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第407章

作者:天海山

  然而,英国炮兵的水平本就差了一截,加上是仰射,炮弹根本摸不到法军炮兵阵地的边。

  他们不得不冒险抵近,直到靠近到距离法军900步左右,才终于有炮弹勉强落到了对面大炮的附近。

  但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早已成为了法国炮兵的重点目标。

  几轮精准的齐射过后,英国炮兵已是伤亡惨重,不得不狼狈地退了回去,还将4门炮丢在了身后。

  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收获,吸引火力的“战术”在客观上,掩护了步兵。

  英国步兵线列一直来到了斜坡下,法国的大炮才重新指向他们。

  约克公爵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派心腹哈里斯将军亲自在前线督战,让他天黑前必须夺下法军占据的高地。

  1万2千多名英国步兵在3千奥地利散兵的配合下,顶着不断飞掠的炮弹,一步步向斜坡顶部的法军防线靠近。

  右翼的普鲁士步兵旅也快速冲了上去。

  他们距离中路的英军足有1.2公里远,绝对超出了法军防线的覆盖范围。

  只要英国人能稍微拖延法军20分钟,他们就能完成侧翼包抄。

  很快,战场中部开始出现枪声。这表明英法两边的步兵已经开始交火。

  要说起来,约克公爵的红衫军纪律性确实不错——在被大炮不断轰杀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没有崩溃,一直前进了800多步,成功进入步兵交战的距离。

  对面的法军线列阵似乎并不密集,这让哈里斯信心大增,不断催促后排的部队压上,一面探头向西面张望。

  但很快,法国皇家步兵师便用火帽枪教育了英国人什么叫武器代差。

  装填速度和弹丸威力都要高出英军的燧发枪一截,加上是居高临下射击,英国士兵不断地一茬茬倒下,随时都有尸体从斜坡上翻滚而下。

  而法军那边,一旦有士兵受伤,就会退到斜坡的背面,而那里也会有人立刻顶上来。

  英军士兵感觉那看不到的斜坡背面似乎藏着数不尽的敌人。

  终于,严重的伤亡令韧性极强的红衫军也无法承受了。哈里斯用完了手里的后备队,整条步兵线列在他的喝骂声中,仍是不住向后退缩,眼见就要形成崩溃之势。

  就在此时,西面传来了阵阵长号的声音。哈里斯顿时一阵激动,普鲁士人抵达预定位置,那是他们发起进攻的号声!

  他当即挥动佩剑高喊:“再坚持一下!卡尔克罗伊特将军很快就能击溃法国人的左翼!”

  1.2公里外,卡尔克罗伊特伯爵的前锋已经接近了斜坡顶端。

  指挥前锋的格奥尔格少校兴奋地指向坡顶,高声道:“占领那里!然后立刻转向东侧,我们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防线范围……”

  他话音未落,便听到斜坡上传来整齐的军鼓声,而后一面绘着海豚和金色鸢尾的旗帜,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格奥尔格顿觉一阵发懵。

  这怎么可能?

  己方在中路展开了1万6千多人,加上自己这边的6千士兵,一共2万2千人,才勉强拉出了1.2公里长的战线。

  即使这么多人,中路和右翼之间的间隔已经大到有些危险的程度,让他不得不随时提防法国骑兵会从衔接处切入,将自己和哈里斯部截为两段。

  要知道,双方还在左翼布置了大量防御兵力,再除去骑兵、炮兵和后备军,法国人能在正面投入的部队不可能超过1万5千人。

  但他们却也能维持长达1.2公里的战线!

  这怎么可能?

  然而,斜坡顶端传来密集的枪声告诉他,这一切都是真的。

  格奥尔格用力拉扯缰绳,大声命令就地整队,准备以线列阵对敌。

  但普军之前是要快速跑上坡顶的,此时一部分人根据命令停下,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还在向上走,整个队列顿时乱成一片。

