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8章

作者:半江瑟瑟

  “首先我对周樟寿先生解散左联,创立中国文艺协会这件事是没有意见的。”站起身的卫辞书先按照后世的习惯给自己叠了个甲,然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当下的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学派别纷杂紊乱,其派别林立程度不下于北洋年间的军阀混战。其中对于张恨水那些通俗文学作家还好说,国家大义面前他们就算不投身其中,也多半回选择独善其身,而不会发出反对的声音。”

  “但是对于胡适,王陵平,梁实秋这些人。我们做倡议的见着中国文艺协会自然就涉及到了文学作品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问题。在此之前,我说的直接一点,咱们左联与上海乃至全国的民族主义派、右翼文人的冲突完全可以看作国共政治斗争在文艺领域的延伸, 而与自由派、现代主义的论战则涉及文艺本质的哲学分歧。”

  "而文艺界的派系之争,说到底都是替背后政治势力发声。"一旁的鲁迅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在沉思片刻后,他拿起身旁桌子上的茶盏抿了一口,随即接过了卫辞书的话,他已经完全明白了卫辞书的态度,"现在我们提倡建立中国文艺协会,号召全国的作家进行国防文学乃至更进一步的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首先就要先拿得出一批经典的,有号召力的作品。"

  “此前,受国民党所资助的右翼文人在报纸上大肆鼓吹文化剿共,我们可不能一味认为,在中国文艺协会里,那些人会自觉的放下攘外必先安内的心。”

  茶室陷入诡异的寂静,宋庆龄搭在藤椅扶手上的翡翠镯子发出细微的磕碰声。抬头隐晦地向宋庆龄方向看了一眼,卫辞书决定自己还得表现的再多一些。

  于是他出声接过周樟寿的话。

  “譬如适之先生提倡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看似超然,实则让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作壁上观。”他从身边拿出前两天出版的《申报》,"这一段时间,日本人的华北自治运动一步紧逼一步,北平学生都在游行,而《独立评论》还在争论白话文是否该保留‘之乎者也’。"

  “也不知道,要是日本人再来一次淞沪会战,我们的胡大诗人还能不能保持住这份雅兴。”

  卫辞书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众人有些惊讶。

  “卫先生,难道你认为,日本人很可能要再来一次淞沪会战吗?”在和萧红对视了一眼后,心直口快的萧军出声问道。

  听到卫辞书的话,卫辞书思索片刻,然后果断的摇摇头:“不太可能。”

  “呼~”

  “是一定,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啊?”

  “自从明治维新之后,作为岛国的日本就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西方列强的殖民压力迫使日本选择"脱亚入欧",通过模仿殖民帝国模式实现"文明开化";另一方面,岛国资源匮乏与市场有限的现实,催生了以《田中奏折》为代表的"大陆政策"构想。这种将国家存续与领土扩张绑定的发展模式,让社会达尔文主义性质的国际秩序观成为了日本举国上下所认同的对外生存策略。”

  “而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赌国运的大获全胜更是对这种掠夺扩张的殖民政策的最好的强心剂。当清王朝在洋务运动中仍坚持"中体西用"时,日本已通过《大日本帝国宪法》完成现代国家建构。传统朝贡体系的崩溃使东北亚出现权力真空,而日俄战争(1904-1905)后形成的南满铁路势力范围,则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这种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变化,满足了日本逐步侵华的客观条件。”

  “再加上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巨大食利阶级面前,日本平民依然过着忍饥挨饿,甚至濒临破产的生活。在《教育敕语》颁布后,"万世一系"的天皇制神话与"八纮一宇"的膨胀思想相互交织,辅以1920年代经济危机造成的阶级矛盾转移,最终使军部势力获得民意基础。”

  “在现在的日本官方的宣传里,天皇万胜。但是奸宦盈朝。日本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多半来自贫苦的家庭,在当下这些人的脑海中,当前帝国对话态度的保守以及当下内阁和军部中尸位素餐的大臣是当下他们自身以及家人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人一旦吃不饱饭,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的。何况还是一群带着枪杆子的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国上下已经尝到了侵略殖民的甜头,现在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已经一天浓过一天。当前这些侵略者推动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其实算是跟我们打个招呼,我现在担心的是,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在不远的将来等着我们了。”

  “那这更凸显出我们所提倡的中国文艺协会的重要性了不是吗?国难当头之际,我等文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为国民提供精神上的鼓舞,援助抗战。”

  “是这样。”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哦?辞书请说。”

  “既然是一致抗日,那我们这个文艺协会就不要单单局限于作家,而是同广大文艺战线上的同胞联合起来,歌曲,舞蹈、京剧,相声,话剧、电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文艺战线上为国人塑造起一座精神长城!”

