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353章

作者:志鸟村

  “柴局的眼光还挺准的。”江远觉得,他应该是有历练的。

  黄强民端茶喝了一口,道:“你要问我说怎么办,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找上级反应……也很困难,这不是伍军豪一个人的事,一中队都面临类似的困难。而且,总是这么搞,也不是个办法……为今之计……我考虑,能不能给伍军豪他们来个案子?”

  “以伍队的名义吗?”江远知道黄强民为什么说的这么委婉了,不禁一笑,道:“这没问题啊,咱们给外地也做案子的,给伍队做一个有什么关系,做个什么案子?”

  “案子得有点影响力,得是上级领导能够关注到的案件。另外,案子还不能太小,得够一中队全员出动的规模,我再做做工作,争取把今年混出去。”黄强民扁扁嘴,他是有斗争准备的,就是没想到柴局找的切入点是一中队。

  一中队也确实是黄强民的爱将,他在刑警队的时候,一中队都是骨干攻坚的队伍,也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无论如何,黄强民都得照顾他们的感受。

  江远一口答应下来,道:“我先看看案子,尽量找一个把握比较大的。”

  “恩,这一点也很重要。”黄强民又放心又不放心。

  说放心,他跟着江远一路走来,见证了太多的奇迹了,可要说不放心,做了这么多年的警察,黄强民知道,有些案子破不了,真的就是机缘巧合,还有的就是过于复杂。

  典型的比如肯尼迪遇刺案,资料多的能堆下一个实验室了,结论是什么?结论多的是,但想得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就是从结构上,就很难有结论的案子。

  中国也有类似的,宋教仁遇刺案有的是证据,凶手也抓住了,但主谋是谁,随着凶手被灭口,就再无从得知了。

  这并不是就政治人物的遇刺案很复杂,只是因为政治人物的遇刺案的侦办过程和证据更公开透明,更能说明案件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任何案子,无论大小,想要做的完美,让人挑不出毛病来,是并不容易的。所谓铁案,要么是一种很高级的褒奖,要么是由此衍生的形容词罢了。

  江远送走黄强民,打开电脑,翻找起了案子。

  按照黄强民的意思,应该是找一个有影响力的案子用来对冲柴局的攻势,其中,案件的难易程度也是考量之一。

  不过,江远又有多一点的想法。

  毕竟,黄强民理解的江远,可能还是几个月前的江远,或者说,他能理解的牛逼技能,到LV4,最多LV5就到顶了,可现如今,江远不仅掌握着LV6的技能好几个,他还能临时提高这些技能等级。

  换言之,江远的技能水平,其实已经是突破天花板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做任何案件,理论上都可借由技术突破,来突破案件本身的限制。

  江远甚至还有刚得的一等功,可以现选一个LV6的技能。

  江远因此,可以非常的挑案子了。

第561章 外围

  第二天一早,江远继续来上班,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去了黄强民的办公室报告。

  到了地方,就见伍军豪已是坐在了里面。

  “好巧。”江远笑着打了声招呼。

  “专门过来等你的。”伍军豪抹了一把光头,并不掩饰的道:“最近几天,真的是有点焦头烂额了。安抚人这种事,我本来就不会做,又不能不做。”

  伍军豪一看就是钢铁直男的模样,他的一中队的队员,也全被他调教成了这种状态。以前黄强民做大队长的时候,伍军豪只需要抓好训练,听命令行动就是了,所以,哪怕是麻杆样的新人,入队两年,也能被伍军豪练的腰圆头秃。

  那时候,大家有点不顺心的事,跑到健身房去哐哐一通练,自然就念头通达了。

  所以,当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需要一个软一点的接点的时候,得到的只能是伍军豪“虚情假意”的安慰。

  江远想到伍军豪安慰人的场景,不由笑了一下,接着收敛了笑容,郑重其事的道:“我考虑先做京阳线的三尸案。”

  黄强民和伍军豪齐齐看向江远,然后互相看看。

  黄强民咳咳两声,道:“我的意思是找个有影响力的案子就行了,像是咱们之前去鲁阳做的那种案子……”

  “省内有影响力的案子,估计影响不到柴局的决定,他最多缓一缓。”江远道:“不如做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案子。反正都是积案,谈不上哪个就更难。”

  “京阳线的三尸案可是部委挂牌过的案子,是有高手参与过的。”黄强民非常信任江远,但现在涉及到了老部下,他更希望追求的是高成功率。

  当然,黄强民也只是提醒一句,对于案件的选择,他很久以前就不干涉江远了。

  江远再次确认道:“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空间的。”

  黄强民于是再看向伍军豪。

  “江队说啥我做啥。”伍军豪不是那种喜欢标新立异的,现在有江远做了主,他更没有意见了。

  “那行吧。”黄强民于是也点头,问江远:“你现在还需要啥?”

