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548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有黎思诚城上督战,城中都是安南最后的精锐之军。虽然只有数万,但还有十几万安南百姓相助,纵然大明有大炮,一时间也棘手之极。

升龙是一座坚城。

总总轰了一个月,才打开一个缺口,但是打开缺口之后,惨烈的厮杀,才刚刚开始。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遇见危难之际,是最能表现出来的。

就好像是明之灭,如火如荼,清之灭,如尘如土。虽然中国还将安南看成中国久土,但是而今的安南人却不这样看了。

他们早就完成了从实质上,从精神上的独立。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打出为陈朝平叛的旗帜,七个月就能灭国。

但是决定废国设县之后,安南百姓的抵抗就没有停止过。

这固然有张辅的用兵如神,但是更重要是民心向背。

故而小小一个升龙城,即便打开几个缺口之后,明军攻进去然后被赶出来。从攻城战到皇宫,几乎是步步是血。

最后黎思诚带着残兵败卒逃入皇宫之中后,很有地方风范的将整个皇宫与自己付之一炬。

安南最后一个皇帝与安南国一并灰飞烟灭。

这才是在安南诸位大臣一起联名报捷的内容。

只是很多话,不好在奏折之中明说。

而今的升龙已经变成一座废城了,不好好清理,已经不能住人了。而且安南军民的抵抗,并没有因为升龙陷落,而结束。

在清化城之中,黎思诚儿子在黎思诚的皇后阮氏扶持之下登基称帝,继续抵抗。

虽然清化城几个府县,比升龙城根本没有办法相比,但是在当年清化城附近就是抵抗大明最顽固的地方。

而今似乎重复了当年的历史。

所以安南的战事,还有的打的。

这些朱祁镇并不在意。

因为升龙大捷,标志着安南战事从大战转化为治安战了,虽然清化还有几万残兵败卒,但是在朱祁镇看来,不值一提。

所以,在西域征伐之战还没有开始之前,朱祁镇大笔一挥,复交趾布政司,交趾按察司,交趾都指挥司。

也就是大明除却海西海东之外,又多了一个省级单位。

又将升龙改为交州。

并让人韩雍准备,交州迁到海防去。原因很简单,加强对交趾的控制,如果交趾省会靠海,那么以大明水师的能力,一旦交趾有些动静,就能直接攻入省会之中。

以备安南的长治久安。

双方界山全部划给广西,如果广西红河平原之上,就有一块几乎是飞地一般的存在。这都是出自一个意图,让广西与交趾之间山河相制,一旦交趾有变,也无险可守,大军可以直入红河两岸。

朱祁镇与几位商议过之后,这些事情就当场定下来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

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

朱祁镇笑道:“此战之后,安南的局势就抵定了,今年年底就可以安排安南撤军的事情了。对于西域攻略也是一个大好事,喜事既然说过了,就说正事吧。”

安南而今滞留了近五十万大军。

其中有二十万是京营。

虽然这二十万京营是新编的人马。但是经过安南之战的磨砺,一个个都是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

战斗力决计不容小视。

在安南大军抵定的情况下,这二十万人都能撤出来了,广西与云南的军队,也都能抽调出来一些了。

安南境内留下十几万治安军,就差不多了。

这毕竟不是张辅灭安南之后的情况。

张辅灭安南,打得虽然犀利无比,但是安南军队并没有战死多少,都是大规模投降,这也是之后安南反抗的基础力量。

但是而今,安南因为战争而死的人到底有多少?是一个无法统计的人数。

最少让安南境内,男人都成为了稀有生物了。

这样的情况下,安南百姓想要反抗也是有心无力了,真正想要反抗的高潮,反而是现在的安南的小孩子们长大之后。

国仇家恨之下,估计有一波反抗的高潮。

只是到时候就要看韩雍的治理能力了。

从安南抽调的兵力,未必能直接西征,却可以补充进京营之中,再京营之中抽出一部分加入西征军之中,还有节约的人力物力。

对西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

“陛下,”石亨开口说道:“我估计等不到从安南撤兵,就西域就平定了,西域打仗,都是骑兵作战,没有那么长的攻城战,无非是双方汇合,一场决战而已。”

