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282章

作者:名剑山庄

云贵一带,这几年时不时的有反叛,但是在王骥的铁腕统治之下,根本没有一点可能性,王骥还改土归流了好几个县。

最少贵州不再是举省只有一个县的尴尬局面,而今好像有三个县了。

云南也是如此。

总体来说,王骥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推进。但是进度并不算慢。

今后两地的地方官都像王骥学习,一两百年之后,云贵的土司就不复存在了。

而襄王在王骥的支持之下,正在一点点的扩大自己的势力。与缅甸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了。

不过有朝廷震慑,一时半会是掀不起什么大风浪的。

这对朱祁镇来说就足够了,王骥简直是大明西南柱石。

只是朱祁镇也知道,王骥在军事上的才能,决计不仅限于这些。

每当兵部尚书空缺的时候,朱祁镇都要将王骥这个名字从大脑之中过一遍。

朱祁镇总就觉得西南并不太平,西南方向的战略安全比王骥回到兵部任职更重要。而且从品阶上,王骥回到京师,还担任兵部尚书,就是一种贬官了,毕竟王骥的资历在哪里放着的。

怎么看都不合适。

朱祁镇将这个心思按下来,将徐晞的遗折递给杨溥,说道:“先生,你看一下。”

杨溥拿过来打开慢慢的看起来。

虽然朱祁镇的玉辂进行过特殊的防震处理,但毕竟不如而今的车,杨溥又老眼昏花,在这种摇摇晃晃的车上看奏折,很费眼力,他看了好久才看完。

朱祁镇问道:“先生以为徐卿之言如何?”

杨溥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说道:“这一件事情,是要做一个了断了。只是陛下意下如何?”

朱祁镇在驰道上有太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修建驰道,从工匠到大匠,一整套体系都是朱祁镇一手搭建出来的。

所以,不管怎么处置驰道体系,还是要朱祁镇点头不可。

朱祁镇说道:“我正在请教先生?徐晞这边说得有理,而户部周忱也是下了大功夫了,将驰道从户部剥离出来,似乎有一些不近人情。”

“朕一时间也难以决断。”

杨溥说道:“陛下宅心仁厚,只是以臣之见,周尚书恐怕乐意,将这一件事情交到兵部。”

“哦?”朱祁镇说道:“这又是从何说起?”

杨溥说道:“周尚书太忙了。”

“盐法改革刚刚结束,陛下要推行晒盐法,这事情也是千头万绪,虽说地方上由何渊主持,但是户部也有一大堆事情与之交接。”

“铸币,钱法改革,周忱一直在推动。”

“至于各省各部的拨款,这也是一个件麻烦事情。”

“更何况,陛下命于谦在河北清丈土地,重整黄册,更是让地方人心惶惶,这些黄册又是直接与户部钱粮对接的。”

“户部岂能不自查?”

“驰道在户部虽然重要,但是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周忱估计也想将这一件事情交给兵部。”

朱祁镇听了杨溥所言的一件一件一项一项的事情,忽然觉得自己好像要将周忱用到底。其实并非朱祁镇想这样做。

而是在这个时代,在朱祁镇看来,合格的改革家并不多。周忱是其中一个。

而且在想做事的人眼中,在任何地方,他眼前都有无穷的事情,但是在尸餐素位的官员眼中,天大的事情砸到眼睫毛上了,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事情。

至于周忱为什么不直接上书,将这一件事情让给兵部。

朱祁镇自己也能想的明白。

每一个官僚机构,天然都有想要膨胀的想法。表现不断的扩充人员,再扩充人员,再再扩充人员。

在一次次扩充之中,部门之中每一个都有受益。

周忱作为户部尚书,自然要保护部门利益,总不能亲手将户部的肉,塞到兵部口中,但是双方争取的力道不同,就说明了问题。

兵部尚书徐晞临终之前,对这一件事情还是心心念念的。

但是周忱却很少有强烈表现,最多少是面对兵部的攻势,大义凛然的反驳而已。

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既然这么说了,回去之后,朕就下旨,将驰道原本人马专到兵部,至于其中细节,却需要先生去理顺了。”

“请陛下放心。”杨溥说道:“这样的事情老臣还是做的来的。”

朱祁镇说道:“太仆寺怎么办?”

杨溥说道:“陛下,辽东,陕西,太仆寺不用多管。只是直隶,河南,山东的太仆寺可以一处处的撤销了。”

“毕竟当年太宗皇帝将马匹寄养在百姓家中,也是不得已而为了,臣早知道,此法尤害小民,陛下也可趁机费掉此法,如果以陛下的计划,驰道连通九边,与两京,所需马匹,不下数十万匹之多。”

“河北太仆寺下属马匹,都可以回收官府了。于百姓也是一大善政。”

“顺天府乃是天子脚下,正可是百姓沐浴皇恩之时。”

之前也多次说过马政事务,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所言甚是,大明在北京立都,却是苦了河北百姓。”

不管是建城,劳役,转运,等等事情,对河北百姓来说,就没有什么轻松的事情。

杨溥说道:“陛下圣明,只是今日陛下谈到了,有一件事情,臣以为陛下也该考虑一下了。”

朱祁镇说道:“不知道先生所言何事?”

杨溥说道:“工部尚书的人选?”

朱祁镇一听,立即问道:“黎工部怎么了?”

