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541章

作者:志鸟村

  吴军等人笑呵呵的点点头,都带着老刑警特有的和煦脸。

  在场的学生们在老刑警的气质下,积极回应:“欢迎欢迎。”

  王伟清赞道:“江法医的师兄弟们可是难得的即战力了,教授他们听说了,一定会很高兴的。哦,对了,我老师在这边订了包厢,咱们先去一起吃个饭……”

  江远等人也没有推辞,一群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直奔旁边的酒家。

  王伟清紧急发短信给老师,告知抵达的人数,然后在群里@小师弟,让大包厢里赶紧再加一张桌子。

  王伟清的导师陶雅洁是山南省的考古一姐,她今年刚到50岁,打扮精致,一身小香风的装束,称得上是典雅高贵。

  一番交际,小酌几杯,互相了解了对方的性格之后,陶雅洁拿出几张照片,接着笑笑道:“我这边带了几张墉王大墓里拍摄的尸骸的照片,适合吃饭看吗?”

  “我可以。”江远笑笑,推开面前的碗碟。

  陶雅洁于是将照片递给江远。

  照片有多张,除了全身照之外,还有一些颅骨、胸骨、盆骨和腿骨的特写。只有几张照片是出土照,剩下的都是清洁后的尸骨,放置于解剖床上的照片,大部分的骨头旁边都带着标尺。

  这就是非常学院派的做法,理论上,其他学者通过这些照片,也可以了解到尸骨的大部分情况。

  江远一张张看过去,再缓缓的摆在自己面前,最后数了数,总共有17张之多。

  江远夹了一块大肘子吃了,再提杯跟陶雅洁喝了杯酒,道:“陶教授,你这边是希望我做哪部分的工作?”

  陶雅洁正色道:“江远,我们这次发现的墉王大墓,很有可能是山南省最近十年以来,最大的考古项目了。尤其是墓穴内有多具骸骨,还有疑似殉葬者……我想,这对于人类学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能接手一部分的骸骨的鉴定工作,这可能会花费你几个月的时间,不过,我们应该能出一篇很不错的论文……”

  “骸骨都已经发掘出来了吗?”江远问。

  “基本上都已经发掘出来了,量比较大,我们统计应该有23具尸体。”

  江远笑了一下:“那应该用不了几个月……”

  “嗯?”陶雅洁有点没听明白。

  江远摆摆手:“可以,那我加入。”

  江远现在是LV3的法医人类学,这本身已经是省级专家的水平了,而且不是山南省这样的考古弱省的专家级别,如果需要的话,江远随时还可以给法医人类学技能+1。考虑到法医人类学的学习和练习的难度极高,LV4的法医人类学应该已是国内顶级专家的水平了。

  而就江远对人类学的了解,结合面前的这些照片,江远不觉得墉王大墓的相关工作需要几个月这么久——如果需要,反而意味着有较大的发现了!

  陶雅洁见江远这么爽快,颇为高兴。

  她也是经常跟省内外的专家合作的,这次则是因为墉王大墓难得一见,她希望能最大程度上的主持该项目,所以倾向于寻找一些年轻学者,或者江远这样的圈外人。

  当然,又年轻又是圈外人的江远就最合适了。

  至于技术层面……

  陶雅洁直接问道:“江法医,如果要你判断这些尸骨的死亡年龄的话,你大概要多久?”

  江远沉吟几秒,道:“20。”

  “20天吗?”

  “19,17,35,21……”江远说着示意牧志洋记录,再对陶雅洁道:“我说的就是尸骨死亡时的年龄,从左往右……”

第908章 核对

  陶雅洁凝神看着桌面上的照片,冷静了三四五六十秒。

  就在同桌人以为她要质疑的时候,陶雅洁掏出手机,笑笑道:“不好意思,我核对一下里面的几具尸骸。因为早期发现的尸骸,已经做了部分的人类学的鉴定……”

  她一边说,一边翻相册里的照片。

  一名服务员过来给大家换骨碟,从门口的位置绕过来,先到陶雅洁身边,正好看到陶雅洁的手机里,明晃晃的一张张的尸骸的照片,照片里的骨头有黑有灰有白,有狰狞的颅骨特写,有横七竖八的腿骨交叠,有银亮的不锈钢上的胸骨无声躺平。

  小姑娘揉揉眼睛,再抬头,就见江远的面前也是铺满了骸骨的照片,只是显的更洁净,更统一,更渗人……

  小姑娘不由张张嘴,眼睛瞪的溜圆。

  旁边的唐佳担心她尖叫起来,赶忙起身道:“你不要害怕,我们不是坏人……”

  “我知道。你们是医学系的吧……吃饭还看这种东西,对身体不太好吧……”小姑娘已经调整好了心情,继续工作了起来。

  “我们是考古系的。”会长王伟清向服务员笑笑。

  小姑娘“哦”的一声:“那还好。来我们这里吃饭的医学系的师生,也经常带这种恐怖的照片。”

  “所以最后还是医学系的最可怕是吧。”同为研究生的张娇转着手里的指骨钥匙扣。指骨是从实验室里偷拿出来的,违反规矩和纪律,但她就是这么做了,就像是一个经常违反规矩,不遵守纪律,藐视单位守则,不负责任,肆意妄为,只照顾自己情绪的普通人那样。

  服务员小姑娘一边换骨碟,一边思考了一下,道:“最可怕的还是生物系吧,尤其是新生,经常会带青蛙、兔子之类的过来,有的还是剥了皮的,让店里加工。”

  张娇眉头一皱,指骨钥匙扣也停了转。这都输了?

