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94章

作者:名剑山庄

从宣德年间,到正统四年,给朱祁镇讲过课的人,一共有十几位之多。但是朱祁镇真有印象却只有两位,一个是李时勉,一个是王直。

因为在正统元年之后,朱祁镇将四书五经读过之后,对上课就有一种厌恶情绪。

很简单,朱祁镇内心之中各种观点都已经定型了。之前听讲,是想了解这些人士大夫的想法与观点。

否则双方在朝廷上争论,吵架都吵不到一起去,那有多尴尬。但是朱祁镇可没有想过成为学究。故而除却资治通鉴等讲史的课程,朱祁镇能推就推,即便不能推,也就只带一个耳朵去。

反而将精力,放在朝廷之上。

对朝廷之上各方势力的分析。

听课不认真,对这些讲官只有一个印象而已。真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却不知道该用谁是好了。

朱祁镇暗暗有些懊悔。

因为这些讲官,天然是皇帝的班底,朱祁镇自己没有把握好。

“就李时勉吧。”朱祁镇心中暗道:“李讲官在广东已经好几年了,新安县开港一事,也弄得差不多了,不管是论功行赏,还是进一步开海,总要有一个说法了。”

于是,朱祁镇就在奏疏上,圈定了李时勉的名字,

算起来李时勉的资历是决计够的,名声威望,那是海内敬仰。担任左都御史,谁也挑不出错来。

随即朱祁镇又看见了,张辅的奏疏。

又是请开武学。

在王骥临行之前,写过武学章程。朱祁镇已经示意通政司,传给各大臣。让他们出一个意见,只是在王骥离京之后,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这一件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而就在现在风声又起,朱祁镇顿时觉得时机成熟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

朱祁镇对武学是有自己的想法。

朱祁镇心中的范本,就是后世的军校。

但是王骥的规划,根本不合朱祁镇的意思。

因为王骥的想法,这就是一个袭爵考试补习班。所有生源来这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袭爵考试。

而严格袭爵考试,也是为了提高卫所军官的素质。

与朱祁镇的想法,相差太远了。

而张辅的想法,却比王骥的想法更近一点。

张辅就是想让勋贵子弟,学习弓马骑射之术。更高的就没有了。

打仗说复杂也复杂。

真正上升到数十万人的大战,几乎堪称一门艺术。而说简单也简单,小规模战斗,勇武还是很重要的。

兵法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办法教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言传身教,在打仗的时候,将这些经验教给儿子。

这也是为什么有将门的称呼?

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兵法,乃是家学。明代就有不少,父子相继为名将的,就是这种特点的体现。

所以,张辅也没有想过,在学堂之中教授兵法,而且不是一对一的师徒传承,而是敞开了讲。

张辅的章程在朱祁镇看来,可以说是大明士官学校。培养出来的,也都是能打仗的百户千户。

与朱祁镇所想,还是差了一层。

朱祁镇心中暗道:“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一定要借助这个风潮,完善军事教育。”但是这个力该怎么借。朱祁镇一时间却想不到。

朱祁镇一时间心烦意乱,走在华殿的书架之中,闻着书香,心中不住的想着。

“托古。托古。”朱祁镇心中暗道:“在中国做任何事情,最好的办法,莫过是古人曾经做过。最最好的办法,就是三皇五帝曾经做过。”

“这些儒生,才没有话说。”

朱祁镇忽然想到了,忽然停步,身上的玉佩撞击在一起,发出叮当的声音。他心中暗道:“我怎么忘记了,本朝还有一个人,他老人家的话,比三皇五帝的话,还管用。”

“那就是太祖皇帝。”

甚至朱祁镇觉得封建策这么容易通过,是因为太祖皇帝时期的塞王政策。将藩王分封到边界线上,可不是朱祁镇的首创。

朱祁镇立即对王振说道:“将太祖皇帝实录拿来。”

