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71章

作者:贼眉鼠眼

  赵孝骞在汴京时听说过刘安世此人,官场上算是颇为坎坷,混了大半辈子,如今才做到谏议大夫,这跟他的耿直性格有关。

  刘安世是典型的谏官言官,而且在朝中以忠直大胆闻名,真就是怼天怼地怼空气,谁都不怕。

  据说赵煦都被他抓住鸡毛蒜皮的小事狠狠参过几次,其他的诸如宰相,使相,封疆大吏什么的,见一个怼一个,参劾起来毫不留情,一点情商都没有,生生把自己混成了人恨鬼憎的模样。

  赵煦把刘安世派来主持这件工作,显然是看中了刘安世正直的人品,给这些官员的内部安插一根钉子,在刘安世的注视下,想必谁都不敢藏花花心思。

  前面这两人被委派,赵孝骞都能理解,不解的是,三人中的最后一人吕惠卿,是大名知府。

  大名府,是大宋的北京,上次宋辽之战时,赵孝骞派遣宗泽和狄谘率军前去截击辽军,差点上了辽军的当。

  赵孝骞就奇怪了,吕惠卿这位大名知府跑到真定府来,主持勘察分配土地的事,实在让人很困惑,自己的辖下扔下不管,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帮别人分土地……赵煦咋想的?

  不管他们是什么官职,既然被汴京派来主持这件事,赵孝骞就不能放松警惕。

  虽说是赵煦精挑细选出来的,但朝堂上最不缺的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家伙,万一这三人也跟韩维他们一样,不免又给真定府的农户百姓带来一场灾难。

  众人围着屋子里的炭火聊了一阵,韩忠彦很懂事地把每个细节规划,行程安排等等都详细告诉赵孝骞。

  赵孝骞听得很认真,聊到最后,赵孝骞终于稍稍放心。

  目前从表面来看,韩忠彦三人应该没有坏心思,人家是真来办事的。

  再说赵孝骞杀四十二名犯官的事迹仍在大宋传扬,余威犹在,韩忠彦三人如果还敢顶风作案,而且还是在同一个地盘,同一个杀神的辖下,那就只能佩服韩忠彦三人头铁胆大了。

  认真听完三人的安排规划后,赵孝骞也没说什么,更没有提任何建议。

  毕竟是朝廷的专员来办事,赵孝骞没这个立场对他们的工作指手画脚,官场上这样干很犯忌讳的。

  聊了一阵后,赵孝骞吩咐李清臣今晚设宴招待,然后向三人告辞。

  出了官署的门,赵孝骞吩咐陈守,让皇城司的赵信悄摸摸来见他。

  放心归放心,但不能掉以轻心,赵孝骞还是决定动用皇城司,对韩忠彦三人以及一干办事官员秘密监视,盯住他们的一举一动,若韩忠彦三人出现任何不好的苗头,立马向他禀报。

  巨大的利益面前,赵孝骞很难相信人性,这无疑是一场天真的赌博,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更倾向于用笼子关住他们的权力和欲望。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孝骞径自回府,他还要沐浴,换上一身衣裳,晚上还要出面为韩忠彦三人接风洗尘,没办法,无论官爵多牛逼,人在官场就要守规矩,知世故。

  这次回来很匆忙,赵孝骞快进自家大门了,袅袅三女才听了丫鬟禀报,于是风风火火地迎出来。

  见到魂牵梦绕的熟悉的容颜眉眼,袅袅三女一怔,神情颇为意外,接着大喜过望,乳燕投林般冲进了他的怀抱。

  分别还没多久,夫妻重逢倒也没那么多激动和眼泪,不过她们的喜悦却是由内而外的。

  “官人为何突然回来?是发生了什么事吗?”袅袅激动过后立马问道。

  “哦,没什么,就是在大营时突然想起,我临走的前一晚,咱俩行周公之礼时,有一个姿势似乎不大对,所以千里迢迢赶回来,打算与娘子共同探讨,精益求精……”

  三女愣了,半晌反应过来被耍了,娇嗔的小拳头雨点般落在他身上。

  赵孝骞笑着解释:“好吧,精益求精什么的,重要的是‘求精’,夫人们,大白天的无聊,不如做点快乐的事?”