  不等她再说什么,陶雅洁放下了手机,用惊讶的语气,道:“前面几具骸骨的年龄判断,跟江法医你判断的基本一致呢,时间相差不到一年。”

  比起罪案现场的尸骸,考古现场的骸骨的年龄判断,难度只高不低,毕竟停放的时间更久了,而且,墓穴内的环境和外界的环境又不一样,长年累月的时间积累下来,经常容易积累出非常离谱的先天条件。

  所以,陶雅洁惊讶之余,语气里还有一点点对江远的赞叹。

  江远则是自然而然的道:“几号尸骸的年龄判断有差距?”

  单论法医人类学,他现在没开临时+1的技能,那就是纯粹的LV3,属于山南省考古学界的顶流,但在全国范围内可能还排不上号。但尸骸的年龄判断跟死亡时间这个技能又密切相关,江远的死亡时间判断可是LV6,这个就不仅仅是国内顶流的问题了,国际上也是顶流。

  江远也想据此判断一下,国内考古学界的实力,毕竟,他过去几年基本都是在警界工作。

  陶雅洁不觉一笑,以为江远是不服气,不禁道:“已经很准确了,您才看了几分钟……不对,就一分钟都不到的时间,就把尸骸的年龄判断出来了……”

  她说话间,见江远的表情不以为然,于是明智的停下来,道:“看我这边的记录的话,左边第三个,第四个,我们专家组的判断都比您判断的小一岁,34岁和20岁。”

  江远“哦”的一声,俯身再看了一下子第三号和第四号的照片,依旧很快的道:“第四个应该就是年头年尾的区别。第三个的话,你们判断的有误差,你们用骨盆做的年龄鉴定吧。”

  “对。”陶雅洁点头。

  有骨盆用骨盆,这是人类学最好鉴定的一块骨头,不管是死者的年龄、性别,身高,是否有过生育等等,都可以较为轻松的看出来。最起码,骨盆是最容易看出这些信息的骨头了。

  江远只道:“这具尸体的骨盆确实有一定的迷惑性,但这个尸体是齐全的。所以,参考肋软骨、胸骨的条件,35岁更准确。”

  陶雅洁也是懂一点人类学的,只是懂的不多,这会听江远讲,就只是点头,毕竟,辨认死者的年龄是很重要的,但究竟是35岁还是34岁,其实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一点上,考古学的严谨度是不如刑侦的。

  不过,简单的一波交流,也让陶雅洁对江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陶雅洁提杯喝了点酒,再道:“等会咱们回学校,我介绍专家组的专家们给您认识,你们一定很有话题可以聊的。”

  “好的。”江远简简单单的回了一句。

  几个人心里存着事,随便吃饱了饭,就返回了学校。

  山南大学的校区规模很大,但考古系是社科学院下的小系,总共也没有几名教授。陶雅洁带着一群人进教学楼,只打了几个招呼的时间,就有许多的学生和老师闻讯而来。

  墉王大墓是考古系近期最大的新闻了,而江远也很是上了几个新闻,两项叠加,就让考古系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了。

  “这位是孙教授。”

  “李教授。”

  “张教授。”

  陶雅洁分别介绍了办公室里的几个人,再道:“咱们专家团的人,目前就是几位了,江法医给咱们讲两句?”

  “直接开始工作吧。”江远是很习惯在外单位工作的,就在几名教授的注视下,起身随意的走了几步,挑了一个喜欢的位置,再道:“我个人比较擅长死亡时间的判定,不如我先来做这一块?”

  “太好了,我本来也想说……”陶雅洁说着就将今天吃饭时的事情讲给了几个人听,再笑道:“江法医如果能保持之前的速度,咱们的工作进度可大大加快了。”

  江远点点头,就对王传星道:“摆起来吧。”

  王传星一言不发的按照命案的工作流程操作起来,一个电话打出去,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早有准备的警员,就从楼前的车里,抱来了八个笔记本。

  王传星等人就地展开了笔记本,并连上办公室里的打印机,咔咔的开始出照片。

  几名学生也被王传星给指挥了起来,如考古学会的会长王伟清,就因为站的太近被点了名,然后就开始了照顾照片的生涯。

  至于几名教授,已经是看傻了眼。

  他们手底下倒是有研究生、博士生或者临时抓差来的本科生可用,但大学生的纪律性和警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执行力也是如此。

  所以,江远的手下看着就雷厉风行,分分钟弄好了电脑,又在课题组某成员的指导下,将尸骸的照片分了类。

  江远稍微等了一下,到第一批尸骸分类出来了之后,就坐在电脑前,找了纸笔,现场测量标注和给出结论。

  跟在餐桌上差不多,江远差不多十几秒,至多几十秒的样子,就能给出一个结果来。

  在场的专家,人都看傻掉了。

  年龄判断这么好做的吗?不可能的!

