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211章

作者:名剑山庄

这个圈里面,就是兀良哈三卫的势力范围,几乎辽宁北部,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少许地带,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这就是辽东镇面对最主要的敌人。

随即徐晞细细讲解,从辽东边墙,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谁修建的,是木制,还是石制,乃至是土墙。这其实乃是朱祁镇最大的感受。

在朱祁镇印象之中,盘旋在群山之中的明长城,此刻并不存在,而是大明各部为了抵抗北方的敌人,各自因地制宜的修建出的长围,甚至不能说是长城。

从材料上就能看得出来。

根本没有统一的制定。

而且这长城,也是断断续续的,有很多缺口。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现实。

乃就是大明前期其实在防御上并没有下太大的功夫,在兵力布置上,更倾向于攻势布置,也就是活,很多时候,就是修建几座城池,遏制要点,用来聚集兵马出击。

而什么时候,开始纷纷修建城墙, 乃至长城。

很抱歉,就是永乐末,宣德年间。甚至正统年间修建的也不是太多的,原因很简单,乃是太皇太后的命令,罢一切不急之务。

修建边墙之上,被官认为这是不急之务,但是问题是朱祁镇翻阅奏折之后却发现,从正统元年,到而今。

每一年都九边的将领向朝廷上书,想要修建长城,或者说在书上换名字,但总体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足够让朱祁镇深思了。

为什么几乎前线所有的总兵官,都在向朝廷要钱修建城池,建立烽火台,等等,一系列防御措施。

这让朱祁镇心中一直有一幽灵一般的问题在盘旋,大明的军队,到底能不能打了,或者说,能不能打过瓦刺?

朱祁镇有些出神,但徐晞还在继续说了起来。蓟州镇也一略而过了,原因很简单,而今的蓟州镇并不是防御重心,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蓟州镇真正成为防御重心,却是辽东边患大作的时候了。

徐晞重点说的,而朱祁镇重点听的就是宣大。

宣府与大同。

徐晞说道:“宣府与大同,乃是朝廷的左右大门,密不可分,臣请一并说之。九边之重,独重大同,大同乃是王保保根本之地,当初中山王就与王保保大战于大同,大同宣府一带的军镇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乃是国初初定,修建大同,宣府,等城垣,聚兵于重镇之中,迁徙山外八州百姓。燕山,太行以北,成为一片空地。”

“一直到洪武末年,朝廷步步为营,占据漠南之地,建立开平,大宁,全宁卫。”

朱祁镇听了也是叹息一声。

虽然他这一系乃是因为太宗皇帝才能有而今的荣华富贵,但是有时候他不得不承认,太宗皇帝远远不如太祖皇帝。不要看太宗皇帝数次北伐,可谓撼动天下,但是却没有太祖皇帝的步步为营的。开平,大宁,还有朱祁镇几步不敢去想的全宁卫。

几乎将漠南蒙古的地盘全部拿下,与蒙古隔着瀚海对峙。

太宗皇帝虽然与几次出人大漠,但是最终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战略局势。

更不要说,大宁,全宁卫乃是太宗皇帝为靖难起兵,尽收漠南蒙古之兵,否则的话,当时对峙建的时候,建的六十万大军有来头,但是北军二十万大军从什么地方来的。

如开平,大宁,全宁卫,等几座在漠南蒙古大城,全部是洪武年间修建的。

只是有些话,却不是人臣可以说的。

徐晞也是明白这一点,故而他立即跳过了。这一段尴尬事情,说起永乐年间的事情,说道:“永乐年间,与洪武年间修建方向并不同。”

“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为了迁移百姓,镇守宣府,大同。多为军户,从此宣府大同百姓多有滋生。”

“故而永乐年间多修小堡,数十里有一堡,可容纳大部分百姓托庇其中,只需守上一段时间,就可以等到大同,宣府兵马赶到了。”

朱祁镇品味着这种种军事建筑背后的军事思想。

在洪武年间,很长一段时间,大同,宣府都是纯粹的军事地带,乃至于漠南蒙古。所有的百姓都是军户。

这也是为什么太宗皇帝靖难的时候,一口气将漠南蒙古十几万大军给撤了回来,开平,大宁,全宁等卫,一下子变成了空地。

而在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为了北伐,这才迁徙百姓在宣大,开平屯驻。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支撑北伐。

