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28章

作者:楚国隐士

  李善长跟胡惟庸结为亲家之事,之前本就传得沸沸扬扬,两家都不曾隐瞒过。

  可世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胡惟庸胡大老爷这才刚刚从宰相位子上下来,还没过多长时间,李善长居然亲自上门退婚去了。

  啧啧,但凡听到这消息的人,都替胡惟庸感到不值。

  但是这话却不能在外面乱说,毕竟谁也不想恶了李善长这位宰相。

  但有一点,所有人都认可,那便是这次李善长算是彻彻底底的踩在胡惟庸脸上了。

  同时,众人也有一点疑虑。

  为何这事就这么风风火火的传出来了,胡府居然没有半点遮掩的意思?

  难不成破罐子破摔,反正都知道了,无所谓?

  可这也不能拿着胡府的面子不当回事啊。

  但他们哪里知道,对于胡惟庸来说,他压根不觉着这是什么丢脸的事。

  甚至要不是不方便的话,他自己都想安排人赶紧把消息散播出去。

  胡惟庸知道这消息的时候,差点没笑出声。

  别人觉着丢脸,可他不觉着啊。

  他还巴不得让文武百官知道呢。

  不然的话,他跟李善长的关系,还怎么断?

  现在好了,以后若是李善长出事了,但凡有人说自己跟李善长有关系或者有牵连的,恐怕都不用胡惟庸开口,就会有人站出来拿退婚一事驳斥他了。

  而情况,也跟胡惟庸所想的差不多。

  文武百官如今可谓是人人皆知。

  甚至,看得更远一点的,脑子活络的官员基本上都能猜到,这里面十有八九是有朱元璋的手笔在。

  不然的话,哪怕李善长当了丞相,也不会这么猖狂的直接上门退婚。

  但无论众人怎么想,终究也只能唏嘘不已,觉着风水轮流转这句话太过真实了。

  当着胡惟庸的面,众人是一句多话都不敢提的。

  偏偏,这段时间因为临近府试了,胡惟庸迫不得已又回到礼部坐班了。

  这就意味着他得天天跟外人见面了。

  因此,这次回到礼部,胡惟庸的脸色就没有上回那么好看了。

  每日来时板着一张脸,下衙回府时同样一脸的冷峻。

  那模样,似乎看谁都不大顺眼一般。

  众人对胡惟庸眼下这模样倒是挺理解的,虽然难免议论上几句。

  “唉,胡大人这是心里不痛快,在下今日里去送参考试题之时,给胡大人问安后,连句回话都无,往日里他可不是这样的!”

  “哼,你这不是废话?但凡谁家被这么一弄,心里能痛快才怪?这不摆明了看不起人嘛。”

  “啧啧,听说胡大人府上那位侄小姐虽说不上国色天香,却也是知书达理的,不知我家犬子是否有幸……”

  “呸,你怕是想瞎了心。”

  “怎么就想瞎了心了,退过婚的女子,便是一碗剩饭了,还能跟之前一般身价不成?”

  “你好歹撒泡尿照照自己!也不想想,胡府是何等的门楣,伱家那等破落户,想吃这碗剩饭都没资格!”

  “唉,你说的也是,听说胡大人如今把那位侄小姐直接接到自己府上抚养教导去了,以后这位侄小姐的婚事,定是胡大人做主了!”

  “这才是正理啊,胡大人被这么赤裸裸的打了脸,那将来若不能给自家侄女找个好郎君,岂不是这亏得吃一辈子!”

  “说来这胡大人性子还是挺好的,若是在下被这么一辱,怕是连当差的心思都没有了,他只是冷着脸已经是够给面子的了。”

  “那是,你也不想想,那位是什么人?那可是当过大明宰相之人,不说唾面自干了,这点心性都没有,才是怪事!”

  ……

  礼部对于胡惟庸之事,私底下议论的自然挺多的。

  甚至绝大多数议论当中,对于胡惟庸都是报以同情之心。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事儿怎么着都是胡惟庸吃亏了嘛。

  所以,对于胡惟庸的那每日里几乎不说话,还冷着脸自顾自的晒太阳、喝茶、吃点心的做法,愈发的理解了。

  在他们看来,这是胡大人愁思难解啊。

  而实际上,胡惟庸之所以板着一张脸,却是为了要来礼部当差上班而郁闷。

  这人的玩心一起,哪里还耐得住这等苦熬?

  更何况,这事儿本就是朱元璋强塞给他的,他接旨的时候就不情不愿的,眼下便愈发的郁闷了。

  这就导致,每位到他这里请示、汇报的礼部官员都有些战战兢兢的。

  而胡惟庸则不管那么多,他还是以前那态度,老子不管,活儿你们干、责任你们担,但有功劳老子要分。

  准确的说,他只在最终事宜上点头签字确认一下。

  其他的事情,他不仅不做,甚至认真多听几回的兴都没有,全交给了礼部一应官员。

  胡惟庸反正就一句话,就按照往年的规矩办就是了,不出差错便是有功!

  有了这么个表态,再加上胡惟庸那天天冷着张脸的模样,他所在的公房里,来往的人愈发的少了。

  甚至上衙、下差的时候,一路上碰到看到他的人都是躲躲闪闪的,仿若他会吃人一般。

  不仅礼部普通官员如此,连礼部尚书以及两位侍郎,看到胡惟庸都客气了不少。

  尤其是郭明义,作为李善长一个派系的人,他才是最尴尬的。

  特娘的,丞相这到底是要整个派系都断了跟胡大人的联系,还是私人受到了陛下的压力做个样子啊?

