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262章

作者:江河大爷

  衙役们骑着马时不时回来禀告。

  三里,二里,一里。

  待能远远看到仪仗队前来,秦县令立刻呼喊:“三元公已归乡,速速相迎!”

  命令一下,身后的佐贰官们便忙着指派自己的人手。

  衙役们领服徭役的青壮黄土垫道,一路从城门外往城内主街道儿去,另一队人清水泼街。

  秦县令领着佐贰官们从接官亭内出来,领着衙役们站到城门口正前方,待陈砚的仪仗队快到近前,拱手,朝着队伍摇摇一拜,身后的官员衙役们犹如风吹麦浪,纷纷弯腰行礼。

  此时,秦县令朗声道:“平兴县县令秦承安,恭迎陈大人台驾!”

  话音落下,仪仗队伍停下,落轿,压轿,衙役从一侧撩起轿帘,露出大马金刀坐在轿内的年轻官员。

  此官员身着绯色官服,补子乃飞天而上的云雁,头戴黑色乌纱帽,两侧各一帽翅展开,宛如鹏鸟之翼,衬得他面容清癯,不怒自威。

  陈砚低头,缓缓出轿,往轿前一站,更是气势摄人。

  只一眼,就让众官员自惭形秽。

  秦县令更是心头打鼓。

  上一次陈大人归乡,还是平易近人,短短两年,竟已有如此气势,远非常人所能比。

  秦县令如此一想,便越发恭敬。

  陈砚大步走到秦县令等面前,伸手将秦县令的胳膊虚虚一托,笑着道:“秦大人乃是我平兴县的父母官,万万不可行如此大礼。”

  秦县令顺着陈砚的动作起身,恭敬道:“资治尹大人归乡,下官等人如何能慢怠。”

  这位三元公虽身着的是四品官服,可人却是实打实的三品官衔,已步入朝中大员的行列。纵使陈大人和善,他们这些地方官员也需做足礼。

  陈砚笑道:“本官此次归乡,乃是私事,万不敢扰民。秦大人如此郑重,倒让本官近乡情怯了。”

  “陈大人一片爱民之心,实在让下官等敬佩。”

  秦县令颇为感动道。

  其身后众官员也都是面露感动状。

  陈砚再三提醒莫要扰了父老乡亲们后,秦县令终于是答应下来,恭请陈砚进城。

  陈砚再次上轿,平兴县备好的仪仗队伍与东阳府恭送陈砚的仪仗队伍汇合,在鼓乐声中浩浩荡荡入城。

  一跨过城门,平兴县的乡绅们更是热情相迎。

  陈砚不得不二次下轿谢过。

  道路两边全是百姓,瞧见陈砚出来,便发出热烈的欢呼。

  陈砚虽一路也经历了不少相迎,却从未有如此大的阵仗。

  跟在其身后的陈老虎也是激动不已。

  同任过官的胡德运和陶都为百姓的热情所震撼。

  陶都且不提,胡德运是从松奉知府任上下来的,此前他也曾去往各县,县里的官员们也会摆出大阵仗相迎,却从未见过百姓夹道欢迎。

  瞧着两边百姓们那激动的神情,胡德运突然想起陈砚那句“既以身报国,国还未兴,如何敢懈怠”。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陈砚说出此话时的郑重。

  听着外面的欢呼,再想到自己为官之后的种种,胡德运竟湿了眼眶。

  秦大人本在县城设好接风宴,陈砚却已迫不及待要回村,并不愿在县城多做停留,当即就领着官员衙役们浩浩荡荡地送陈大人归家。

  陈砚等人到县城时已是傍晚,在路上走着走着,天就黑了。

  好在衙役们早准备好了灯笼,点亮了陈砚的归乡路。

  离村越近,陈砚越发有些喘不过气来。

  待瞧见远处亮着的许多火把,陈砚一颗心疯狂跳动起来,陈家湾终于要到了。

  陈家湾门口。

  族长领着一群人一直等着,远远看到灯笼队朝着这边而来,族长立刻抓了个青壮道:“快去前边瞧瞧,是不是三元公回来了。”

  那青壮应一声,朝着灯笼的方向就跑,谁知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也跟了上去。

  有一个孩子跑走,其余孩子哪里还愿意乖乖站着等,当即便如一个个小猴般窜了出去,跟着领头的青壮乌泱泱往前跑。

  那些家长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却丝毫阻拦不了孩童们的脚步声。

  孩童们心里门清,若是平日里,爷奶爹娘会揍他们,今儿可是三元公归乡,他们定然不会打人。

  长辈都不打人了,他们还怕什么?

