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写日常的咸鱼
萧然电动车比张阿难骑马快很多了。
很快萧然到了太极宫门口,一个小太监恭恭敬敬说道:“小郎君,陛下说你直接去偏殿就可以。”
小太监给萧然指了一个方向。
“我知道!”萧然朝着偏殿过去。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73章献上地球仪,科普地理知识!
萧然进入偏殿,看到四个老男人指着地图说的很热闹。
听到有动静,几人看向萧然。
萧然微微一礼,“儿臣见过父皇!”
“舅舅,世伯!”
“过来!”李世民招招手。
魏征对萧然很有好感,一方面是因为萧然拿出来的土豆红薯,还有就是之前在萧府,也得到回礼,茶和酒。
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房玄龄对萧然第一印象也是不错的.
就是长孙无忌因为长孙冲和李丽质的事情看萧然有点不爽,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来。
几人凑到世界地图面前。
不等李世民开口,魏征看向萧然问道:“如果这是全世界,那边缘是什么样的?悬崖吗?”
魏征指了指地图最边缘。
现在还无法想象地球的形状。
几人想象中大地就是一块长方形。
李世民长孙无忌几人都是好奇看着萧然,想听听萧然怎么解释。
“不是,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准确来说是一个不太规则椭圆形球体。”萧然比划了一下。
“球体?”李世民皱起眉头,“怎么可能?”
其他人也是觉得难以置信,古代的技术有限,很难想象地球是圆的。
“父皇,远距离看到一艘船,你是先看到什么?”萧然问道。
四人沉默了,脑海中开始快速思索。
房玄龄第一个反应过来,“是船帆!”
“没错,是船帆!”魏征也是赞同点点头。
“这也是从侧面印证这个说法了,我们所在大地是一个巨大球体。”
地球不算大,但是相比起人了,真是可以说是巨大了。
古代人眼可看不出这是球体来。
人类是在公元前500年到430年就发现地球是圆的,在公元前500年到430年间,有个古希腊哲学家叫做阿那克萨哥拉,他发现了发生日食、月食的原因,知道月食是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造成的。
在月食发生时,发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所以相信地球是圆的。
又过了一些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又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找到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地球是圆的。
他在《论天》一书中指出:我们观察星星,会发现,地球是圆的,还会发现地球是个不太大的球,因为从南到北,走不出多远,就会发现地平线上出现的星座是不同的。
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根据正午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和两观测地的距离,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长。
公元726年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利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长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之长和地球的周长。
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
17世纪末,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现在是633年,在大唐说地球是圆,很多人是难以接受的。
麦哲伦之前,更多就像是猜想。
研究这种东西的是科学家,不包括李世民这些搞政治的,还有普通百姓。
“那岂不是说...”长孙无忌指着地图,“我要是往西一直走,绕一圈可以再回大唐?”
“你只要一直朝前走,肯定是可以在回来的。”萧然从包里面掏出一个地球仪。
萧然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
以后世界地图被其他人看到,肯定会纠结地球是不是圆的这个问题。
看到蓝色地球仪,四人再次一惊。
“这是何物?”李世民问道。
萧然把地球仪放在桌子上,指了指一个地方,说道:“这里就是大唐!”
李世民抱着地球仪,看了起来,又对比一下世界地图。
发现差不多。
“居然...居然是这样的!”房玄龄很惊讶,刷新之前认知了。
“这样是不是直观了?”
李世民几人点点头,现在算是理解了。
“原来如此,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会是这样。”房玄龄笑了笑。
李世民对这些东西突然好奇起来,指了指北极,“是不是越往上越冷?”
“对,最北那个大洲,是冰天雪地的,基本上见不到土地。”
“最热的是最下面?”李世民指了指南极。
都能感觉到,越往南,越热。
“这里是南极,这里和北极一样,都非常冷。”萧然解释。
“那最热是是不是这里?”魏征指了指赤道。
“没错,这一圈是最热的,朝着两边,气温越来越低,但是也不一定,有些时候最热的是回归线上。”萧然开始给四个政治家科普起地理来了。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74章大唐第二粮仓,东北平原!
第一次听到这些东西,几人有些地方不太理解,但是大为震撼!
