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742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朱祁镇自然知道,这一封奏疏乃是韩雍的手段。

因为此韩王已经非彼韩王了。

当那位精于骑射,想要建功立业的韩王已经不在了。他的谥号乃是韩惠王。而今的韩王乃是韩惠王之子,说起来在辈分上应该叫朱祁镇为叔叔。

他也是刚刚封王不久,虽然被韩惠王教育出来的。也是大本堂武学一路毕业。

只是他倒是有没有韩惠王建功立业之心,却是不知道了。

只是一个在京师的王爷,虽然贵为亲王,毕竟是天子疏宗,一个当权的首辅,想要拿捏实在是太容易了。

所以,韩王这一封奏疏,自然是韩雍暗地里做的事情。

一下部论处,就引发各方面的讨论。

很快韩雍就在明报上公开发文支持藩王远封,以有三大利而除三弊之论。并很快批准了韩王远封。

就解渤泥之地为韩地。

并令有司勘探婆罗洲土地河流,朝廷出钱在婆罗洲合适的地方,为韩王建造王府。其实也就是一座城城池。

并准备拨给韩王数万百姓,令起就封。

这数万百姓,自然是各地流民。

不得不说,虽然朱祁镇一直以来赈灾得力,并且一次又一次招来流民,各地安居。从于谦在河北水利建设的时候,就招徕了大量河南江淮山东的流民。

但是一次又一次安置流民,根本就是扬汤止沸。只是平静数年,又会出来一批。

朱祁镇也无能为力。

这是大明根子里的痼疾。

承平百年,人口滋生。一方面大明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各种手工业工厂化,乃至于蒸汽机的运用。

另外一方面也是最底层的百姓纷纷破产。

甚至这种破产,还有地域性。

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

在家上天灾人祸,水旱蝗震,一次又一次,百姓那一点积蓄根本不可能支撑。即便朝廷再赈济,也不可赔偿百姓的损失。

也赔偿不起。

所以,虽然下面都不向上报流民数量,但是朱祁镇也知道,朝廷要收拢几十万灾民,从来不是什么难事。

各方流离失所的百姓,只比这个数量多,不会比这个数量少。

韩王事情一定下来。

韩雍立即上奏,请修改大明宗室分封之策,也就是将大明封在国内十几个王爷,还有还在京师三个王爷,一并都封在南洋去。

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渲染大波。

各方藩王一下子炸锅了。

要知道,几代富贵下来。大明藩王早就没有了当初的心力。也没有在异域开拓的能力,此刻将他们分到南洋,将他们从原本的舒舒服服的封地。赶到了南洋这不毛之地,其中的心理落差,就等于将人从北上广,赶到西南大山山沟沟里,说不定还没有信号。

这根本是让人拼命。

于是,秦王首先上奏。

一上奏就出大招,以韩雍为人臣,不思劝圣上亲亲之道,而听异端邪说,害骨肉之情,请诛之以谢天下。

于是乎,其他藩王纷纷上书,一时间要将韩雍给批臭打死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反对浪潮,不管是韩雍,还是朱祁镇都是有心理准备的。

韩雍既然有了心理准备,自然是丝毫不退让。

在明报上舌战群儒,将各地藩王的奏疏一一纰漏,韩雍从太祖分封之本意,从藩王拱卫帝室用意,逐条批驳,将所有藩王的意见批驳的一文不值。

作为一个文官,笔头上的功夫,那根本就是基本功。

更不要说,韩雍身后有几乎整个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原因很简单。毕竟各地藩王在府各地,大多都没有做什么好事。

即便有些藩王名声不错,比如蜀王。

但是这些藩王在各地占据了最好的土地与资源,如果这些藩王迁走,自然是有人能接盘。

这接盘的人不会是勋贵。

虽然朱祁镇对勋贵集团大力支持,但是真要说起来,勋贵的势力范围,大多都在南北两京,以及原来的九边西南地区。

在腹地之中,勋贵的力量非常之薄弱。

这些好处自然是落在当地士大夫手中了。

不过,韩雍也知道,很多时候胜也是败,败也是败。

儒家的亲亲之道在哪里放着的,韩雍再怎么正义,也是一个外人。而这些藩王再怎么混蛋,也是朱家的人。

所以,他将所有藩王给强迫答应远封的时候,就是他给朝野上下,还有这些藩王一个交代的时候了。

如果不是韩雍做出了去位的心理准备,他是绝对不会做这一件事情的。

不过既然韩雍有了这个心思。就不会有半步退缩。

他很快下了另外一个命令。

就是召襄王入京,担任宗人令。

襄王是第一个封在外的藩王,而今已经是第二代了,占据了云南横断山脉以西,而今就是缅甸北部的大片土地。

民户百万,经制之兵也有三四万之多。

不是襄王不能征召更多的士卒,而是襄王养不起。

虽然有云南方面给予很多的方便,但是麓川的根底依旧比不上云南。再加上当地百姓襄王的统治,也不是太服顺的。

所以襄王零零星星的战事一直都有。

不过,襄王的设立还是给云南外面增加一个屏障。

对于缅甸方向的一些乱事,根本影响不到藩王,比如这些年孟密与孟养两个土司之间矛盾不小。

这些乱事都被襄王挡下来了。

韩雍之所以将襄王调入京师之中,就是向天下竖立一个外封藩王的榜样。

朱祁镇也同意了。

不过朱祁镇的同意却有一些不大一样。

那就是朱祁镇已经意思到大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了。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矛盾。

