非亚地区的联军就要被包饺子了。

  正规军如果被打散了,就变成了溃兵。可是本来就是游击队,被击溃过后他们自然就游了起来,搞得联军指挥官蒙特斯都快要崩溃了。

  没有办法,奥斯曼人不给力,说好的本土作战,结果他们反而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这些保加利亚游击队溃散过后,就深入了保加利亚地区,利用当地民众的支持,时不时的给他们来一下子。

  到了现在,联军的后勤运输蒙特斯都不敢用奥斯曼人护送了。要是没有两千以上的英军护送,那就是给敌人送给养。

  前不久五千奥斯曼军队押送过来战略物资,直接在半道上被游击队给打劫了。要不是索非亚的储备丰厚,联军就要饿肚皮了。

  就算是派了重兵押运,每次成功运送物资的背后,都有百八十名英军士兵倒在了战场上。

  当然敌人死的更多,可是用英军士兵和游击队换,在蒙特斯看来怎么都觉得吃亏了。

  蒙特斯愤怒的说:“让外交部照会苏丹政府,让他们尽快围剿游击队,不能让这些人影响了我们的后勤运输。”

  不是他不想派兵去围剿游击队,问题是对面的俄军还盯着呢,只要他敢把英军主力派出去,俄国人立即就会扑上来。

  可是游击队也不能放任不管,让他们这样肆掠下去,联军的后勤早晚会崩溃。

  原本一个星期就可以抵达的物资,现在至少要走十天。每次运送物资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

  那么就只能把围剿游击队的重任交给奥斯曼政府了,他们是地头蛇,干这份工作正好合适。

  可惜这只是理论上,现实是非常残酷的。

  英军少将艾伯伦不屑的说:“司令官阁下,奥斯曼人恐怕是指望不上了。

  为了围剿这支游击队,奥斯曼人先后已经投入了五万军队,现在大概还剩下一半吧。

  这帮饭桶,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听到枪响就吓尿了,靠他们围剿游击队,那是痴人说梦。”

  这是夸张的说法,奥斯曼军队也没有那么废材。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如此低下,根本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主力部队都投入到了战场上。

  高加索地区前后投入了四十万军队,巴尔干半岛上光损失的部队都超过了十万,现在战场上还有四十多万奥斯曼军队在浴血奋战。

  他们那里还有军队?战争进行到了现在,奥斯曼帝国已经实力全出,这已经是苏丹政府所能够动员的最大力量。

  现在为了围剿游击队,他们又临时拼凑出来了五万军队,说这是军队完全是高看他们了。

  这里面大部分人都是抓来的壮丁,军心士气全无。学会了打枪就算是完成了训练,然后直接被送到了战场上。

  武器装备也都是前面淘汰下来的老古董,很多武器的年龄比士兵们还要大上一轮。

  这支正规军的火力,和游击队处于同一水平,甚至还不比不上一些游击队。

  蒙特斯愤怒的说:“废物!大英帝国怎么会找了这么一个盟友,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催促一下法国人,让他们尽快和俄国人决战,这么磨磨蹭蹭的想要干什么,难道他们还想要留在巴尔干半岛过圣诞节么?”

  ……

第八十四章 开辟新战线

  君士坦丁堡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脸色阴沉的可怕,这次巴尔干大会战对英法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对苏丹政府来说就致命了。

  为了这场战争,奥斯曼帝国已经竭尽了全力。不用怀疑,他们就只有这么点儿实力。

  前前后后动员了百万大军,战斗力怎么样姑且不论,反正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家底儿都搭进去了。

  结果战场上的情况,却令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非常的失望。本来联军一方应该是略占优势的,可惜这点儿优势,在英法指挥权之争过后,就消失的荡然无存了。

  消除英法矛盾?不要做梦了,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关系到了生死存亡,英法都可以互相扯后腿,现在还指望他们精诚合作?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沉声说道:“外交部联系伦敦政府和巴黎政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继续在战场上保存实力,这场战争我们就要输了。”

