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47章

作者:半江瑟瑟

  彭德怀首先开口,声音洪亮:“整编方案我看过了,个人没有意见。定边、盐池方向交给我,马鸿逵敢露头,正好拿他的骑兵试试咱们的新家伙!”一边说着,彭德怀一边特意看了眼卫辞书,“装甲旅的训练场尽快划出来,需要什么支持,直接跟我提。”

  贺龙拍着桌子:“好!整编了好!第二野战军保证按时完成休整换装!老毛,恩来,啥时候能把那59帝?给我们二野也配几辆开开眼?”

  徐向前沉稳地表示:“第三野战军坚决执行军委部署,完成延川防区任务及油田保卫。整编有利于集中力量,合成旅的构想符合未来作战方向。”

  陈昌浩跟着点了点头,没说话。

  任弼时仔细看完了编制表草案,推了推眼镜:“编制调整涉及面广,各级政工干部需要同步调整加强,思想工作必须跟上。建议由总政治部牵头,尽快拿出政工干部调配和思想整训方案。”

  周伍豪看向李润石。李润石掐灭了手中的香烟,锐利的目光扫过全场:“现在我们部队的疲惫是事实,思想需要统一也是事实。但正因如此,统一整编刻不容缓。过去分散作战的历史阶段已经结束。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战争,面对蒋匪军和日本帝国主义这两个主要敌人,我们的武装必须捏成一个拳头!番号是形式,编制是骨头,统一指挥、统一号令、统一装备、统一训练,这才是形成强大力量的根本。混合调配是为了打破山头,消除隔阂,更快地融合成真正属于党的、属于人民的统一武装力量。这关乎革命的前途,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整编方案,原则上通过。具体细节,由军委作战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根据会议精神,三日内完善细则,下发执行。各部队主官,立刻返回驻地,传达会议精神,着手部队安置、休整和建制调整工作。新装备的接收和训练,按计划推进,不得延误。”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更加凝重:“日本全面侵华迫在眉睫,就在明年七月七日!留给我们整军经武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年了。散会!”

  沉重的木椅移动声响起。将领们纷纷起身,脸上的神情各异,但都带着沉甸甸的任务。贺龙还在跟林育蓉低声询问着什么,徐向前和彭德怀简短交流了两句防务衔接,任弼时裹紧了衣服走向门口。卫辞书收拾起自己的笔记本,刚想跟在人群后面默默离开,却被毛泽民叫住了。

  “辞书,你留一下。”

  “啊?是。”

  会议室的人流散去,沉重的木门合拢,隔绝了大部分雨声。室内只剩下李润石、周伍豪、毛泽民和卫辞书四人。刚才会议中宏大的整编部署尘埃落定,此刻需要的是关系到这些部署能否落地的核心问题——根据地本身的建设与发展。

  毛泽民将手中厚厚一摞物资分配清单放在桌上,随即给自己点燃一支香烟。片刻之后,吞云吐雾的毛二爷皱着眉头开口:“主席,副主席,辞书。今天会议上的大方向定了,但落到具体建设上,问题还有一堆。十万张嘴等着吃饭穿衣,工业区要扩张,油田要增产,新部队要训练场地和营房……样样都要物资,样样都要人手。空间里的东西不是无限的,尤其是油料、精密零件、特种钢材,这些东西虽然目前充裕,但是我们不能坐吃山空。”

  “目前我们的工厂和生产基地都建设在保安这个地方,哪怕将来中央机构去了延安,但这个工业区我们是必须要保住的,物资的生产一刻都不能停。但目前我们铺开了摊子,目标也大了不少。老蒋吃了盐池的亏,日本人虎视眈眈,下次来的不会是几架侦察机,也更不会是马鸿逵那种货色。我们的防空、伪装、防御纵深,都要加强。这需要大量水泥、钢筋、人力。还有交通!”