  孩童们跑到跟前,就被那浩浩荡荡的队伍给惊到了。

  青壮嘀咕一句:“如此大排场,定是三元公回来了。”

  这话被身旁的小孩听到,当即就是一声高呼:“三元公回来了!”

  孩童们仿佛一瞬间便被点醒了,欢呼着朝那队伍冲去:“三元公回来喽!三元公回来喽!”

  青壮慌得一手抓一个皮猴子,急得往前喊:“都给老子回来,别冲撞了官老爷们!”

  那些孩童早疯起来了,哪里还听他叽歪,蹦蹦跳跳地跑到队伍跟前呼喊:“我们来接三元公归家!”

  衙役们不敢呵斥三元公的族人,便硬生生被那一道道大小不一的身影逼停了队伍。

  素来沉稳的陈三元此时却坐不住了,从轿子出来,看向那些个往队伍里横冲直撞的小萝卜头们,忍不住笑了出来。

  两个十来岁的孩童最先冲到陈砚面前,竟还像模像样地拱手对着陈砚行礼,高声道:“学生拜见三元公。”

  瞧着他们小小的身影,竟如此郑重其事,陈砚就知他们必定是在族学读书的族人,当即笑道:“不必多礼了。”

  那两孩童刚站起身,身后的孩童们已然跑了过来,就要朝陈砚冲去,却被他二人拦住,还大声道:“你等怎如此不知礼数?”

第433章 归乡2

  声音在一众衙役耳中听来实在稚嫩,可在那些狂奔而来的孩童听来却是极郑重。

  那些个孩童纷纷停住,郑重其事地拱手,对着陈砚深深行一礼,朗声道:“学生拜见三元公!”

  瞧着这一个个小小的身影,陈砚觉得好笑之余,又仿若看到当初求学时的自己,当即问道:“你等怎的独自跑过来了?”

  领头那两十来岁的孩童便道:“我们在村口等三元公一天了,看到三元公的仪仗回来,特意前来相迎。”

  “族长与族人都盼望三元公回来。”

  两人正经应答完,陈砚就道:“不可让大家久等了,我等快些回去吧。”

  原本还乖乖站着的孩童一听此话,顿时乱了队伍,纷纷往陈砚身边挤。

  陈砚一手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幼童,被一众孩童如众星捧月般往前走。

  跟在后面的陈老虎一把托起一个六七岁的孩童坐到肩膀上,还一手抱一个,大跨步跟上陈砚。

  刘子吟与胡德运等人也被孩童们簇拥着往前,陶都瞧着这些个穿着长衫的幼童,仿若县试时的陈砚与周既白,不由心情大好。

  刘子吟缓缓踱步跟上,偶尔咳嗽两声,就被身旁的孩童一本正经地提醒:“娘说了,不好好穿衣服就会受寒,你定是不听话了才生病,往后要乖。”

  刘子吟忍俊不禁道:“是。”

  那小孩见他听进去了,更觉自己要负担起教导刘子吟的重担,当即将双手背在身后,学着夫子那般对刘子吟“谆谆教诲”。

  前方的陈砚耳边则更吵闹,这个问:“三元公是很大的官了吗?爹说三元公在当大官。”

  那个问:“京城是不是有许多好吃的?”

  还有问道:“你在外会不会想我们?”

  稚嫩的声音七嘴八舌,并不让人厌烦,反倒让陈砚的胸口被什么塞满了。

  陈砚边走边应着话,不知不觉离村口越来越近。

  村人点燃炮竹,“噼里啪啦”的声音边彻底压过了孩童们的问话。

  阵阵青烟飘荡到上方,在“状元及第”牌坊上跳了一段优美的舞后随风远游而去。

  陈得寿领着卢氏与柳氏迫不及待迎上来。

  瞧见三人,陈砚压下心头涌动的情绪,笑着喊道:“阿奶,爹,娘,阿砚回来了。”

  陈得寿眼眶泛红地连连点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卢氏和柳氏可就没陈得寿那般内敛,两人直接一左一右围住陈砚,将陈砚上下左右前后都看了个遍。

  柳氏哽咽道:“阿砚又瘦了。”

  卢氏语气颇为不满:“当了大官不该日日大鱼大肉吗?咱瞧着那戏文里的官都肥头大耳的,怎的你当个官比读书时还瘦?”

