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江瑟瑟
胡宗南放下望远镜,脸色铁青。
望远镜视野里,黄龙山隘口新矗立的防御工事覆盖着伪装网,反坦克锥在晨曦中闪着寒光。一面褪色的红一军团战旗旁,崭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野战军”红旗猎猎作响。
“报告军座!前线侦察确认,王以哲部昨夜已经全部撤走。现守军为彭德怀主力,配属坦克及重炮!”
“看来这回是碰到老冤家了。”胡宗南将手中的望远镜递给副官,随即拿出一包三炮台惬意地抽了一口:“给何总座发电!西安通道被赤匪切断!是否强攻,请速决断!”
寒风掠过豫西平原,卷起漫天雪尘。
红军三条钢铁防线在风雪中悄然合拢,将沸腾的西安与进逼的中央军死死隔离开来。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二日 晨 西安西关机场
三架涂着青天白日徽的容克Ju-52运输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依次降落,轮胎在冻硬的跑道上擦出青烟。舱门打开,宋美龄裹着厚重的貂皮大衣,脸色苍白却竭力维持着镇定,在宋子文的搀扶下步下舷梯,刺骨的寒风让她微微瑟缩。孔祥熙紧随其后,面色凝重。早已等候的张学良、杨虎城快步迎上。
“汉卿!达令他……”宋美龄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担忧,目光急切地扫向张学良的身后。
“夫人,委员长安全无虞,就在金家巷公馆。请随我来。”张学良避开宋美龄的目光,侧身引路,语气带着些许的羞愧。
金家巷张公馆 看押房间
房门推开,室内的光线比室外更显晦暗。蒋介石背对门口坐在窗边的椅子上,身影僵硬。听到动静,蒋介石猛地回头,当看到宋美龄的瞬间,脸上强装的冷硬瞬间崩塌,嘴唇剧烈地哆嗦起来,但想说的话太多,反而导致此时的蒋介石一字未吐。
“达令!”宋美龄疾步上前,紧紧抓住蒋介石冰冷的手。
蒋介石反手死死攥住,喉头滚动了几下,才从牙缝里挤出嘶哑的声音:“美龄……他们……何应钦要炸死我!”
蒋介石抬手颤抖地指向桌上那台摔裂外壳的收音机,“你听!你听听他的通电!讨逆军总司令?!他要拿炸弹来营救我!”
宋子文和孔祥熙站在一旁,看着蒋介石眼中交织的恐惧、愤怒和被至亲背叛的痛楚,心头俱是一沉。宋美龄强忍泪水,用力回握他的手:“达令,我知道,我都知道!我和子文、庸之就是为这个来的。端纳先生已经先一步到了,他正在外面了解情况。我们一定不会让何敬之得逞的。”
蒋介石急促地喘息着,目光扫过宋子文和孔祥熙,最终落在沉默的张学良身上,眼神复杂难言。宋美龄贴近他耳边,用极低却清晰的声音快速传递着外界信息:“南京现在分成了两派,何应钦、戴季陶力主武力讨逆,轰炸西安的计划已经箭在弦上。孙科、居正态度暧昧。张治中、陈诚等黄埔将领私下对何应钦的激进非常不满,担心你的安全。汪兆铭已经回国,正在四处活动,想当调停人……达令,现在只有你能阻止何应钦!汉卿和杨将军提出的八项主张,核心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和子文、庸之认为,这是当前唯一能打开僵局、保住你安全的途径。我们必须要谈!”
蒋介石身体一震,死死盯着宋美龄的眼睛,又猛地看向张学良,胸膛剧烈起伏。何应钦冰冷的空中打击宣言和夫人带来的南京权力倾轧的残酷现实,狠狠砸碎了他心中最后的一丝侥幸。绝望的委员长此时闭上了双眼,喉结艰难地滑动,半晌,从齿缝里挤出一个字:“……谈。”
同日 上午 张公馆西厢房
房间内气氛凝重。长条桌一侧,坐着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另一侧,宋子文、孔祥熙居中,宋美龄坐在稍后位置。张学良、杨虎城分坐两端。端纳作为顾问,坐在宋子文身旁。
“周先生,”宋子文率先开口,语气直接,“南京局势想必贵方也清楚。何应钦的飞机随时可能从洛阳起飞,时间不在我们这边。当务之急,是确保委员长的绝对人身安全,并立即、公开、明确地向何应钦及全国发出信号,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是谈判的前提。这是我们现在的底线。”
听到宋子文的发言,周恩来微微颔首:“宋部长所言,亦是中共中央的立场。保证蒋先生安全,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基础,也是我方与张、杨二位将军的共识。我方已严令前线部队,在贵方中央军未首先开火的情况下,绝不主动攻击。”
说到这里,周伍豪的目光转向张学良,“汉卿将军,可否即刻以蒋先生名义,向南京何应钦发一亲笔手令?内容明确:一、停止所有针对西安的军事行动,特别是空军轰炸;二、暂由宋子文部长代行部分职权,主持与西安方面的谈判事宜。”
张学良立刻应道:“可以!我马上去请委员长手书!”