“是。”王振说道。

王振立即带着小太监搬着一口红木大箱子,打开一看,却见里面一匣子,一匣子的书稿。

不是别的,就是太祖皇帝实录。

古代书籍纸张上面写的字不多,所以一张字,有的才几百字上下,而太祖皇帝实录,少说是千万字的大块头。

即便放在后世,也是大部头书了。在这个时候,更是多了。

这一箱子,满满的都是。

而且都手抄本。

朱祁镇打开一看,翻开洪武元年,匆匆翻阅一遍,忽然盯住,说道:“终于找到了,就是你了。”

这一页写的不是别的,而是太祖皇帝,将勋贵子弟与皇家子弟聚集在一起教育,令宋濂教之。

而这个地方,就叫做大本堂。

含义自然是储君乃国家之根本。

这也是明代前期储君教育方式之一,前说过,仁宗皇帝与建有过同窗之谊。他们在什么地方同窗的?

自然是这里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想要教授兵法,首先要有老师?而真正能讲课的老师,也不过朝中几位老将军而已。”

“如英国公。”

“想让英国公讲课,这个学校的规格一定要高。这大本堂就太合适不过,我将郕王塞进去,并说将来有了皇子,也在大本堂之中读书。”

“想来,各级勋贵子弟。乃至藩王世子都能到了。”

“如果仅仅是这些人,我不觉得他们能学习到什么东西。不过如果再加上武学,张辅所建议的武学,作为大本堂下级学校,其中每届的佼佼者,都能进入大本堂读书。”

“想来会很吸引人吧。”

朱祁镇随即又想道:“官大抵不会愿意的。”

朱祁镇接受的是经筵教育。刚刚开始未必知道,但是时间长了,他也慢慢的行明白了,经筵教育,本来就是臣想要影响皇帝的重要环节。

杨士奇等人,决计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得到的利益。

“不过,还好有襄王在。”朱祁镇心中暗道:“襄王之事,真是一个好借口啊?”

大本堂的制度,朱祁镇细细看来,感觉未必不是太祖留下制衡藩王的一个手段,将藩王的儿子都留在京师教育。

有质子的感觉,当然也想让这些藩王世子教育的心向中央。

而今襄王再度拥有兵权,朱祁镇提议让襄王的几个儿子,来京师上学。满朝武估计都赞成,襄王自己也不敢说一个“不”字。

至于其他的私货,一点点的添加也不迟。

朱祁镇心中有了成算。

就立即想怎么执行。

他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皇太后。

任何关于襄王的事情,绕过太皇太后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怎么说服太皇太后?

朱祁镇一时间没有明白,他将张辅的奏疏揣在怀里,大步向慈宁宫之中走去了。

还没有到慈宁宫,就听道慈宁宫之中,人声鼎沸,似乎有不少人都在。一时间朱祁镇有些疑惑,太皇太后谈不上好静。但是慈宁宫之地,也不是任何人敢大声说话的地方。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祁镇进了慈宁宫之后,发现太皇太后不在正殿,而是后面一处角房之中。

这里有数人抬着一口大箱子,从这里抬了出来。一连抬了不知道多少箱子,将走道上,排成一排。

朱祁镇好奇的问道:“这是在做什么?”

朱祁镇到了,这些太监见状,立即下跪行礼,说道:“拜见陛下。”

好几十人一起拜倒,动静很大,自然传到了太皇太后耳朵之中,太皇太后在房间之中,说了一声道:“是皇帝吗?进来吧。”

朱祁镇说道:“孙儿,这就来。”

朱祁镇绕过这些太监,来到了这房间之中,一眼看去,就觉得尘土飞扬。他目光一扫,立即知道,这里是一处库房。

里面大大小小箱子,层层叠叠的。不知道有多少个。

太皇太后在襄王的搀扶之下,站在房间之中。

朱祁镇进来,襄王正向行礼。朱祁镇连忙拦住,说道:“私下了,就不必多礼了。”朱祁镇几步来到太皇太后右边,作势搀扶住太皇太后。说道:“娘娘,这是”

太皇太后站在中间,襄王与朱祁镇一个左边,一个右边搀扶着,老人家一时间有些开心,说道:“这些都是我这么多年攒下来的体己钱,还有嫁妆。大概有十几万两吧,不过,皇帝这没有你的份,都是你王叔的。”

朱祁镇听了,笑道:“娘娘说笑了,您的东西,您想给谁,就给谁?孙儿怎么会要?”