  而在他们对面,法军的步兵线列却开始有条不紊地发起齐射。

  密集的枪弹飞入普军人群之中。在血花与惨叫声中,原本就乱糟糟的队形更加混乱起来。

  远处的卡尔克罗伊特伯爵大惊,正要命令后备军压上,就见前方的格奥尔格团已经如同受惊的羊群般溃逃下来。

  他疑惑地用望远镜向斜坡上看去,就见法军的防线上,只有稀稀拉拉的两排步兵,且士兵之间的距离也非常大。

  他顿时明白过来,法国人就是用这种稀疏的战列线,覆盖住了1.2公里宽的战场。

第800章 决战布鲁塞尔三

  约瑟夫使用的正是历史上威灵顿公爵发明的后坡加细红线战术。

  哦,现在应该改称为细白线战术——法军的军装是白色的,而这种战术的冠名权已经归属法国了。

  实际上,约瑟夫在正面投入的兵力还不到1万4千人,并且所排出的也不算是正规的战列线,顶多只能称为横队列。

  大量100到150米的两排横队,前后错开布置在斜坡的顶端。

  不同横队之间还有10来米的间距,所以能用有限的兵力覆盖非常宽的战场。

  普鲁士的卡尔克罗伊特伯爵以为自己的攻击位置已经超过了法军防线的尽头,可以对其侧翼形成包抄,但其实他的部队即使再向西延展出100米,那里依旧有法军的横队。

  而且按照后坡战术要求,在横队的两翼还各有一个散兵团掩护,更远的位置还有骑兵。

  想要比拼战线长度,目前常用的步兵线列加散兵战术在“细白线”面前那就是弟弟。

  至于火力密度,威灵顿公爵曾做过反复测试,在占据高地的情况下,两排横队足够用了,战线宽度才是关键。

  只要比对手的战线更宽,就能发挥出更高的火力密度。

  如果约瑟夫激进一些,此时甚至能让两翼向内侧反折,对英普奥联军形成包抄。

  当然,后坡加细白线战术也有缺陷,主要是对士兵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各横队间的相对位置要保持得非常精准。面对敌军炮兵、骑兵突袭时,必须能够快速利用斜坡背面掩护,以及变换为密集的四排横队。

  要是士兵的训练度不够,都不用敌军进攻,很快就会自己把自己的阵型绕散了。

  不过此时,在梅赫伦作战的法军主力是皇家第四步兵师。

  他们有着冠绝欧陆的训练水平。

  甚至约瑟夫原计划用三周时间让他们练习后坡加细白线战术,他们仅用不到半个月就熟练掌握了。

  其实从一开始,梅赫伦攻防战的结果就没有什么悬念。

  随着西侧的卡尔克罗伊特军团溃退,中路的英军心中最后的一点念想也彻底消失,早就被高处法军打得濒临崩溃的士气,此时如决堤的洪水般一泄如注。

  哈里斯将军甚至都没做挣扎,只是命令奥地利散兵断后,便任由士兵们向斜坡下面跑去。

  与此同时,法军左翼响起了一阵军鼓声。

  缪拉纵马奔过斜坡最高点,抽出马刀,威风凛凛地向前一挥,高声道:“以王太子之名!跟我冲上去!”

  他身后,三个连的骠骑兵排着整齐的队列,呐喊着朝乱成一团的英国步兵,扑了上去。

  缪拉的脸上还带着大病初愈的灰黄色——他之前得了严重的痢疾,上周才刚痊愈归队——但精神却极为亢奋,马刀来回挥舞,每次都带起一蓬血花。

  由于约克公爵将进攻的战线拉得极宽,此时奥地利散兵只能掩护住西侧数百米的区域,缪拉的骑兵在他们两侧来去自如,肆意收割英国士兵的生命。

  就这样,不到500骠骑兵驱赶着上万英国步兵一直跑出两公里远。

  直到英国骑兵赶来支援,缪拉才在勒费弗尔的命令下撤回了高地上。毕竟法军此次主要任务是坚守,不宜追得过深。

  但就是这不到20分钟的工夫,被法国骑兵砍死,以及自己相互践踏而死的英国步兵就已多达上千人。

  约克公爵倒也算得上是优秀的指挥官,立刻调动克莱法特伯爵的奥地利军团在高地下方组织防线,并将自己的卫队都压了上去,这才保住了大部分的溃兵。

  联军休整了两天之后,约克公爵重新调集军队,再次向法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倒不是他不想绕过法军的防线,其实南尼德兰的地势平坦,从甘特或者迪斯特都能前往布鲁塞尔。

  但布鲁塞尔随时都有可能被法军攻破,这让他根本不敢绕路耽误时间,只能在约瑟夫选定的战场进行决战。

  这次,约克公爵调整了战术,集中了所有骑兵强攻法军炮兵阵地,己方炮兵则趁机占领斜坡东侧一块凸起处,在那里对法军防线进行轰击。

  同时,英奥步兵在大炮的掩护下,强攻斜坡顶端。

  至于普鲁士人,三天前的溃败之后,他们就一直士气低迷,丝毫没有腓特烈大帝时代普军百折不挠的精神,所以约克公爵只能让他们负责两翼的掩护之类的辅助工作。

  随着低沉的长号声响,2400多名英、奥骑兵从斜坡东侧向法军炮兵阵地冲了上去。

  法军的大炮立刻做出反应,不断有炮弹准确地撞入联军骑兵队列之中,将人和马一起撕碎。

  但在约克公爵的严令之下,这些骑兵只能硬顶着恐怖的炮击继续冲锋。

  很快,英国骑兵指挥官依稀看到了前方单薄的白色步兵队列,顿时心中一阵激动。

  和哈里斯将军说的完全相同,那只是两排的松垮横队,根本不可能拦得住自己。

  只要轻松穿过那些步兵的防线,不远处的法国炮兵就是任由他们宰割的羔羊!