第586章 微服私访

  晚上一场接风夜宴,宾主尽欢。

  韩忠彦三人在赵孝骞面前根本不敢摆长辈的架子,言语间非常恭敬,更是不断表达对赵孝骞的崇敬之情。

  毕竟他们现在干的差事,就是赵孝骞带领将士们打下来的国土,韩忠彦和刘安世是京官,跟赵孝骞自然是有过交道的,只是不算太熟,这次能与赵孝骞近距离接触,二人的脸上笑得褶子翻起一浪又一浪。

  赵孝骞对韩忠彦三人的风评多少有过耳闻。

  总的来说,赵煦这次选的三人应该不差。

  然而奇怪的是,这三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被朝堂排挤。

  韩忠彦,政治立场不明,对新旧两党的争斗态度模糊,所以被双方都不待见,如今的门下侍郎大约还是靠资历混上来的。

  刘安世,铁杆的旧党,混了大半辈子,如今也只是个谏议大夫,一辈子上上下下,跟特么股市K线似的,能守住3000点都谢天谢地了。

  吕惠卿,他本是新党,按说不会被排挤,结果当年跟新党的老大王安石闹矛盾了,二人反目成仇,到了章惇拜相,索性把他从汴京朝堂贬到大名当知府去了。

  赵孝骞与他们饮酒,脑子里不停闪过三人的履历,一个概念渐渐成型。

  赵煦派这三人来办差,恐怕不仅仅是看中三人的能力和人品,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制衡朝中的新党。

  皇帝是不可能容许朝局一家独大的,满朝上下如果只能听到新党的声音,皇帝就该有危机感了。

  到了那个时候,新党一手遮天,皇帝的政令根本无法推行,会被整个党系慢慢架空权力,最后就会出现权臣,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赵煦派这三人来处置这件事,应该是为了故意拉拢那些被新党打压的朝臣,给他们功劳和资历,对新党形成制约。

  真实历史上的大宋新旧党之争,前后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尤其是在赵煦执政期间,更是达到了白热化。

  很多人都认为赵煦默许章惇对旧党的打压,是为了清除太皇太后遗留的势力,其实不然。

  赵煦确实默许章惇对旧党打压,但不可能容许章惇把旧党全灭了,他只是想让两股势力形成互相制约平衡的局面,方便他的统治。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如果皇帝真想灭了旧党,在宰相的配合下,旧党不可能在朝堂上存在这么久,一直到北宋灭亡,新旧党之争都在继续。

  这就说明赵煦暗中其实还是刻意保留了一部分旧党势力,或是立场态度模糊的人。

  包括赵煦对赵孝骞的信任,说是宗亲兄弟之情,自然是有的,但赵煦也有现实的盘算,毕竟赵孝骞也是政治立场模糊的人之一,这两年赵煦给赵孝骞兵权,把赵颢抬高到宰相之上的荣誉官职等等。

  其实都是对章惇和新党的一种制衡,尤其是让赵孝骞执掌兵权,战无不胜是原因之一,收复燕云也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了赵孝骞掌兵权,无论汴京朝堂闹出多大的事,赵煦一声令下,赵孝骞都会马上点齐兵马进京勤王。

  而军队已任用了许将为副使,赵孝骞的父母妻妾都在汴京,赵煦也不担心赵孝骞生异心。

  亲政两年多后,不得不说,赵煦这个二十多岁的皇帝,做事已经越来越成熟了,他的帝王心术在悄然无声中已有了雏形,对驾驭朝臣也有了自己的手段。

  赵孝骞渐渐有了一些忧虑,一个渐渐成熟的皇帝,对他这位手握重兵的戍边主帅,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信任?

  此时的他,对活爹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举动,突然有了一丝迟疑。

  原本他并不认同赵颢的做法,可是现在……

  赵孝骞依然没有野心,对皇位没有任何觊觎,但是他突然觉得,还是应该保留几分自保的底牌。

  来到这个世界,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辛苦奔波,如果最后的结果是国家的命运被他改变了,而他和家人最终却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这一场为谁辛苦为谁忙?

