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367章

作者:名剑山庄

首先边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虽然很多边军的卫所,也是一片稀烂,甚至镇守的总兵官也想上奏招募百姓为兵。

也就是募兵。

在历史上,明军前期是卫所制度,而后期是募兵制度,甚至募兵也是边镇先开始的。

而且边军并非是像京营一般,找出一个整体的目标,因为地理原因,九边边军内部也是存在相互鄙视的态度。

朱祁镇不可能一网打进。

所以朱祁镇必须要用京军打出一场毋庸置疑的胜利,让边军恢复对京营武力的畏惧之后,朱祁镇才敢走下一步。

否则一旦闹出什么叛逃瓦刺,什么兵变等等事端,可就不好办了。

有明一代兵变从来不见少的。

但是打谁?

这一场胜利从什么地方找?

这一件事情一直在困扰着朱祁镇。

在今天秋季大灾之后,朱祁镇一直都想。

就在朱祁镇思考的时候,却听脚步声,匆匆而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皇爷,周相去了。”不是别人,正是范弘。

范弘也很老了。

他甚至一直在身边带一个三十多岁的太监,就是怀恩。

怀恩姓戴,家中原本也是书香门第,但是因为族人犯罪被牵连入狱,后在阉割入宫。那是宣德初年的事情了。

与其朔范弘看中了怀恩,不如说,范弘觉得朱祁镇会看中怀恩。

无他,因为对太监用法不同,就需要不同的太监。

在朱祁镇刚刚登基的时候,他需要一个强力的太监来维护皇权。但是而今朱祁镇已经掌控了朝廷,也感受到了太监这个体系,固然是皇权的维护者,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大明纲纪的破坏者。

在朱祁镇对太监进行限制的时候,他需要的太监,是能够处理好宫内事务,又能与外朝官有很好的衔接,还安于本分,不乱揽权敛财。

范弘就符合这个条件。范弘的采很好,如果不是太监,在宫外估计也能考取功名的,而怀恩也是这样,他的采也不错,而今有士大夫风范。

朱祁镇听到这个消息猛地起身,说道:“怎么回事?之前不是说偶感风寒吗?”

范弘说道:“老大人已经上了年纪,向日操劳无度,昨日以为是偶尔风寒,只是没有想到回去就不行,刚刚家里人来报丧了。”

朱祁镇听了,叹息一声,说道:“辍朝三日,令礼部治丧,准备后事吧。等出殡那一日,朕去看看。”

对于周忱一别之下,就是永诀,朱祁镇感慨万分之余,并非没有准备的。

毕竟周忱与王骥胡濙都很老了。

朱祁镇心中一直想换调周忱,本来周忱就是一个临时的代替人选,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首辅一坐就是五六年之久。

不是因为周忱多好,而是因为国家多事。

在国家多事的时候,朱祁镇不想在高层人选上做太大的改动,原因无他,内阁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大批人,换一个人,下面不知道多少人会受到影响。

大战,财政危机,洪水,旱灾,各方动荡,这一件件大事,让朱祁镇易相计划,胎死腹中。

只是而今这个内阁也到了不调整不行的地步。

周忱,胡濙,王骥年纪都大了。剩下陈循,江渊,王永和三个人称为处理事务的主力。其中陈循六十五岁,也算是上了年纪,江渊五十岁还算年轻,至于王永和以治水之功入阁,却在众多阁臣之中叨陪末座。他的资历比江渊还浅薄一点。

不过,这几年水旱不常,他分管工部倒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但是总体上来说,内阁成员的能力,比之前的杨士奇,杨溥,曹鼐内阁都弱了一档次不止。

而今周忱去了,由谁来接任内阁首辅也是一个问题。

王骥年纪比周忱还大,说不定什么时候去了。而今王骥而今明显是为罗通占据位置,想将他这个大学士的位置留给罗通,让他政治思想能够延续下去。

至于胡濙的请辞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一方面固然是胡濙年纪大了,而且不大在乎政治权利,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胡濙很明白的感知到皇帝已经成熟了。