  听到卫辞书的这句话,在场的众人一时间都炸开了锅,然后纷纷兴奋的开口。

  “好计划!”

  “可行!”

  “话剧那边我有认识的朋友!我可以给梅兰芳先生写信,孟小冬,冬皇是不是来上海了?”

  “可是,辞书。”在众人纷纷兴奋开口之际,鲁迅抽完了一支香烟,随即对卫辞书开口道,“目前我们想要说服他们加入到我们的阵线,最好是能够做出一些成果。我们这些人写文章还好说,但对于其他行业的朋友,一旦劝说他们投入大量精力去创作一个此前从未接触过的课题,我担心……”

  “周樟寿先生说的对。文学,歌曲,舞蹈,话剧,电影,这些东西的创作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迎着在场众人的目光,卫辞书开口说道,“不过,巧合的是。对于这些,我恰好都会(抄)一点点。”

第十九章 短暂的日常

  一九三六年三月一日 上海

  春天来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

  伴随着树木抽出的新芽,租界的民居和大多数的街道都被郁郁葱葱的绿茵给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

  用完了早餐的吴溪颖告别了家里的父亲和母亲,随即笑嘻嘻地让司机载着自己向公共租界的震旦大学驶去。

  这段时间的吴溪颖有着很好的心情。自从出院之后,自己的身体一天好过一天,重新焕发出了青春期的活力。再加上,自己老父亲的帮忙,用几乎不讲理的手段让自己喜欢的人成为了每天给自己“上供”的私家甜品师。

  “盘塔,铜锣烧,牛角包,雪媚娘,可颂……”高大青年每次制作的西点几乎都能甜到自己的心里去,自己有时候,还会带给自家母亲一些。有时候赶上母亲邀请朋友到自己的家里做客,自从吃过这些在外面见不到的稀奇东西后,这些上海最雍容华贵的富太太们上门找自己母亲喝茶的概率都高了几分。

  而自己的父亲在这方面也是足够的开明,在自己和父亲开诚公布的谈过之后,爹爹向自己许诺,他这个年纪,仕途算是走到了顶点,将来在官场上能不能再进一步主要看的是有没有那个运气,所以作为他的女儿,吴溪颖幸运的不用进行政治联谊,而是可以自由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姑爷。

  那个叫卫辞书的年轻大夫,爹爹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颇为认可他的优秀人格和精良才干,只要再考察一段时间,让他成为吴家的姑爷也是顺水自然的事情。

  娘亲曾经在私下里跟她说,自己闺女的眼光是个好的,留美博士,年龄正好,一把手术刀让上海的整个医学界退避三舍,有了自己名望。现在仁济医院的患者比往常多了三成,都是冲着自己心上人去的。毕竟现在那些政客,先生,老板,富商在住院的时候,更是会直接吩咐一句,让卫医师管我的床或者干脆指名道姓的说,我的手术要让卫辞书当我的主刀大夫。

  “那个小伙子我前两天专门去门诊看过,待人接物没得说,整个科室的医生,那些大鼻子洋大夫,都听他的指挥干活。这样的年轻人,别说上海了,整个中国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但是闺女,我跟你讲,你们两个谈朋友归谈朋友,但是千万别把身子给他……”

  想到这里,吴溪颖的脸色一红。

  “我和他的关系还没到这一步呢,目前他只是把我当普通朋友……”

  想到这里,吴溪颖的脸庞上又浮现出自己的哀愁。

  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傻子,但在当前的震旦大学,识货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尤其是长成卫辞书那样的,说句不好听的,就凭那张脸,啥都不用打扮,大晚上的往巷子里或者舞厅里一站,不到十分钟,肯定被一圈的姐姐围在墙角,一边被摸着脸一边被问“冷不冷,饿不饿,有没有地方住,钱够不够花,姐姐家里的房子挺大之类……”