  耳边听着二人的絮叨,陈砚一颗心却无比的安定,他笑道:“我抽条呐,等不长个了人就横着长了。”

  “那也不能这么瘦。”卢氏摸着陈砚的手腕道:“你指定是在外吃了不少苦。”

  听闻此话,陈砚心头涌起一股酸气。

  柳氏更是心疼得直抹眼泪。

  一旁的陈得寿制止道:“阿砚回来了,咱该高兴,哭什么?”

  柳氏带着哭腔道:“别人光看我儿风光,却不知我儿在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这个当爹的不心疼,我这个当娘的心疼。”

  陈砚反手握着他娘的手,想要宽慰几句,喉咙紧得厉害,他便将话咽了回去。

  卢氏也背过身去,偷偷抹了把泪,就对儿媳道:“大伙儿都来接阿砚,咱不能跌了份儿,回去咱再给他补补。”

  柳氏渐渐止住哭声,瞧着四周又是官府的人,又是族人,她不好意思道:“瞧瞧娘,给我儿丢人了。”

  陈砚平复情绪,笑道:“娘这是慈母之心,旁人该称赞才是。”

  被如此一夸,柳氏高兴得笑出声。

  陈砚一扭头,就见卢氏背过身抹了把眼泪,他道:“阿奶,我这一路吃了一肚子油水,就念着您煮的糙米粥。”

  卢氏一听也顾不得抹眼泪,当即道:“这还不容易,一会儿阿奶就给你煮去!”

  一想到乖孙想喝粥,卢氏浑身上下全是劲儿,恨不能立刻就走,哪里还顾得上抹眼泪。

  见过自己家人,陈砚便走到等在后面的族长等人,拱手行了个晚辈礼。

  族长等人哪里敢受,纷纷避开。

  “陈氏族长陈秉言,领陈氏一族男女老少,恭迎陈大人归乡!”

  族长恭敬道。

  陈砚笑道:“族长莫要生分了,还唤我阿砚就是。”

  族长与族老等听到陈砚此话,心中感动不已。

  官府早派人来知会过了,阿砚如今可是三品大官了。

  一瞧见这身官服,族中人就颇为局促,万万不敢如以前那般以长者自居。

  可陈砚当了大官,在他们面前还是如此谦逊,丝毫没有官架子,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感动。

  族长是个人精,自是知道再客气下去,反倒与陈砚没了族人间的亲热,就笑道:“阿砚既如此说了,那我们就照办。你这一路奔波,肯定还饿着肚子,族里席面早备好了,前去用饭吧?”

  族老们也是笑容满面,跟在一旁附和。

  族人等了一整日,陈砚自是不会扫兴,当即便在族长与族人们的簇拥下,缓步往村子里走去。

  距离上次回家还不足两年,村子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村口的大槐树前,立着二柱一间一楼式的牌坊,面阔三丈,坊高两丈六尺,两中柱间距一丈五尺,上书“状元及第”四字,右下角为“永安书”三个字。

  牌坊前方,每个柱石前方立一雄狮,仿若要镇守整个陈家湾。

  单单是“状元及第”就已是气派非凡,再加之天子手书更是让整个陈家湾荣耀无比。

  族人往这牌坊下走过,不自觉就会挺直脊背。

  陈砚站在牌坊下,仰头看去,便觉此牌坊极具气势,仿佛要将附近的村子尽数压下。

  再往里走,牌坊后立有一块巨石,最左侧是“三元公”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紧随三个大字后的,是陈砚连中三元、任翰林院编撰、任松奉同知后平复宁王叛乱等种种事迹。

  整块巨石只雕刻了不足两成,剩余一片空白,显然是等待后续继续雕刻。

第434章 归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