太皇太后说道:“将你王叔封到麓川,是你的意思,今后,朝廷在云南就省事多了,宫中是不是该给你王叔一分体己钱?”

朱祁镇一听,就知道这血不能不出。他想了想,说道:“娘娘,说的是,宫中就出十万两吧。”

太皇太后听了,撇了一眼朱祁镇。

朱祁镇满脸苦笑,却咬牙不肯多出了。

不是朱祁镇贪财,而是朱祁镇作为准备打仗的人。财政上的准备,自然是越多越好了。三千二百万两,虽然不少。但是朱祁镇看过当初北伐的账册,真是取之尽珠玑,用之如泥沙,打仗从来是无底洞,多少钱从来不够。

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

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

不过,还好太皇太后不是慈禧。也不是李太后。

知道轻重,而且这内库的银子,也是太皇太后一手一脚赞起来的。不会逼着朱祁镇大出血。

说道:“现在襄王用钱的地方不多,就这些吧,将来却要时时照顾着些,他毕竟是你亲叔叔。”

朱祁镇说道:“请娘娘放心,王叔坐镇天南,于朝廷是有功之臣,朝廷决计不会亏待有功之臣的。”

太皇太后看了看朱祁镇,说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当然也不是完全相信朱祁镇所说的话,但是朱祁镇从小在太皇太后的膝下长大,太皇太后也摸透了朱祁镇的心思。

在太皇太后的教育之下,朱祁镇是一个皇帝。

皇帝这种生物,讲感情是完全没用用处的。只有讲利益才行。

襄王只要能在麓川站稳脚跟,云南的负担就减轻不少。西南方向的国力消耗减轻。对朱祁镇对瓦刺大计,有极大的好处。

故而只要襄王能承担起他的责任,安抚西南土司,牵制缅甸,使缅甸不能越麓川而北。在此情况之下,襄王即便是麓川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朱祁镇也会当做看不见的。

就好像是太皇太后对杨士奇的儿子上面一样。

太皇太后随即在一子一孙的搀扶之下,清点她的私房钱。老人家性子来了。握着两个孩子的手,一个说,这些箱子,是她的嫁妆。还有这些是仁宗送她的礼物,太宗的赏赐,等等。

金银珠宝,还有绫罗绸缎。

太皇太后仅仅留下一些有特殊含义的,她想要带进献陵之中的东西。其余的都留给了襄王。

这一切都清理好了,让人送到襄王府上。

太皇太后也累了。朱祁镇与襄王两人联袂出了慈宁宫。

朱祁镇对襄王说道:“王叔,王叔去云南监军一事,圣旨已经写好了,朕已经用印了。只是各种依仗,王府属官,还有不少缺额。王叔可以去吏部问问,只要王叔有看中的,朕一概准了。”

襄王说道:“多谢陛下。”

朱祁镇一把抓住襄王的手,说道:“越王叔去了,你与二弟,就是朕的骨肉至亲,二弟尚小,朕也能依靠王叔了。”

襄王见朱祁镇如此,眼帘微微一垂,似乎眼睛之中也有泪光,说道:“陛下放心,臣此去西南,有臣在一日,西南诸夷,不可能乱云南。我襄王一脉,定然世世代代为大明守此寸土。”

朱祁镇说道:“王叔此言壮哉,此去之后,也不知道多少年能再见了。王大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