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102章

作者:名剑山庄

杨荣听了太皇太后的话,眼角一丝喜意闪过。说道:“臣遵太皇太后懿旨。”

正如太皇太后所言,杨荣功名之心,要比杨士奇重上不少。杨士奇是因为不孝子弄得有些心灰意冷。

但是杨荣却没有。

杨荣可没有离开朝堂的想法,只是皇帝已经已经批准了,他也不好赖着不走。走得早了,说不定还能在家里过一个年。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

杨荣并非没有想过让皇帝收回成命。

但是杨荣却知道能让皇帝收回成命,除非他去向皇帝低头,或者说太皇太后出手。

所以他今日居然在这里见到太皇太后,心中自然多了一丝期盼。

只是他很快就失望了。

太皇太后的声音隔着车帘传来,说道:“皇帝,你与杨大人好生说话,我累了,先回宫了。”

太皇太后这一句话,立即有人牵引马车,离开了这里。

朱祁镇与杨荣躬身行礼,目送太皇太后离开。

朱祁镇这才对杨荣说道:“先生何去之疾?朕本想这两日就见先生,与先生好好说说话,才让先生回乡。”

杨荣对太皇太后不插手政事的举动,心中也有些矛盾。

其实以三杨为首的官集团,合作虽然是合作,但是对女主秉政其实一直持反对态度的。

所以太皇太后好几次议事的时候,与朱祁镇同列而坐。但是真正大朝会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也没有称制。

朝廷一直奉行的也都是皇帝的圣旨,不过这皇帝圣旨乃是太皇太后的意思而已。

太皇太后这样干脆放下,固然让杨荣通过太皇太后挽回皇帝成命的想法破裂,但是他心中反而松了一口气。

此刻听朱祁镇问,杨荣说道:“臣多年未曾还乡,思乡心切。按捺不住了。”

朱祁镇自然知道,杨荣是口是心非。但也不拆除他。而是寻了一处凉亭,两人在凉亭之中对坐,王振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酒菜,还是热腾腾的。

朱祁镇说道:“先生,既然想回乡谈亲,朕岂能不批准。先生辅佐先帝劳苦功高,又在朕登基之初,有大功于朕。朕无以为报。只有水酒一杯,聊表心意。”

“敬先生。”

杨荣听了,似乎回想起当初的峥嵘岁月。已经在宣宗驾崩之后,传出襄王金册之事,他第一个上书,求立太子。当时其实也是有风险的。作为一个政客来说,站队太早,未必是什么好事。只是他想起宣宗皇帝知遇之恩,就忍不住。说道:“陛下过奖了。”

随即也饮下这一杯。

朱祁镇说道:“先生此去,明年才能回来,朕要数月见不到先生了,却不知道先生有何教朕?”

杨荣心中早有不知道多少话,想对朱祁镇说了,此刻朱祁镇自挑起话头,他自然忍不住了,说道:“陛下以为太祖如何?”

朱祁镇说道:“太祖自然胜我百倍,高山仰止。”

杨荣说道:“太祖为何不用勋贵?”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太祖似乎没有不用勋贵?”

杨荣说道:“太祖虽然开国用勋臣,但是在后期,却用亲王领兵,代替勋臣。而兵部执掌武将袭职之权,也是太祖晚年开始的。”

“今后虽然有所反复,但是与五军都督府一直是共掌这一项权力。”

“陛下知道这是为何?”

