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盲盒,我赶山打猎喂饱全家! 第20章

作者:李蒹葭

  “李浪同志,现在村里正在闹饥荒,家家户户都没粮食吃,饿着只能吃野菜啃树皮。”

  “猞猁是山上的野兽,吃的是肉,你要养它,你喂它吃什么呢?”

  “肉啊。”李浪不假思索,随口答道。

  “哪来的肉?”张卫民又问。

  “这个就不劳你操心了,只要我一口吃的,绝对饿不死它。”李浪摇头。

  他养猞猁当兽宠,是为了后面方便捕猎。

  现在小猞猁还没调教好,这个计划,目前他还不能跟张卫民讲。

  “好吧,李浪同志,我今天专门来拜访你,你应该也知道我是为了什么吧?”张卫民话锋一转,开口说道。

  “现在收成不好,全国各地都在闹饥荒,我们厂子也受到了波及,最近这几个月,采购指标一直不达标,厂里领导着急得很,所以我今天来……”

  张卫民话还没说完,李浪就打开了那口麻布袋子。

  看到袋子里,满当当都是冻蘑,少说有个四五斤。

  张卫民眼睛都直了。

第29章 一斤盐巴

  李浪打开口袋,看到半个麻布袋子的冻蘑,张卫民这个采购员眼睛都直了。

  现在是冬天,长白山和黑瞎子山,大雪封山,那山上的积雪,比人大腿还深。

  雪一深,山货就少,能吃的食物少,这出来觅食的野兽,自然也就少。

  就拿山珍来说,冬天猎户都在屋里猫冬,能采到的山货种类,其实不多。

  这冬天才在腐木上生长的冻蘑(元蘑),算一个。

  其他的山珍,要不在树顶人采不到的位置,要不就是被厚厚积雪覆盖。

  进山一趟,这么大的雪,就算有十几年赶山的经验,能不能采到山货,还要看运气。

  “李浪同志,你这运气也太好了,居然采到了这么多新鲜的黄蘑。”

  冻蘑说法有好几种,每个人说法不一样,有叫冻蘑的,有叫黄蘑的,也有叫元蘑的。

  都是同一种类,是一种冬天才有的野生菌菇。

  张卫民抓住麻布袋子,掂了一下重量,

  “四斤半。”

  采购员就是采购员,轻轻一提麻布袋子,就知道几斤几两。

  “李浪同志,你运气真好,四斤半的黄蘑都让你采到了。”张卫民一脸羡慕道。

  四斤半,其实不多,但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新鲜啊!

  现在外面大雪封山,村里闹饥荒,野菜和树皮都被双水村人扒光了,李浪居然还能采到四斤半的黄蘑!

  怎能让人不吃惊?

  “四斤半的冻蘑?哎呦!”张大爷突然“哎呦”一声,显然也被这么多的冻蘑,给惊讶到了。

  前几天他跟何大妈一行人,踩着那么深的积雪,去黑瞎子山采山货,结果山里转了大半天,除了何大妈采到了半斤多的冻蘑,其他人篮子都是空的。

  李浪今天跑了一趟黑瞎子山,不光捡到了一头猞猁幼崽,还采到了四斤半新鲜的冻蘑!

  这运气……

  真没的说!

  就是他张大爷,见了也要眼红!

  “小浪啊,你这半口麻袋的冻蘑,在哪儿采到的?”张大爷欲言又止,开口问道。

  “黑瞎子山,就大石头那儿。”李浪被张大爷这副样子逗笑了,只好坦诚说道。

  “卫民,你跟李浪谈吧,叔还有事。”

  没等张卫民回话,张大爷就一溜烟地跑了。

  “我叔这是要去干啥呢?火急火燎的……”张卫民看傻眼了。

  李浪和老爹李大海对视一眼,会心一笑。

  “张大爷,你这次可躲着何大妈点啊,别让她瞧见了!”李浪提醒道。

  大石头枯树那一片的冻蘑,其实还有不少,不过个头挺小的,李浪只采了个头比较大的那些。

  张大爷这次去赶山,还能捡个漏,也算是还他一点“介绍费”了。

  “知道了,绝对不跟那老东西说!”张大爷临出院子,老远回了一句。

  李浪这才放心。

  真要让何大妈知道,就她那张臭嘴,不出半天工夫,李浪采到了四斤半的冻蘑,全双水村人都知道了。

  “你们聊,我去烧水,给卫民同志泡点茶喝,。”李大海也起身去厨房,烧水去了。

  “李浪同志,我听我叔说,你想换点盐巴?”

  张卫民低头看着那半个麻袋子的黄蘑,他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这些黄蘑真新鲜啊,剁碎切片,炖鸡时放一点,唔,小鸡炖蘑菇~真香!

  “嗯,你要是能搞到,我可以拿这些冻蘑跟你换。”李浪开门见山。

  这个年代交通不方便,去一趟镇上要走三十公里的路,买盐除了要钱,还要盐票。

  李浪家的盐票,已经用完了,下次要领,得等两个月过年前,按工分去双水公社领。

  要票要钱,还要专门去一趟镇长供销社,太麻烦,索性找张卫民以物换物。

  “可以。”张卫民点头,喜形于色。

  这一批冻蘑在他的采购名单上,新鲜的冻蘑,尤其是刚从山上采下来的,那叫一个鲜,厂里的领导都好这口。

  领导们盼着小鸡炖蘑菇呢,下令让采购部的同志们下乡去收购,今天张卫民运气好,倒是让他收到了四斤半。

  “我家里正好还有一斤的盐巴,我现在就去拿给你。”

  张卫民为人圆滑精明,做事倒是干脆利落,他怕李浪改变主意,赶紧跑出了院子,去自己家取盐巴去了。

  毕竟,来双水村下乡采购的采购员,可不止他们八一轧钢厂呢!