  他没得个准信之前,很尴尬啊。

  而这天,正当胡惟庸随手批阅了当日里的事务,拍拍屁股准备下差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间一阵闹腾。

  他皱着眉头听了听,才发现,哟,还真出了件大事。

  当朝太子朱标,来礼部了!

第42章 胡惟庸:朱标这心眼子是真多啊!

  第四十二章胡惟庸:朱标这心眼子是真多啊!

  朱标,当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嫡长子,大明当朝太子、储君。

  这个名字,胡惟庸熟得不能再熟了。

  可以说,后世但凡看过几本明初背景小说的,都能说出一堆有关朱标的事情来。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别于其他父子相疑、兄弟阋墙的太子,朱标的储君之位,稳固的简直不像个太子。

  甚至,后世有人开玩笑说若是朱标要造反,朱元璋怕是会笑逐颜开的赶紧把大军撤走,免得一不小心伤了自家宝贝儿子,然后赶紧退位,让自家儿子上位。

  这虽然是个夸张的戏言,但实际上也侧面说明了朱标在大明的地位,那真不是一般的稳固。

  想想朱标拥有的待遇吧!

  朱元璋主动帮着他组建文武班底,甚至还亲自帮着选人,半点没有太子结交朝臣的避讳。

  光是这点,就强过无数如履薄冰的太子了。

  更别说朱标还多次监国。

  那可是真正掌握着天下生死大权,直接行使皇帝之权的监国。

  至于说朝臣、兄弟,哪个不被朱元璋强力支持着的朱标治得服服帖帖?

  可以说,朱标就是朱元璋倾尽全力给自己培养出来的一个接班人。

  甚至,后世还有句戏言,胡惟庸非常认可。

  那便是,朱元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朱标,一个叫其他。

  这话,以前或许只是一句戏言。

  可对于来到了大明,从前身的脑海里翻出了不少回忆的胡惟庸来说,这事儿,还真特娘的是真的。

  以上种种待遇,随便拿出一条,都能让史上一众太子羡慕得流口水,更别说迭加在一起了。

  整个大明,从未有人怀疑过,会不会有人抢走朱标的太子之位。

  实在是这太子之位太稳当了。

  将来继承大统的,也只能是这位太子爷。

  这不仅是朱元璋的期望,同样也是一应朝臣的期望。

  毕竟这位太子爷的性子,比起朱元璋来说,可谓是柔和太多太多了。

  也就是说,朱标就是众望所归的储君。

  但……就是这么无语。

  不出意外的话,马上就要意外了。

  朱标真就英年早逝了。

  也正是因为他的去世,导致朱元璋多年心血付诸东流,才会在后续接班人的培养上出了大问题。

  最终培养了朱允炆这么个蠢货出来。

  当然了,眼下这些事还只是唯独胡惟庸一人知道的秘密。

  而且,他是打死都不会说出来的。

  随后,胡惟庸规规矩矩的跟其他礼部官员一起,参与到了迎接当中。

  而他第一次亲眼见到朱标,便觉着史书上确实没说错,朱标还真是个胖子啊。

  白白胖胖的,脸上总带着些许笑容。

  光是这卖相,就比朱元璋那总是凶光毕露的三角眼要强上不知道多少了。

  更别说,自幼熟读礼乐诗书的朱标,无论是谈吐还是风度,哪里是朱元璋这泥腿子出身的皇帝能比的。

  尤其朱标本身就对六部官员熟悉得不行,每每到一人面前,只要说起此人的官职、名字,朱标便能脱口而出对方的履历乃至家乡等等。

  这番作派,哪怕胡惟庸明知道对方是作秀,也不得不心中暗暗给这位太子爷竖起个大拇指。

  能作秀做到这个份上,那也是本事了。

  也难怪他身为太子、储君、大哥,却能赢得一应朝臣、皇子的全力支持。

  光是朱元璋的支持,可做不到那等有口皆碑的模样。

  如今看来,朱元璋自己的本事,是真没夸张啊。

  朱元璋教出了个好儿子。

  在一众礼部官员如沐春风的接受完朱标这位太子爷的检阅后,朱标终于走到了胡惟庸的面前。

  胡惟庸也没犹豫,直接抱拳躬身:“臣胡惟庸见过太子殿下!”

  可这礼才敬到一半,便被朱标一双肉乎乎的胖手托住了。

  一道温和的声音,直接在胡惟庸耳边响起。

  “胡公莫要戏弄孤了,孤早先被父王送到胡公身旁学习政务,可是从胡公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胡公于孤来说,既是长辈也是师长,孤可不愿受你这一礼!”

  “何况,胡公哪怕不在丞相之位,却仍能为大明再立新功,连父皇都称赞不已,孤还有很多地方要跟胡公学习啊!”

  瞧瞧,朱标这话说得多漂亮。

  什么长辈、师长的,别看说起来多亲近。

  可实际上就是那时候还在学着处理政务的朱标,被朱元璋一脚踹到胡惟庸身旁看着而已。

  胡惟庸那时候忙得跟孙子一样,哪有那么多时间教导朱标,只不过有空了提点一两句。

  所以说,这是朱标在抬举胡惟庸。

  不过,事儿还没完呢。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