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夫债妻偿,大蜜蜜一字马 第184章

作者:商十九

制片人无奈地叹了口气:“好吧,我再去和他们商量商量。”

就在这时,林夏走了过来。

“苏导,我听说了投资方的要求。”林夏说,“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满足他们。”

“哦?你有什么想法?”苏淮好奇地问。

“我们可以把那些城市里的声音,比如环卫车的轱辘声、井盖的叮当声,和音乐结合起来,创作出一场独特的‘声音歌舞戏’。这样既满足了投资方的要求,又不偏离电影的主题。”

苏淮眼睛一亮:“好主意!林夏,你真是个天才!”

说干就干,苏淮立刻召集了剧组的音乐团队,和背包客一起开始创作这场特别的歌舞戏。

他们将各种城市声音进行剪辑、混音,配上合适的节奏和旋律。林夏也开始编排舞蹈动作,让舞蹈与声音完美融合。

经过几天的努力,这场“声音歌舞戏”终于成型了。

拍摄当天,所有人都被眼前的画面震撼了。

林夏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伴随着环卫车轱辘声、井盖叮当声等独特的节奏。灯光打在她身上,营造出一种奇幻而又真实的氛围。

投573资方代表也来到了现场观看拍摄。

“苏导,我之前真是小看你了。”投资方代表看完后,竖起了大拇指,“这场戏太有创意了,绝对能吸引观众!”

苏淮笑了笑:“只要不破坏电影的核心,适当的创新我还是愿意尝试的。”

电影拍摄接近尾声,后期制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苏淮每天都泡在剪辑室里,仔细地剪辑每一个镜头,调整每一段声音。

“苏导,这段二胡和汽笛声的融合,要不要再加强一点?”剪辑师问.

第286章 地铁拍摄现场竟让导演三喊卡?

苏淮戴上耳机,认真地听了一会儿:“嗯,把汽笛声的音量稍微调低一点,突出二胡的音色,但是又要让两者的融合感更自然。”

“好的!”.

就在电影即将完成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存放电影原始素材的硬盘突然出现了故障,部分素材丢失了。

苏淮看着黑屏的电脑,心急如焚。

“苏导,别着急,我们找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试试。”制片人安慰道。

可是,经过几天的努力,数据恢复公司也只能恢复部分素材。

“不行,这些丢失的素材太重要了,必须想办法补拍。”苏淮说。

于是,剧组又重新联系演员,回到拍摄地进行补拍。

盲眼大叔、背包客、老匠人都毫无怨言地回来了。

“苏导,只要能让这部电影完整,叫我干啥都行。”盲眼大叔说。

补拍过程很顺利,电影终于完成了制作。

首映礼的日子到了。

电影院里座无虚席,不少观众都是被电影独特的宣传吸引过来的。

当电影开始,熟悉的城市声音响起,观众们都安静了下来。

随着剧情的推进,有人微笑,有人感动得落泪。

当电影结束,灯光亮起,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苏导,这部电影太棒了`.!”

“我从来没看过这么特别的电影!”

“那些声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回忆!”

观众们的称赞声此起彼伏。

在后台,林夏激动地抱住了苏淮:“苏导,我们成功了!”

苏淮看着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眼眶也有些湿润:“不,是大家一起成功了。这部电影属于每一个为它付出努力的人。”

电影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各大媒体的采访邀约纷至沓来,苏淮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苏导,时尚杂志想做一期关于电影美学的专访,您看时间方便吗?”

助理举着手机,屏幕上还跳动着十几条未读消息。

苏淮揉了揉眉心,推开面前堆满影评的文件夹:“推了吧,最近得盯紧电影在海外电影节的送审声。”

话音未落,办公室的门被敲响。制片人抱着一摞文件匆匆进来,额头上还沾着细密的汗珠。

“.ˇ苏导,又有三家投资方找上门,点名要和您合作新项目。”

制片人把文件摊在桌上,“其中一家想投一部古装歌舞片,预算给得相当可观。”

苏淮翻看着企划案,眉头越皱越紧:“又是歌舞片?现在的投资方总觉得加些华丽场面就能卖座。”

“但这次条件确实诱人,”制片人指着合同上的数字,“光是前期(李赵好)宣发费用就抵得上《声音记忆》的总预算。”

苏淮合上文件夹,靠在椅背上:“你知道的,我不想做流水线式的商业片。如果只是为了钱,当初就不会坚持《声音记忆》的风格。”

“可市场风向……”

“市场风向也是人引导的。”苏淮打断他,目光坚定,“通知那几家投资方,想合作可以,但得先坐下来聊聊创作理念。”.

第287章 新人演员一招化解尴尬?

这时,林夏抱着剧本探进头来:“苏导,我能和您聊聊吗?”

“正好,一起听听。”苏淮招呼她坐下,“对接下来的项目,你有什么想法?”

林夏翻开剧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我一直在琢磨,能不能延续声音主题,做一部关于‘无声’的电影?”.

“无声?”制片人和苏淮同时露出疑惑的表情。

“对,”林夏眼中闪着光,“比如聋哑人群体的生活,他们用手语、用眼神、用肢体去感知世界,那些‘无声’里藏着比声音更震撼的情感。”

苏淮摩挲着下巴,陷入沉573思:“有意思,但这类题材受众有限,投资方恐怕……”

“所以才更要做啊!”林夏激动地说,“就像《声音记忆》让大家关注到被遗忘的声音,这部电影或许能让更多人看见无声世界的精彩。”

制片人苦笑:“想法是好,可怎么说服投资人?”