“以臣之见,假臣十万骑兵,臣为陛下取西域来献。”

石亨是骑兵方面专家级别的将领,他在这方面的论断也是有来由的。

首选,他判断瓦刺骑兵总兵力并没有二十万,这是将瓦刺主力加上所有附从兵马之后的数量。

如果再划去和硕特部,应该不够二十万了。

即便多算了,瓦刺各部加起来,超过了二十万,石亨也判断,瓦刺在一个战略方面投放的兵力,也决计不会超过二十万。

至于如同当年猫儿庄之战,瓦刺几十万骑的能力,是决计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正面决战,明军骑兵的装备优势,训练优势,战马均势甚至是优势,后勤优势,十万打他二十万,石亨都是很有把握的。所以,只要有十万明军铁骑,石亨就敢打包票将西域给拿下来。

石亨继续说道:“臣以为此次西征不走甘肃,而走北庭,以龙城为出发地,一路西行进入天山以北地区,横扫天山之北,在攻天山以南地带。从此掌控天山南北。”

朱祁镇皱眉说道:“这一条路可行吗?”

石亨说道:“瓦刺就沿着这一条路逃到西域的,寇可往,我亦可往。”

朱祁镇一时间有些恍惚,他依稀记得当初张辅所言,决计不可与瓦刺在塞外决战,但是转眼二十多年,石亨却在他面前,侃侃而谈,横穿漠北,进攻天山以北地区。

朱祁镇自己不知道,清廷进攻瓦刺后裔准葛尔的时候,就是这个行军路线。

可见同样的形势之下,很多将领的判断还都是一样的。清廷之所以如此打,就是因为清廷与蒙古联合,拥有的大量马匹。

而今大明占据漠南漠北,草原各部或许在心中有所怨恨,但是在外表上却不敢有一丝抵抗大明的意思。

大明官方的马匹,已经超过百万匹了。足够打一场横越万里的骑兵远征了。

石亨看朱祁镇不做声,以为他在犹豫,他继续说道:“陛下,臣之所以不走甘肃,却是因为陕西方面要支撑西宁方向,平定藏地,这也要消耗不少粮草,臣担心甘肃粮食不足。”

“另外从甘肃入西域,必夺哈密。”

“而今哈密王却未必是大明的纯臣。”

这两个因素,朱祁镇也在考虑之中。

首先西北的粮食问题。这从来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过情形并没有石亨所说的那么严重。毕竟朱祁镇很早就在为这一战准备了,有于谦的经营,打上一仗的粮食储备却是有的。

只是另外一个问题,朱祁镇却不得不考虑。

那就是哈密。

哈密星星峡是从东进入西域的必经之路,哈密王而今虽然是的大明的臣属,但是他与瓦刺的关系的确是不清不楚。

虽然哈密与瓦刺之间,有过很多恩怨情仇。但是在也先死后,阿次帖木儿一改也先之政,不再强求对各部的严苛控制。

对哈密放宽了控制,撤出了所有瓦刺人马,扶植与瓦刺有亲的现任哈密王上台。

如哈密这样的小国,他没有能力选择立场的。

只能谁强依附谁,大明强且远,瓦刺虽然不太强,但是近,哈密的外交政策也就很显然的。

不是大明纯臣是在太贴切了。

这一点朱祁镇也是默认的。

无他,朱祁镇虽然在政治上一力拒绝瓦刺臣服,因为一旦瓦刺臣服了,再想打仗就不大好办了。

但是朱祁镇也发现,双方还都是有贸易需要的,毕竟西域很多商人来往,西北本来就很残破了,如果连这一条商路都断了。

对西北的经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乎,朱祁镇默许哈密的地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转都通过哈密来进行。

在这一件事情上,哈密可以不清不楚,但是到了打仗的时候,却不允许了。如果通过哈密,很可能失去突然性,如果攻下哈密,又要注意影响,毕竟哈密还是自己的属国,无故而伐属国未免不太好。

听起来,石亨的办法不错。

“陛下,”杨洪开口了,说道:“瓦刺大国也,地方数千里,人口数百万,铁骑之众岂能仅仅有二十万之众?”

