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106章

作者:捞德一

而且,北洋政府的飞机,都是在国外买的。

总共也没有几架。

倒是他们,只要原材料足够,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赵充国上前一步,拍了拍胸口。

“将军,开飞机好啊,我也想开飞机,能不能让我当空军?”

苏远瞥了他一眼。

“你以为飞机是谁想开就能开的,飞行员的训练极其严格,不仅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学习理论知识。”

一听说要学理论知识,赵充国的脸色立刻就垮了下来。

“那算了,我还是带骑兵吧。”

苏远嘴角勾起一丝笑容。

“骑兵也要被淘汰了,以后咱们就不缺军车了,你安排一批人,去学习开汽车。”

赵充国咧嘴一笑。

“放心吧,包在我身上。”

接下来,苏远又带着军工团的人,参观了一下其他的地方。

东洋人建设的兵工厂,配置齐全。

不仅有各类武器弹药生产厂房,还有各种大炮、重火力武器生产线。

可惜,那些玩意儿,苏远根本瞧不上。

他直接下令,让钱学木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

普通的武器枪支,还不如19式半自动步枪。

要造就造更好的。

…………

当天晚上。

苏远回去后,立刻就将脑子里存储的大量军工知识,整理了出来。

其中有63式自动步枪。

这是国内第一款自行设计、制造的自动步枪,1963年设计定型,装备于部队。

这款步枪以56式半自动步枪为基础研制。

弹道性能、不可拆卸刺刀、木质长枪托、瞄准装置等均与56式半自动步枪类似。

可以说是56式升级plus版。

苏远目前拥有完整的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线。

钱学木等人对那条生产线,早就已经研究透了。

把这款63式自动步枪图纸和所有资料,交给他们研究一下。

应该不难改造出63式自动步枪生产线。

以前,苏远没这么做,主要是自动步枪太费子弹了。

一梭子下去,二十发子弹就没了。

光靠一条弹药生产线,很难养得起。

但现在,他有了两座兵工厂。

小鬼子的弹药生产线,不止一条。

全功效生产下,养个几万支自动步枪,不成问题。

除了自动步枪图纸,苏远还整理了一份重炮图纸。

54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建国后的第一款自制榴弹炮,最远射程能达到11800米。

对比现在的各种榴弹炮、山炮、野炮,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

这款榴弹炮曾在抗米援~朝、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功劳。

一直服役到七十年代,才逐步退役。

现在苏远手里各种杂七杂八的火炮,实在太多了。

有美式的,德式的,有东洋产的,也有汉阳造的。

口径五花八门,所需要的炮弹也不一样。

乱七八糟的各种火炮太多,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

所以,统一重火炮,是必须的。

另外,还有便于携带的轻火炮,苏远也准备了一款。

53式82mm迫击炮。

这也是建国后最早制造的一款迫击炮。

重量仅53千克,相较于动辄几百千克,甚至一两吨的重火炮,这款迫击炮十分轻便,一个人就能扛着走。

除此之外。

苏远最最期待的,便是战斗机研发。

为此,他准备了J5、J6、J7、J8、J10五款战斗机的设计图纸,和所有军工研发资料。

以现有的工业基础水平,想要造出这些飞机,肯定不太可能。

但有了图纸和飞机原理知识。

就相当于已经把路提前划出来了。

苏远相信宋文聪,现在造不出来,以后肯定能造出来。

次日一大早。

苏远就亲自把这些图纸资料,交到了军工团的手里。

钱学木、刘青恩、宋文聪等人,看到这些资料,如获至宝,激动的眼眶都红了。

“将军,您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将这些武器,全都造出来。”

对他们来说,把这些图纸上的东西,一一变成现实里的实物,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辛苦各位了,你们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

不管是什么要求,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做。”

苏远笑着鼓励了几句,随后便离开了兵工厂。

距离工厂不到五里的地方,就是东洋人修建的集镇。

此刻,这座镇子上的东洋移民,全都被送到了“需要”他们的地方。

五万多移民,补充了外草本就严重不足的劳动力。

而这座集镇,暂时变得空空荡荡。

苏远进去逛了一圈。

觉得可以在这里,制造一个工业新城。

依托于工业建立的城市,远比只有农牧业的库伦,发展前景更好。

而且,这里旁边就是兵工厂和钢铁厂。

工厂运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也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为那些没有生计的百姓,提供一条生路。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

外草原人口稀少,仅靠本地人,远远支撑不了当地的发展。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只能从其他地方,调来大量的人口。

苏远深思过后,立刻开车,返回了库伦。

他找到上官婉,与她仔细商量一番。

最终决定,从皖系控制的陕甘宁地区,吸引人口过来。

“将军,前不久,我刚刚派了一只募兵军队南下,我马上让人联系他们。”

苏远点了点头。

“让他们放消息出去,就说愿意来外草原的百姓,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每个人发三十斤粮食。

五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每人发二十斤粮食。

来的路上,管吃管喝,来了之后,包分配住房工作。”

他听说,陕北地区前不久刚闹过蝗灾,农民损失惨重。

很多人都到了啃树皮,易子而食的地步。

无数百姓被活活饿死。

这种时候,苏远前去招人,不说是救世主,那也算得上大慈善家了。

上官婉微微蹙了蹙眉。

“将军,是不是给的太多了?

到时候来的百姓可能有几十万,咱们供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一个人就算只发二十斤粮食。

十万人就需要两百万斤。

苏远的家底,养活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绰绰有余。

但要是再加几十万百姓,那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咱们现在最主要就是缺人,没粮食了,就找燕京的富商们买。

反正那些银子,放着也是放着,不要舍不得花出去。”

上官婉“哦”了一声,为苏远感到肉疼。

那些钱,都是苏远自己的家当0....

别的军阀捞钱都来不及,恨不得将百姓身上的骨头都刮下来。

他倒好,主动把银子拿出来,救济灾民。

“这件事,你尽快安排,人手不够,就让李广给你调派兵马。”

“是,将军。”

…………

当天下午。

吕人杰开着军车,带着两千多人马,从西部炼油厂返回库伦。

他一下车,便急匆匆来到苏远的大帐。

“将军,您这么着急,叫我回来做什么?”

苏远站起身来,拍了拍他的胳膊,笑道。

“还记得我答应过你什么?”

“什么?”

吕人杰一脸懵逼,没听明白。

苏远转身指了指墙上的地图。

“饮马瀚海,北海牧羊,你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