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623章

作者:名剑山庄

当日本战事结束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是正统三十二年末了。

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

第一百零五章银荒

日本情况传来。让朱祁镇松了一口气。

因为在正统三十二年下半年,大明就又一个不好的苗头出现,那就是银价上涨。

其实大明的银价在周忱废除宝钞之后,就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之中。

毕竟,洪武之时确定宝钞作为国家货币,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贵重金属铜钱都大有不足。

要铸造大量铜钱,这一件事情费时费力,还不如沿用元宋的纸钞制度。

只是这个制度在正统时,已经难以为继了。才有周忱的改革。

但是任何改革的红利都是一时的。

在废除宝钞之后,银两通行一时间上下皆便。但是随着国家日益安堵,银两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银子太少了。

大明流通的银两总数有多少?

朱祁镇并不知道,但是总数大概在亿万两上下。这还是在正统一朝白银开采量逐年增长的原因。

在正统之前,包括正统前期,大明每年的白银开采量在三十万两上下。

这其中有没有下面的人中饱私囊,朱祁镇并不知道。但是即便是有人中饱私囊。大明每年新增的白银数量也不过百万两上下。

当然了,大明流通的货币也不仅仅是银两,还有大量的铜币,还有相当地方都是以物易物。

在周忱尽可能将财政收入折成银,粮两项的改革。白银的需要大大增加。而今一条鞭法的风声,仅仅吹了出去。

银价就好像不受控制的上升。

朱祁镇深刻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历史上的一些改革,或许有些滞后。但是都是前提条件的。

朱祁镇就面对一个问题,如果将大明赋税全部折合成银元,从而大大减轻了从上到下的管理难度。

但是支撑整个大明运作的白银数量是天量的。

一条鞭法的前提是大明后期,几乎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的白银。

朱祁镇蓦然发现,他为大明政权深处埋入了一个深深的白银饥渴症,或者说贵重金属饥渴症。

这让朱祁镇很是焦虑,却没有什么办法。

根据经济发展与货币数量的规律,大明今后必须保证白银流入持续且不可中断。否则大明就会出大问题的。

而大明贵重金属很是匮乏,这就成为了大明病根了。

而且这个病根根本没有办法可医。

宋,元,明三朝都进行了大量的货币纸质化实验,已经透支了纸钞几乎所有的信用。而今大明主

体思潮,那就是纸钞这东西是不可靠的。

想要恢复宝钞,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个问题,似乎陷入死结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只能江山留给后人愁了。”

他在位这三十年之间,完成两次货币改革,一次废除纸钞,建立银两体系,而今又改为银币。

这已经够频繁了。

在做纸币,根本就是朝令夕改,民无所适从。

所以这一件事情,只能留给后人来做了。他只能看眼前了。

朱祁镇看着刘定之说道:“卿身为首辅,此事该当如何处置,还要给朕一个说法了。”

朱祁镇语气很不客气。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银荒这个问题,并不是内阁发现的,也不是锦衣卫发现的,而是少府报上来的。

这也是与政府与锦衣卫的性质有关。

大明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小政府,尽量减少对下面的干预,他们也没有能力干预下面的人。而锦衣卫虽然有汇报各地物价的任务。但是经济上的问题,并不是锦衣卫的专长。他们也不会发现其中问题。

而少府却不一样了。

少府深入参与进经济运行之中。

银荒导致银价上涨,市面之上货币紧缺,直接影响到了少府是收益。少府对此再敏感不过了。

永久保存书架,记录阅读历史下载()

少府报上来之后,朱祁镇也是汇合各方情报之后,这才确定这一件事情。银价上涨这一件事情,从正统前期到而今是一直存在的,而在今年的银价涨幅超出预料之外。

银价一高,所有人都留住银两不花,世面的白银顿时紧缺起来。

而北京作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在这方面的变化最为敏感。

而今这个问题,还是一个苗头。但是不做遏制的话,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朱祁镇给内阁这么多权力,可以说内阁诸位大学士在权力上并不比唐宋丞相上差上多少。给了这样的权力,是让他们承担责任的。

不管怎么说,刘定之都是内阁之首,总理天下庶务。在这一件事情之上都有失察之罪。

刘定之自己也明白,立即说道:“陛下,臣以为而今有三策,可以遏制银价。”

朱祁镇点点头,示意刘定之说。

刘定之说道:“第一,户部追加一笔款子,从京师购买足够的物资用与修建驰道之用。”

朱祁镇立即明白,这其实就是宋代所谓的提称之法,用于平衡纸钞的物价。而今不过是用在银两之上。

大明国库富裕,大仓库与内库常年有一千万到两千万两的白银作为压仓底的银子

,不到危机关头,都不能动的。

极端的时候,两库存银超过三千万两也是有的。

也就是说市面上白银不足,很大一部分也是大明财政之中占据了太多的银两,一下子砸出这么多银子。自然能缓解银两不足。

不过如此一来,就加大了驰道修建了。

朱祁镇问道:“多少?”