“臣以为石将军有轻敌之嫌。”

“且,攻如此大国,如何只能兵出一路。”

“臣以为当令遣一军,从东胜卫到宁夏以北,然后一路到亦集乃,西进哈密。分瓦刺之势,如果瓦刺觉得大军在东,则北入天山,如果瓦刺觉得大军在北,则东入西域。”

杨洪不可能完全同意石亨的办法,原因很简单。

石亨的提议,自然是要用他在龙城的旧部,如此一来攻西域之功全部落在石亨一系将领身上,这怎么可以?

杨洪如果不为自己班底争取机会,今后谁还跟他混。

当然了,即便如此,杨洪的意见也是比石亨的意见看起来更靠谱一点,不像石亨的意见,几乎是孤注一掷。

朱祁镇心中沉吟。发现两人之间其实也是有共识的。

第一,多用骑兵。因为这一路是草原行军。不历内地府县,如果不是骑兵的话,消耗之大,根本不可能支撑。

这说明,杨洪在明军骑兵可以在数千里外与瓦刺骑兵作战的判断上,与石亨是有共识的。

其次,就是双方都不行想通过甘肃,不知道想抄近路。还是担心甘肃粮食不足。

至于为什么是近路,却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要看地图上距离那么长,其实因为地球是圆的,维度越高的地方,横穿同样的地带,都是比低维度距离短。

而我们所看的大部分地图都是投影法画的,就会出现西伯利亚以及很多高纬度地区变得好大好大的。其实与现实是不相符的。

罗通忽然发言说道:“陛下,何不两策并行之?”

石亨说道:“两策并行也行,只是朝廷准备了多少兵马?”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

其实这本应该是第一个议题。

出兵总数,就是将领手中有多少张牌。只有确定了有多少张牌之后,才能确定该用什么打法。

只是石亨主动请缨。

打乱秩序。

这一场会议之上李贤的存在感一直很低。

自从朱祁镇上次力斥刘球之后,君臣之间就有了不小的隔阂了。

对于西征这一件事情,李贤内心之中态度一直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只是他更清楚木已成舟,他即便是再抗辩也不能有什么改变。

他第一时间感到了朱祁镇的变化。

但是这个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变化,李贤一直在观察之中,只有将朱祁镇的心思摸清楚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但是此刻他却不得不站出来了。

他必须对身上的责任负责,他出列朗声说道:“虽然安南有升龙大捷,或有余寇不劳圣心,然范广以区区万余之众征藏地,胜负之数,臣不敢妄求之。故而两位将军之意,也是老臣之意,西北有于公坐镇,西北兵马不可轻动,可动者,京营,宣大,辽东,海西,漠南漠北之精骑,臣已经与刘定之商议过了。”

“朝廷的粮草用度,最多能供应十五万骑兵,不可能再多了。”

“陛下如果不信,臣请陛下令择名臣,担当此任。以释陛下之疑。”

朱祁镇只能说道:“先生此话怎讲,朕如何会不信先生。”

其实,朱祁镇也知道李贤没有说实话。因为他给户部留下了一笔压仓的银子与粮草,如果将这一笔钱拿出来,不要说二十万,就是二十五万,就是三十万骑兵,也未必不能供应的起。

李贤生生的打了一个半折。

而李贤这个态度,让朱祁镇也有一些无可奈何的。

君臣之间从来是彼此进退,朱祁镇之前进了一步,敲定西征之事,并将刘球给拿下来了。可以说大大给了李贤一下。

如果寻常臣子,估计只会更加服软,以求禄位之终。只是李贤却不是,他虽然一面顾全大局,不让西征之事出什么纰漏,更加祸国殃民,另外他也对自己没有劝阻皇帝做出这样的事情,而感到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