朱祁镇心中有所猜测,但是依然恭恭敬敬的问道:“愿闻其详。”

杨荣说道:“此乃制衡之道也。”

“陛下已经渡过五代史了,自然知道武将当政,是一个什么摸样。武夫当朝,自己会产生皇帝兵强马壮为之。”

“故而即便如太宗皇帝,在这一件事情,也从没有动摇过。”

“这是国家体制。”

“陛下即便亲近勋臣,这不当如此。”

朱祁镇听了,暗暗思量,他也不能说杨荣说的没有道理。

后世国家一般都是职国防部长,就是这种想法。五代之后,臣对武将的忌惮,早已深入骨髓。

特别是他们刚刚度过一个武将权力的高峰时期,也就是永乐年间。

自然能形成杨荣这样的思想。

而仁宗,宣宗都很信重杨荣,在军事战略之上,一直以杨荣为谋主,特别是宣宗皇帝。如此说来,仁宗宣宗皇帝在这件事情的看法,朱祁镇也明白了。

勋臣的衰落,不仅仅是官集团的崛起,还有皇帝打压。当然这里也要牵扯到汉王叛乱,毕竟汉王在靖难之战中,冲锋陷阵,与很多大将都是过命的交情,比如说孟瑛。

两人多次并肩作战,否则孟瑛也不会牵连如此之深。如果没有朱祁镇启用,孟瑛到死,也不会有再次领兵的机会了。

汉王之乱,看似短短数月就扑灭了。

但是实际上,这一件事情的影响力,一直到而今还存在。

杨荣见朱祁镇听得入神,继续说道:“臣知道,陛下欲整兵经武,以伐瓦刺。但是陛下自比太宗皇帝如何?”

“太宗皇帝五次深入不毛,然胡人旋起旋灭,长城内外,乃是天之所限胡汉也。陛下即便是只再破瓦刺,灭一瓦刺,复兴一瓦刺,于朝廷有何异处?”

“即便朝廷封以藩王,列以藩镇,但是汉人不习大漠风沙,不出数年,定然出事。即便是汉唐强盛之时,又能控制草原多长时间?”

“故臣以为,今后朝廷与蒙古并立的局面,会持续很久。”“即便陛下真用心于武略,也当应该知道,而今天下三百多卫所,一百二十万缺额,其罪魁祸首是谁?”

“有罪不能罚,有过不能处置,何以奖励用功之臣,警示来者?”

朱祁镇听了,心中也不得不承认,杨荣所说的,很多事情都是对的。

比如杨荣的论断,大明与蒙古对峙,这种格局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可不是正是,几乎终大明一世。都没有消灭蒙古。

但是朱祁镇却不想延续这种格局。

因为这种对峙之下,朱祁镇想要大张旗鼓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想要向其他地方扩张,根本不可能。

北京与草原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皇帝不解决蒙古问题,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投入兵力。

朝廷的视线也只能被拴在蒙古这两个字上面。

朱祁镇说道;“不管怎么说,而今朝廷用兵,还是依赖勋臣。”

杨荣说道:“陛下可知北京城之中各级勋贵家兵集结起来,有万余甲士,一旦有变,这万余甲士会做些什么?陛下知道吗?”

“先帝从来担心,有一日,祸萧墙之内。”

朱祁镇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似乎汉王谋反的时候,派人联系过勋贵。

而杨荣当时一力劝解宣宗亲征,说有人会坐怀观望之意。此刻想想,更觉得其中意味深长。朱祁镇脸色也微微变了。

杨荣说道:“正统元年,王骥督师西北,不也打得不错吗?”

“臣以为欲求长治久安之道,当以臣为帅,武臣为将。臣效以大义,武臣用以武勇,如此则天下无叛臣。”

朱祁镇听了,顿时醒悟过来了。

听起来,这个方案很好。

但是朱祁镇可是知道历史的。这种官为帅,武臣为将的做法,最后弄成了什么摸样,朱祁镇可是一清二楚。

不能说臣不能打。

不得不承认,除却明初,大明最能打的帅才,都是臣。如王越,王守仁,乃至卢象升等人。但是臣毕竟是臣,他们毕竟比不过开国诸将,这是先天所限制。

其实如果单单损失一点战斗力,能让军队稳定下来,朱祁镇还是愿意的,毕竟对中国这样大国,稳定是最重要的。

但是让朱祁镇最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官掌握了军权,又掌握了政府,皇帝用来做什么?