虽然当今与太宗皇帝当地风格有些差异,更喜欢绵里藏针。但是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当年顾命大臣,还有自己识趣一点的好。

在太子日益年长的时候,朱祁镇同意了,不过他没有放胡濙还乡,而是让胡濙带带太子。成为太子太傅。

朱祁镇不指望胡濙能教太子什么,他最喜欢让胡濙教给太子的是养生之道。

朱祁镇深刻的了解到一点,那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深刻明白了当初宣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太皇太后心中的担心与惊惧。

让一个当上皇帝,只需登基而已。

但是如果将一个培养成一个会合理使用皇帝的权力,真正的掌控整个大明王朝,却需要很多年。

除非天赋异禀,没有十年是不可能的。

毕竟皇帝与大臣或许地位上有差别,但是想想就知道,官顶层大佬,哪里不是身经百战杀出来的。

能力手腕都是一等一的。

朱祁镇为什么不选最好的内阁大臣,反而组建了一个二流人才的班子,不就是有些人压不住,说不服吗?

区区一个几岁孩童,如何能在这个权力争斗上占据上风。

而整个大明的体制都是围绕着皇帝来转,也个不能履行正常皇帝职权的皇帝,能维持现有局面就不错了。

哪里还能将大明更进一步。

所以,朱祁镇对太子别的要求可以退一步谈,毕竟将来有的时间调教,但是有一点,却一点要从培养。

就是如何养生?要自己活得时间长一点。

如何大明每一代天子都能活到六十岁,那么天下决计是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周忱一死,胡濙要退,内阁一下子空出两个位置,更不要说而今的天下也不太平,一直被朱祁镇按下来的事情,变成了朱祁镇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事情。

“可有遗折?”朱祁镇问道。

范弘说道:“有遗折。”范弘一边说着一边双手奉上。

朱祁镇拿过来一看,却见上面笔力溃散,就知道写这封奏疏的人,当时估计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周忱前半段感谢朱祁镇的隆恩。

将他从一个江南巡抚,提拔到户部,然后又以天下大权相托。这十几年间,他忙碌非常,但是他却也很满足。

这是一个士大夫最大的满足了。

然后就是说他死后的安排。

他推荐陈循。

原因是:“陛下英明远迈太宗,有明君故有名臣,臣草芥之辈,得陛下之垂青,尚能在直入青云之上,陈芳洲人情练达,为政清正,政务熟捻,为人老成。定能领会陛下之深意。助陛下协理天下大事。”

朱祁镇联系他所见过的陈循,立即明白周忱的意思。

陈循这个好不好?

他为人是不错的,翰林出身,有清名。主持内阁政务还是可以的,但是却不是开拓之才。当一个内阁大学士却是合适的。再加上内阁首辅一般都是内阁之中其他大学士接任。

毕竟内阁关系重大,如果从外面调入人员,不熟悉政务恐怕闹出大问题来。

而陈循这些才能,六部尚书,各个内阁大学士都有的。

毕竟如果没有一定的政务处理能力,怎么可能爬上高位啊?



第十章 大雪纷纷

第十章 大雪纷纷

其实周忱所言的陈循的好处,有两点,第一是资历深,有能力接任首辅的内阁大学士之中,陈循是资历最深的。

选择陈循可以平稳过渡。

第二,就是陈循听话。陈循谈不上趋炎附势,但也是一个正常的官僚。在很多事情上都能表明这一点。

比如陈循在曹鼐倒台之后,当机立断,走了周忱的门路。这才有今天的位置。所以,陈循在骨子里有一股投机者的气质。

与于谦,曹鼐这样大臣没有办法比。

只要朱祁镇维持他的荣华富贵,他其实对很多事情并不会那么坚持。

朱祁镇心中感叹,君臣之间,本来就是一场博弈。

朱祁镇刚刚登基的时候,主弱自然是臣强,而今朱祁镇能够熟练的使用皇帝的权力,他就变成强大的一方了。

所以他只有搭档一个弱势的首辅,两人之间才能相处和睦,否则首辅摆不清楚位置,恐怕将来还会有一场风波。

周忱对于内阁增补,与家中后事,没有着一字。

朱祁镇看完之后,心中哀切。他说道:“就按周首辅的意思,内阁由陈循视事。今后再论增补内阁之事。”

