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河大爷
清流却是愤怒,尤其是王申,当场道:“是竭尽全力还是如三元公所言鱼肉百姓,陛下一看物证便知。”
清流又是齐齐叩首,虽未言语,态度却十分鲜明。
永安帝气急:“你们是要逼朕做那等伤害老臣之昏君不成?”
刘守仁就是在此时站了出来:“三元公还躺在殿上,陛下万莫寒了臣子忠君报国之心,更莫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永安帝气急:“一个个都忠君爱国,一个个都在大殿撞柱子,这是要将朕撞成昏君不成?”
第169章 落定
永安帝拂袖退朝。
汪如海命内侍将陈砚送回自家宅院,派锦衣卫层层保护,五名外科圣手入宅医治三元公,不可外出。
而宫内却跪满了大臣。
如此大动静,自是在京城街头巷尾都传遍了。
士子们闻言真是怒不可遏。
“原是陈三元手里有徐鸿渐的罪证,高家才穷追不舍,便是陈三元来京赴考,半夜还被刺杀,烧了一间屋子!”
“天子脚下竟还敢干这等杀人之事,是欺天!”
“三元公血溅奉天殿,至今还生死不明,听闻便是治好了也会痴傻,如此竟还不能让天子看徐鸿渐的罪证!”
“徐鸿渐为天子之师,天子向来尊师,怕不会违背师生情谊。”
“教导过天子就可只手遮天不成?这世间公道何在?万千百姓的性命就这般不值一提?我朝第一位三元公以死明志都不可撼动其分毫,我等读书又有何用?”
“三元公大义,实乃我辈读书人之楷模,若如此也不可动摇徐鸿渐分毫,这圣贤书读之又有何用?”
“三元公还躺在家中,清流们跪在宫中请命,我辈读书人也不可就此沉寂,必要尽一份力。”
“这天下终究不姓徐!”
京城因此事沸沸扬扬,天子越偏信徐鸿渐,越如扬汤止沸。
先是京城各大书院的书生罢学,再就是国子监近半学生罢学。
茶肆、食肆尽是“倒徐”之声。
徐宅大门紧闭,徐鸿渐称病不出。
是夜,一辆马车停在徐家门前,车上下来一人,正是礼部左侍郎董烨。
董烨匆匆入内,在暖阁中见到了徐鸿渐。
“承光可曾用过晚饭?”
徐鸿渐笑得颇为和善。
董烨虽急,却也应道:“不曾。”
“正巧为师也饿了,承光就与为师一同用膳吧。”
徐鸿渐派人下去准备,董烨心中虽焦急,却也不愿拂了恩师心意。
待两人吃完,下人收拾碗筷,董烨就再憋不住,急忙道:“如今之局势对恩师大大的不利。”
徐鸿渐靠坐在椅背上,慢悠悠道:“那陈三元是个有本事的,竟将我逼迫至此。”
能屹立官场多年,徐鸿渐自是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莫说门生遍布朝堂,就连天子也是受他教导。
大梁讲究尊师重道,即便永安帝对他不满,轻易也不可动他。
自永安帝上台,就大力扶持清流一派与他抗衡,他也任由着永安帝。
毕竟是天子,总要讲究个平衡之道,不扶持两方势力相斗总要吃不好睡不好。
若清流势力太大,该睡不好的就要换成他这个首辅了。
隔一些时日就要把清流的势力削一削,既不能让他们太壮大,又不能让他们彻底被消灭。
不成想,这平衡被一个陈三元给打破了。
董烨气道:“他不过就是在御史面前学了一招撞柱子,就赶紧用上了。”
“承光你性子骄纵,沉不住气,就会一叶障目。”
徐鸿渐缓缓道:“他将高家所做之事尽数算在为师头上,便可顺理成章将他在京中被刺杀一事推到为师身上。如此一来,既加强了那证据的可信,又将自己的品行拔高,再行撞柱,方才能引发此等倒徐大势。”
董烨自是能想通其中关窍,可在恩师面前必要藏一藏拙,还要表表忠心。
此时便要道:“难不成就任由他如此攻讦恩师?”
徐鸿渐顿了顿,方才道:“为师老了,终归要退,这大梁终究还是要靠你们这些后生。”
董烨心头先是一惊,旋即又是一喜,待回过神便是一紧,赶忙道:“恩师万万不可,我等还需仰仗恩师!”