  一边说着,毛泽民的手指一边划过保安通往定边、延长、吴起等地的简易路线,“现有的土路,卡车在晴天勉强能走,但一到下雨就成了泥塘。物资转运、部队机动,都卡在这上面。修路需要炸药、碎石机、压路设备,也需要更多时间和脱产人口。”

  周伍豪拿起毛泽民放在桌上的翻阅了片刻,随即开口接过毛泽民的话题:“泽民同志的压力是现实的。家业大了,目标也跟着。面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抓好两个核心:安全与效率。”

  将目光转向卫辞书,周伍豪带着询问的语气开口说道:“辞书,空间里的物资,尤其是工业设备、技术资料和关键原料,清单需要再细化、再精确。哪些是当前建设最急缺、且根据地短期内无法自产的?比如大型发电机、精密机床的替换件、特种合金钢、高级润滑油、高效炸药原料……这些是卡脖子的东西,必须优先保证库存和安全储备。另外,那些技术手册,尤其是关于道路建设、简易桥梁架设、水利工程、地下工事构筑的实用技术资料,要尽快整理出来,交给工程部队和工业部的专家研究。”

  李润石没有立刻说话,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依旧密集的雨幕,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床边。片刻后,主席转过身,声音沉稳地开口:“我赞同伍豪的看法。建设不是空谈,要算细账,要抓关键。我看,当前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要分三步走,环环相扣。”

  “保安核心工业区、延长油田、防空阵地、重要仓库群,是命根子。首要任务是加固防御工事,完善伪装,建立有效的防空预警和反应机制。这需要水泥、钢筋、伪装网、通讯器材。泽民,你和后勤部会同作战部,一周内拿出一个核心区防御加固的物资需求和工程计划。辞书,清单上相关的材料,优先保障。”

  “第二步,打通血脉。延长油田的石油和炼化产品,工业区的产出,后勤和作战部队的补给,都要靠路运出去。接下来,我们要集中力量,先修通保安到延长、保安到定边这两条主干道。标准不用太高,但要保证卡车能在各种天气下通行。伍豪,你协调工程部队、工业部和汽车运输团,成立一个临时筑路指挥部。辞书,把空间里适合修路的机械,比如压路机、简易的碎石设备、筑路技术资料、还有炸药,清单列清楚,交给指挥部。筑路本身也是练兵,让新整编的部队轮番上阵。”

  “第三步,就是扩大生产。五小工业的方向是对的,但步子要稳。优先解决部队和民生最急需的:大规模弹药生产、被服生产、基础药品、农具和简单机械维修。空间里的设备和技术是种子,让根据地自己造血才是最终目标。金希吾、黄子卿、袁翰青这些专家是宝贝,要人给人,要资料给资料。泽民,你和工业部研究,哪些生产线可以依托现有设备和技术力量尽快复制和扩大。比如水泥厂、小化肥厂、被服厂。需要空间提供哪些核心设备或原料做启动资源,这些事情你也列一份清单,交给卫辞书,让他解决。”

  李润石的目光最后落在卫辞书身上:“小鬼,你的任务很重。不光是物资的仓库保管员,更要当好这个后勤技术员。泽民和工业部提出的具体需求清单,你要尽快核对空间储备,能提供的明确数量和提取方式。暂时没有或不足的,也要明确告知。特别是那些关键的技术资料和图纸,要确保完整、清晰、可实行。未来一段时间,专家们会像饿狼一样追着你要资料,你要有准备。”

  卫辞书立刻站起身,神色严肃:“明白,主席。我会在五天内完成现有所有关键物资和技术资料的二次清点与细化分类。建立明确的目录索引,包括物资位置、数量、技术参数、可用替代品、相关技术手册编号。泽民首长和工业部需要什么,我保证第一时间提供最准确的信息和实物支持。技术资料方面,我会配合专家,做好重点资料的储备和解读工作。”

  周伍豪点点头,补充道:“组织架构也要跟上。我建议在总后勤部下设一个‘特种物资与技术协调处’,由辞书同志实际负责,泽民同志直接管理。专门对接工业部、总装备部、工程部队等部门对空间物资和技术的需求申请,统一审核、调配,避免混乱和浪费。同时,这个处也要负责未来物资和技术交接的保密流程制定与监督。”

  “要的。”李润石拍板,“泽民,你和辞书抓紧把这个架子搭起来,人员要绝对可靠,宁缺毋滥。伍豪说的保密是铁律,必须贯穿始终。”

