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151章

作者:捞德一

“尊敬的长官,您好,我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约翰·威尔逊。”

“我是米国纽~约时报的记者,托尔·史密斯。”

……

这些记者们,挨个开口自我介绍了一遍。

苏远身边的翻译,将他们的话一一复述。

他内心一动。

本以为是些无关紧要的人。

没成想,这群外国记者,个个来头这么大。

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统统都是国际大媒体。

“你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场上?”

“非常抱歉,我们很想知道这场战争的真相。

可是叶夫尼根将军不愿意透露任何消息,所以……我们才铤而走险。”

“尊敬的长官,我希望您能遵守国际人道主义原则,送我们离开。

我是英国公民,他是米国公民、法国公民,如果我们受到伤害,可能会对您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些记者非常紧张,甚至有些担心和害怕。

毕竟,他们是从敌军那边跑过来的。

万一被怀疑是间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苏远淡淡一笑。

“你们放心,我对记者非常尊敬。

你们是世界大事的见证者,记录者,希望你们能够准确、客观的记录下真实的事件。”

听到这话,那些外国记者不由松了一口大气,并且非常激动兴奋。

“长官,您真是一位通情达理的绅士。”

“我们能够采访您吗?”

苏远欣然接受。

他现在很需要一个在国际社会发声的渠道。

北洋镇府肯定指望不上,上乌金斯克的媒体,又不够权威。

外草原更是连一家报社都没有。

他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

深知舆论的高地,自己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比如,前段时间,苏毛在国际社会大肆抨击龙国。

称他们是帝国主义,是侵略者。

这件事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苏远当然也知道这事。

但他没有渠道发声,与国际社会完全是脱轨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风向很容易被苏毛和东洋人操控。

在占据道义和法理的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联合多国,一起对苏远进行围攻。

舆论这东西,有时候不重要。

有时候又非常重要。

……

这一场采访,持续了四个多小时。

苏远义正严词,阐述了他为何占领上乌金斯克。

从两千年前,这里便有汉人生活的足迹。

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

追溯历史,在这片广袤的北海湖畔,生活的一代代百姓,都是我们黄种人。

而那些白皮肤的毛子人,也不过在这里生活了两百多年。

那些记者不太了解这里的历史,纷纷露出好奇之色,询问起来。

“苏司令,您说这里曾经是龙国人的土地?”

“没错,一千年前,我们龙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唐朝就曾派大军占领过此地。

那时候,上乌金斯克仅仅是一个小村庄,而贝加尔湖也被称为北海。”

苏远耐心的给他们讲解龙国历史。

这些记者们,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知道,龙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但没想到,这么遥远的地方,竟然也曾是龙国的土地。

讲完唐朝那一段历史,苏远又说起了元朝占领贝加尔湖的事情。

对于这些欧洲人来说,元朝有些陌生。

但一说起蒙~古帝国,这些人刻在血脉的恐惧,顿~时唤醒了。

虽然对苏远来说,元朝和蒙~古帝国不是一回事。

但对这些外国人来说,那就一个不同的说法。

当年,蒙古铁骑,马踏欧洲大陆。

让西方人学会了睁眼看世界。

也是从那时起,(caac)很多人才知道,东方有一个极其强大的文明古国。

历史讲完,苏远看向这些记者,态度坚决道。

“两千来,我的祖先一直生活在这里,即便到了现在,这里也有一半的人口,是蒙人和汉人。

这里本就是我龙国的土地,是沙毛人在两百多年前,侵占了此地。

现在沙毛王朝覆灭了,我作为龙国人,应该夺回我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

那些外国记者们,忍不住自发鼓起掌来。

他们被苏远慷慨激昂的言语,说动了。

并且坚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因为在近代以来,沙毛王朝也还在不断的侵占龙国的土地。

外西北、外东北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被他们强行割走。

但凡是一个有良知、辨是非,没有政~治立场的记者,都会支持苏远。

“苏司令,非常感谢您的回答,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这片土地的历史。

上乌金斯克,应该回归龙国。”

“托尔先生的观点,我很认同。沙皇王朝已经覆灭,他们侵占的土地,理应归还给龙国。”

“没错,我支持你们,你们才是收复失地的正义之军。”

“回去后,我会立刻写一篇文章,报道这里的事情,相信我,这绝对是一个引爆国际媒体的热点新闻。”

……

那些外国记者们,激动的站起身来,纷纷对苏远表示认同。

当然,也有一些国家的记者,不这么认为。

比如,苏毛的记者和东洋的记者。

但这毕竟是在苏远的地盘上,他们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苏远起身,将他们送出大营。

“这几天,麻烦各位暂且在城里多住一段时间,等外面的战事结束了,我会亲自安排人,送各位离开。”

记者们非常感激,住进了苏远让人安排的饭店。

除了不能出城,上乌金斯克哪里都可以去。

十分自由。

甚至他们可以随意采访任何人。

如果是想采访有身份的人,需要牵线搭桥,苏远还能帮他们安排。

只要是在城里,他可以提供一切协助。

对苏远来说,这些记者都是帮他在国际社会说话的人。

让他们将这里,看到的一切,传播出去。

有利于苏远在国际上,占领舆论高地。

这些记者们,很兴奋,几乎一刻都坐不住。

各自拿着相机,穿梭在上乌金斯克的大街小巷。

拍下了这里最真实的一幕。

大雪纷飞。

寒冬腊月里,按理说,应该能看见很多冻死、饿死的贫苦百姓。

即使是伦~敦街头、巴~黎街头,也不乏这样的人间惨剧。

但在这座城市,他们竟然没有见到一个冻死的人。

一番打听,他们才知道。

苏远成立了一个工农联盟,只要是贫苦百姓,都可以得到救助。

而且,城里还有许多有钱人家,每天免费发放米粥、棉衣、日用品,足以保证所有人安稳度过这个冬天。

这些自诩来自西方文明国度的记者们,顿~时被震惊了。

他们不敢置信。

这是一支龙国军队做出来的事情。

随着这些记者,采访的人越来越多,了解的越来越深入。

这些人的三观,和对龙国的固有印象,彻底被颠覆了。

什么西方文明国度。

在他们看来,这里才是真正的文明。

…………

上乌金斯克以东三百多里外,有一条宽达上百米的大河。

名为音果达河。

此河长达七百多公里,发源于外草原边境,流经北海东部山地,一路向东,汇入黑龙江。

东洋人从赤塔向西进军,必然要度过这条音果达河。

隆冬时节,河流早已结冰。

十分方便渡河。

如果是春夏季进军,东洋人想要渡河,或许还要费一番大力气。

经过半天行军,吕人杰先率大军赶到了音果达河。

河上冰层极厚,即便是十几辆汽车在上面随意碾压,也没有出现碎裂的迹象。

“好地方啊,适合给小鬼子当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