宋美龄插话道:“手令措辞必须强硬有力,足以震慑何应钦。需有‘若违令轰炸,即为谋害领袖’之语。”
此时的宋美龄展现了她政治手腕高超的一面。
周恩来目光扫过宋氏兄妹和孔祥熙:“此手令发出后,谈判方能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展开。我方的核心诉求,张、杨二位将军的八项主张已明确阐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具体而言,当前亟需达成以下几条共识:
一、南京国民政府立即明令停止对陕甘宁苏区及一切主张抗日武装力量的军事围剿。
二、释放上海救国联合会七君子等一切政治犯。
三、在蒋先生认可下,由各党派、各地方实力派及无党派人士代表,于两月内召开全国救国会议,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四、西北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接受国民政府认可,不得对其擅自打散改编,需纳入统一抗日序列,开赴华北指定区域对日布防。
五、改组政府,容纳各抗日党派及人士参与国事。”
宋子文眉头紧锁:“停止剿共、释放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这些可以谈。但改组政府和军队改编涉及根本,牵一发动全身,需要时间,也需要委员长亲自定夺。当前最急迫的,是建立双方互信,停止敌对行动。我提议,先就以下几点达成书面谅解:
甲、西安方面绝对保证蒋委员长人身安全及人格尊严。
乙、南京政府立即命令所有部队停止向西安方向的任何军事推进及空中行动。
丙、双方自即日起就地停火,脱离接触。
丁、组成由我、孔院长、周先生、张副司令、杨主任及端纳顾问参加的正式谈判小组,就八项主张逐条进行磋商。
此谅解达成并对外公布,是稳定局势最关键的一步。”
孔祥熙补充道:“子文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和平解决此事。军队改编和改组政府非一日之功,需待委员长返京后统筹。当前停火止战,建立对话机制,方为务实之道。”
杨虎城沉声开口:“停火止战,我们完全同意。但中央军必须后撤至潼关以东。胡宗南的兵锋已抵近洛川,枪口顶着我们的后背,何谈互信?何谈停火?”
周恩来看向宋子文:“虎城将军的顾虑不无道理。中央军至少需后撤至华阴以东,脱离与红军及张、杨部队的直接接触线,建立安全缓冲区。这一点,应写入停火谅解备忘录。”
张学良立即表态:“我赞成!胡宗南部不撤,炸弹悬在头顶,谈判就是空谈!”
