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盲盒,我赶山打猎喂饱全家! 第248章

作者:李蒹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会了怎么编地笼子,那就等于掌握了一门技术,终生受益无穷,一辈子都用得上。

  这一门传统的捕鱼技艺,李浪想跟着张营长学一学,既能吃上饭,又能保留下来这门手艺。

  “行,那我教你。”张营长点了一下头。

  他朝屋里喊了一句,“卫国。”

  “爷爷,找我有事?”正在卧室里给江知青看“宝贝”的张卫国,应声跑了过去。

  “你拿着柴刀,去砍点柳条。”

  “啊,砍柳条?”张卫国一愣。

  “爷爷,砍柳条干啥子?”

  “兔崽子,让你去就去,屁话咋那么多呢?”

  “快去!”

  老爷子喝斥一声。

  张卫国一脸悻悻然,看了一眼李浪,跑去库房拿着柴刀,就出门去了。

  “张爷爷,这些柳条拿来编地笼子?”李浪好奇问道。

  “李小子,还是你聪明。”张营长笑着点了点头。

  地笼,在南方十分常见,经常拿来捕鱼。

  编地笼的材质,在南方也十分常见,就是——竹子。

  但是长白山这边,常年气候寒冷,温度低,竹子在这环境无法生存。

  没有竹子,那怎么编地笼子呢?

  还好老祖宗们聪明,知道用柳条来编地笼子。

  柳条有韧性,不易断,能弯曲,和竹子一样有弹性,完全取代竹子,来编地笼子。

  一老一少俩人交谈间,张卫国很快就抱着一大堆柳条回了屋子。

  正值初春,万物复苏,柳树也开始发芽,柳条青青。

  张营长拿着几根柳条,给李浪传授技巧,

  “编地笼子,网眼要小,咱们村那河沟里,都是小白条马口,还有小鲫鱼,这些鱼都不大,都是小鱼……”

  “所以网眼要小而密,就小拇指那么大。”张营长给李浪比画了一下。

  李浪点头,也有模有样地拿来几根柳条子,跟着老爷子学。

  老爷子看了他一眼,又继续道:

  “地笼子分两部分,一个是笼身,一个是漏斗。”

  “漏斗是进鱼的入口,一开始要大,然后慢慢缩小,鱼钻进去了,就很难出来了。”

  老爷子拿着柳条开始编,不多一会,一个漏斗就编好了。

  “哎呀,李小子,你手也挺巧,比卫国那孩子强多了。”看到李浪也编了个漏斗,老爷子赞许地点点头。

  一个地笼子,用一个漏斗就行,编漏斗是简单的,笼身就要费时间了。

  李浪跟着老爷子一点一点学,不知不觉,外边的天,已经黑了。

  ……

  “终于做好了一个。”

  看着摆在炕桌上的柳条地笼,李浪很是满意地点点头。

第332章 马口白条小鲫鱼,棒打狍子瓢舀鱼!

  李浪手巧,跟着张营长有模有样学。

  不多一会,两个地笼子就成了。

  “张爷爷,谢谢你教我编柳条地笼。”李浪道了一声谢。

  这传授技艺,那就是师傅,值得一拜。

  张营长忙摆手,他带着赞许的口吻,道:

  “李小子,还是你有天赋,只看一遍就学会了。”

  “卫国那兔崽子,跟着我学多少次了,都没学会,编出来的地笼子歪歪斜斜的,难看的很。”

  张营长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口吻。

  李浪笑而不语。

  他清楚张卫国,这小子不是天赋不行,是干活不认真。

  学编柳条地笼,没有一个认真的学匠心,是不可能学会的。

  张卫国还小,才十七岁,这个年纪,正是贪玩的时候。

  哪会有心思,跟着张爷爷慢悠悠地编柳条地笼?

  任何手工活,都是要花费不少心思的!

  慢工出细活,就是这样的道理!

  “张爷爷,回头来我家,我请你吃饭。”

  “不急不急,你小子下地笼子去吧。”

  张营长随手丢过来一块窝头,被李浪一把接住。

  窝头是用棒子面做的,可以拿来当诱饵,直接丢进柳条地笼子就行。

  “小江,我们走。”李浪看了一眼天色,对江超英喊了一嗓子。

  张营长这里也通上了电,厅堂和卧室的天花板上,都挂着电灯泡。

  此时此刻,张卫国卧室里,满溢着晕黄的灯泡火光。

  李浪朝卧室里喊了一嗓子,没有人应声。

  “小江?”

