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829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有一件事情,要紧程度,是在此事之上,那就是对助战的东吁,白古,暹罗,真腊,乃至楚国,襄国,等大大小小的藩王,与各地臣属进行奖赏。

其实,太子已经意思到了一点。

那就是今后大明在西洋乃至南洋很多政治军事行动,是万万不能少了这些人的配合的。

大明不可能一直在南洋西洋保持几十万可战之兵,总就会撤回去的。

大明对于这些地方,能不能保住,不在于他在南洋的时候,能不能对这些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在于他不在这些地方,大明还能不能对这些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太子在缅甸这一段时间之内,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鞭长莫及。

什么叫做大明力量投射的尽头。

缅甸国家虽然强,但是距离大明再近一些,早就给灭了。

而不是等到现在。

太子在缅甸打仗的时候,与在南洋打仗的时候感受完全不同。在南洋打仗的时候,太子根本没有在意过后面的物资能不能到位,因为他不用在意,下面的人也会拼命将囤积在广东,交趾的物资,运输到前线来。

但是在缅甸,太子不得不重视了。

因为,他知道,这个地方如果他不重视的话,很多物资,是后方督运的官员,即便是拼了命,也运输不上来的物资。到时候,大军就会有后勤断绝的风险。

这一战,是汪直发挥神勇,一举覆灭阿瓦王,也打通了缅甸与大明的云南通道,减轻了太子的负担,否则单单靠海道运输,战事如果僵持下去,不用一年,仅仅半年,太子要么兵行险招,要么乖乖撤军。

毕竟这个时代,海运虽然发展起来,这样高强度的战略海运,还是有些吃力的。

所以,在大明力量投射有些吃力的时候,就越发要重视与地方诸侯的配合。

今日征召各方都到了,如果不能公平对待,出了力,都给一块肉吃,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不大好办了。

但是另外的事情,也要考虑。

给吃肉,是给吃肉,但是也不能让他们发展壮大到了威胁到大明在南疆地区的统治,这里面的分寸拿捏,就要考验一个人施政水准了,既要让这些诸侯心服口服,感激五内,又要他们不能在当地坐大。

是比较难办的事情。

好在太子,已经是坐镇南洋这么多年了。

各种事情的磨砺之下,早已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面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的处置办法。

他先确定了朝廷要直辖的地方,也就是以仰光为核心的西洋府,以原来阿瓦地区为核心的多宝府,再加上襄王的麓川,形成一道大明从云南到西南的道路。

这一条道路,乃是大明对于南疆乃至于西洋的统治核心,是不可动摇的。

以这一条线为核心,太子分化出最好的四块土地,并且依靠这一条核心线,这是他给四个还没有就藩的幼弟,将他分到这里,至于更远的地方,就要看具体情况的,比如阿瓦王朝靠近东吁,与白古的一些土地,自然要给这两个国家。

总是要给别人一点点的好处的。

如果几边不靠,则考虑再封一两而藩王出去。

大明三十多个藩王,南洋地区并不能全部分出去的。

而今加上缅甸地区,才算堪堪分封完毕。

不过,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细细算来,其中的各种纠葛,足够让人掉满把头发。

好在这些事情,对于太子来说都是过去时了。

其次就是对阿瓦王朝的贵族处置。

太子很清楚,不可能将阿瓦王朝的贵族,都一网打尽,否则缅甸之地,恐怕难以安定。太子自然是清理一批,拉拢一批,又从大明内部调集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年轻官员,分布在西洋府与多宝府的要地。从而控制这里。

并已经开始从云贵等地迁徙一些百姓,甚至是土司到缅甸去。

不过,这些都是琐事。

对于,太子来说,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回京。

对于太子,乃至以太子为首的整个政治集团来说,没有比回京更重要的事情了。

大明臣集团集体拥护太子,固然是遵从传统与祖制,未必没有太子这一方的推波助澜。毕竟对很多压宝在太子身上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其他退路了。太子如果不能登基,对他们来说就是万劫不复。

太子看到这一则消息之后,什么人也没有见,屏退左右。捏着这仅仅一指宽的纸条。坐在红木躺椅之上,无意识的晃着椅子。思绪不知道飘到了什么地方去了。

太子得到情报,只有两点,第一,伊王夜见陛下,第二,陛下给了伊王一百万两,并将伊王拖欠之经费,一笔勾销。

具体,他的好五弟与他的好父皇,到底说了什么,太子并不知道,也不会去找人探明情况。毕竟,想探听皇帝私下说什么,太犯忌讳,近乎不可能,代价也太大了一些。太子不会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只是很多事情,本来就不需要查明白。