宋子文与孔祥熙、宋美龄快速交换眼神。宋美龄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宋子文深吸一口气:“可以。中央军后撤至华阴以东。这一条,我代表委员长承诺。但红军及东北军、十七路军亦不得借机东进。”
“可以。”周恩来干脆地回答。
同日 下午 蒋介石房间
宋美龄将一份拟好的手令草稿递给蒋介石。蒋介石靠在椅背上,面色灰败。
眼神在稿纸上那句“若违令轰炸,即为谋害领袖”的字眼上看了良久,蒋介石终于拿起毛笔,在特制的信笺上写下:
“敬之吾兄:余在西安一切均安。张杨二兄已深自悔悟,现正商谈和平解决之道。着即停止一切陆空军事行动,部队撤回华阴以东待命。所有善后事宜,暂由子文弟全权负责,就近与张杨及周君协商。中正手谕。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于西安。”
写罢,蒋介石仿佛用尽了力气,颓然掷笔。
张学良立即接过手令,亲自拍照留存底档,随即命令机要处长:“立刻用明码和密电同时发出。明码通电全国报纸、通讯社!密电直发南京军政部何应钦、参谋本部程潜、侍从室钱大钧!加急!”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二日 午后 南京
军政部作战室空气凝滞。何应钦攥着刚译出的明码手令,指节发白。纸页上“停止一切陆空军事行动”的潦草字迹像烙铁灼眼,落款“中正”二字更是刺目。
“总座……”空军指挥官刚开口便被厉声打断。
“命令洛阳机群待命!”何应钦将手令摔在作战地图上,潼关的蓝色箭头被他用红铅笔狠狠圈住,“胡宗南部保持当前战线,没有我的亲笔手令,一兵一卒不许后撤!给西安回电:空军暂停行动,但地面部队需确保领袖安全,暂驻现防区!”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二日 下午至夜间 全国
蒋介石的亲笔手令、三方(张学良/杨虎城、中共代表团、宋子文/孔祥熙)达成的《西安初步停火谅解备忘录》通过明码通电和各大通讯社,如同巨石投入沸腾的油锅,瞬间引爆全国舆论。
上海申报馆内,排字房灯火通明,机器轰鸣。总编辑史量才捏着刚译出的三方谅解备忘录电文,反复审阅。“就地停火”、“中央军撤回华阴以东”、“保证蒋委员长安全”、“正式谈判小组”、“停止剿共”、“释放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这些关键词冲击着他的认知。
“快!头版!加印号外!标题要醒目:《西安事变现转机!蒋委员长手令停战,三方达成初步谅解!》”他意识到,何应钦的武力道路被堵死了,和平解决的可能性第一次压倒了内战的阴云。街头的报童挥舞着墨迹未干的号外,瞬间被抢购一空。
北平燕京大学的学生自治会的收音机旁挤满了人。当电台播报蒋介石手令和三方谅解内容时,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声浪。
“停火了!真的要谈判了!”“释放政治犯!停止剿共!看到了吗?我们的诉求被提出来了!”“八项主张有希望了!”激昂的议论声中,也有人冷静提醒:“别高兴太早,何应钦未必甘心,条件还没谈拢呢!”但希望的火苗已然点燃,校园内连夜赶制起支持八项主张、呼吁和平解决、要求一致抗日的标语。
在西安事变陡然升级、三方达成初步谅解这个爆炸性新闻席卷全国的同时,另一股思想冲击波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知识界、报界乃至部分军政人员中扩散——由卫辞书化名热风署名的《论当前时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紧迫性》。
在保安无线电小组的技术支援下,西安被封锁的电台广播迅速恢复并功率大增。这篇文章被作为中共核心立场文件,由播音员以沉稳有力的语调,用国语和方言反复播送。其逻辑之严密、剖析之深刻、立场之鲜明,远超当时报刊常见的政论。尤其是文中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主次转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策略更是生存必需”、“批判‘攘外必先安内’的亡国逻辑”、“阐明释放政治犯、开放民权与凝聚抗战力量的关系”等核心论点的阐述,清晰透彻,直指人心。在西安、在保安、在能接收到信号的苏区周边乃至更远的地方,无数收音机前的人们屏息聆听。
文章全文被延安和西安方面通过无线电广播、油印小报、秘密渠道等多种方式,迅速传递到北平、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一直苦于信息混乱、难以把握中共真实立场的左翼知识分子和报人如获至宝。
北平,一些大学的地下读书会连夜刻印传单,标题赫然是《中共智囊热风:论救亡图存唯一正途》。
上海《大公报》、《申报》等大报的总编室也因为此文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当中。
最终拍板的是董事——史量才:“全文刊发。加编者按,注明来源是延安的广播。这是中共对西安事变及国是的最权威阐述,极具参考价值!”
尽管有审查压力,但文章本身逻辑自洽,并无直接煽动暴力之言,且紧扣“抗日救亡”这一无可指摘的大义。次日,各大报的重要版面被这篇文章占据,引起巨大轰动。其犀利的文风、透彻的分析、尤其是将统一战线提升到民族存亡唯一生路的高度,引发了知识界的广泛讨论和共鸣。连一些持中间立场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此文在理论上击中了要害。
宋庆龄的书房内,宋庆龄放下刊载卫文剪报,抬头思索。以她前第一夫人的地位,自然知道这篇文章是谁的手笔。
“早知道……当初,不该放你去保安的……”在沉默良久后,宋庆龄喃喃地开口说了一句。
文章也被秘密送达南京一些不满何应钦激进做法的官员和黄埔系将领案头。
汪精卫将《大公报》拍在茶几上。卫辞书的文章被全文转载,标题加粗:“赤匪医生直指时弊!”陈璧君冷笑:“一个无名小卒的狂言,竟被捧成圭臬?”汪精卫却抽出钢笔在“建立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段落下划线:“发电给《中央日报》,我的声明要引用这段话——记得删掉‘赤匪’的前缀。”
张治中将其仔细读完,对身边的亲信赞叹着开口:“句句在理啊!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古训如此。若真按此文所言,停止内耗,共赴国难,未必不是国家之福。可惜,党内衮衮诸公,私心太重!”