徐鸿渐目光方才从董烨脸上移开,悠悠道:“为师近些时日常觉脖颈痛疼,也为这大梁做不了什么了。”
董烨起身行至徐鸿渐身后,为徐鸿渐捶肩,徐鸿渐神情缓和了些,师徒二人再寒暄了会儿,夜便深了。
是日,徐鸿渐上疏请辞,天子不允。
徐鸿渐再上疏,天子依旧不允。
如此连续上了三十二封奏疏,永安帝终于批复。
此事就这般落幕,高家以被抄家终结,东阳府知府赵文楷被罢官。
于此同时,六科突然发力,大肆弹劾朝中大臣参与贩卖私盐一事。
因朝中过半官员尽数参与其中,永安帝以罚各自一年俸禄来了结此事。
此番风波在除夕前一日了结。
陈砚是在除夕夜得知此事的处理结果。
彼时陈砚正在屋内烤火,薛正进来与他说了此事。
薛正就是那位给陈砚当肉垫的锦衣卫,也是那位将徐鸿渐的罪证送到陈砚手里,又在门外吹了一夜寒风的人。
经过五日的休养,薛正好完全后就入了陈宅。
见到薛正时,陈砚就暗暗感慨还是习武之人身体素质好,经过他那么一击头捶,没几日竟就活蹦乱跳了。
那一日,若露一点怯,此事就成不了。
他那般做是极冒险的,稍不小心就要重开了。
若在朝堂上撞死,好歹还能把徐鸿渐拉下水,若他露出一点怕死的态势,就会被永安帝所弃,在此之后首辅想弄死他简直轻而易举。
刀只有足够快,才会被持刀人奉为神兵利器,会极爱惜。
也唯有如此,他方才有一线生机。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他当场被救下,虽然脖子扭伤了,头也痛了几日,实际并无什么大碍。
陈砚深深叹口气:“可惜了。”
薛正皱眉:“可惜什么?”
“徐鸿渐全身而退。”
有那等罪证,他原以为可以将徐鸿渐打压下去,如今却只是徐鸿渐主动辞官。
薛正将剑抱于胸前,一张脸依旧冷着:“能将徐鸿渐逼得辞官已是难得。”
陈砚看向薛正的目光带了一些羡慕:“你们习武之人这点真好,不用费心。”
薛正道:“你们读书人就是这点不好,肚子里的肠子要绕无数个弯。”
又定定看着陈砚,心中腹诽:难怪长不高。
不过此话他是万万不会说出来的。
光是与这位三元公打交道这几回,薛正就已经明白一个道理:三元公从头到脚都是心眼子,万万不可轻易得罪。
就连首辅都能被他逼退,可见实在不是个好对付的主。
一向都是文官害怕锦衣卫,如今薛正却有些惧眼前这位词臣。
陈砚悠悠叹息道:“权势未打散,便是辞官也会有被启用的一日。”
大梁朝文官们是十分洒脱的,若干得不顺心了,就可辞官归乡,回去赋闲几年再回来当几年官。
于男人而言,权力就是最好的春药。
徐鸿渐把持朝政多年,又如何能轻易放手?
如今退让,不过是权宜之计。
第170章 出门
他可是拼了命的。
好在高家和赵文楷被收拾了,他的族人往后就不必再担惊受怕。
这个年,陈族人怕是要在牢房里度过了。
想到此处,陈砚心中生出些愧疚。
陈族是受了他牵连,只希望那个后手能给陈族带来一些益处。
“陛下不会轻易再让他上去。”
薛正沉默许久,方才憋出这么一句。
陈砚连连点头:“薛百户所言甚是,吾皇英明神武,必会重振朝纲,扫除奸臣,将我大梁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时代。”
薛正深深看他一眼,转身要离开,却被陈砚喊住。
薛正回头,就见桌子上多了一份贺表,陈砚笑道:“明日就是新年伊始,我给圣上写了贺表,劳烦薛百户替我呈给圣上。”
薛正顿了下,回来拿了贺表大跨步离去。
翌日一早,永安帝看着贺表问薛正:“陈修撰说了什么?”
“陛下是一代明君,必能创出超越秦皇汉武的功绩……”
还未说完,就见永安帝抬起手制止:“这些话他好意思说,朕不好意思听。除了这些虚的,他可曾说了别的?”
“徐鸿渐辞官乃是权宜之计,必定会再被起复。”
薛正垂眸,并不敢看天子圣颜。
永安帝缓缓合上贺表,道:“少年终究喜热闹,今日乃是大年初一,陈修撰也该出门转转,莫要憋坏了,你等同行相护吧。”
薛正领命离去。
这些日子陈砚不用去衙门点卯,又不用做文章,彻底闲下来后颇为不适应,就窝在炕上画他的新漫画。
去年入了翰林院后,下衙归家没事后他就在画漫画。
原以为过年不会有人打搅,可安心将漫画画完,谁料薛正天刚亮就冲进了他的屋子,让他出去。
听着门外呼啸的寒风,陈砚不敢置信:“此刻?”
“圣上口谕,有我等相护,陈修撰不必忧心安危。”
薛正一如既往的板着脸。
陈砚虽舍不得火炕的温暖,到底还是爬了起来,翻找出他此前穿了的虎皮套在身上,便英勇无畏地要往外走,却被站在门口当门神的薛正拦住。
“陈修撰乃堂堂三元公,不可如此不修边幅。”
陈砚:“这也是圣上口谕?”
薛正放下抱胸的手,人站得笔直,将飞鱼服的美感尽皆凸显:“我等均着飞鱼服,劝陈修撰三思。”
陈砚沉默片刻,终究还是转身去换了件墨色大氅。
踏出宅院,十数名锦衣卫紧跟其后,浩浩荡荡“游玩”。
大年初一,京城张灯结彩,极为热闹。
虽天冷,不少人还是携家带口踏出家门游玩。
街头巷尾尽是人,茶肆、酒肆也是桌桌都坐满了人。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