  “先阅卷吧。”江远从后台能看到的资料太有限了,想要借此破案基本不太可能了。

  黄强民想想,道:“就找崔小虎好了,他本来就想喊你做案子,你要说做京阳线的三尸案,他肯定支持你。”

  京阳线指的是从京城到长阳市的铁路线,在此处发生的连续三起卧轨案,立即激起了多方的注意,因为三起案件的地点和管辖权的变化,好几个单位都参与其中,也都没有突破,这就使得案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其后二十年,各省市和部委,都有将此案列入到清扫案件的序列中,山南省厅亦有参与,随着其他清扫案件的侦破,“京阳线三尸案”的影响力有明显的增长。

  当然,难度也放的很明显了。

  崔小虎听说江远对三尸案有兴趣,当日就坐着飞机过来了。

  双方约在了青白市见面,崔小虎拉着李浩辰,江远带着好几车人。

  “不知道的以为你直接要抓人了。”崔小虎见面吓了一跳,这么多人,开支可是不小。

  江远笑了一下,问:“商量好了吗?能看卷宗了吗?”

  青白市也是山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但跟江远等人很少打交道,以前都是路过为主,偶尔到青白市来抓抓人。

  当然,江远如今在省内称得上大名鼎鼎,青白市方面也是非常欢迎的。但就某些公务来说,还是崔小虎的身份更好用。

  崔小虎自信的点点头,再合并一个车队,直抵青白市刑警支队。

  众人该社交的社交,该休息的休息,江远直奔档案室,一页页的开始读卷宗。

  所谓京阳线三尸案,并不是一次性的三具尸体,而是三具尸体,分三次出现,且在不同地点。

  第一具尸体出现的时候,已经是22年前了,凶手的手法粗糙,受害者的腿脚处有明显被束缚的痕迹,但并没有引起警方太大的关注。那个年代,命案必破的口号还没有喊起来。

  很快,第二具尸体出现,并有了极大的改变,现场的血迹很少。这引起了现场勘察人员极大的警惕。

  没杀过人的话,一般不太能够体会到活人与死人的出血量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人疑惑,分尸现场难道不会有很多的血迹?

  实际上,杀人现场可能会有很多的血迹,但分尸现场往往并不会。

  京阳线三尸案也可以做为一个证明,当一辆火车将尸体撞的四分五裂的时候,铁轨上的血液竟然很少。

  最引起警方注意的则是第三名受害者。

  第三名受害者出现在四个月后的晚上,一辆夜班火车直直的撞上了它,现场血肉横飞。

  说明受害者是活着的,而这一次,法医是特意做了检查,才发现凶手用了乙醚。

  三起案件涉及到三个地方,又涉及到两个不同的铁路局,再加上凶手明显的犯罪升级的举措,使得警方对此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当时,外省正有连杀64人的连环杀手肆虐,山南省厅和部委绝不想重蹈覆辙,让再一个连环杀手出现,因此,当三起案件被并案的时候,轰动一时。

  而它未能侦破,也同样产生了轰动一时的效果。

  因为当时,别的省也都陆陆续续的有类似的案件出现,各级部门也都是下狠劲的去侦办了,破案了。唯独京阳线三尸案,就见轰轰烈烈,再见轰轰烈烈,唯独没个结果。

  两次轰轰烈烈,自然让京阳线三尸案显的很不一般,其后,此案又被重启过一次,没有结果,只是添了一层光环。

  “证物都在吗?可以看吗?”江远问证物室的民警。

  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江远就入内查看。

  证物室的民警在旁帮忙,并有些好奇的观察着江远的动作。

  这种又老又难的案子,就算挑战成功的难度很低,它本身的吸引力也是非常足的。

  江远一看就是半个下午。

  出了证物室,黄强民和伍军豪等人都等的麻了。

  “怎么样?”伍军豪见江远出来了,立即起身问。

  江远笑着摇摇头:“没什么线索。”

  “那……”伍军豪迟疑了起来。

  江远笑笑:“来之前应该已经想得到的,这么有名的案子,难是一定的。”

  “恩……”伍军豪知道自己着急了,无奈摇摇头。

  黄强民看着江远,却是暗暗点头,就这么短的时间,江远已经是日渐有大将之风了。

  “走吧,去吃点东西。”江远说着拉上伍军豪出门。

  伍军豪显然有点兴致不高,叹一口气,跟着江远,到快出门的时候,道:“实在不行的话,也就别忙活了,咱也不是没吃过苦的,熬一熬,总能熬过去,再不行,我就调走好了。”

  “柴局要是不放人呢。”黄强民嗤之以鼻,挨整的又不是伍军豪一个,得罪了一把手还想调走,那就有点痴人说梦了。

  不等伍军豪再说什么,江远咳咳两声,道:“没到这个程度,案子的证物我看了,证物很多的,咱们慢慢磨就是了。”

  “怎么慢慢磨?”