文章像一枚精神炸弹,在国民政府内部悄然瓦解着武力解决的意志基础,为宋子文主导的谈判提供了来自对手的、难以辩驳的理论支持。
在西安事变信息混乱、各方声音嘈杂的时刻,卫辞书这篇文章以其清晰的逻辑、鲜明的立场和强大的说服力,如同一块投入漩涡的巨石,瞬间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并极大地影响了舆论走向。
它成功地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从张杨的“兵谏诉求”提升到了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和理论高度,为接下来的正式谈判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和思想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词,随着这篇文章的爆火,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植入全国民众和各界人士的心中。
热风这个名字,成为民国舆论界最耀眼也最神秘的新星,也带动了远在上海的周树人同名书籍的再度脱销。
第二日,金家巷会议室内,宋子文推过备忘录草案,向对面的周恩来和张扬二人开口说道:“停火线以渭南为界,中央军退守潼关。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不得跨过咸阳。”
周恩来开口反驳:“缓冲区须包括陇海线渭南段,否则胡宗南随时可切断西安咽喉。”
杨虎城霍然起身:“咸阳是我的兵工厂。让出咸阳,等于是让我自断手足。”
“那就折中。”张学良按住地图,“中央军退潼关,红军驻泾阳,十七路军控咸阳。三家共管铁路线。”
“三家共管?货运调度听谁的?”孔祥熙出声指出问题的关键点。
“成立联合运输处。”周恩来抽出预案,“红军出技术员修复被炸桥梁,东北军护路,十七路军协防。账目三方共审。”
宋子文与孔祥熙对视一眼,终于点头。
“那么……红军方面,有什么要求?”
“红军方面的要求不多,比如南京政府承认中共和工农红军的合法地位,承认我们在陕北和晋南新开辟的解放区。在白区和苏区之间恢复物流流通和商品贸易,将西安划为经济特区。让马家军撤出宁夏,打开和苏联的贸易通道……”
听到周伍豪提出的条件,宋子文和孔祥熙的脸齐齐黑了下来。
与此同时 渭南前沿阵地。
胡宗南望远镜里,红军战士正将“停火线”木牌夯入冻土。界牌北侧,第一野战军的旗帜迎风招展。南侧中央军阵地上,士兵默默安装着机枪脚架。
“军座,还打吗?”副官低声向胡宗南开口问道。
胡宗南放下望远镜,雪地的反光让他的眼睛有些难受:“西安那边谈的怎模样?”
“听说进展很快。”
“那就等等,再等等……”
第一一五章 保安,张扬,日本,南京
金家巷张公馆的谈判室内,决定着民国命运的领导人纷纷正襟危坐。
长条桌一侧,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神色沉静。另一侧,宋子文、孔祥熙眉头紧锁,宋美龄端坐稍后,目光时不时看一眼在人们中间闭目养神的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分坐两端,端纳此时履行起了记录员的职责,认真的记录着每一个人的讲话。
“八项主张的第一条,停止一切内战。”端起面前的龙井茶喝了一口,周恩来的向对面的宋子文出声说道,“具体而言,就是南京政府要立即明令撤销对陕甘宁苏区及晋南新辟解放区的剿匪宣言,撤回所有进剿部队。承认中共及工农红军的合法政治地位。”
宋子文立刻出声反驳:“撤销进剿序列可以商议。但贵方的合法地位及解放区问题涉及国体,在下认为,此事须待委员长返京后,由中央全会及国民参政会审议定夺。当前我方可承诺,在最终政治解决方案达成前,以红军现控区域维持现状,南京不发动军事进攻。”
“维持现状?”听到苏子文的这句话,杨虎城抬手敲了敲桌面,在众人的目光中开口说道,“盐池、定边、延长、灵石,我军将士浴血收复之地,你们想用一个简单的‘暂时不予进攻’就打发走吗?”