  赵煦在成长,赵孝骞也在成长。

  成长的代价,或许必须要舍弃很多东西。

  …………

  接风酒宴宾主尽欢。

  赵孝骞带着七分醉意回到府邸,袅袅三女一直等他到子夜,见他回来急忙上前服侍他沐浴更衣,把他收拾得香喷喷的,三女才高兴地抱着他睡去。

  一夜风平浪静,毕竟赵孝骞不是发情的牲口,见了女人就非要干点什么。

  上午起床,赵孝骞没跟三女温存,而是径自去了府衙。

  在李清臣的指点下,赵孝骞处置了一些堆积已久的公务,毕竟兼着真定知府的官职,该干的活儿还是要干的。

  一直忙到下午,赵孝骞有些疲累地揉了揉太阳穴,正要回家吃饭,刚起身脚步突然一顿。

  “陈守,带上人马,去城外各个村庄转一转。”赵孝骞突然吩咐道。

  陈守对赵孝骞的决定有些愕然,但还是默默地点齐二百来名禁军,跟随赵孝骞出了城。

  出城私访是赵孝骞的临时决定,韩忠彦等人即将要勘察土地田亩,跟韩维他们当初的设想一样,也打算从真定府辖下九县迁徙一批人口去新占领地建村设衙。

  韩忠彦他们的大方向,赵孝骞还是颇为赞同的,真定府辖下不缺土地,但很多土地被地主圈占,农户个人的土地其实不多,而赵孝骞也不会蠢到拿地主开刀,这个阶层的人轻易得罪不得。

  将一部分人口迁徙到新占领地,对农户而言不是坏事,至少能缓和阶级矛盾。

  赵孝骞出城微服私访,主要是想了解一下真定府辖下九县村庄堡寨的基本情况,杜绝再次发生葛老丈那样的悲剧。

  出城之后,目的地非常随机,赵孝骞环视四周,闭着眼随便指了个方向,一行人便策马朝那个方向狂奔。

  奔行数十里后,终于在广袤的田地尽头,看到一片不知名的村庄。

  赵孝骞勒马,远远观察着这座村庄。从房屋的数量来看,这座村庄的人口似乎不少,至少有上百户,在这个年代可算是大村子了。

  此时已近黄昏,农户人家正是晚饭的时候,然而奇怪的是,村庄的屋子上空,却没有升起炊烟,远远望去依稀可见有人群聚集,也不知何故。

  赵孝骞垂头打量了一下自己和陈守等人的穿着,为了出行方便,不引人注目,他和陈守等人都是身着便装。

  不过他这一行人大约有两百来人,尤其是陈守麾下这群杀才只知乔装,不懂掩藏气质,穿着便装也像一群集体越狱的通缉犯似的。

  赵孝骞想了想,让陈守和贾实带十几人跟着自己,其余的人马则找个僻静的地方扎营。

  一行十几人穿过农田,朝村庄进发。

  陈守不解地道:“世子,为何偏选这座村庄驻足?”

  赵孝骞笑道:“知道啥叫‘随机’吗?就是出人意料,攻其不备,我不知道这是哪个县,村庄叫啥名,官员和村民更不知道我去了哪里,如此一来,我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真实的。”

  “若是我巡察以前先跟下面的官员打好招呼,官员百姓敲锣打鼓出迎十里,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人和事,这些东西看着固然令人欢喜,但你觉得能信么?我要的是真相,而不是糊弄。”

  陈守赞道:“世子若不统兵,只在地方为官的话,也是一尊造福万众的活菩萨。”

  “别给我戴高帽子,你难道没见过我贪污受贿时的嘴脸吗?”

  赵孝骞眯眼看着远处人群聚集的村庄,道:“今日选这座村庄私访,原因很简单,……人群扎堆的地方一定有热闹看。”

  “谁能拒绝看热闹呢?”