毕竟不管多少大军,粮食总是要人抗马驮的送上前线的。

最好的办法不是让民夫远征,而是能就地征召民夫。

所以宣大人口越多,太宗皇帝就能调集更多人力。

开平在宣德年间,还射有口外总兵官,就是驻扎开平,总兵官就是阳武侯薛禄。只是在宣德年间裁撤了。

所以而今徐晞所言仅仅是宣大而已。

“宣德年间,多修长壕,长壕两侧,设有大小城堡,相距数十里一座,有烽火想连,并堵死山口,沿山设墩,军民共守之。不过,为了大队兵马出入,宣大之间很多大路,并没有封死,不过是令兵马驻守而已。”

徐晞一边说,一边为朱祁镇指点,关卡所在。

看上去是群关并列,因山为城,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大明军队能打的基础上。

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

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

大明九边独重大同,如果放在整个大明三百年,或许,并非正确的。但是放在明前期这个历史时代,却是正确的。

即便独重大同,而大同的防御体系,也是一个基于攻势,而不是守势的防御体系。

如果放眼整个大明九边,同样是这样的。

朱祁镇不愿意承认,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明朝的武力巅峰,并非永乐一朝,而是洪武一朝。

在此之后,大明军力一直走下坡路而已。

这种军力衰弱,或许在永乐年间并不是太明显,但是到了他这里,上层或许还没有明显的体会,但是前线指挥官,却已经有深刻的体会了。

这一套长城体系,其实是将从北方南下的敌人,逼到几个战略节点,打一场决战。

如果能野战战胜北方的敌人。这一套体系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看前线指挥官的反馈来看,他们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多大的信心。

朱祁镇看着北京周边的几个通道,都没有做到完全封闭。这也是为什么瓦刺能一口气打到北京城下的原因。

朱祁镇脸上丝毫不显,心中却在反复激荡。

朱祁镇忽然说道::“山西镇就不用说了,说说延安这边是怎么回事吧吗,今年秋天,有千骑进入延安境内,陕西震动。当时卿在甘肃,回程的时候,也是经过延安的,可以为朕说说吗?”

徐晞说道:“是。”

他微微一叹,说道:“说延安,不得不说河套,说起来,延安一向是朝廷内地,而今横遭兵戈之祸,却是因为东胜卫内迁。”

“所谓之河套,就是黄河北上几字形的河套,这一片地方,多为沙漠,北为三面临河,南下正对延安。”

“西边是宁夏,东边乃是东胜卫。”

“一般来说,鞑子不会从北方南下,因为要横渡沙漠,非其所能,唯有从东西两侧进入,宁夏围他们过不去,而东胜卫这却是可以渡过的。朝廷裁撤东胜卫,河套就出现一个缺口,这也是鞑子能够进入的原因所在。”

“延安也开国之战后,第一次遭遇鞑子,故而处置有些失措。”

朱祁镇想着河套,忽然点在东胜卫原来的地方,说道:“这里是那个部落?”

徐晞看了看,说道:“乃是瓦刺一部。”

朱祁镇伸手拿了一根朱砂笔,又在河套这里圈了一下。

这都是朱祁镇决定要解决的问题。说实话,朝廷的战线已经很长了,从辽东,宣大,甘肃,宁夏,好几个方向,朱祁镇不想再多一个陕西战场了。

每多一个战略方向,不仅仅是代表着更多钱粮的消耗,还有本地百姓的痛苦。所以既然之前鞑子或者说瓦刺,并没有注意到河套之内,朱祁镇并不想让他留心这里。

所以重新东胜卫,封死河套东部,也是朱祁镇必须做的事情。

朱祁镇对宣大还是比较熟悉的,他最不熟悉的就是西北方向了,朱祁镇说道:“说一下,西北几个军镇吧。”

徐晞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西北宛如异域,陛下可知道西夏?”