  当然卫辞书虽然没这样做,但是也经历过差不多的事情。第一次上课进门的时候,全班的女生尖叫,下课就收到了女生在课堂上写的情书。

  然后因为太过出名,第二次上课全校来围观的女生直接把教室堵地水泄不通……

  “要是那个冰块脸喜欢上别人怎么办啊,比如那个文学系的女生,有那么大的熊……还有那什么专业的系花,都能有一米七了吧,腿还那么好看……上赶着给老娘的男人递情书,呸!真不害臊!”

  “还有那个冰块脸,本小姐都那么主动了,天天下课后找你聊天。就是块木头也该开窍了……还有,你要是敢找其他女人,我让我爹,还有那些叔叔伯伯一起到你家做客……本小姐可不是那些娇滴滴的小浪蹄子,我可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想到这里,吴溪颖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让她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前方开车的司机师傅。

  “吴叔叔,我……”

  “不用解释的小姐,我懂,我懂。”

  司机老吴一边开车,一边通过后视镜给了吴溪颖一个稳如老狗的眼神。

  一段时间过后,一辆黑色的福特汽车稳稳地停到了震旦大学的校门口。

  “小姐,我们到了。晚上五点我过来接你。”

  “好的,谢谢吴叔叔。”听到自己父亲本家佣人的话语,穿着校服的吴溪颖拉开车门下车,然后“砰!”一下,关上车门,再对老吴打了个招呼后,脚步轻快地向校园内走去。

  一旁的老吴,此时已经点上了一根烟,看着自家小姐活泼靓丽的背影出声感叹,“年轻真好,想当年老夫,也是十里八乡的风流才子,多少少女的梦中情人啊……”

  而此时的另一边,来到震旦大学医学教研室的卫辞书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此时的卫辞书已经习惯了近两个月的教书生涯。

  “啧,果不其然。”驾轻就熟的将自己办公桌上厚厚的一沓情书扔进垃圾桶,然后走到排课表前了解自己今天的教学安排。

  这一切都完成后,走到办公桌前的卫辞书开始整理自己的教学大纲。

  看到卫辞书这副样子已经决绝冰冷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早一步到达办公室的同事们不约而同的调侃起这个刚到教研组的年轻人。

  “又是这样,卫副教授抵抗情书攻势的第五十三天,依旧是大获全胜。老时,打赌我赢了,快,把你的好茶分我三两。”

  “啊~~~~!听到姒教授的这句话,那名时姓教授哀嚎一声,脸上露出割肉一样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两小包茶叶,随即在犹豫着要不要递过去。

  “拿来吧你!”

  “啊!!!!粗鲁无礼,你个匹夫!!!”

  “你个老不羞,今日要是你赢,我可想到不到那是何等猖狂的一副嘴脸。”

  “哈哈哈哈哈哈!”

  两个活宝教授的话语引得教研室众人的哈哈大笑。

  在笑过之后,一个黑长发,鹅蛋脸,穿着旗袍和高跟鞋的少妇女教授对卫辞书开口问道,“小卫,现在我们都好奇,你的择偶标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多女生,一个合眼的都没有?”

  听到柳如烟的这句话,正在校对自己稿件的卫辞书抬了抬头,然后又看着自己的手稿,“不是,只是暂时不想谈。”

  “而且。”停顿了片刻,卫辞书没感觉到有人回应,抬头一看发现大家都直勾勾的看着自己,随即不得不开口补充,“那些学生没进过社会,心智还不成熟。一上头,一寂寞就自然而然地想耍朋友。他们现在还不懂事,但是我得懂。”

  “哦~老气横秋的哦,卫先生。”那个时姓教授有点惊讶,随即夸张地接了一句。

  对此疑问,卫辞书无奈的耸了耸肩,“谁老气横秋了,我才十八好吧。只不过不想被当下的一些风气感染罢了,就像北平和青岛大学的那几个教授,专门哄骗女学生,得了人家的身子就始乱终弃。”