  说到这里,李润石看了一眼窗外渐小的雨势,随即拍板说道:“今天就到这里。泽民,你抓紧落实防御和筑路计划的需求清单。辞书,你那边也赶快和三号仓库对接。要快。”

  “是!”卫辞书和毛泽民同时应道。

  周伍豪最后叮嘱了一句:“辞书,工作之余也要注意休息。你这条物资线现在比什么都重要,可不能在关键的时候垮掉。”

  听到周伍豪语气中纯粹的关切与重视,卫辞书用力点头:“谢谢总理,我会注意的。”

  会议结束。

  卫辞书拿起笔记本,向会议室外快步走去。

第九十三章 歼一试飞

  一九三六年九月五日保安三号仓库枢纽站

  晨雾尚未被朝阳驱散,柴油引擎低沉而持续的轰鸣已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二十辆潍柴重卡排成两列纵队,深绿色的车身凝结着冰冷的露珠,粗大的轮胎碾过湿硬的泥地,留下清晰的辙印。卫辞书站在调度板房前,将最后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物资调拨单递给调度主任。

  “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2000支,附保养工具包。

  全套荒漠迷彩冬季作训服:35000套

  八九式重机枪(含备用枪管):500挺

  7.62×39mm步枪弹:240万发

  12.7mm重机枪弹:25万发

  野战口粮(肉类罐头):90吨

  复方黄连素片:50000片

  医用酒精:2000升

  ……”

  “这是二野的整编物资,七点前必须发出第一趟车。”卫辞书的声音带着工作时的严肃语气,在引擎噪音中稳定而清晰,“押运组配双倍警戒兵力,路线按甲三号预案执行,沿途加强警戒哨。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优先确保物资安全。”

  “是!保证完成任务!”调度主任接过清单,挺直腰板敬礼,随即转身小跑向车队头车,大声传达指令。

  两小时后,二野驻地,吴起镇西沟

  车轮卷起的尘土尚未完全落下,二十辆重卡已整齐停靠在临时划出的卸货区。早已得到通知的各营、连代表和后勤人员迅速围拢上来。贺炳炎用仅存的右臂扶着帽檐,看着战士们合力将沉重的木箱从车厢里卸下,整齐码放在空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机油、新布和尘土混合的气息。

  一名佩戴着总装备部臂章的技术员走上前,撬开一个长条形木箱的顶盖。深绿色的枪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一股子刺鼻地枪油味道开始出现,二十把步枪整齐地排列在防震刨花中。技术员取出一支,熟练地卸下弹匣向众人展示:“编号HT-30756,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使用7.62×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十发十弹仓供弹,有效射程400米。”

  这位技术员一边书说着,一边拉动枪机,“咔嚓”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瞬间传递到周围众人耳中,周围的老兵们下意识地将脖子前伸,双眼一眨不眨地看着将要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新战友。

  “这铁玩意儿有多重?”三团长走上前,接过步枪掂了掂分量。

  “空枪重3.85公斤。”技术员拍了拍坚实的木质枪托底板,“而且每支枪都配发一套通条、备用撞针、复进簧和简易维护工具包。”

  贺炳炎伸出右手,单手抓过一支步枪,残缺的左臂袖管自然垂落。他将枪托抵在右肩窝,脸颊贴上枪托,独眼透过机械瞄具,瞄准线稳稳指向远处山坡上一个作为标记的白色岩石。食指一压扳机,一道均匀而清晰的阻力瞬间传递到他的指尖。

  “好枪。比汉阳造轻一斤二两,重心靠后,端得稳。”贺炳炎夸赞一声,随即放下步枪,对着身边的战士们出声吩咐道,“各营按花名册顺序领取,登记造册!枪号、战士姓名、所属连排,一项不许缺!告诉战士们,枪是命根子,抓紧学会擦枪油和保养工具的使用,丢了坏了,要严厉处罚。”

