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志鸟村
江远回到办公室,就见刑科队所在的四楼已是空空如也,只有痕检办公室的门开着,有人在里面忙忙碌碌的敲键盘。
“报告写细致一点,这个案子搞不好要死刑的,死刑核检的要求很严的。”吴军提醒了江远一句,又道:“我们当年做一个案子,有件证物是只塑料油桶,案子办完都两年了,结果突然接到电话,问我们,为什么照片里的油桶是白色的,实际证物是黄色的。”
江远一边开机一边听,不由好奇道:“为什么?”
“为什么?因为实际证物放的久了,塑料老化了呗。还得重新做补充材料。”吴军停顿了一下,接着道:“说这个,就是想给你讲,死刑的核验比其他案件严格的多,好多双眼睛盯着呢,标准放高一点没坏处。”
“明白了。”江远从善如流,稍停,又问:“那我和十七叔的关系……要不要规避?”
“近亲属才需要。”吴军说的近亲属,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有不同的范围,其中行政法的范畴最广,刑法的最窄,仅为夫妻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
江远安心下来,认真做事。
很快,他的面前,就认真排列出了一列列的照片。
十七叔的肠子,十七叔的心脏,十七叔的脑切片,十七叔的胃容物……江远认真挑选,注释清楚。
对警察们来说,办案的繁复程度,往往远胜于破案。就像是眼前的命案,哪怕案情简单清晰,嫌疑人认罪,到了办案阶段,依旧有数不胜数的文书工作要进行。
快到下班时间,才有喧闹声从院子里传来。
江远看向窗外,就见刑警队的三辆车全都停了进来,二中队的刘队长更是身着警械,如临大敌的站到了中间的警车前。
十七婶身材瘦削,目光呆滞的戴着手铐,从后座挪了下来。
老实讲,江远对十七婶没什么好与不好的记忆。考公之前,他在外地读了五年的医科大,高考之前,他又在寄宿学校读了三年的高中,对十七婶的印象,远不及对十七叔的大肚皮的印象……
“嫌疑人指认了凶器,是一把厨师刀,被丢到了小区外面的垃圾桶里。”吴军也站起来看下面,顺便给江远更新了案情。
江远吁了一口气。案件进行到这个程度,破案工作基本就算是结束了,尤其是这种丢弃了凶器,又异处指认的,翻案难度比仅有口供的难了何止十倍。
“弃尸呢?她一个人搬不动吧。”江远又多问了一句。
“她弟弟帮忙搬的,用的是店里运菜的三轮车和推车。”吴军停顿了一下,又道:“人也抓了,交代了。”
如此一来,这就是物证口供皆全,基本已是铁案了。
胡思乱想间,半透明的系统界面,跳了出来。
任务:做一次全面的尸检,协助侦破案件
任务奖励:重庆式单指指纹分析法——弓型纹鉴定(LV3)。
江远瞪大眼睛看着,就见一只银色的团子,飞进了自己的脑门里。
纷繁的信息,狂躁地挤入。
重庆式单指指纹分析法,是单指指纹分析法的一种,也是国内最早采用的单指指纹分析法,专门用来应对,只有一个手指的指纹,甚至只有一个残缺的手指指纹的情况。与之类似的,还有国内的青岛式单指指纹分析法,国外的巴特利式单指指纹分类法等多种方法。不同的分析法也谈不上优劣之分,主要是对指纹的分类分型不同,分析方法略有不同。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用来比对指纹的技术。
江远眼神微亮,指纹比对可以说是痕检的看家本事了,而且,真正学习起来耗时耗力,系统直接赠送,顿时感觉幸福指数上升了。
不过,比对指纹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
那种将随便一张什么指纹照片录入电脑,就嘎吱嘎吱的找出匹配指纹的机器,到目前为止都是不存在的。
国际上成熟的指纹自动识别技术(AFIS),甭管用的是日本NEC,还是美国COGENT,或者法国Morpho,采用的都是人工标注现场指纹特征,也就是所谓的特征点,然后在系统里,对指纹的特征点进行自动匹配检索,最后按照相似程度,从高到低的打分,以给出候选检视名单。
