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盲盒,我赶山打猎喂饱全家! 第246章

作者:李蒹葭

  这“三倍亩产灵植液”融入水,才起效,也就是说,只要是浇水的农作物,都能有这个效果。

  需要浇水的农作物,那可就多了:水稻,大豆,小麦,玉米,高粱,药材……

  “只要浇上滴了灵植液的水,一亩田产出来的粮食,就能翻三倍!”

  “那要是多种点粮食……”望着手上的绿瓶子,李浪越想越激动。

  不过,这一瓶子的灵植液还是太少了,就算每次滴一两滴,坚持到农作物成熟,最多也就两种。

  “可惜了,灵植液就一瓶,要是多来几瓶,今年就不缺粮食了……”

  一亩田六百斤地豆子,翻三倍,一千八百斤。

  就算是种水稻,一亩田四百斤,翻三倍,那也是一千二百斤。

  一千二百斤的水稻,够他们一家四口人吃了。

  水稻啊,那碾出来的,可是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

  是细粮!

  “决定了,两次机会,第一轮种地豆子,第二轮……就种水稻!”把玩着手上的灵植液瓶子,李浪下定了决心。

  每天的盲盒有限,一天只能兑换一个,李浪今天兑换了四级盲盒,剩下的就不能换了。

  想要兑换,得等明天盲盒重新刷新。

  想到这,原本还要再花八千点兑换两次四级盲盒的李浪,也就死了心。

  像“三倍亩产灵植液”这样的神器,可遇不可求,

  能开出来一瓶,就等于今年的好运气,都用完了!

  瞥了一眼正在忙活的江超英等人,趁着他们不注意,李浪拧开盖子,往带来的水桶,悄咪咪滴了两滴灵植液。

  绿色液体,一接触清澈的河水,立马就化开,和水融为一体,连带着水也染上了一层药草香。

  李浪低头一看,水的颜色,也微微泛绿,想了想,李浪弯腰抓住一把狗尾巴草,揉碎了,丢进了水桶里。

  “这样就看不出来了……”

  防止江超英老爹两人看出来水的不同,掩人耳目还是有必要的。

  这会儿,江超英已经刨好了地,坑也挖了,老爹正把发了芽的地豆子块搬了过去。

  李浪朝二人喊了一嗓子,

  “爹,小江,我也来。”

第329章 种完粮食要犒劳一下五脏庙,搞点河鲜下酒菜

  江超英刨坑,李大海下地豆子块,李浪浇水。

  三人分工合作,一亩地豆子花了几个小时,从正午干到天黑,就种好了。

  种地是个费力气活,也是个费时间活,想在夏天吃上新鲜的地豆子,可没那么容易。

  要不然怎么说,农民伯伯辛苦呢,一粒稻子一粒大米,这水稻开花结果,到煮熟上餐桌,这个过程,都是农民的心血。

  种水稻是这样,种地豆子也是这样。

  李浪家就一亩半的田,一亩种地豆子,半亩种红薯。

  不过现在天黑了,人干了一天的活也疲倦了,剩下半亩的红薯,只能等明天再来种了。

  李浪继续给地里浇加了三倍亩产灵植液的水,江超英和李大海种地累了,这会儿正坐在田埂上歇歇脚,看不到李浪这边的情况,自然也不会注意到这浇的水微微发绿,还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药草清香。

  浇完最后一个地豆子块后,桶里的水刚好也用完了。

  “齐活。”“咚”的一声,李浪把瓢放回了木桶。

  “爹,地豆子种的差不多了,天也黑了,咱们回去歇着吧。”李浪看了一眼天色,回头冲老爹李大海遥遥喊了一句。

  “好,那就回家做饭。”李大海点头道。

  “江知青,这次种地豆子多谢你帮忙,走走走,回俺家,俺给你做饭吃。”

  种地豆子,江超英这次出力气最大,地是他刨的,坑是他挖,土也是他埋的。

  管挖还管埋,出力最大!

  身为今天的功臣,李大海邀请他回家吃饭,整点肉菜再喝点酒,犒劳犒劳一下五脏庙,解解乏儿。

  “李叔,这个这个,这个就不用了。”江超英一脑门的汗水,犹豫了一下,忙摆手拒绝。

  现在是饥荒时期,虽然开春了,但种子刚种下,想要丰收粮食,还要等几个月。

  饥荒时期,家家都有难处,三天吃一次饭,那是常态。

  江超英是从金陵下乡插队双水村的知青同志,在村里呆了半年,他对这些情况一清二楚。

  每次看到有人饿死有小孩啃树皮吃野菜,而报纸上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还在开庆功宴,江超英就气不打一处来,愤世嫉俗。

  当真像书上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贫苦人家饿成皮包骨,面瘦肌黄,城里的有钱人家却是在纠结,今晚吃海鲜还是吃鸡鸭鱼羊。