  “是!”各营代表齐声应道,立刻组织人手开始有条不紊地分发登记。崭新的荒漠迷彩作训服、沉甸甸的子弹袋、厚实的棉帽棉鞋也同时开始发放。领到新装备的战士们脸上难掩兴奋,有的迫不及待地试着套上新棉衣,有的则反复摩挲着冰冷的枪身,熟悉着扳机和保险的位置。

  同一时间,三野驻地外围,延长油田警戒区

  油井磕头机规律而沉闷的“吱嘎”声是这片区域不变的背景音。临时指挥部的帐篷里,徐向前正俯身在一张大幅的防区布防图上。一名作战参谋用红蓝铅笔指着从延长至延川河谷的等高线:“司令员,只要在这三道山梁的反斜面构筑好机枪阵地,八九式的射程和火力足以覆盖整个河谷通道。”

  “射界清理范围?”徐向前头也没抬,专注地浏览着地图上的每个细节。

  “计划左右各扩五十米,工兵营已经在组织人手伐木清障了。”参谋回答。

  “五十米不够。”徐向前的铅笔尖点在等高线交汇的隘口处,“多弄一些,把重机枪的射界开到两百米。清除一切可能遮挡视线的障碍物,包括低矮灌木。油田是命脉,容不得半点马虎。告诉工兵营,需要炸药和油锯,直接向后勤申请。”

  “是!明白!”参谋立刻记录下徐向前的命令。

  帐篷外传来卡车驶近的声音。一名警卫员掀帘报告:“报告司令员!一号仓库的车队到了,送来了第一批补充给咱们的五六半和重机枪!”

  徐向前直起身来,走到帐篷门口向外望去。几辆沾满泥泞的重卡正缓缓停在营地边缘的空地上。后勤人员和技术员已经上前开始交接。他看着战士们小心翼翼地从车上抬下那些深绿色的木箱,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从眼中一闪而过。

  与此同时航校

  旭日东升,陕北高原特有的干燥空气包裹着机场。沥青浇筑而成起飞跑道,两侧插着醒目的红色小旗作为边界。跑道尽头,一座用原木和厚帆布搭建的机库大门敞开着。

  机库内,一架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飞机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它有着流畅的纺锤形机身,宽大的层压木制机翼覆盖着从后世空间取出来的三色布,粗壮的螺旋桨从机鼻下方伸了出来。这正是红军航空兵司令部倾尽全力打造的第一架“歼一”原型机(P-51D)。

  此时的金希吾教授正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带领几名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起飞前最后一次检查。金希吾手持检查清单,声音在机库内有条不紊地开口:“点火系统线路复查完毕,正常。滑油压力表校准确认。升降舵、方向舵活动无卡滞。主起落架减震液压无泄漏。座舱仪表固定牢靠……”

  “金教授,发动机冷却液加注到位,温度传感器工作正常。”一名蹲在机头旁的技术员报告。

  “收到。”听到技术员的汇报,金希吾在清单上划掉一项,“王旭,检查主翼梁连接点。”

  “是!”王旭拿着强光手电和放大镜,仔细查看着机翼与机身的结合部螺栓和木制承力结构。

  机库外,陈赓、卫辞书以及几位航校临时骨干教员站在一旁。陈赓双手插在作训裤子的口袋里,双眼紧盯着机库内的飞机,脸上惯常的笑容被专注取代。卫辞书则拿着一个硬皮笔记本,不时记录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航空汽油、油漆和木料混合的气味。

  “飞行员准备得怎么样?”陈赓突然回头,转身问道。

  他身后的航校模拟飞行教官立刻回答:“报告司令员,刘顺同志已完成三小时座舱实习,熟悉所有仪表和操纵杆行程。地面滑行测试五次,操控反馈良好。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评估合格,已签署了飞行任务书。”

  听到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的回答,陈赓满意的点点头。

  半小时后,所有检查项目完成。金希吾走到陈赓和卫辞书面前,递上签好字的放飞单:“司令员,卫副院长。‘歼一’一号原型机技术状态检查完毕,符合放飞标准。申请进行首次升空试飞。”

  陈赓接过单子扫了一眼,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递给卫辞书。卫辞书也签了名,递回给金希吾:“按计划执行。”