“怎么还不一样呢?”长孙无忌有点迷糊。
没有一点地理常识,有些东西是很难理解的。
“这个说来话长,现在要我说这个吗?”萧然觉得李世民叫自己来,应该不是科普地理知识的。
李世民反应过来,差点跑偏了,“这个改天有空再说,先说正事。”
李世民放下地球仪,魏征直勾勾看着地球仪,脑海中还在想之前的事情。
李世民敲了敲地图,吸引几人注意力,指着东北平原说道:“这里土地肥沃,还是一个大平原,适合耕地,可以打造成大唐的第二粮仓。”
“第二粮草?”长孙无忌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魏征和房玄龄也是差不多的表情.
中原很多人是不愿意去辽东那边的,太冷了。
感觉李世民说的话有点匪夷所思了。
“看地图,确实是平原,且不说肥不肥沃的问题,就那种寒冷的气温,能种地?”魏征提出自己的问题。
李世民没有要回答的也是,看了看萧然。
萧然现在明白自己这个老丈人叫自己来干什么了。
是来解决魏征长孙无忌几人的疑问的。
“之前的农作物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土豆红薯,还有玉米都是可以在这里种植的。”萧然说道。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一直没有被开发,和这个关系很大,当时华夏常见农作物,不适合在东北平原种植。
这个也是一方面原因。
“玉米?这又是何物?”魏征一下子精神了,知道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农作物。
李世民从桌子上拿出之前萧然准备的图,什么就是玉米,“这个就是玉米,朕品尝了,味道不错!”
魏征迫不及待双手接过李世民手里的图,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凑过去了。
“亩产如何?”魏征最关心还是这个。
“这个比起土豆红薯低很多,也就十石。”
三人神奇古怪,‘也就’两个字让三人有些无语。
要不是之前知道土豆红薯亩产,这个玉米也很吓人了。
“好吃吗?味道如何?”魏征继续追问。
不等萧然说,李世民抢先回答:“很不错,玉米细粮人吃,粗粮喂牛羊,玉米杆可以当做冬天牛羊草料,基本上就没有浪费的。”
李世民说的魏征明显是不太相信,看向萧然。
萧然点点头,“父皇说的没错!”
“那臣之前的问题没有了。”魏征说道。
这是好东西,草料这个魏征是没有想到的。
“也就是说这里确实可以成为大唐第二个粮仓!”长孙无忌指了指东北平原。
“朕就是这个打算,有了第二个粮仓,以后遇到天灾,也会好很多,可以运粮赈灾。”李世民想给大唐多上一个保险。
“粮食可以生长,人也扛不住,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太冷了。”房玄龄说出自己担忧的问题。
萧然看了看,找到李世民军大衣,直接撕开,扯出来一把棉花。
“小兔崽子你这是干什么?”李世民心疼,军大衣虽然比不上羽绒服,但是也比之前的衣服强很多。
“父皇,这个叫棉花,可以做被子,做衣服,要是大面积在大唐种棉花...”萧然晃了晃手里的军大衣,“以后大唐可以普及这样的衣服,有这种衣服,在辽东那边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
军大衣长孙无忌几人也有,只是没有舍得撕开,也不知道里面的棉花这样。
“这个种子你也有?”魏征惊喜问道。
棉花虽然不是粮食,但是同样是关乎百姓生计的事情。
“有!”
“那以后可以考虑大规模移民去辽东了!”房玄龄觉得冷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
“这里不仅仅是土地肥沃,煤炭,还有铁,铜,甚至是金银这些东西都很多,说是一个巨大宝库也不过分。”还有石油,只是这个时代好像用不了,萧然也就没有说。
“此话当真?”李世民之前还不知道这个。
“自然是真的。”
“你能找到吗?”长孙无忌连忙问。
知道有,和找到是两回事,辽东这么大,高句丽和游牧民族都没有找到,大唐想找也不简单。
游牧民族和高句丽在辽东几百年了,要是好找,早就没有了。
“有点难度,但是可以。”萧然故作为难。
李世民也看出来,萧然这是想要好处,看看说道:“你负责找,开发出来,给你半成!”
萧然可以拿百分之五!
也不少了!
东北的这些东西可不少,又是一笔巨款。
“没问题!”萧然结合二十一世纪地图,大概就知道在什么位置了。
上一篇:大唐:身为太子的我只想摆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