太祖为了集中权力,将丞相给废了。让大明中枢运行一直处于一种低效之中,如此也保证了大明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同样的问题,有明之无善治,从废丞相开始。

皇帝一个人乾纲独断,看上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实实践却告诉世,以一人治天下,是绝对不可能做好的。

朱祁镇为了推行改革,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自然要理清中枢权力结构,内阁本质上与唐宋之政事堂,虽然有所区别,但也相差不大了。

这个时候,朱祁镇接越发感觉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一点点的流失到内阁之中。

杨洪对朱祁镇的提醒,朱祁镇不能不放在眼里。

朱祁镇自然是不在乎的。他自然是有底气的。但是在他之后的皇帝却怎么撼动一个强大的内阁。

朱祁镇一直在引入其他力量制衡。

单单勋贵或者说军方,是很难制衡大明文官势力的。

朱祁镇分封各王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将藩王的力量引入中枢。

当然了,而今混吃等死的藩王是没有什么用的,但是等各路藩王在南洋站稳脚跟之后,如果每一个藩王的实力都有襄王的实力,几十个藩王,也就有几十万大军,就有足够的话语权了。

足够保证皇帝一直是姓朱的。

当然了引入藩王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保持大明对外的统治。

第一百零二章 宁王朱奠培

第一百零二章 宁王朱奠培

大明不能将藩王封出去就不管了。大明对藩王的管理必须有一套体系。只要是体系就要有奖罚。

罚就不用说了。

自然是有各种手段,比如说降爵,革除封地等等。

但是如果奖赏?

藩王的爵位已经是人臣之顶峰。真正是赏无可赏。

如果某一代藩王太过有手段。朝廷也可以召入京师,入京辅政。他根基在南洋,自然难与京师的文臣交锋。却也可以让很多文臣不敢为所欲为。

不过,朱祁镇还觉得韩雍的做法,还是有一些小家子气了。

朱祁镇干脆一封诏书,昭告天下。

宣各地藩王入京觐见。

如此一来,是事情就大了。因为各地藩王距离北京路途不一,再加上各种准备,此刻的诏令,到了秋冬能过来就不错了。

只是这样的诏令到了不同的人手中,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大明重藩,不过是秦,晋,楚,蜀而已。

不过晋王可以不用管了。

因为晋王距离北京太近。

晋王根本不可能翻出北京的掌心,于是晋王早早的来京师,并向皇帝哭诉,说他身体怎么怎么不好,不能为朝廷效力云云。

想免去南洋受罪。

对,在很多人的眼中,去南洋就是受罪。

至于秦王,楚王,蜀王,虽然各有心思,心中或有不满,但也不敢表现出来,毕竟而今大明朝廷有多少力量,他们也都明白。

不过,他们不敢有别的心思,却不是不敢有小动作。

他们的小动作就是宁王。

说起来宁王一脉,乃是对帝室一脉心中怨气最大一支。

当初太宗皇帝起兵的事情,面对南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他留下世子守城,而今自己带兵出塞,去了大宁,一举夺了宁王之兵,从此才有了与南京对抗的本钱。

当时太宗对宁王可以说好了,兄弟两中分天下。

只是天下大定之后。

宁王也识趣,不敢说什么中分天下的事情。但却想封一个好地方。就求苏州。

太宗不许。

求钱塘。

太宗不许。

最后封到了南昌。

在太宗之后,宁王也想换一个好地方,但是被仁宗皇帝打发了。甚至派人查宁王有什么不妥当之举。

宁王只能托庇于文学之道。在正统十三年去世。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可是有一句评价,说是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但是善谋之宁王最后逼成这个样子,宁王一脉之中没有郁郁之心,却是假的。

而今的宁王乃是宁王朱权嫡孙。名叫朱奠培。

他父亲死的早,从小在朱权膝下长大。可以说是被朱权培养出来的,与朱祁镇年岁相当。

是后来造反的宁王朱宸濠的爷爷。

所以宁王家族对帝室一脉的想法,一直是有的。甚至各种准备未必是到了朱宸濠。才有的。

此刻朱奠培心中一直在犹豫。

他已经从各种渠道接到了很多太祖一系藩王的书信。很多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言下之意却是再明白不过了。

希望他给朝廷一个教训。

朱奠培心中非常激动,却也知道他到了一个该选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