“我来想办法。”苏淮拿起手机,“先联系之前合作过的公益组织,看看能不能提供素材和顾问。”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淮带着林夏和纪录片团队走访了多个特殊教育学校。

在一间手语教室里,一位老师用手语讲述着:“很多人觉得聋哑孩子可怜,其实他们有着自己完整的世界。你们听——”

老师突然停下,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树叶的沙沙声,“这不是空白,而是充满想象的空间。”

苏淮架着摄像机,轻声对林夏说:“看到孩子们打手语时的表情了吗?那比任何台词都有感染力。”

林夏点头,笔记本上记满了观察:“他们表达‘爱’这个词时,手势像是在拥抱整个世界。”

回到工作室,苏淮把拍摄的素材剪辑成样片,邀请投资方来看。

“苏导,您这是要拍文艺片?”一位西装革履的投资人皱着眉,“没(bgab)明星、没大场面,票房很难保证。”

苏淮调出一段聋哑学生用手语演绎诗歌的片段:“您看这个镜头,没有一句台词,但哪个眼神、哪个动作不是戏?”

投资方盯着屏幕,渐渐入了神。当画面结束,他沉默了许久:“说实话,很震撼,但市场风险……”

“我不要全额投资。”

苏淮突然说,“您出一部分资金,剩下的我用《声音记忆》的分红补。票房收益按正常比例分成,但版权必须归创作团队。”

投资方愣住了:“苏导,您这是何苦?”

“为了拍真正想拍的电影。”苏淮的语气平静却坚定,“如果连创作者都不敢冒险,那观众永远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东西。”

最终,投资方被说服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选角。

“普通演员很难演出聋哑人的神韵。”选角导演翻着资料,“专业院校的学生又缺乏生活经验。”

苏淮突然想起走访时遇到的一个少年。他拨通电话:“喂,还记得我吗?想不想试试演电影?”

试镜当天,那个叫小远的少年有些紧张。苏淮走上前,用刚学的手语比划:“放松,就做最真实的自己。”.

第288章 导演放话:宁愿自掏腰包退投资!

小远眼睛一亮,开始用手语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表演技巧,但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生命力。

“就是他了。”苏淮对选角导演说,“让他和林夏搭档,肯定能擦出火花。”

拍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为了让声音与画面配合完美,苏淮要求演员们在表演时“发声”——即使发出的只是气音。

“林夏,你打手语时的呼吸节奏不对。”苏淮拿着对讲机,“注意观察小远的动作,你们的呼吸~要同步。”.

“苏导,我总觉得自己的动作太刻意。”-林夏有些沮丧。

苏淮走到她身边,示范着几个简单的手语动作:“不要想着表演,把这些手势当成日常语言。来,试着用手语说‘今天天气真好-’。”

随着拍摄的深入,整个剧组都沉浸在无声的世界里。工作人员学会了基本手语,片场沟通都变得安静而默契。

然而,就在电影拍摄到三分之二时,投资方突然提出要加一条感情线。

“现在的剧情太沉闷了,”投资方代表在电话里说,“加个三角恋,保证能吸引观众。”

苏淮握着手机的手青筋暴起:“这会破坏故事的纯粹性,我不同意。”

“苏导,别忘了我们是商业合作。”对方语气冷了下来,“如果不按要求改,后续资金……”

挂掉电话,苏淮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林夏悄悄进来,递给他一杯温水。

“苏导,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林夏斟酌着说,“不用传统的感情线,而是展现一种超越爱情的羁绊,比如灵魂上的共鸣。”

苏淮停下脚步,眼神逐渐明亮:“具体说说。”

“比如,”林夏比划着手语,“小远和女主之间,通过一个手语动作、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对方,这种默契比任何情话都动人。”

苏淮立刻召集编剧团队开会。经过三天三夜的修改,新的剧本诞生了。

当投资方看到修改后的剧情,终于点了点头:“虽然还是很冒险,但确实比之前有看点。”

·······求鲜花0·

电影杀青那天,小远用手语比出“谢谢”,眼眶里闪着泪光。苏淮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

“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表演。”苏淮在他手心写道。

电影定档时,宣传团队犯了难。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爆款元素,怎么宣传?”策划总监挠着头,“总不能靠情怀吧?”

...............

苏淮看着窗外的城市夜景,突然说:“做一场特殊的首映礼。”

“特殊的?”

“对,邀请聋哑人群体、特殊教育工作者,还有《声音记忆》的老朋友们。”

苏淮转身,目光坚定,“这场电影,本来就是为他们而拍。”

首映礼当天,影院里坐满了不同身份的观众。电影结束后,没有传统的掌声,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手语“点赞”。

一位特殊教育老师含着泪找到苏淮:“谢谢您,让更多人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

苏淮看着人群中欢笑的小远和林夏,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

第289章 影院落幕!苏淮独留聋哑观众席

影院的灯光渐次亮起时,苏淮还坐在最后一排。

他看着前排观众用手语比划着交流,林夏正蹲在几个聋哑孩子面前,耐心地跟着他们学习新的手势。

空气里弥漫着爆米花的甜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温热气息,像极了《声音记忆》首映那晚的氛围。

“苏导,庆功宴的场地都安排好了。”制片人的声音在“五七三”身后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苏淮没回头,目光依旧锁在舞台上谢幕的小远身上:“让他们先去吧,我想在这儿坐会儿。”.

制片人沉默片刻,轻轻放下一瓶温水:“投资方那边刚才又来电话了,说想趁热打铁谈下一部项目。”

“知道了。”苏淮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空气中漂浮的手语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