“其他的可以不谈,但是这些地方的行政管辖权,必须属于我们的边区联合政府!”
听到杨虎城发言的蒋介石顿时怒从心起:“边区政府?荒谬!中华民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红军占据之地,乃国家暂时失管区域。行政权归属问题,须待全国整编完成后,由中央统一规划!”
周恩来迎上蒋介石的目光,毫不客气地开口说道:“蒋先生,晋南、陕北的苏维埃政权,是当地民众的选择,也是我军将士用鲜血守卫的成果。解放区的名称可以商榷,但我们对其的实际管辖权是不容置疑的。这是我们三方和平的基础,也是红军接受改编的前提。若连这点现实都无法承认,那么我方可以认为,贵方的整编不过是对我军的吞并之辞。如此一来,双方的谈判基础何在?”
室内的气氛一时间僵持下来。
想要缓和气氛的孔祥熙试探着开口说道:“管辖权问题在政治上十分敏感,我认为或可搁置,先议其他?例如释放政治犯……”
“释放上海救国联合会七君子等一切政治犯,这也是我方谈判的底线。”博古接过孔祥熙的话头,“此乃凝聚民心、昭示政府抗日诚意之举。名单我方现在就可以提供。”
宋子文点头:“释放部分政治犯可操作,但我刚需要对名单进行审核,然后才能依法释放。”
“第二条,召开救国会议。”叶剑英道,“由各党派、各地方实力派、各界组成相应代表,两月内于南京召开,共商抗日救国纲领及联合政府事宜。”
“联合政府?!?”蒋介石像被针扎了一下,“政府改组乃中枢大事,岂能由所谓的代表会议决定?当前要务是恢复秩序,整军经武。救国会议可开,但仅为咨询机构,最终决策权要在国府中央手中!”
周恩来对蒋介石的诘难寸步不让:“蒋先生,我想问无实权之咨询会议,与无用清谈何异?八项主张的核心是结束训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把全民族的力量集中起来,一致抗日。若无改组政府、容纳各党派的实质,会议便成空谈。蒋先生若连此点诚意都无,张、杨二位将军与西北军民何以自处?全国期待和平救国的民众又要作何感想呢?”
蒋介石被周伍豪一番有理有据的辩驳怼的脸色铁青,嘴唇紧抿。
察觉到蒋介石情绪异样的宋美龄轻轻按住他的手,随即低声耳语道:“达令,端纳先生带回的消息,何敬之在洛阳的轰炸机群虽暂停行动,但地勤维护一刻未停……”
蒋介石太阳穴突突直跳,何应钦的营救如同悬顶之剑,让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他强压怒火,抛出拖延与离间的筹码:“好!政府改组可谈!但前提是红军必须证明抗日诚意!编为三个师,员额限四万五千人。所有重武器——坦克、重炮、飞机,交由中央统一调配使用。各级军官,由中央考核委派。此为整军之基础,否则一切免谈!”
“四万五千人?”张学良失声,“周先生,贵军现有兵力……”
周恩来平静地打断:“我军现有野战军三个,加上直属部队兵力逾二十万。蒋先生此议,非整编,乃削藩。至于装备,”周伍豪的目光扫过蒋介石,随即淡淡的开口说道,“日寇有战车重炮飞机舰艇,我军若自废武功,拿什么抗日?靠血肉之躯去当日本人的炮弹子弹吗?那些装备本就为我军所有,指挥权属我党,此乃底线。我方可接受统一番号、战区划分及共同作战计划,其余的,就面谈把。”
谈判陷入更深的泥潭。每一寸法理承认,每一分军队自主权,都开始进入到寸土必争的拉锯之中。
与此同时 南京军政部密室
何应钦将西安同步传来的电报揉成一团,一把扔进废纸篓中。
“妇人之仁!缓兵之计!老蒋被共党吓破了胆!四万五千人的编制,共匪会那么听话的乖乖就范吗?”
“总座,胡宗南急电。前线侦察发现赤匪装甲部队在泾阳、洛川频繁调动,似在加固防线。另,西安城内东北军王以哲部与杨虎城卫队因驻地问题发生小规模械斗,已被弹压。”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