朱祁镇说道:“当然知道了。”

徐晞说道:“陛下可知道,西夏之亡,传言西夏太妃伤了成吉思汗,故而蒙古对西夏大开杀戒,西夏故地千里无人烟,而西北数镇,正西夏故地也。”

“国朝岭北之战,分三路北伐,其中就以冯胜攻甘肃。所过之地,望风而降,结果,岭北之战失利,中山王且战且退,丧兵不少,岐阳王数失马匹,战将折损无数。唯独当时冯胜一路,全师而还,并将西北人口迁徙一空,也不过十五万口而已。”

“即便洪武以来,大兴屯田,迁徙不少卫所,西北实在是人丁不丰。”

人这东西,杀起来很容易,但是繁衍起来,却不容易了。

如果说宋夏百年战争,是严重摧毁了西北的生态,那么元朝对西夏的大屠杀,更是将西北杀成一片白地。

虽然已经是二百年前的事情了。

但是元朝明显不是一个会休养生息的朝代,也就是西北的恢复,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再加上西北生态破会,而今又是小冰河期,整体气候偏冷。

西北人口的恢复,一直是相当的难的。

这个时代,没有人口,就没有一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的政治生态,如果朝廷立都长安,对西北的态度,就是另外一个样子,而今却是北京。

故而西北闹出的乱子,再大也危险不到朝廷。

会何必投入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在这种地方屯田,在这种干旱缺水的地方屯田。花费之大,是可以想象。

甘肃屯田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水利工程之上的。

不算政治仗,单单算经济仗的时候,都不是划算的。

徐晞说道:“宁夏还是算好的,一过兰州再向西,就见到了黄沙侵袭,几乎连成一线,甘肃一镇,几乎都一条直线,就在祁连山北路,靠着祁连山上雪水融化的几条河流屯种,向北是黄沙,向南是山峦,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

“乃就是兰州以西,庄浪卫以东这一带,常常有鞑虏潜越。”

朱祁镇一时间想不明白,这一带有什么不对的,徐晞见状,伸出手指从地图上划了一道,朱祁镇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

从这一条,直接连通了西宁与草原。

也断绝了甘肃镇与陕西的联系,如此一来,甘肃镇就孤悬于外了。

朱祁镇自然知道,草原民族包括瓦刺在内,在正面作战攻防战上,未必能打得过明军,而且从兰州,也就是兰州中护卫到庄浪卫。也是一个城堡挨着一个城堡。

但是朱祁镇依旧觉得后背有一丝冷汗。

为什么如此?

因为此刻瓦刺的主力就在哈密。

可以说瓦刺西进,在正统七年就已经成为现实了,不过,瓦刺与哈密之间打了好几仗之后,哈密已经向朝廷求援了。

而今朝廷之上最大的事情就是这一件事情。

甘肃镇最西就是嘉峪关,嘉峪关外就是关西七卫,关西七卫之首,就是哈密。

关西七卫其实也不老实,有劫掠商人贡使的行为,甚至没有粮食吃了,也不是没有劫掠过甘肃,与甘肃镇打过仗。

朝廷之中主体意见,是不想救关西七卫。但是朱祁镇心中却不这么想,今日放弃关西七卫,明日是不是要放弃青海番卫,后日是不是要放弃奴儿干这些卫所了。

一步步放弃,将朝廷的屏障都拱手让人,且不说,朝廷的威信损失,单单是每让一步都会让瓦刺强大一分。

瓦刺的强大,最后还是落在朝廷身上。

但是看着徐晞简简单单划这一道线,朱祁镇就好像看见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歼灭战。

如果朝廷要救援关西七卫,只有一条路线,不是别的,就是沿着甘肃镇,也就是祁连山北麓前进。

而这一段,却是一个缺口。

距离西宁不过几百里而已。

朝廷对青海的统治,也是因俗而治,换一句话,那都是一些土司而已,这些土司很多都是从元代遗留下来的 。

且不说,朝廷大军从北京开往西北一路消耗,单单说,瓦刺真拼命卡着这一条路,几十万大军能在甘肃镇,这种狭长没有纵深,缺乏粮食的地带,能待多长时间。

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可能,但是却足够朱祁镇夜不能寐了。

朱祁镇心中叹息一声,支援关西七卫的想法,也慢慢淡了。只是对于西北的危机,朱祁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

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

朱祁镇也明白,徐晞这样说未必没有危言耸听,加以劝谏的意思。毕竟朱祁镇也知道,在进宫之前,徐晞与杨溥是见过面的。

但是朱祁镇的确不敢拿大明十几万主力军团冒险,从陕西到甘肃漫长的粮道,后方可能有的不稳因素,乃至缺水缺粮的可怕处境。

朱祁镇不得不承认现实。

他即便心中承认自己有些固执了,但是也不表现出来,说道:“徐卿走了数万里,遍观大明九边,觉得九边什么问题最大?”

徐晞听了心中一时间也有一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