这是因为指纹会因为压力等因素出现变形,而且往往是非线性的变形,许多时候,指纹还会出现平移,覆盖的情况,保存条件不佳更是家常便饭,而在犯罪现场找到的指纹,更有可能是残缺不全的。
简而言之,指纹自动识别技术,需要有人先对指纹做人工预处理。
而像是员工打卡机之类的设备,它们只懂得比对两个指纹是否相同,且识别率完全达不到警方的需求。
吴军这时候只看江远神情不属,不由咳咳两声,道:“也没什么事了,你想下班,就先回去,剩下的我来搞。”
“呃……可以吗?”江远有些迟疑。他有点想试试新得的技术,不过,回家再试似乎也不妨碍。
“咱就这些活,做完就得了。”吴军傲然的抬起下巴,比起下面才开始忙起来的民警们,法医的忙碌已是结束了。
第7章 台河怀抱
江远换好了便装,骑着电动车,慢悠悠的开回家。
在老家工作的好处就是离家近,哪怕住在城外,骑着电动车也是一会就到,中间还可以欣赏欣赏风景,享受一下没有堵车的河畔景色。
单就城市景观来说,宁台县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台河一线,是花了大力气设计修建和维护的,这从一个数据上就能看出来,仅仅是江远入职的半个月以来,有关部门就在台河一线处罚了五名车震的情侣,都是贪图风景,自外地专程过来的——本地人车震都知道去四宁山,风景同样秀丽壮观,地形更复杂,人流量更小,几乎没什么人管。
江家村就坐落在四宁山脚下,被台河怀抱,曾经以水田密布而闻名四里八乡,如今则是因为景区拆迁而闻名周边。
江远家的土地也尽数被占,新分的房子散落于城内外多个小区,江父自己则是住在距离江家村原址最近的江村小区,该小区也是江家人住最多的地方,楼上楼下全是村里人,大家除了不用下地干活了,日常生活与在村子里无异。
江富镇同志就在自家的厨房里砌了一个大灶台,除了烟囱略作改造,并加装了大吸力的油烟机,燃料用的都是柴火煤炭,架在中间的生铁大锅直径一头羊,深一头鹅,煞是威猛……也颇为好吃。
江远进到江村小区,就开始不停的向两边人点头示意,将车停到楼下,再回到电梯,就见已有人等在了那里。
“花婶。”江远问候一声。同村同姓但不在五服内的中年妇女,就是统一的婶或姨的称呼再加专有名词。
花婶笑了一下,接着迫不及待的问:“你十七叔是你十七婶给捅死的?”
江远一愣,道:“案子还侦办呢,我不能说。”
“那就是真的了?”花婶握紧了拳头,脚趾已经预备着宣传该消息去了。
江远不禁回忆起自己每年放假回家,所得到的信息轰炸,知道不能给出任何的暗示,立即不厌其烦的道:“案件还在侦办,具体情况,我不能说,我也不能告诉你,你得到的消息的真假……”
“那就是假的?”花婶显然不准备放弃。
嗤。
电梯门开。
江远趁机出电梯,再一把拉开自家的门——江村小区内的村民们都习惯了白天不锁门,这样子,互相串门就省了敲门的麻烦,进门吼一声即可。
江远回家也是一声吼:“老爸,我回来了。”
这套房是将整层四套房给打通了再装的,江富镇同志最喜欢的传统柴火灶在东面的厨房,人在里面,非大声不可闻。
“听到了。”老爹江富镇抓着个毛巾,抹着手出来了,老远喊一声:“他婶子,过来了。”
“路上遇到远娃了。”花婶就跟在江远后面,熟络的打个招呼,一屁股坐到沙发上。
十七叔一家全灭,这种级别的八卦,可不是老憨家的儿媳出轨,老六家的儿子嫖娼被抓之类的消息可比的。花婶此时甚至有一股使命感,一定要让江村的村民们得到准确消息的使命感。
“喝点茶,吃点瓜子。家里没准备东西……”江富镇长的就挺富态的,说话也是温吞水似的。
花婶无所谓的摆摆手,就看着江远,继续道:“我听他们说,你十七叔的店都关门了,还有人到你十七叔家里搜查的,你十七婶的电话也打不通了,我朋友圈里留言了,她都没回,你说说,他们这是怎么搞的?”
“我说不清。”江远能说什么呢,人家的问句里提供的信息都比他知道的多,此时除了冷静应对,还能怎么说。
嘎吱。
又有人直接拉开门进来了。
“叔。哥。婶子。你们聊啥呢?是聊十七叔吗?”这次进门的是江远的同辈,在楼下开洗车店的江永新。
花婶瞅一眼江远,神神秘秘的挤挤眼,笑道:“瞎聊。”
江永新嘿嘿两声,看向江远,道:“哥,聊聊十七叔呗。”
“不能聊……”江远又将刚刚给花婶说的话,又给江永新说了一遍。
江永新认真听着,然后兴致盎然的道:“就是说,你是真的知道情况,但不能说?”