  江超英虽然酷爱看书,但为人很有同理心,见不得那些凄苦难受的场面。

  他在双水公社挣工分换来的钱票,大多用来接济村里家境困难的老人了,还有小孩子。

  江超英每次去镇上,都会花钱和糖票,买上几斤糖果。

  不是很贵的糖果,便宜的水果糖古巴糖。

  买完糖带回来,都会给村里的小孩子们散发,这个大一点的三颗,那个小一点的五颗。

  不多一会,几斤的糖果都发完了。

  村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江超英,亲切地喊他“江老师”。

  正是因为知道村里的情况,江超英才不愿去李浪家吃饭,他才清楚双水村这个与世隔绝的渔猎小村子,在饥荒浪潮的冲击下,岌岌可危的难处了。

  “李叔,还是算了,我回知青办吃饭就好,黄主任会留我的饭。”

  知青办一日三餐简单,玉米面做的窝头就咸菜,偶尔主食会换成红薯和土豆。

  玉米面就是棒子面,这玩意儿咔嗓子,但好在顶饿,肚子不至于空空的,人饿着受不了。

  江超英的精神食粮是小说,吃喝无所谓,只要手上有本小说看就行。

  这时,李浪也走了过来。

  “儿子,江知青不愿意去咱们家吃饭,你帮着劝劝。”李大海给了李浪一个眼神,开口道。

  李浪挑着水桶,把水桶放下来,递给老爹,

  “爹,你扛着水桶回去,我跟小江随后就到。”

  李大海点了下头,扛着空水桶拿着锄头和菜篮子回家去了。

  “干嘛不去我家吃饭?今天你这么辛苦,咱俩坐下喝几杯。”李浪问道。

  江超英迟疑了一下,才回了一句,

  “李老师,我这是,这是怕你家粮食不,不够。”

  江超英不好意思,难为情地说道。

  李浪“噗呲”一声笑了。

  粮食不够?

  他摸着下巴,想着厨房里还剩下啥,这不想还好,一想一个纳闷。

  还真让这书呆子说对了,他家粮食确实不够了。

  自打上次过年,去了一次白山镇采购,大米和面粉这几个月都吃光了,

  就那么点细粮,一家四口人吃,能挺三个月,很可以了。

  “现在家里,吃的就昨天朱大娘拿回来的鸡蛋,还有那些土豆红薯了……”

  这些是朱大娘感谢李浪帮龙藏虎讨回公道的谢礼,分量大,但是四口人分摊,那就不是很多了。

  再加上个江超英,那更就不够了。

  “系统这几个月也没开出来点粮食,是时候再去一趟镇上采购了……”

  粮食吃完了不要紧,李浪有钱有票,可以去镇上的食品站,找周大富买。

  周大富和他交情好,还能给个优惠价格。

  不过公是公,私是私,李浪不想太占人周站长便宜,按原价买就行。

  “李老师,没事的,我回知青办吃也是可以的。”

  江超英看出来李浪的难处,忙笑着说道。

  这个书呆子不想让自己的写作老师为难。

  “想啥子呢?吃个饭有啥可为难的,”李浪白了江超英一眼。

  “走,咱们去弄点河鲜,当下酒菜。”李浪招呼了一声。

  “啊,河鲜?”江超英一愣,但很快被李浪勾着肩膀,走下了田埂。

  俩人走下田埂,沿着田间小路,往村东头走。

  “李老师,你这是要带我去哪儿?”

  搞河鲜应该去河里啊,咋往村里走呢?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江超英很纳闷。

  “小江你呆啊,搞河鲜也得手上有工具啊,没工具光靠手捞啊?”走在前头的李浪,白了江超英这个书呆子一眼,没好气说道。

  江超英“哦哦”了一声,憨厚地挠了挠脑袋。

  两人沿着小道往村东头走,不多一会,就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了下来。

  “张爷爷,你在家吗?”李浪站在门口,扯着嗓子朝院子里喊。

第330章 小黄书看不看?张卫国:江知青你也好这一口

  院子里很快有了回应,

  “谁啊?”

  “张爷爷,是我,小浪。”

  “哎哟,是小浪啊,卫国,快去给你小浪哥开门。”

  不多一会,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嘎吱”一声,门开了。

  开门的正是张卫国。

  “小浪哥,你怎么来了?”张卫国一脸热情的笑容。

  这时,他眼角的余光一瞥,瞥见了站在李浪右手边一个文文弱弱的年轻人。

  “小浪哥,这个同志是……”张卫国向江朝英投过目光,好奇问道。

  “知青办的江超英同志。”李浪随口介绍道。

  “啊呀,是知青办的同志啊,欢迎欢迎。”张卫国赶紧让开身子,把两人迎进院子。

  李浪一边进院子,一边打量着张卫国,

  “你小子最近在家干啥呢?也不见你去队里报道。”

  张卫国是火龙狩猎大队的正式成员,是李浪的下属。

  按理说,每隔五天,要去一次队部,也就是李浪家,报个到。

  说是报到,其实就是三个人开一次小会,决定下次的打猎计划。

  最近半个月,张卫国一次没有人李浪家,李浪也找不到他踪影。

  张卫国挠挠头,显得很为难,看上去又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咋了,谈对象了?”李浪打趣揶揄道。

  “小浪哥,你咋知道?”张卫国很是吃惊,十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