  一行人进了村庄,赵孝骞这十几人的面孔甚为陌生,村民们好奇地打量他们。

  赵孝骞客气地跟村民们招呼,含笑自我介绍,表示是过路的行商,天色已晚错过了宿头,想在村庄里暂住一晚。

  这个年代的百姓还是颇为纯朴的,见赵孝骞一行人穿着颇为华贵,隐隐有一种富贵气质,说是商人不大像,但人家这么客气谦逊,村民们自然也是热情招待。

  赵孝骞与村民们寒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不远处人群扎堆的地方。

  招待他的村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不由叹了口气,道:“那里在祭祀龙王,今年的初雪不大,有传闻说雪小冻不死虫卵,明年开春播种之后,恐怕会闹虫灾,这不,乡亲们都在祭祀龙王呢。”

  赵孝骞好奇道:“这座村庄附近有河流?”

  “有,名曰‘太平河’,就在两里外的淤堤边,村里的田地都是引太平河水灌溉的。”

  赵孝骞笑道:“此地倒是依山傍水,位置极佳,你们每年收成如何?”

  村民笑了笑,道:“一年前有点艰难,村里大多是佃户,每年给主家交了租子后,半饥半饿能养活一家子,今年年中倒是好些了,听说真定府来了一位了不得的知府,还是一位郡王,跟当今天子是亲兄弟。”

  “这位新知府上任后干了不少实事,最实在的是给咱们真定府九县免三年赋税,啊呀!可是万家生佛的活菩萨啊,救了我们的命了!”

  赵孝骞嘴角扯动了一下。

  好话嘛,人人爱听,尤其是在不知道他身份的情况说出来的好话,自然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第587章 祭祀拜神

  来到这个世界,赵孝骞见过春播祭祀农神的仪式,但祭祀龙王倒是没见过,很感兴趣。

  招待他的村民很热情,尤其是在赵孝骞送出一锭十两的银子后,村民简直热情如火,这锭银子大约能管他全家一年的吃喝了,对他来说实在是天降横财。

  将赵孝骞和陈守等人带回家,村民忙着安顿十几人的食宿,赵孝骞跟在他身后跟他闲聊。

  “今年初雪不大,明年会闹虫灾?这说法从哪里传出来的?”赵孝骞好奇问道。

  村民道:“这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雪落到田地里,如果不大的话就冻不死虫卵,待到春暖花开,虫卵在土里成了气候,种下的庄稼都会被祸害。”

  “所以要趁着春播以前,搞个祭祀龙王的仪式,请老天多降雨雪,对虫卵来个赶尽杀绝?”

  “没错,村民们都担心得很,今日的祭祀都很虔诚……”村民说着,突然停下手上的活儿,面朝太平河方向双膝跪拜,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继续忙活自己的事。

  赵孝骞惊呆了,这头磕的,就跟特么碎片化时间凑起来似的,想起来了磕几个,这都不能叫虔诚,而是把龙王爷当成雇佣兵了吧?

  仪式我花了钱,费了力气,还磕了头,所以龙王爷你就必须给我办事,不然就是不诚信,坏了神仙诚信经营的口碑。

  好吧,华夏从古至今拜神就是这风格,主打一个务实,华夏大地不养闲神,完不成KPI的神仙留着何用?庙都给拆了。

  “不忙着用饭,走,去看看你们如何祭祀龙王的。”赵孝骞兴冲冲地道。

  村民领着赵孝骞来到村北头,那里是人群扎堆的地方。

  隔着老远便听到敲锣打鼓,几名穿着华丽法袍的道士正在开坛作法,脚下踩着天罡步,嘴里念念有词,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正在给龙王爷打视频,龙王爷还在睡觉,懒得接听。

  周围聚集了上百名村民,整个村子大部分人都来了,都非常虔诚地跪在地上,面朝太平河方向磕头。

  法坛正中,是一块龙王的牌位,正受香火供奉。

  村民拉着赵孝骞,一脸恭敬地示意他也跟着跪下。

  赵孝骞笑了笑,他并不信鬼神,但尊重别人的信仰,于是蹲在远处,看起来好像跪下了似的。

  龙王的牌位周围摆满了三牲祭品,四周香火缭绕,熏得人眼睛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