同样是皇帝,正德可以不鸟臣,而万历的抗议,只能是不上朝,其中的区别在什么?不就是军权的转移。

或许这是长策,但是朱祁镇决计不能用。

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

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

军权乃是皇帝的腰杆子。

臣或许没有篡位的想法。但其实也不一定。

要知道王莽篡位之前,也是大名鼎鼎的儒学宗师。天下敬仰。

但是结果如何?

杨荣本身没有意思到,他这种想要天下长治久安的想法,已经触动了朱祁镇敏感的神经。

杨荣心中对大明皇室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不仅仅是杨荣,以杨士奇为首的大批臣对皇室都是很忠心的。

这就形成一个误区。

杨荣而今所言,也是发自肺腑,没有半点虚言。

但是他这种忠心,对朱祁镇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妨碍。

朱祁镇决计不会让朝廷之上,成为官的一言堂的。即便勋贵在与官的争斗之中,力不从心。

朱祁镇也一定会想其他办法,扶植其他力量进入朝堂之中。

原因无他,这是一个做皇帝的本能。

而杨荣这番话,非但没有让朱祁镇回心转意,反而更加确定了与勋贵的联合刻不容缓。顺带王骥这个人,也要在外面多待一些日子了。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之间的权力纠葛,需要重新理清。

朱祁镇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再看向杨荣,心中却有一些惭愧。

他知道,在他登基这一件事情上,虽然太皇太后没有废立之心,但是如果没有杨荣听到襄王金册不在宗人府之后,立即联合大臣,上书拥立。他或许也能坐上皇位,但是却要拖一段时间了。

在太皇太后掌权的时候,很多事情上杨荣都倒向他。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如果可以,他也想与宣宗与杨荣一般,君臣相得。

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政治理念的对立,决定了两人之间的立场。

只是这情分在,朱祁镇终究不能下狠手处置杨荣,说道:“先生所言,朕已经知道了,朕回去之后,必然好好思量。”

“先生此去回乡,路途遥远,朕命令锦衣卫沿途护送。先生可以在家乡多待几日,京城之事,锦衣卫也会日日报给先生的。”

“朕在京师等着先生归来。”

杨荣一听了,整个人精气神都散了不少,苍老之意更是要渗透出皮肤。

杨荣是何等聪明之人,朱祁镇一开口。杨荣就想起一句话:“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种不回应,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了。

杨荣说道:“老臣遵旨。”

朱祁镇见杨荣如此,心中不忍心,劝慰道:“先生之计,自然大善,只是而今瓦刺咄咄逼人,乃四方用武之时,不当用于今日,朕真得好细细思量的。”

杨荣说道:“老臣知道了,只是老臣年岁已高,恐怕看不到那一日,老臣此去,山高水长,还请陛下善加珍重,杨士奇,杨溥都是老臣,人品端庄,为人老练,遇事不决,可问他们,他们定然能为陛下解惑。”

“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陛下既然已经亲政,权位不可假于他人。王振虽然为陛下亲信,然陛下也为王振思量长远。”

“今日让王振收敛一分,却是为了来日君臣善始善终之道。”

“厂卫乃陛下之耳目,耳目清明,则天下无事可瞒过陛下,此厂卫之功也,然耳目就是耳目,不是手足,朝中诸事,还是不宜让厂卫参与太深。”

杨荣似乎有一种预感,此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因为朱祁镇的态度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皇帝对他虽然有情分,但是对他的政治态度却不持肯定。杨荣有一种心灰意冷之感。他本身功名之心盛过杨士奇,也自持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圣眷,也要胜过杨士奇。

之前一直想等皇帝亲政之后,借助皇帝之力,越过杨士奇自己成为首辅。

此刻皇帝态度的改变,他又即将离开权力中心数月。要知道权力与自然界一样,厌恶真空。

放下权力容易,想要再拿起来,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甚至根本拿不回来了。

杨荣年纪也大了,心中自然也有了求去之念。

所以,临行的时候,索性什么话都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