  金希吾转身,对着机库方向用力挥了挥手。

  地勤人员开始行动。他们合力将沉重的飞机缓缓推出机库,沿着平整的沥青路将飞机推向跑道起点。

  橡胶轮胎压在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刘顺穿着飞行夹克,戴好皮质飞行帽和风镜,在两名机械师的协助下爬进狭窄的座舱。地勤组长王旭亲自帮他系好四点式安全带,并且借机和他再次确认了座舱内几个重要开关的位置。

  跑道两侧,预先安排的警卫战士持枪肃立,确保无关人员远离。简易指挥塔上,观测员举起了双筒望远镜。一辆用卡车改装的消防车和一辆搭载着医务兵的吉普车停在跑道中段待命。气氛凝重而专注。

  塔台发出允许启动的信号。

  地勤组长王旭站在机头侧前方,对着座舱内的刘顺打出手势。刘顺深吸一口气,按照反复演练的程序,接通电路,打开燃油阀门,然后将油门杆推到慢车位置。他按下启动按钮。

  安装在机鼻位置的活塞式发动机猛地发出一阵咳嗽般的喘息,排气管喷出几股浓重的黑烟。螺旋桨艰难地转动了几圈,又停了下来。第一次启动失败。

  机库旁观察的陈赓眉头微皱。卫辞书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首次启动未成功”。

  地勤人员迅速围拢。王旭检查了点火线路和启动电机连接,对座舱内的刘顺比了个“再来”的手势。

  刘顺再次尝试。这次,发动机发出一连串更剧烈的“突突”声,排气管喷出的黑烟更加浓密。螺旋桨的转速开始提升,但极不稳定,发动机声音嘶哑而断续,仿佛随时会再次熄火。

  “稳住油路!检查汽化器!”金希吾快步走到飞机旁,大声指挥着地勤。一名机械师迅速打开机鼻侧面的检修盖板进行检查和调整。

  经过大约五分钟的紧张排查和调整后,第三次启动开始。刘顺按下按钮。这一次,发动机发出一声低沉的咆哮,随即转速迅速攀升,声音变得平稳而有力。巨大的三叶螺旋桨搅动空气,卷起强劲的气流,吹得跑道旁的旗帜猎猎作响,也扬起了跑道表面的浮土。发动机的轰鸣声稳定下来,低沉而持续地回荡在机场上空。

  地勤人员检查了发动机各仪表读数,向塔台竖起大拇指。

  塔台发出滑行指令。刘顺松开刹车,轻推油门。飞机开始缓缓滑行,转向主跑道。轮胎在压实的沥青上留下一道微不可察的辙印。

  五分钟后,飞机在跑道起点停稳,机头对准跑道中心线。

  塔台发出起飞许可:“洞幺,风向东北,风速三米,可以起飞!”

  刘顺的声音通过简陋的机载电台传来,带着一丝电流杂音:“洞幺明白,准备起飞。”

  说完这句话,刘顺深吸一口气,随即按照技术手册上的描述缓缓将油门推至最大。发动机的轰鸣声骤然拔高,变得震耳欲聋。螺旋桨高速旋转形成的涡流,将跑道后方的尘土猛烈地卷起,形成一道向后扩散的黄色烟尘带。飞机开始加速,随着引擎功率的完全释放,速度迅速提升。机尾微微抬起。

  跑道旁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锁定在加速冲刺的飞机上。陈赓拿起了胸前的望远镜。卫辞书口中含着口香糖不再咀嚼。金希吾双手紧握成拳的同时喃喃自语。

  在跑道滑行约四百米后,飞机的前轮离地。紧接着,整个机身姿态上扬,主轮也脱离了地面。“歼一”原型机像一只挣脱束缚的雄鹰,轻盈而有力地跃入了湛蓝色的天空。它开始持续爬升,在离地约三百五十米的高度改平,绕着机场上空开始进行第一个平飞航线。

  地面传来压抑的欢呼声和掌声,但很快被更专注的观察取代。塔台持续与刘顺通话:“洞幺,报告高度、速度、姿态。”

