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58章

作者:新海月1

  好吧,弗朗茨也是这么玩儿的。除了明面上的皇室产业外,大部分产业同样是采用暗中控制,在背后遥控指挥。

  没有办法,这些产业全部放在皇室名下,实在是太拉仇恨了,皇帝也会怂。

第一百八十七章 移民

  费利克斯首相:“截止到现在,国内破产企业已经高达1876家,失业人口突破247万,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棉纺织业损失最为惨重,有四分之一的纺织厂破产,超过一半棉纺织厂的宣布减产,产能直接下跌37%。

  紧随其后的是造船业,受国际贸易减少的影响,最近几个月造船厂几乎没有新订单。就连原有的订单,也有一很大部分受经济危机影响,宣布违约。

  钢铁……”

  坏消息不断在弗朗茨耳边响起,这是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大萧条时期市场萎缩,企业为了度过危机削减产能、裁员,导致市场进一步萎缩,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解决危机非常简单,要么找一个新市场转移危机,要么等市场自然回暖。

  现在的情况非常明显,全欧洲都被奥地利连累了,想要转移危机都没地儿去,只能靠市场自我恢复。

  优胜劣汰过后,落后产能被淘汰。生存下来的企业大都是在管理、或者是技术上下过功夫的,每一次经济过后也是科技的爆发期。

  不同于以往,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维也纳政府并没有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增加就业岗位,反而是任由市场自由调节。

  弗朗茨问道:“移民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

  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危机中产生的失业人口。这年头工人阶级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失业两三个月还行,要是一年半载没有收入,那就要出大事了。

  度过危机办法非常简单,直接移民就行了。殖民地正处于开发状态,缺乏大量的劳动力。

  正常情况下,除了不安分、想要发财的,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殖民地打拼。

  说白了,去殖民地发财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随着开发的不断进行,殖民地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发财的机会却是越来越少。

  早期的移民,只要肯拼命、并且不死,基本上都能够发财。到了现在,也只能说机会比国内更多一些。

  想要出人头地,除了敢打敢拼之外,还必须要有一颗灵活的头脑,再加上一点儿运气。

  诱惑减小了,大家的移民热情也降低了。即便是奥地利已经开始殖民地本土化战略,但毕竟时间还短,基础设施还是远远无法和国内相比。

  尤其是交通、医疗、教育领域,更是差距巨大。交通问题是开发时间太短,医疗、教育则是人才不足。

  不是说奥地利缺医生和教师,主要是这些人在国内就能够生活的很好,没有去殖民地奋斗的动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也纳政府还专门在非洲大陆建立了学校,就地培养医生、教师。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看到效果的,还需要时间积累。尤其是培养医生,按照奥地利目前的教育体制,医学类专业就没有低于七年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都是十年起步。

  这不是弗朗茨要求高,而是现实需要。在医学仪器缺乏的年代,看病全靠医生个人的能力,速成是不可能的。

  殖民大臣斯蒂芬回答道:“截止到目前为止,报名参加移民的人数已经突破一百二十万大关,已经完成移民安置六十八万。

  报名人数在持续增加中,按照现在国内的经济情况,估计最后的移民总人数可能会突破三百万。”

  这是经济危机的特点,前期民众手中还有积蓄可以支撑,越到后面日子就越不好过。

  为了生存下去,报名参加移民也就不奇怪。真要是让人自愿选择,估计整个奥地利都找不出几个想去殖民地的。

  为了鼓动大家移民,维也纳政府也是操碎了心。很多殖民公司招募移民,都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移民,另一种是前往非洲务工。

  大部分人都会选第二种,即便是直接移民的维也纳政府会补贴安家费,也无法动摇大家的决心。

  很多人还幻想着在非洲大陆拼搏几年,存够了钱就回老家置业。现实却是在非洲大陆生活几年后,大部分人都留下了。

  没有办法,收入是关键。非洲大陆缺乏劳动力,普通工人的待遇自然比本土高。

  拿惯了高工资后,再回去拿低工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口,殖民政府可是鼓励大家带家属的。现在的非洲已经不是蛮荒之地,不少人为了生活方便,还会举家前往殖民地。

  弗朗茨点了点头:“移民工作,继续抓紧。现在是最好的机会,一旦经济危机结束,后面再想要有这么多移民,可就不容易了。

  国外的情况怎么样,巴黎会议进行到了那一步,短期内各国有没有可能达成共识?”