  “日拱一卒就好了。”江远脑子里想的是那么多的技术,先每天提一级提一级的找证据,总能找到更多的证据的。

  这么思忖着,江远接着举例道:“我看他们就找了不少的周边证据,这几天可以先找目击证人,找不到目击证人的话,就找出现过附近的人,办法多的是,别着急。”

第562章

  青白市的城市面积不小,总计五个区分布的很广,京阳线三尸案中最重要的第三起案件,就发生在青白市。

  青白市和省厅因此大动干戈。因为按照专家的研判,凶手一定是对铁路线路和铁路时刻表很熟悉的,同时,还应该对当地的情况熟悉。最后一点,让专家们对青白市抱着极大的期待。

  毕竟,20年前的青白市的人口并不多,且以国企厂矿单位为主,人员流动的少,找到凶手的概率就大。

  然而,结果并不遂人愿,这一搁置,就是十几年。中间虽然有启动过,但没有结果,依旧还是搁置。

  当年的办案民警,得有一半已然退休。

  留下来的职位最高的是青白市刑警支队网安大队的大队长张世忠。他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说起京阳线三尸案,依旧头头是道,显然记忆颇深。

  几个人干脆寻了间饭店,几个人一边吃,一边聊。

  饭店是家鲜鱼店,主打河鲜,也不追求特别的做法,就是一锅鲜鱼,都是半斤上下的,且用高汤炖了,真正的鲜上加鲜。

  鱼炖的极烂,夹起来要很小心,放到碗里就肉刺分离了。

  当然,最美味的还是汤,鲜的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喝。

  汤里的豆腐甚至比鱼还要好吃,但如果连吃几口豆腐,再吃一口鱼,又会觉得鱼很好吃。若是再配一碗汤的话,简直人间美味。

  江远一碗汤一口肉,喝的浑身出汗了,才问张世忠道:“我看你们在周边取了不少的足迹,当初没有找到合适的线索吗?”

  张世忠放下勺子,擦了下嘴,摇摇头,道:“足迹收集归收集,最后能查到人的还是少数,而且,采到的足迹,距离犯罪现场都很远,也联系不到什么嫌疑人。”

  犯罪现场在火车道上,铁轨两边都是碎石,基本不太可能留下脚印。

  江远也没指望这个,喝了两口汤,继续道:“目击者呢?通过足迹或许可以找到目击证人?”

  张世忠奇怪的看江远一眼,道:“单从足迹上,也不能确定时间吧,留下足迹的人,可能是几个小时前路过,也有可能是好几十天前路过的,很难找到目击证人吧。”

  “你说的这个,其实足迹的新鲜程度,几十天前是不太可能的,事发前两天是下了雨的,所有人都因此受了影响,具体分析足迹来看,事发当日和前一天的足迹,加到一起,至少也有小十份了。”

  “这我就不知道了。”张世忠无奈的摇头:“足迹的话,当初其实也是找了专家来看的,但我们都是先找到人,再比足迹。”

  “恩,现在的技术是比以前要好了。”江远点点头。毋庸讳言,技术一直都是在往前走的,虽然此前几十年里,国内的足迹鉴定涌现了许多技术高手,53岁的放羊老头还凭着一手“足迹追踪”的技术,成为了国内顶尖的刑侦专家,号作“神眼”。

  但后人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研究的,半个世纪的发展下来,总体鉴定水平还是提升了不少的,也总结出了前人所不具备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而这一系列的技巧,最近二十多年,正是爆发期。

  三尸案出现的时候,足迹鉴定已经比较普遍了,判断一下年龄、性别、身高什么的,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但就使用上来说,通过足迹找人并不是主流。主要还是找到人了,通过足迹来验证,而且更依赖鞋印而非脚印。

  这其实也跟时代有关,00年前后的人,家里是不会摆一柜子的鞋的。正常人有一两双鞋穿着就行了,不到换季的时候,日常是不怎么换鞋的。另一方面,鞋不到穿烂了,也是不会轻易丢弃的,修鞋匠在街角巷头普遍存在,从鞋底到鞋帮到鞋面全都可以修理。

  所以,哪怕嫌疑人将鞋给丢弃了,从拾破烂的到收废品的到倒垃圾的到捡垃圾的,总有一个人会将这双鞋给收起来的。

  这就有了通过鞋印来比对嫌疑人的基础。

  现如今,这种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普通人动不动就换鞋穿,还有把二手鞋卖出去的,丢到垃圾桶里的鞋,也不见得会被人捡去了……

  而从鞋印鉴定到足迹鉴定,又是一层的难度,也是需要后来人不断的总结经验的。学术一点的说法,回归公式至少得写起来。

  事实上,最近二十年,各种科技成果是爆炸式的,固然有水字数骗经费的破文章,也有些人实实在在的做出了成果的。单单足迹鉴定领域,科技进步奖也是发了不老少的。

  当然,免不了还有人不信任科技进步奖的,在这方面,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不一定会辩经,但刑侦领域的技术员们想要证明自己就很简单了,不相信的兄弟,找个重要点特别点的地方撒泡尿,顺便留个尿脚印,回头看几天能抓住自己就得了。

  张世忠对足迹鉴定什么的,都只有约略的概念,既不知道极限在哪里,也不知道专家的水平的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