  “高度四百,表速两百二,姿态平稳,各仪表指示正常。”刘顺的声音听起来欢快了许多。

  飞机在机场上空进行了约二十分钟的飞行测试,包括不同速度下的平飞、小坡度转弯、爬升和下降。地面人员通过望远镜密切观察着飞机的姿态和任何可能的异常。

  收到刘顺报告油料开始告急的消息后,塔台发出了返场着陆指令。

  “洞幺收到,准备着陆。”刘顺操纵飞机进入着陆航线。他降低高度和速度,对准跑道。起落架开始放下的同时,操控机身保持着稳定的下滑轨迹。

  在跑道入口处,刘顺收小油门,柔和地带杆,飞机以一个标准的“三点式”姿态平稳地接触地面。主轮触地时弹跳了一下,随即稳稳压住。前轮随后接地。飞机在跑道上滑行,速度迅速降低,最终在距离跑道尽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完全停下。

  消防车和救护车驶近待命。地勤人员迅速跑向飞机。

  刘顺关闭发动机。螺旋桨停止转动,巨大的轰鸣声消失,机场瞬间恢复了清晨的相对宁静,只剩下风声和人们急促的脚步声。

  座舱盖被从外部打开。刘顺摘下风镜和飞行帽,脸上带着汗水,但眼神明亮,向围拢过来的金希吾、王旭等人用力点了点头:“报告!飞行过程顺利,操控响应符合预期,未发现异常振动或仪表故障!”

  金希吾顾不上说话,立刻带着技术人员开始详细检查机体,尤其是关键的机翼连接处、起落架和发动机舱。

  陈赓和卫辞书也快步走了过来。陈赓拍了拍刘顺的肩膀:“好小子,干得好!”随即转向正围着飞机忙碌的金希吾:“金教授,初步的情况怎么样?”

  金希吾从机翼下探出头,脸上连日劳累后的疲惫神情中充满振奋:“司令员!机体结构目视检查无变形、无裂纹!起落架无异常!发动机外部无渗漏!具体数据需要详细检测,但首次升空试飞,基本成功!”

  陈赓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看向卫辞书:“老卫,听见没?成了!”

  卫辞书合上笔记本,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是啊,老陈!终于成了!”他立刻补充道,“金教授,所有的飞行数据和机体状态必须详细记录。接下来是地面彻底检查和后续试飞计划。”

  “明白!”金希吾立刻投入工作,“王旭,组织人手,把飞机推回机库!各部按预定计划进行详细检查!记录组,收集所有遥测和飞行员的报告数据!”

第九十四章 肉蛋奶问题的解决设想

  一九三六年九月五日傍晚保安航校食堂

  试飞成功的亢奋并未持续太久。金希吾教授随即带着技术人员一头扎进机库,对“歼一”原型机进行全面的检查。陈赓和卫辞书也留在现场,协调后续的数据记录、安全警戒以及准备向中央的初步报告。

  直到日头西斜,所有初步的检查数据和飞行员报告整理完毕,确认飞机结构无可见损伤、发动机运行数据在预期范围内,众人心中绷紧的弦才真正的松缓下来。

  航校简陋的食堂成了临时的庆功场所。

  几张长条木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大盆的炖羊肉、蒸土豆、咸菜和堆得高高的白面馍馍。卫辞书从空间中拿出来的五粮液用粗瓷碗盛着,在日光灯下泛着闪亮的光。食堂里人声嘈杂,航校的教员、地勤骨干、卫辞书带来的技术支援人员挤在一起,脸上都带着连日奋战后的疲惫和完成首飞后的轻松笑容。

  庆功会开始了,随着陈赓端着一碗酒站起来,食堂里的喧闹声随即低了下去。心中酝酿着措辞的陈赓环视一周,目光扫过满身油污的金希吾、略显拘谨但眼神发亮的刘顺、正埋头啃馍馍的王旭,最后落在安静坐在角落的卫辞书身上。

  “同志们!”陈赓面上带着笑容,情绪激动地开口,“今天,九月五号,咱们红军自己的飞机,上天了!飞稳了!落下来了!飞机没事,人也没事!金教授、刘顺同志、王旭同志,还有所有没日没夜围着这铁疙瘩转的同志们,大家辛苦了!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