  “是,陛下!殖民部已经制定的计划,会尽可能在经济危机中吸收移民。”斯蒂芬回答道。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欧洲各国都深陷经济中,现在大家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

  不过,总体上局势还是稳定住了。法国人已经镇压了意大利人起义,拿破仑四世直接军管了巴黎,反对派有心捣乱,也无力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普德关系急剧恶化,因为莱茵兰起义的爆发,直接捅破了维系两国关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按照约定,莱茵兰起义爆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临近条约上的交接期,德意志联邦政府想要提前交接,遭到柏林政府拒绝。

  为了获得更多的移民,普鲁士人派兵镇压了起义,强制迁移了大量人口离开。

  从我们收到的情报来看,柏林政府基本上已经掏空了莱茵兰地区的精华,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师这些人才,几乎是一网打尽。

  在欧洲各国的干预下,柏林政府才刚刚和德意志联邦帝国进行交接,只是这个进度非常的慢。

  初步估计,柏林政府可能会拖到年后。现在他们还在利用最后的时间挖人,或许德意志联邦帝国接收的时候,当地就连技术工人都没了。

  受经济危机影响,巴黎会议进行的非常不顺利。各国政府的心思都不在会议上,甚至有人还异想天开的想通过殖民地转嫁危机。

  在殖民地争夺中,大家是各不相让。加上英国人又在故意搞事情,似乎是想要混水摸鱼,让巴黎会议的前景更加不容乐观。”

  弗朗茨点了点头,普鲁士王国从莱茵兰地区弄走了上百万移民,德意志联邦帝国能爽才怪。

  这都是在挖德意志联邦帝国的墙角,莱茵兰地区最宝贵的不是矿产资源,而是这些高素质人才。双方没有直接开打,都已经算是很克制了。

  至于英国人故意在各国间留下隐患,这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要是他们不干,弗朗茨才会觉得有问题。

  巴黎和会是为了调解各国矛盾、减少国际冲突召开的不假,但是站在英国人立场上,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减少他们自己和各国的冲突。

  别的殖民帝国会不会发生冲突,这关他们什么事?故意挑拨各国关系,完全是约翰牛的习惯性操作。

  要是欧洲各国的矛盾都没有了,大家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伦敦政府还睡得着觉么?

第一百八十八章 聪明人

  经济危机的影响,比弗朗茨估计的还要大上几分。受蝴蝶效应的影响,现在全球的工业总量要比历史同期高得多,然而市场却没有增加多少。

  经济危机爆发后,这些隐藏的危机的都暴露了出来。到了1876年底,经济危机已经漂洋过海,蔓延到了美洲大陆。

  最先被殃及池鱼的不是北方的资本家,反而是南方的农场主。

  纺织业产能下降的不只是奥地利,欧洲各国都一样,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对棉花需求量下降,南方的棉花第一次大规模出现滞销。

  看似普通的事件,影响却是深远的。美利坚联盟国出现了发展自己棉纺织业的呼声,并且有人开始行动了。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农场主们已经不甘只做原材料供应商,开始向下游产业伸手。

  收到情报的弗朗茨只是一笑而过,联盟国发展工业对奥地利来说影响不大。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积极的。

  这意味着南北之间的实力差距会逐渐缩小。要知道,为了平衡南北实力差距,最近这些年欧洲各国都非常默契的限制移民前往北方。

  即便是如此拉偏架,也只是让平衡维系了下来,北方政府的优势仍然明显。

  如果不是英法奥三国的震慑,让北方的资本家不敢妄动,没准第二次南北战争已经开始了。

  站在奥地利的立场上,自然是希望南方政府有一定的工业实力,能够和北方抗衡,而不是单纯靠欧洲各国拉偏架。

  万一某一天欧洲发生变故,无暇顾及美洲大陆,南方政府至少需要有一战之力。

  军队战斗力,弗朗茨不担心,事实证明北方的资本家打不赢南方的农场主,可现在战争拼得是工业和组织能力。

  其中“工业”是先决条件,没有足够的工业,就无法保障武器弹药供应,组织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有利自然有弊,南方政府发展工业后,势必会冲击国际市场,增加一个竞争对手。

  不过,最先倒霉的是英国人,谁让他们是棉纺织业的霸主呢?