此刻窗外忽然下起雪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洒变了北京城,似乎老天爷也在为周忱的去世而伤心。

朱祁镇一时间没有了处理政务的性质,将所有政务都搁下了。

一时间不见任何人。

陈循而今六十多岁,相貌堂堂,他多在翰林院气质温尔雅。只是此刻他也有一些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因为他知道,皇帝口喻之中,让他视事内阁是什么意思,就是暗示他是下一任内阁首辅,他自然喜出望外。立即求见,得到陛下因为周首辅之事伤心,不见任何人之后,陈循立即去了周家。

大雪纷纷与周家的白皤相互辉映,更有几分凄凉之感,陈循到的时候,周家已经门庭若市了。

毕竟是多年首辅当下来,特别是在各种危机局面之下,保持大明这一辆车平稳开下去。

周忱的声望在百姓之中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一些人在周忱手中吃了亏,但也看在周忱圣宠依旧在,也需给个面子。

陈循在周忱灵前行礼过后,又安抚了家属一番,表示会督促礼部给好好办事之后,就退了下来了。

“陈公,下官是徐有贞啊。”一个大臣靠过来套近乎,不是别人正是徐有贞。

徐有贞这一次是回京述职的。

徐有贞在海西之战的时候,作为使臣在朝鲜督促朝鲜君臣配合,也算是有功之臣。后来吏部将徐有贞提了一级,却放在海西镇了。

原因很简单,海西镇是亦失哈开创的,但是亦失哈死后变成了单独的军镇,但是这怎么能行?

不符合大明朝的政治原则。

就大明朝的政治原则来谈,大明朝那一个军镇都会有太监,臣,武将三者彼此制衡。

朱祁镇在断事官体系没有完善与独立之前,是不会破坏这种规矩的。

在海西镇朱祁镇放了一个镇守太监,不过他更多负责少府的事情,夹皮沟金矿可是海西最大的财源。

故而内阁觉得要派一个臣去海西,而徐有贞就以辽东按察使的名义在海西开衙理事。大军补给,民政,徐有贞都有资格插上一手。

顺便提一下,海西镇而今算是辽东省下辖。

九边军镇并不是与省划等号,就好像是陕西,陕西省下面有甘肃镇,宁夏镇,固原镇,将来还有榆林镇等等。

而今辽东不过是一省两镇而已。

徐有贞倒是能臣。

正统十六年的时候,辽东辽河大水,在海西也不太平,但是徐有贞却巡视河道,修建沟渠,非但没有损失,反而多开垦了不少稻田。

徐有贞在海西做了不少事实,虽然海西尚不能自给,必须依靠从海上运输过来的粮食。但是在徐有贞任期之内,本地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只是徐有贞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海西发展是有极限的。

倒不是土地开垦有极限,而是人口有极限。

海西有大片平原,特别是兴凯湖以南,有大片沼泽,但是在徐有贞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他都能将这些地方给开垦出来。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力。

海西镇男丁不超过十万,这是本地卫所军,与女真依附过来百姓总和,如果加上老人女人孩子,大抵能有几十万人。

但是这几十万人,单单是海西城,双城卫,建州,等几个地方,就已经填不满了,更不要说开垦兴凯湖附近了。

他也发现,如果他不做出一些事情来,他这大半辈子就要在海西镇了。

无他,这里距离大明内地偏远之极,又是苦寒之地,每天下大半年雪,而且陆路虽然通了,但是要翻山越岭,艰难无比,走海路又是绕过朝鲜半岛,更是风雨遥遥。

这里谁愿意去啊?

徐有贞不甘心在海西蹉跎岁月,他得到了一个消息,立即感到大有作为。这才以述职为名来到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