  但就在此时,法军阵地中的鼓点节奏骤变,炮兵前方的数个横队快速变换队形,聚集成了厚实的四排线列阵。

  前两排的士兵将刺刀斜指向前方,后两排则举枪瞄准。

  整个变阵的过程仅仅用了两三分钟!

  联军骑兵面对这样的“刺猬阵”只得向两侧绕开,但在这道步兵线列的两侧,还有两个步兵横队负责掩护,整体形成了一个扁“U”的形状。

  其实,这就是一种空心方阵的变体——从巴黎警校起,空心方阵就是步兵的标准课程之一,用起来得心应手至极。

  因为联军骑兵一直在爬坡,抵近法军防线时速度已经很慢了,所以无需使用空心方阵,这种节省兵力的变体就足以抵挡了。

  果然,联军骑兵从防线两侧绕过,在吃了几轮炮弹之后,已显出疲态。

  正当联军骑兵指挥官想要重新聚拢部队,再尝试强攻一次的时候,在斜坡东侧突然冒出来上千名身着灰蓝色军装,打着星条旗的美国士兵。

  这些美国人队形散乱,也不开枪,只是不停地朝联军骑兵大声骂脏话。

第801章 水到渠成

  奥地利骑兵听不懂英语倒还没什么感觉,但英国骑兵老爷们顿时便气炸了肺。

  他们基本上都是贵族出身,何时受过这些北美贱民的羞辱?

  当即便有两个红温的骑兵连长瞪着眼睛,挥刀朝美国佬杀了过去。

  其他英国骑兵见状,也都咒骂着跟了上去。英国骑兵指挥官根本阻拦不住,耳中传来美国人各种粗俗的辱骂,自己也忍不住了,索性命令向美国步兵发起进攻。

  奥地利骑兵顿时懵了。

  这次的任务可是歼灭法国炮兵啊,这些英国人要去干什么?

  奥地利骑兵指挥官眼见自己这点儿人也不可能冲破掩护大炮的法军,犹豫了片刻,命令手下先退回去。

  嗯,是的,英国步兵的确以纪律性和韧性著称,但英国骑兵可是出了名的自由散漫。

  历史上,威灵顿公爵不止一次抱怨自家骑兵根本不听指挥,而且只要一冲上去就不知道收回来,曾数次因为追敌追上了头,导致过于深入敌军阵地而被歼灭。

  眼下,英国骑兵们就在用行动诠释他们糟糕的纪律性。

  1500多骑怒气冲冲地赶到美国人近前,美军步兵立刻跑向了斜坡后面。

  随即,一阵军鼓声响起,缪拉带着500骑兵从英国人的侧后方冲了出来。

  显然是早已埋伏好的。

  英国骑兵经过一阵的狂奔,已是人困马乏,此时背后骤然遇袭,惊惧之下想要组织防御却有心无力。

  并且远处还不时有炮弹落在英国骑兵头上。

  当缪拉挥刀砍倒第一个敌人之后,英军骑兵瞬间就崩溃了。

  缪拉兴奋地大喊着,追在他们身后不停劈砍,一副饿狼驱赶羊群的架势。

  而英国人先前消耗了太多马力,现在连跑都跑不利索,片刻之后,就有五六百人被缪拉截住,直接下马投降了。

  约克公爵脸色铁青地看着走到一半的联军炮兵开始受到法军炮击,又战战兢兢地退了回来,顿时愤怒地用手杖猛戳地面。

  其实就算他的炮兵真的抵达预定阵位,也很难对法军造成太大的威胁。

  毕竟后坡战术最初就是为了对付拿破仑恐怖的炮兵威胁而诞生的。

  因为士兵都布置在斜坡顶端,一旦受到炮击,他们立刻就能转身躲到斜坡背面。

  直到21世纪,这种战术都是用来抵御炮击的有效手段,连制导炮弹都很难击中斜坡背面的敌人,更不用说前装滑膛炮了。

  联军步兵在约克公爵的命令下,强行发动了一次攻势,还没有三天前走得远,便被斜坡顶上的火帽枪,打了回来。

  当天下午,在联军指挥部里,约克公爵皱眉看着低头不语的一众高级军官,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无力感。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但连续两次进攻,别说攻破法军防线了,反倒是自己这边被接连击溃……

  他叹了口气,丢下一句“三天后再次发起进攻”,便皱眉离开了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