只需自由心证即可。

政治上,更是如此。很多事情都是含而不露,点到为止。不会表露的那么直白。

太子从这两个消息之上,想到了很多很多。

或许有些是多想了,但是有些东西,却不是多想的。

这是父皇对伊王的示好。

这一点,太子无论如何,也不会判断错的,他也希望自己会判断错了。但是,他很想从这些证据之中找到反证的,可惜是找不到的。

或许,有一些人觉得,这并没有什么。

但是作为太子来说,并不是这样想的。

太子其实也知道,他这一段时间频频出手,想要回京,有些让父皇不高兴了。当是父皇依旧给出了表示,这个表示就是建立在对伊王的排斥与贬责之上的。用这一件上,向太子证明,他没有更易太子的想法。

但是朱祁镇的做法,忽然变了。

这让太子心中有无声的惊雷炸响。

他反复权衡,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父皇改变了主意。

这个结果,对于他来说完全不能接受的。或许伊王还能接受太子登基,毕竟从头开始,朱祁镇都没有给伊王多少希望。但是对于太子来说,他是完全不能接受,他自己与大位失之交臂。那么不去说废太子的下场。就是这一件本身,就是他完完全全不能接受的。

毕竟,他从一生下来,身边的人都告诉他,他是大明未来的皇帝。

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做的,不论西北,还是东南,不论交趾,还是南洋,不管是远涉重洋,还是翻山越岭。

他为了成为一个父皇认可的储君,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他不能成为皇帝,那将是对他四十多年人生的否定,是对他所有努力的否定。他的人生将毫无价值。这一点本身,就让他不可接受。

甚至这种痛苦,还在死亡之上。

而对自己这一件事情,他越是分析,越是觉得,在父皇没有驾崩之前,他与大位决计没有可能,甚至回京辅政都不大可能发生。

因为在他印象之中的朱祁镇,从来是一个强大的,冷酷的,为了政治目的,可以牺牲一切,为了权力本身,可以否定一切的皇帝。

一个以权力为食的政治生物。

仅有的一点温情,也被他自己亲手杀死,连同王振一起葬在少年时代。

而他要争夺,这样一个人手中的权力,指望对方放手,怎么可能?

太子甚至觉得,这一件事情本身,就是父皇对于他,屡次想要回京的警告。或许他这样下去,等待他的或许是伊王再次出现在京师,作为牵制他的手段之一。让两子甚至数子,相互斗争,让父皇高坐钓鱼台。把持最高的权力。

不要以为这不可能。这非常可能。非常符合权谋之道。

所谓的九龙夺嫡,固然有清朝的国情在,但其实也是康熙暗中制衡,保有自己权力的办法。

第八十九章 太子的决然

第八十九章 太子的决然

太子一想到这里,就猛地咳嗽起来。

沉闷的咳嗽之声,就好像是大鼓一样,一下接着一下,敲击着太子的心肺,每一下都好像要将太子的心肺从身体之上摘下来一样。

“殿下。”外面立即有人说道。

太子深吸几口气,终于将咳嗽给压了下去,努力平静呼吸,说道:“没事。”但是刚刚说了这两个字,却又猛地咳嗽了两下。终于咳出一口黄色的浓痰,这才算是有了一个了结。

这是太子的老毛病了。

按现代的年纪算,太子还算年轻,才四十多岁。

但是按这个时代的年纪算,太子已经不算年轻了,南洋的气候,让太子这个北方人严重不适应,潮湿多雨的环境,各种热带病,折磨了很大一批北方人,包括太子在内。

而太子比起朱祁镇有所不如。

别的不说,就在自制力上就差多了。

朱祁镇几十年如一日,锻炼身体,虽然繁重的工作,让他在六十岁之后,有些不能胜任的,但是太子却没有这种坚持,特别在交趾镇守的时候,就贪恋南洋美人,声色犬马,什么都玩过。