  “江知青?”

  “江超英!!”李浪大声吼了一嗓子。

  “在!”

  “我在!”

  江超英匆忙跑了出来,手里还捏着一本书。

  李浪定睛一瞧,正是那本《房中术》。

  “江超英同志,这本书好看吗?”李浪笑着打趣道。

  “这,这……”

  “这本书,这本书……”

  江超英脸色火辣辣的,又羞又燥,支支吾吾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丢人啊,真丢人,这小黄书我就不该看,一看就上头了,还被李老师耻笑了!

  江超英后悔了,他刚才就不该听了张卫国鬼话,去他屋里看那什么“宝贝”。

  “江知青,书你拿回去看,不用跟我客气。”张卫国把手上的书,一把塞进江超英裤兜里。

  “卫国同志,这……”

  “这个,这个……”

  “行了,多大点事,不就是一本小黄书,都是男人,有需求,想看就看,没什么好丢脸的。”

  李浪给了江超英一“一副我懂都是过来人”的眼神。

  江超英这时候恨不得拿头撞墙,一头撞死算了。

  太他娘的丢人了!

  李浪带着江超英离开了张营长家。

  俩人沿着小道,往河沟走。

  到了河沟,李浪把窝头扳成两半,分别塞进了俩个柳条地笼里,再把漏斗塞好。

  旋即,把地笼子丢进了河沟里。

  “李老师,这要花一晚上时间,地笼子才能有鱼吧?”江超英好奇问道。

  “不用,很快的。”趁着月色,李浪看了一眼手表。

  “咱们等十分钟就行。”

  东三省这一带,“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不是老祖宗骗人的。

  十分钟后。

  水声哗哗,李浪提起了一个地笼。

  月光照射下,地笼子里至少有几十条小鱼乱蹦乱跳,鳞片散射着月辉,闪闪发亮。

  “怎么样,我没说错吧?”李浪笑道。

  “哇,这么多鱼啊……”江超英很兴奋。

  “最后一个我来,我来……”江超英忙跑到水沟,提起了第二个柳条地笼。

  又是一阵哗啦啦响,地笼子里,有好多小鱼在蹦跶,

  虽然不如李浪这笼,但也有十几条。

  十几条加上刚才的二三十条,够两盘菜了!

  李浪朝地笼子看了一眼,倒腾了一下,看到这笼子里,大多是白条马口,还有几条小鲫鱼。

  都是个头不大的小杂鱼。

  “这小杂鱼用猪油炸,最好吃了。”李浪解释道。

  “李老师,你这么一说,我肚子都在咕咕叫了。”江超英不好意思地捂着肚子。

  “哈哈,那就回去吃饭。”

  李浪看了一眼夜色,不算晚,也就七点多。

  忙活了一天,又是种地豆子,又是编柳条地笼,

  再加上下地笼捕鱼,他和江超英确实有些乏了,两人都饥肠辘辘的。

  趁着夜色,李浪于是带着江超英回了家。

  到家后,李浪把小鱼倒在了脸盆里。

  “呀,这么多小鱼!”二妹李甜小妹李雪,一看到这么多小鱼,顿时眼前一亮。

  “哥,这么多鱼,都是你钓的?”二妹李甜问。

  “那没有,哥今天没带鱼竿,拿地笼子捕的。”李浪晃了晃手上的柳条地笼。

  “这么多鱼,真是好多呀……”

  “哥,我能拿一条喂小不点吗?小不点今天晚上还没吃饭呢。”二妹眼巴巴望着脸盆里的小鱼,带着期待的眼神看向李浪。

  “当然可以了,咱们鱼多,多喂几条给小不点。”李浪点头,爽快地答应。

  小不点金雕,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多吃肉补充营养。

  金雕也是吃鱼的,李浪就挑了两个小白条,让二妹拿去喂金雕。

  “儿子,回来了,?咋回来这么晚……”李大海穿着围裙,从厨房里走出来。

  李浪没回家,他跟两个闺女就没开饭,等着李浪回家再吃饭。

  李大海一进堂屋,一低头,就看到了脸盆里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