  “照我说啊。”卫辞书一边在自己的新一部作品上修修改改,改成更恰切的语句,一边拿出路上买的香烟给自己点上,“这些在学校里的女生都应该记住一句话,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听到卫辞书的这句话,办公室内的所有人都扑哧大笑起来。男性教授一边笑,一边急急忙忙的开口自辩。而女性同胞则笑弯了腰,一会儿捂着肚子一会儿鼓掌。

  “卫教授这话说的,连自己都不放过。”

  “我不一样,我才十八岁,十八岁的好男孩。”听到少妇教授的打趣,卫辞书抬头正色说道。

  ”去你的,卫辞书,你一个抽烟喝酒的老油条哪来的脸说自己十八岁,还好男孩。有抽烟喝酒的好男孩吗!?“

  “抛开事实不谈,我……”

  伴随着几个活宝间嘻嘻哈哈的打趣,教研室内又响起众人欢快愉悦的笑声。

  此时走到办公室外的吴溪颖听到室内传来的声音有些疑惑。发生什么事了,让往常一丝不苟的教授们这么高兴?

  只见吴溪颖走到医学教研室的门前,抬手敲了敲门,“咚咚咚。”

  “进。”

  “是小吴助教啊,卫副教授在里面等你。”

  “啊,好。”

  看着面前一本正经的姒老师,以及教研室内同样伏案工作的其他老师们,吴溪颖一度怀疑自己得了幻听。

  “难道,是自己听错了?”

  “小吴,过来一下。”

  “好的,卫教授。”经过卫辞书的要求,吴溪颖虽然私下辞书,辞书地叫着,但在公开场合,也已经习惯了工作的时候称职务。

  “今天的授课内容不一样,你去喊几个胆大的男同学,去西北门搬遗体,今天我们学人体解剖。”

  “啊。好的。”

  “你就不用去了,你不是学医的,看了那些容易做噩梦。”

  “哦,好的卫教授。”

  “嗯,这是今天的西点,做了一些马卡龙,替我向吴叔问好。”

  “嗯啊。”

  送走了吴溪颖,看着面前经过了半个月,终于校对好的手稿,卫辞书感慨着叹了口气。

  这部半文抄半原创的作品可以说是后世电影和小说的大杂烩。国产优秀电影,网络小说,好莱坞的套路在里面都能找到一些。

  “希望,它能成为自己前往延安的敲门砖吧……”

  “在后世的医学院,除了最有名的几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为稳定的大体老师的来源而发愁。但民国不一样,上海的尸体,实在太便宜了……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辞书,小吴助教明显对你有意思啊。”身旁的另一个美女教授开口对卫辞书打趣。

  “啊。我正愁怎么跟她说这个事呢。”

  “嗯?你咋想的?吴市长的千金,娶了吃喝不愁啊。”

  “冯姐,关于谈恋爱这事,我觉得吧……”

  “觉得什么?”

  “还是男人好。”

第二十章 永福,永寿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日 上海

  公共租界,《新闻报·快活林》编辑部内

  严独鹤看着卫辞书拿来的小说稿件心情起伏不定。他没想到那个年轻人居然有种到了这个程度,可以说,以卫辞书当前的名气,这篇小说一旦刊载,引发日本的外交胁迫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甚至,自己这家报社也会被殃及池鱼。

  但是,事物的影响往往具有多面性。

  这部作品一旦发布,《新闻报》的收益也将是不可估量的,说不定从此过后,《新闻报》可以一跃而上,成为和《申报》《大公报》跻身并列的民国顶流报纸……

  想到这里,严独鹤给自己点上一支三炮台,从而有些踌躇的权衡起来。

  与此同时,今天休班的卫辞书终于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他经久不断的给乞丐递铜板,买馒头这件事终于有了期盼中的回报。

  就在刚才,有个年纪轻轻的乞丐告诉卫辞书,他在华界上海县的一座破庙里遇到过叫永福和永寿的年轻乞丐。其中一个看起来十岁出头,一个看起来不到十岁的样子。

  听到这个回答,卫辞书大喜过望,赶紧让面前的乞丐带着他向那间破败的观音庙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