年轻的时候,并不觉得什么,但是中年却早上门来。

在缅甸主持大战的时候,更是大伤心神,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

虽然朱祁镇在京师有过一次病危,其实也不过是昏迷一天多而已。太子的身体情况未必比朱祁镇好上多少。

只是太子一直在隐瞒而已。

太子很担心,如果这样下去,等待他的是永远只是储君,永远不可能回京了。这是太子所不能接受的事情了。

太子深吸一口气,说道:“传汪直。”

汪直不久就到了。

太子说道:“你的封赏不久就到了,你如果对爪哇侯这个名号不满意,我或许能让礼部改一下,如果定下来了,可就不大好改了。”

汪直腼腆的一笑,说道:“有劳殿下挂念,爪哇这个名号并不错,就不用改了。”

汪直当初第一次封伯,被封为爪哇伯,让汪直觉得不大满意。毕竟虽然爵位一般都是地名,但都是中国旧地,多有雅称。爪哇这个名头一点都不好听。所以来求太子,希望能够改一个名字。

但是封爵之事,最郑重不过了。

几乎是国家最重视的几种礼仪活动,与谥号一样,一旦定下来了,很少能够改动的。

当时太子就劝慰汪直,让他等,等他什么时候封侯了,可以换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

说起来,也是数年之前的事情了。

而今的汪直已经脱去了稚嫩了,也没有当初的意气了,根本不在乎什么好名字坏名字,再者,汪直也将爪哇这个名字,打出了名声了。人人都知道南洋之中有一员猛将,就是爪哇伯,而今放弃了,汪直反而有一点舍不得。

太子听了哈哈一笑,说道:“也好,不过一般来说,封爵之后,朝廷都赐第赐田,多在两京,你上一次封伯,并不回京,我让太孙帮忙处理了,而今你也不回京处置家事吗?”

并非大明的勋贵们都是北京或者南京的人,但是在封爵之后,几乎朝廷一般都会让这些勋贵在京师安家,这既是奖赏,也是限制。

奖赏就不用说了。

大明北京城里面,是如何寸土寸金的,这里就不在赘述了,一座符合勋贵等级的府邸,即便不提这个府邸本身,单单是地皮,就要值个几万两了。再加上北京附近的土地。

在古代,可没有耕地与建筑用地的划分。

在北京附近土地,很可能卷入城市扩张之中,到时候这些勋贵的收益只会更高。

限制也不用说了。

朝廷控制这些大将的亲眷,也要让大将在外领兵作战的事情,不能分心。

汪直上一次封爵,并没有怎么回京处置家业,太子就让太孙安排人,代替汪直处理。

汪直说道:“臣不愿意离开殿下身边,等殿下回京之后,臣再做处置不迟。又不会飞了。”

太子轻轻一笑,语气却变得沉重起来,说道:“如果孤,永远都回不去了。你怎么办?”

汪直微微一愣,立即起身行礼说道:“殿下,哪里的话,你是大明太子,天生储君,谁也不能否定,你想回京,谁也不能拦着,不管是谁,臣为殿下杀出一条血路。”

汪直这是在表忠心。

其实汪直很明白,太子是以腹心之臣待他,再加上他姐姐的关系,他与太子之间,是无法分割了。

太子登基,他或许迟早在内阁坐上一把交椅,如果太子不能登基,废太子或许还有可能活下来,而废太子的党羽,却是必死无疑的。

汪直并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一条路走到黑。

“不管是谁,”其实已经暗指,即便是皇帝本人,他也会为太子杀出一条血路来。也是为他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

“好。”太子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孤要你,先行回去,为孤打前站。同时将船上的人分批带走。”

汪直立即答应一声,说道:“是。”随即犹豫了一下,说道:“殿下,臣为殿下万死不辞。只是京师之中大军云集,臣”、

船上的人,就是太子秘密隐藏下来的三千私兵,不在大明军队账册之上。调动也无须朝廷圣旨,兵部附署,只需太子之令就可以了。这数千人,是汪直一手选拔出来的,固然不能说是南洋第一,但也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虽然只有千人,但是真打起仗了,当万人来用都是可以的。

只是北京附近,驻军最少的时候,估计也有一二十万,这是北京城的特殊环境造成的。别的不说,少于十万人马,连北京城的城墙,未必能够站满。

这区区三千人,在北京这个大兵营之中,又能做些什么事情?

汪直倒是不怕死,但是却也不想白白牺牲。

太子微微一笑,说道:“你放心,我自有安排。”

太子怎么安排,没有给汪直说,汪直也不敢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