  “是,陛下。”外交大臣幅阿德回答道

  不要看现在战争打的激烈,实际上英法的伤亡都不大,战场上面主要战死的都是奥斯曼军队。

  英国人既然用枪顶在奥斯曼人的脖子上,逼他们在战场上消耗俄国人的实力,法国人自然也不介意学样。

  斯利文地区,俄国人一开始逮着法国人猛揍,为了保存实力,法国人自然就拿奥斯曼军队当炮灰了。

  反正现在是奥斯曼人求着英法帮忙,就算是他们做的再过分,苏丹政府也只有忍着。

  战斗进行到了现在,英法减员不到百分之十五,这还包括非战斗减员,而奥斯曼军队减员都超过百分之二十五了。

  正常情况下,这么大的伤亡,奥斯曼军队早就该崩溃了,不过有督战队就不一样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英法把枪架在他们脖子上,逼着他们上战场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起码给俄国人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战争大臣穆德拉忐忑的提议道:“陛下,让英法增兵吧,按照目前情况他们是不可能好好配合了。想要赢得这场战争,唯一的办法就是靠绝对的实力辗压。

  战斗进行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了下风,就算是英军和法军肯拼命,也只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叹了一口气,苦笑着说:“没有那么简单,这次会战对英法并没有那么重要,就算是输了也无伤大雅。

  或许在英法看来,将战场放在沿海地区,或者是打一场君士坦丁堡保卫战,战争成本还会更低。

  甚至因为战线的拉长,俄国人的后勤压力大增,能够投入到前线的军队数量必然会减少,联军的胜算还会增加。”

  英法可以这么干,奥斯曼帝国却不能这么干。真要是把俄国人放到沿海地区决战,奥斯曼帝国的精华地区就沦为了战场。

  最后就算是赢得了战争,他们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基础也完蛋了。不要说收复失地了,能够保住现在的实际控制范围,都非常的不容易。

  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英法只是为了打击俄国人才和他们联手的,奥斯曼帝国的死活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半点儿收益没有,搞不好还要搭上大半个巴尔干半岛,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要是没有怨气就怪了。

  偏偏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人的矛盾太深,就算是苏丹政府想要认怂,俄国人还是要来打他们,只能跟在英法后面卖命。

  ……

  伦敦

  巴尔干半岛战局僵持了起来,英国政府头疼了起来。不要以为他们财大气粗,就可以不放在心上了。

  从利益上出发,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让大英帝国把精力投入到殖民扩张中,才是最佳的选择。

  磨磨蹭蹭了大半年,英国承诺的军队终于到位了,最后一批援军已经从英伦三岛出发前往巴尔干半岛。

  这支援军是前线的蒙特斯中将强烈要求的,他已经不相信奥斯曼人能够剿灭游击队了,又不确定法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够击败俄国人。

  大英帝国的面子不能丢,陆军的面子同样不能丢。为了面子,为了陆军在国内的地位,还有未来的军费,英国陆军部的官僚们难得高效率了一回。

  理论上来说,这三万英军抵达前线,有大很可能打破战场上的僵局,不过英国政府依然没有信心。

  自从反法战争过后,俄罗斯帝国就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全世界第一陆军大国。

  伦敦政府对自家的陆军没有信心,他们不认为这点儿军队就能够破局,甚至伦敦政府都没有要求过陆军主动发起进攻。

  在英国内阁看来,英国本来就不是陆军强国,在巴尔干战场上只要不丢人就行了,击败俄国人的重任,还是让法国人和奥斯曼人去完成好了。

  约翰·罗素首相问道:“巴尔干半岛的战局已经陷入了僵局,除非联军再次增兵,否则短时间内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你们有什么看法?”

  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提议道:“首相阁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俄国人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处心积虑的准备了两年多,联军是仓促应战。

  还有就是奥地利政府的立场,出乎了我们的意料。维也纳政府居然放弃了对俄国人的限制,还给他们提供了后勤补给。

  我们已经派人和维也纳政府接触过了,他们的态度非常坚决。还没有听我们的条件,就直接表明了中立态度。

  我们让他们拒绝给俄国人提供战略物资,他们以自由贸易的借口拒绝了我们。”

  “自由贸易”这是英国人提出来的,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报复在了自己身上。偏偏他们还不能反对,这是大英帝国的国策。

  这个年头,还没有中立国不得出口战略物资的限制,至少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奥地利现在是正大光明的在和俄国人做生意。

  帕麦斯顿一度想去奥地利市场上扫货,断掉俄国人的货源。想想过后他就放弃了,国内的资本家们不好惹。

  如果伦敦政府购买奥地利人的商品,而不采购他们的商品,这些人闹起来了也是要命的。

  作为政治上的盟友,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解围道:“帕麦斯顿先生说的没错,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我们对俄奥关系做出了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