  县里还有好几个国营工厂,盯着这一块宝地!

  下乡采购的采购员,也不止他张未民,他还有好几个同事,都盯上了双水村!

  张卫民体格子有点胖,跑得气喘吁吁,不一会儿,他捧着一个陶罐子过来,里面装着白晶晶的盐巴。

  这个年代的盐巴,都是粗盐,没后世那么精细。

  “李浪同志,给你。”张未民把陶罐递了过去。

  李浪这会儿正拿炉灰给小猞猁止血,看了一眼张卫民手上的盐罐子,随口说道:

  “爹,出来拿一下盐巴。”

  “来了。”系着围裙的李大海连忙走出了厨房,他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小心翼翼接过盐罐子。

  “卫民,不好意思,麻烦你了。”

  “大海哥,不用客气。”张卫民笑呵呵道。

  目送李大海进了厨房,张卫民蹲下身子,观察李浪给小猞猁治疗伤口。

  李浪家没有止血的药物,只好取了点炉灰,撒在了小兽的伤口上。

  炉灰,就是草木灰,是有止血效果的。

  在小猞猁后腿撒上草木灰后,李浪又找了个布条,给它包上,打了个结。

  “行了,这点皮外伤,过几天就能养好了。”李浪宠溺地摸了摸小猞猁的脑袋。

  等它伤养好了,他就调教它,让它去捕猎。

  猞猁嗅觉灵敏,身手敏捷,能钻洞,还能爬树!

  最重要的是,它能听懂李浪的话!

  “喵呜~”小猞猁饿着趴在地上,耳朵耷拉着,整头兽看起来都无力虚弱。

  李浪被它这个样子逗笑了,起身去了厨房,拿出来昨天吃剩的半只野兔子,丢给了小猞猁。

  小兽看到食物,立马来了精神,张嘴咬住,哼呲哼呲吃着。

  不一会儿,半块野兔子就造完了,它抬起头看着李浪,又开始“喵呜”“喵呜”叫着。

  “不是,还没吃饱?”

  李浪忍不住吐槽,“咋这么能吃?”

  这谁,谁特么养得起啊!

第30章 这李浪同志有点狂啊!

  “李浪同志,你这……”

  看到李浪把一半的野兔子喂给猞猁幼崽,张卫民心里那叫一个心疼啊,。

  那半个兔子肉,少说也得大半斤肉!

  大半斤的肉啊,就这么喂幼崽子?

  这也太奢侈了!

  “怎么了?”李浪面露疑惑,转头看着张卫民。

  “没,没什么。”张卫民尴尬一笑,笑呵呵摇头。

  他算是看出来了,李浪这是铁了心要养这头猞猁。

  双水村的猎户,家家户户都养了猎犬,但像李浪这样喂肉的,他还是头一次见。

  人都饿着吃野菜啃树皮了,哪会舍得把肉给养的猎犬吃?

  饿着受不了,家里没吃的,猎户逼急了,猎犬都是一盘菜!

  李浪看穿了他的心思,淡淡道:

  “它是我打猎帮手,我今天能打到这么多猎物,有它一份工。”

  “猞猁可不是什么家犬!”

  “十万大山,白雪茫茫,进了这大山,猞猁就是生死合作伙伴!”

  “别说半只兔子了,就是一头兔子两头兔子,它想吃多少我就喂多少!”

  “……”

  听着李浪这句话,张卫民暗暗吃惊,李浪能有这种觉悟,他假以时日肯定是个优秀的猎人!

  “李浪同志,除了这黄蘑之外,你要是还有山货,我都可以收购,钱和粮票,价钱你尽管提。”张卫民于是开口说道。

  张卫民这趟回村探亲,与其说是放假,不如说是碰碰运气,看哪个公社打到了猎物,谁家采到了山货。

  他每个月都是有采购指标的,月底要完成,不然要扣工资!

  李浪没说话,把那一麻袋子的黄蘑倒了出来,他挑了几个个头最大的成色比较好的黄蘑,留了下来。

  又把剩下的黄蘑,堆在一起。

  “你自己找个麻袋装吧,这一堆差不多有三斤,至少能抵你半斤盐巴。”李浪沉声道。

  对于市场物价行情,李浪还是知道一点的,三斤重的冻蘑,至少能换半斤的盐巴。

  盐巴属于调味品,比较紧俏,除了钱还要盐票,这就决定了它的市场价值。

  冻蘑虽说是长白山冬天才有的野生菌菇,但山上到处可见,也不是猴头菇灵芝那种珍品山货,六斤冻蘑才能换一斤盐巴。

  “嗯,可以。”张卫民点头。

  虽说他是下乡的采购员,为人老油条,平日里和村民收购山货和猎物,是要拉扯一波的,压压价,方便从中捞一点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