江远无奈,这是说了个寂寞啊。
他干脆起身摆摆手:“我去厨房帮帮忙。”
老爹江富镇乐呵呵的跟上,顺便向后面两人招呼:“自己吃自己喝啊。”
花婶和江永新不以为意,很快热烈的讨论到了一起,不等江远进到厨房里,就听大门又是嘎吱一声,且传来陌生又熟悉的问候声:“富镇在家吧?我来溜一圈。”
江远父子只当没听到,默默的进到厨房内。
果然,客厅里只是传来更热烈的讨论声。
厨房内的柴火大锅里,咕嘟嘟的煮着牛肉,微微有一点点发黄的牛肉脂肪,在滚水的作用下,轻轻颤动着。
“饿不饿?给你割一点吃?”江富镇看向儿子。
江远摸摸肚子,点了点头。今天的解剖做的相当全面,工作量自然也是极大的,殡仪馆里吃的单份蛋炒饭少油少蛋,实在难堪大任。
江富镇呵呵的笑了两声,自锅台取了把小刀,又拿了根筷子,往锅里一戳,就捞了块煮的较软的牛肉,再用小刀缓慢的割下来,随手递给了江远。
江远早端好了盘子,接到就边吹边吃了起来。
他母亲去世的早,从小就是父亲照顾,各类炖煮的肉类是他的最爱,也是江富镇同志当年做的最好的菜式。
不过,与许多家长不同,由于早早就因拆迁而财富自由,江富镇有的是时间研究做菜,这些年的技艺不断上涨,已是宁台拆迁一族中的美食家了。
今天的牛肉就煮的颇为不错,淡而不腻的味道,简单的用盐一勾,就同时满足了味蕾和肠胃的需求。
“累不累?”江富镇开了一罐啤酒,递给江远,又给自己开了一罐,咣咣的喝了起来。
江远摇摇头:“算不上,比我累的人大把。”
江富镇笑了:“全国比我清闲的人都不多,我有时候还觉得挺累的……反正,你自己看吧,真要是不想做了,就买辆跑车开开,跟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结个婚,混着日子也行。”
“我考虑考虑。”江远知道自己老爹在瞎扯,相比他本人,江富镇同志更在乎有编制这件事,真要想他同意辞职,起码得用两个孙子来交换。
“富镇!富镇!”外面又有人喊了起来:“你三大爷来了。”
“自己捞肉吃。今天热闹的,像是你十七叔死咱家似的。”江富镇用裤子擦擦手,再给江远说一声,就回客厅招呼客人去了。
不一会儿,来串门的客人越积越多,已达人声鼎沸的程度。
江远叹口气,直接出后门,走消防电梯去了顶楼。楼顶的房子是老爹依他的意见装修出来的,美其名曰”婚房”,但至今仍是单身宿舍,此时倒适合江远躲躲清闲,顺便练习一下新得的技术,顺便读读小说。
第8章 比中指纹
老旧的台式机,吱吱嘎嘎的运作着。
呼呼的热风,从机箱中吹出来,散逸于空气中。
一会儿,液晶屏幕的右侧,就放出了20个匹配值最高的指纹出来。
江远也不着急,喝了口茶,再点开第一个指纹看了起来。
这两天,因为十七叔的命案而全功率运转的刑警队,一下子轻松了下来,江远也重新回到了法医的日常状态——没什么活计的样子。
与此同时,刚刚获得的系统奖励,“重庆式单指指纹分析法——弓型纹鉴定(lv3)”的使用,他也渐渐熟练起来。
用读书时期的练习册,以及公开资料做了点练习之后,江远决定进入实战:先找一个弓型纹,再找出它属于谁。
作为第一步,江远选择的是邻市的隆利县的一起抢劫案中采集到的指纹。
之所以不选择命案的指纹,是因为在“命案必破”的指导下,命案极受重视,资源也极多,在成为积案之前,指纹都是经过重重比对的。依然留存于指纹库中的命案积案的指纹,难度必然极大。
假使隆利县有一起未侦破的命案,且提取出了疑似嫌疑人的指纹,那这枚指纹首先会被隆利县的痕检人员多次比对,若是比对不中的话,还要多次去现场尝试再做提取,所有尝试不成功的情况下,肯定会请市级的刑事科学技术中队帮忙,或者直接找到省厅也有可能。
如果到了省厅一级,该指纹依旧未能比中,且案件未破,那么,每过一两年左右,省厅乃至部委,还会组织专项的指纹会战,对重大积案涉及到的指纹进行比对,其参与者,往往是省厅或部委的刑事技术人才库或青年人才库的专家。
江远已经吃过LV3级别的蛋炒饭了,因此,对于LV3级的弓型纹鉴定,他的预期就没那么强了。
蛋炒饭很好吃,但还不会发光。
由此推出,LV3的弓型纹鉴定很厉害,但还不至于超神。
更别说,他现在能够比对的指纹库都是受限的,上手第一个指纹就挑战命案,江远觉得太容易受挫了。
相比之下,抢劫案更适合当下。
一方面,普通的抢劫案到不了省厅的重大案件的层次,另一方面,抢劫案在县局的受重视程度足够高,这就决定了当初痕检民警做指纹提取的时候,也一定是足够认真的。最终上传至库的指纹,与案件的关联程度是足够高的。
话虽如此,江远第一次点开该案的指纹图像的时候,也是颇为惊讶。
不知是什么情况下提取的指纹,模糊不说,还是残缺的,只有正常指纹的一半左右。好在指尖部位保留较多,才有了比对的基础。
除此以外,指纹变形自不必说。
这种情况,与普通人打卡上班留下的指纹是截然不同的。没有一点专业技术,不要说标记特征点了,判断是哪个指头都有困难。
系统自动匹配的20个指纹,不出意料的全未比中。
江远也不气馁,这种指纹,本身就是当地痕检难以比中,才上传至系统的。至于当地未能比中,有可能是技术问题,也有可能是指纹库内没有收集到对应的指纹。
如果是后者,那江远也没有办法,只能期待本局的指纹库范围大一些……而他现在搏的就是前者。
对于做指纹匹配的痕检民警们来说,努力是必须的,只有努力了,才有拼运气的机会。
上一篇:年代:道法通神,你说我迷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