杨溥说道:“黎工部年事已高,缠绵病榻,已经有些时日了。陛下也该早做准备了。”

工部这个衙门,说重要很重要,很多大工程都少不了工部,比如修建边墙,就有工部的参与,但是这个工程是兵部掌总的,工部不过是给兵部打下手的。

除此之外,就是大内的工程,比如朱祁镇修缮团城的工程,就是工部给大内打下手的。

朱祁镇平日关注的就是兵部,户部,吏部,一个刀柄,一个财政,一个官印,对工部关注不多。没有大工程的时候,工部的事务也很清闲。

朱祁镇说道:“先生可有推荐?”

杨溥说道:“陛下,臣推荐何人,就看陛下想让工部做何事了?”

朱祁镇说道:“此言怎讲?”

杨溥说道:“臣记得陛下当初让工部有两个尚书,其中一个专司都水司?”

朱祁镇说道:“确有此事。”

杨溥说道:“臣不过是秉陛下之意而已。”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

朱祁镇有一点摸不清楚杨溥的脉。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杨溥说道:“臣以为立国在于安民,安民在于务本,务本在于兴农,兴农在于水利,陛下大兴河北水利,乃深知天下之疾苦而除之,实乃治国之正理也。”

朱祁镇听了脸色一丝不动。

就好像不是在夸自己的。

对于别人的马屁,朱祁镇也习惯照单全收。不过对于杨溥的马屁,朱祁镇就要在脑袋之中,多转几个圈了。

要想一想,这一位想做什么?

“水利之重,天下咸知,从正统九年之后,各地地方官纷纷上奏朝廷,兴起水利,北至辽东,南至两广莫不如是。”杨溥说道:“只是水利之事,在地方如此重要,却没有人掌总,臣以为不妥之极。”

朱祁镇说道:“先生是想,重启两尚书之策?”

“非也,”杨溥说道:“六部分列,有千余年了,不可妄动,但是工部职能,可以调动一下了。”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没有考虑过。

但是他也知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朱祁镇亲自为河北水利站台,不知道在河北砸了多少钱财,才有而今河北沃土,百万户百姓。

从这一点上,下面的官员即便是在迟缓,也能看出来皇帝的风向来。

之前也说过,赖大明诸位先帝之德,朱祁镇所接到摊子,虽然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但是总体来说。

不是一个烂摊子。

最少地方府库是很充裕的。

如此一来,大部分地方官员想要政绩,怎么办?

修水利。

朱祁镇所知道,就是太湖入海渠道,为首的一系列江南水利,甚至陕西布政使黄镛所经营的一系列灌溉工程。

等等。

几乎上地方上凡是有余力的,都要修几条河,以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至于黄河,淮河,长江,这些大工程,自然是要朝廷负担,但是看几条渠,灌溉几百顷地,这些小工程,一个县就给办了。

至于清理古代水利工程,重新发挥出作用,更是不少。

可以说,从朱祁镇修建卢沟河开始,大明第二个修建水利的高峰开始了,第一个高峰,自然是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派遣国子监监生到各地修建水利。

不过,在百废俱兴的背景之下。

洪武年间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恢复为目的的。

朱祁镇对地方修建水利,还是支持的,给吏部下的诏书之中,修建水利有功的官员在晋升之上,要提前考虑。

可以说,这样修建水利的风潮,朱祁镇是有以推波助澜的。

只是兴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修建水利之上,也是如此。

朱祁镇的本意或许不错,但是执行下来,却有太多的问题了。

很多河流,都是流经很多府县,各府县为了自己的利益,上面堵下面截,或者上面泄洪,下面受灾。这还是仅仅是没有人掌总的问题。

更不要说,地方政府一拍脑门就要修建水利。

也没有什么规划,勘探。自然是有地方官,愿意亲自将探明高低上下,开劈河渠。

但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官,不过是为了政绩,谁想以后,修建起来的水利工程,多有不便之处。甚至不能为利,反而成灾。

这还是能力问题。

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官心中所想本就不单纯。

虽然地方府库钱粮,还算充裕,但是大明毕竟是有王法的,有御史,有巡按,地方官即便是想将银子拿进自己的腰囊之中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但是只要有工程,其中就用无穷的办法,可以将钱收入私囊之中。

这种存心不良的工程,又能有什么效果,只是劳民伤财,徒耗民力而已。

这种乱象,朱祁镇感受并不深,毕竟他对大明基层是什么样子,总体来说是陌生的,是隔了一层的。

但是杨溥就不一样了。

杨溥门生故吏遍天下,其中有不少都是地方做官,很多事情,不好直接上书朝廷。毕竟一旦上到官面之上,就必须有一个结果。

如果是一个两个个案,也就罢了。但是如果这样做的人很多,那就是一场政治风波的开始。

这种后果,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想看到的。

但是私下给自己靠山说明情况书信,就进退自如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能坐稳内阁首辅之位的大臣,都是不会是孤臣,必然是朝中某一派官的首领人物。

杨溥见朱祁镇听进去了,又细细说道:“工部分四司,分别是营缮,都水,屯田,虞衡,而今各地卫所屯田,本务本来就不多,归五军都督府,至于虞衡司,下属之在铸币诸事,而今可以划给户部,而今天下大工,多为水利工程,与边防事务,与宫室山陵营造。但必须登基以来,一向节俭,当不至于有大工。”

杨溥说道这里,眼睛饱含深意的看了朱祁镇一眼。

朱祁镇立即明白了。

对于,朱祁镇离宫别居,杨溥作为官之首,对这样不合礼制的事情,还是表现出不赞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