  维也纳政府已经押宝第二次工业革命,核心产业正在向新兴产业过度,这方面根本就不怕竞争。

  不要说美国人,即便是英法在这方面都落后。落后的不是技术,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了。

  同样开发出了新技术,奥地利可以在几个月内投入工业生产,英法却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筹备。

  在奥地利随便从大街上找几个人,都有培养成为工程师的潜力,而在英法这个比例则要低的多。

  美利坚联盟国更不用说,他们的教育体系更加落后。现在最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就是抄袭欧洲各国。

  先靠盗版,把工业数量发展上去,等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量变引起质变,逐步开启自主创新之路。

  这也是奥地利最初走的道路,只不过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上了快车,节省了很多时间。

  ……

  “移民”是1876年的热门话题,政府大张旗鼓的宣传移民好处,非洲大陆的高薪被曝光了出来。

  维也纳杂货铺内,老板拉尔斯夫正在给手下人做思想工作。

  “非洲大陆不是那么美好,毒虫猛兽频出,还有野蛮残忍的食人部落,一不小心就上烧烤架了。

  不要看报纸上宣传的美好,那只是在忽悠你们过去。真要是那么容易发财,我都移民了。

  ……”

  一番长编大论过后,很多人移民的心都淡了。大家都清楚,非洲大陆或许没有老板说的那么糟糕,也绝对称不上美好。

  即便是报纸上,也没有人说非洲大陆美好了。重点强调的是“高薪”和“机会”,淡化了“风险”。

  时至今日,非洲大陆的死亡率依然比本土高。即便是本土的黑工厂,大幅度提高了死亡率,也远远比不上疾病带来的杀伤力。

  这些数据不是秘密,报纸上同样会报道。为了降低死亡率,政府还印发了《非洲生存手册》,上面记录了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些都证明了非洲大陆不是天堂,想发财也必须要先活下来。

  看到大家动摇了,拉尔斯夫满意的点了点头。

  维也纳不是工业城市,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小,除了金融业受了点儿影响外,别的产业几乎没有变化,杂货铺的生意也还过得去。

  不同于以往,在经济危机中可以削减薪水,现在拉尔斯夫首先要想的是把人给留住。

  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杂货铺售货员,同样不是什么都能干的。

  首先,记忆要好。必须要把商品的位置记清楚,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顾客的商品。

  其次,还要有一定文化知识,可以把账目记清楚。

  最后,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在这个没有监控的年代,把小偷抓出来。

  有天赋的,可能几天功夫就能胜任这份工作;没有天赋的,培养几年时间还是频繁出乱子。

  大部分售货员的工作都是终身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换人存在风险。万一换上了无能之辈,或者是心术不正之人,老板的损失就大了。

  正在拉尔斯夫为自己口才得意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了。

  “拉尔斯夫先生,我已经报名参加移民了。”

  拉尔斯夫:“没关系的雷恩,报名了还可以退出,移民全靠自愿,不会强迫你的。”

  沉默了片刻功夫后,雷恩低着头:“很抱歉,拉尔斯夫先生。谢谢你的关照,我还是想出去闯闯。”

  拉尔斯夫已经气得火冒三丈,只是为了在大家面前展示的自己的绅士风度,强行压制住了怒火:“你可要想好了,这一步踏出去,想要回头就难了。”

  雷恩低着头,似乎是不敢回话。

  看了看雷恩的表现,拉尔斯夫知道他已经下定了决心,叹了一口气,故作大方的说:“罢了,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就出去闯一闯吧!

  要是外面混得不好,还可以再回来,这里是你的第二个家。愿上帝保佑你!”

  看着众人一副感动的表情,拉尔斯夫内心的怒火也平息了下来。走了一个雷恩,却也收买了人心。

  不同于可以拿鞭子逼着大家干活的工厂,杂货铺可不能那样管理,要是丢了人心,任何一个店员都能让他损失惨重。

  这是有无数前车之鉴在前的,拉尔斯夫是总结别人失败的经验后,才逐步发展壮大的。

  现在他在维也纳共有五家杂货铺,能够正常运转下来,靠得就是会作秀。这是收买人心,成本最低的方法。

  杂货铺的只是一个小插曲,从维也纳移民离开的人并不多。移民人数最多的还是工业最发达的波西米亚地区,其次是伦巴第、威尼西亚、巴伐利亚等地区。

  现在移民的主流是失业工人,受失业浪潮影响,失业过后大家找不到新的工作,丧失了收入来源,不得不到外面去闯一闯。

  失业工人的离开,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对很多人来说,巴不得这些人通通消失。

  每一次经济,失业工人都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少了这些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可是对资本家来说就不一样了,看着大量移民离开本土,很多资本家都忧心忡忡。要是人都走了,他们上哪儿去找廉价劳动力?

  原本准备利用经济危机,把刚刚上涨的薪水打压下去,现在也只敢想想。

  生怕逼急了,整个工厂都空了。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报纸上还刊登过类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