  几个人不约而同的凑上前去,准备好好看看江远的判断流程,再跟他掰扯掰扯。

第909章 就很合理

  王传星将江远有死亡年龄判断的纸张复印了一份,再交给几名专家阅读。

  孙李张三位教授在纸面上画了画,就将一页纸分成了三份,然后各自摆开阵势,核查起来。

  看别人的成果并给予评价,这种事情,他们就太熟悉,太习惯了。

  尽管如此,三个人还是非常谨慎小心的。

  判断尸体死亡时的年龄,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并有价值的学术问题。而且,尸体死亡年龄的判断,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是息息相关的。

  换言之,出错也是很正常的,出现误差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而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出错,大家自然是要各出手段,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案。比较典型的方式,比如采用更贴合的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不是什么武功秘籍,更多的是一种统计的结果,且基本都是公开的——但它又有点像是武功秘籍,有的学者研究或者统计出了好用的回归方程,他也是可以不公开的,就自己用也是可以的。尤其是在横向的商用项目越来越多的今天,即使学者们想要公开新研究出来的回归方程,商业公司也可能不乐意。

  另一方面,回归方程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方程本身,还包括它的前置条件,也就是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什么回归方程。

  这一点,也是非常像是武功秘籍的。同样一个回归方程,它可能是非常适合白人的,甚至更具体一点,它可能是更适合高加索人种,这时候,你将它拿过来用在黄种人身上,好用不好用,要不要调整一下,是否要加一个系数,系数加在哪里,那就是很考究,又很武功秘籍的部分了。

  更进一步的说,一个很适合根据黄种人的鼻骨来判断死亡年龄的回归方程,它其实也不一定准确的适合于所有黄种人,毕竟,黄种人包括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古西伯利亚诸语言)、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印第安诸语言、波利尼西亚语族。而单单就中国人的面部特征,又有七大分类,包括环渤海类型、华北类型、西北类型、中原类型、苗瑶类型、百越类型、北亚类型。(注)

  另外,尸体所在地区的温度和湿度,海拔高度,地上还是地下,当地的昆虫或微生物的分类,都会影响到统计结果。

  所以,粗略的判断一下是很容易的,各类通用的回归方程随便用,但要想准确起来,搞的细致一点,这里面的难度就非常大了。

  最起码,你得先分辨骸骨的各项属性,再寻找合适的回归方程,如果没有合适的,可能还得自己研究开发一套,至于最后的使用和计算,那是最不值钱的部分。

  对孙李张三名教授来说,掌握和熟练的使用那些通用的回归方程,根本不是问题。对尸体的种族、环境做判断,也都属于是基操。

  但你要细化再细化,总归是要遇到瓶颈的。

  三个人先是寻着比较自信的几个骸骨做了核对,算着算着,就开始犹豫起来。

  每具骸骨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熟悉好做的核对完了,剩下的就得……查书了。

  孙教授先放开了,说了句“我查查”,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拿了过来。

  李教授和张教授一看,也都不矜持了,全都取了电脑和PAD,或者就发信息给实验室里的学生,让他们将需要的回归方程发过来。

  人类学用的回归方程,都是一排六七个,甚至十几个方程组成的方程集,常用的可能会记一下,不是很常用的,基本都是要靠查的。尤其是做教授的,日常反而很少自己计算,就算记得一些,也不敢直接默下来用,万一搞错了,才是真的难堪。

  不过,搞学术的其实也不在意能不能背下方程这种小事,几个人还是集中全力,以核对死亡年龄为主。

  墉王大墓里的骸骨不少,但情况很复杂。最重要的墉王的尸体是在棺木中的,陪葬的王妃是后葬的,墓穴内的条件已经不一样了,剩下的骸骨,有棺木和没棺木的,又有不同。除此以外,这座大墓实际上是有被盗掘过的,只是盗掘的不够深,只是将一些骸骨提前暴露了出来。

  而对人类学家来说,这一系列的变化,就像是一道题,不断变难得过程似的。

  即使只是核对,因为江远给出的年龄区间极小,也让几个人算的头痛脑热。

  咔咔咔咔。

  打印机不停的响着。

  “李教授。”王传星又将一张打印纸送到了最近的教授面前,道:“这是江队刚完成的死亡年龄的判断。”

  “啊,又……又做了10个?”李教授一眼看过去,就觉得不可思议。

  但要说江远是胡乱做的,他低头看看自己验过的几具尸骸,显然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你们这边怎么样?”李教授低声跟另外两人交流。

  “我这边核对都没有问题,最多一两年内的差别,大家取的数不一样。”张教授道。

  孙教授则是掏出了手机,道:“我问问学生们啊……恩,核对的都没问题。”

  李教授挑挑眉毛,再将刚刚得到的10个数字,分给三人,自己随便找了一个尸体的编号与尸体的年龄,查看着照片和现场取的数据,再次核查起来。

  结果自然是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