刘定之咬咬牙,说道:“五百万两。”

朱祁镇说道:“如此就继续修两京驰道吧。”

这样一来,就是徐州到西安,北京到南京两道驰道同时修建了。

对刘定之来说,这是一个艰难决策。

大明大臣一旦当上户部尚书,一般都会变成守财奴。将太仓银库之中的银子看成性命一般。

这也是因为这些大臣的财政思想,都会停留在小农阶段。已经想将所有的仓库填满。

五百万两,对刘定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足够打上一仗了。不仅仅能修建好两京驰道,甚至可以提前开始修建从西安到伊犁的驰道了。

不过,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刘定之说道:“第二,禁铜器,禁银器,加大银元与铜钱的铸造数量。具体数目,臣一时间也给不出,需要与下面商议之后,再禀报陛下。”

加大铸钱量,也是一个办法。

毕竟铸钱本身就是一次货币发行,毕竟银币之中,并不是全部是银的,铜钱之中,也不是全部是银的。

这对增加货币发行量是有用的。

朱祁镇没有说什么。

刘定之继续说道:“第三,就是发行金钱。”

说这刘定之看了朱祁镇一眼。

朱祁镇瞬间明白。

大明黄金最多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乃是内库之中,少府掌握了大量金矿,特别是东北的开发,更是有不少的金矿源源不断进入内库之中。

发行金钱,朱祁镇也做了,只是这个时候金价太贵了。皇宫之中的金钱都是用来赏赐的,很多时候不是当做货币来用的。

如果想要发行,最好是交给户部。

朱祁镇沉吟了一阵子,说道:“这三件事情,我都允你,只是治标不治本。”

种种行政手段,不过是能压制住钱荒的苗头,而且这个一次的银荒更像是一次预演。而且朱祁镇能干预的不过是北京而已。

对于大明经济最发达的南方,朱祁镇却是鞭长莫及了。

刘定之立即行礼说道:“臣不能解君父之忧,罪该万死。”

朱祁镇摆摆手,说道:“起来吧,如此一来,日本就太重要了。”

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

第一百零六章,巡抚日本端木瑞

很多学者都说过,明亡于白银流入中断,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连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是白银持续流出的原因。

这个问题,只要大明用一天白银,就是无法根除的。

除非大明能发现一个大银矿。

而且即便有一个大银矿,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不过,大明现在有一个现成的大银矿,那就是日本。

日本问题,因为钱荒的问题,变得非常之重要。

刘定之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臣听闻日本伪皇在入京的路上了,日本足利家未必能震慑日本,他答应的事情未必做准。臣以为当加大日本驻军。”

刘定之也很明白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日本金银,那么大明的经济就很容易出问题,一旦银荒,就是百业凋零,甚至让百姓恢复到以物易物,这可情况,还谈什么变法。

在这个现实的问题之上,刘定之也不顾什么道德了,他没有直接建议吞并日本,已经是留有余地了。

至于他为什么相信日本有大量金银,却是有佐渡银矿的先例在前,毕竟佐渡银矿每年上交内库的银两,在一百万两到两百万两之间,再加上已经开始开采的黄金,一个佐渡岛,每年为大明贡献了超过一省的财政。

很多省份的赋税,也未必有这个数目。

让刘定之不得不相信朱祁镇的情报,再加上他的消息渠道之中,虽然没有发现什么大银矿,但是日本古来就盛产金银却是有所传闻的。

让他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朱祁镇沉吟片刻。

说实话,他此刻有些后悔了。

他后悔将天皇搞过来了。

当然了,他将天皇搞过来,其实也是有唯恐日本不乱之意,唯有日本内乱,大明吞并日本才花费更小的成本。

足利幕府才更加依靠的大明。

只是而今却不一样了。

比起占领日本的远期利益,稳定大明银价更为重要。

而想让日本人老老实实的为大明开采银矿,却是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日本幕府的。就好像西方列强更希望清政府存在的原因一样。

只是而今事情做都做了。

朱祁镇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他想了想,说道:“不。日本驻兵一个营为维系足利幕府,已经够了。再多未必有用,甚至还有反作用。”

“想要日本人乖乖的白银交上来不是这一个办法。”

朱祁镇说道:“端木瑞现在什么地方?”

刘定之想了想,说道:

“应该在海西,作为海西布政使。”

端木瑞从少府调出来之后,几乎一直在原地踏步,他毕竟不是科班出身,能到了三品官已经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