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中土块
马正宇本来下意识的想说孔梓天元,可说到一半才突然想起来,孔梓的天元头衔已经被庄未生夺回去了,如今孔梓的头衔是名人,于是临时改口。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马正宇总会不由想起庄未生十段。
各大头衔的持有者总是换来换去,但只有庄未生的十段头衔雷打不动,蝉联十段头衔二十年,无人可撼动。
“孔梓名人?”
听到这话,旁边的棋院裁判傻了眼,说道:“孔梓名人可是北部赛区的棋手,他手都插到咱们南部赛区来了?”
“真是稀罕,一般来说,高段棋手对薪火战都不怎么在意的,甚至不少高段棋手都觉得麻烦,不太乐意参加。”
有人笑道:“这么多高段棋手,主动申请在薪火战上素不相识的初段棋手搭档,这还是头一次。”
作为南部棋院的记者,章峰此时也在餐厅内吃饭,听到这话,说道:“毕竟他击败了庄飞,引起关注很正常。”
“明明庄未生十段申请在薪火战上当俞邵初段的对手这件事情,我们根本没有传出去,但一众棋手好像都笃定了这一点一样。”
章峰对面的记者有些纳闷,说道:“莫非庄未生十段自己传出去了?”
“不,庄未生十段是不会主动往外说的,他不是那种性格。”
马正宇摇了摇头,否认了他的猜测,解释道:“他们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们彼此都是对手。”
“也是,总感觉很神奇。”
章峰有些感慨,像对面的记者问道:“最了解一个人的,不是父母,不是兄弟,也不是朋友,反而往往是欲置你于死地的对手,这是为什么?”
“靠,你问我?”
听到这话,坐在章峰对面的记者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说道:“老章,我是学新闻学的,又不是学哲学的。”
“马主席,薪火战既然由你负责,你决定让谁当俞邵初段的搭档?”这时,一个裁判忍不住好奇的问道:“现在有想法了吗?”
“本来我还在犹豫,但是既然孔梓名人给我打了这通电话,那就孔梓名人吧。”
马正宇沉吟片刻,说道:“孔梓名人都不嫌麻烦,愿意从北部大老远跑到南部参加薪火战,也不好让他寒心。”
“这样的吗?”
闻言,刚才说话的那名裁判故意做出一脸讶然状,开口打趣道:“我还以为是孔梓名人两个月前请你吃的涮羊肉发挥的作用呢。”
听到这话,餐厅内众人不由笑了起来,即便马正宇自己都不例外。
“对了,丁欢,方圆杯那边一直是你在跟进吧?”
马正宇突然想到了什么,望向章峰对面到记者,开口问道:“都结束两天了,棋院官方报道怎么一直到今天都没出?”
“我也正发愁呢。”
听到这话,丁欢叹了口气,满脸无奈道:“很难想怎么写啊,毕竟被美国队淘汰了,网上已经骂成一片了。”
“要报道这种败讯,还要对每盘棋进行一个点评,太难受了……”
丁欢吧唧吧唧嘴,满脸苦笑,继续说道:“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但是我尽力今天把稿子写出来吧。”
听到这话,食堂内原本还有些欢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了起来。
“确实……”
一个裁判脸上笑意逐渐收敛,说道:“十几年前,美国那边围棋的整体水准还稍微落后于我们,如今却已经和我们并驾齐驱。”
“欧洲各国也在奋起直追,虽然高段棋手和我们这边仍有差距,但最近几年,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棋手。”
“日韩就更别提了……”
听到这话,有人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虽然我国围棋整体水准,还处于世界前游,但也不知道还能保持几年。”
“总是都很怀念沈奕那个年代,那个时候,谁能与我们争锋?不说沈奕,即便方新他们,都能压服世界棋坛了。”
“终究已经是新时代了……”
听到这些话,马正宇沉默片刻,突然摇了摇头,说道:“干嘛总是怀缅过去?”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马正宇脑海里,又不禁浮现出定段赛上,俞邵和苏以明那一盘对局,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我跟你们恰恰相反。”
“对于未来,我反倒是充满期待!”
…………
外界的纷纷扰扰都与俞邵无关,俞邵此时,正在网上和苏以明下棋。
房间内,俞邵表情前所未有的专注,紧紧盯着电脑屏幕,许久之后,才终于轻轻点击鼠标,落下了棋子。
哒、哒、哒……
幽静的房间内,只有棋子落下的声音,不断回荡。
虽然二人并不在一起,但此刻,电脑化作了棋桌,跨越了空间,二人彼此对立而坐,于一片漆黑无垠之中,从棋盒之中夹出棋子,交替落下。
许久之后,电脑之上浮现出弹窗。
苏以明,认输了。
“收完官,数目之后,黑子负了……六目半。”
六目半,已经算赢的非常多了。
但是,即便赢了六目半,此时,俞邵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之色,依旧寸目不移的望着电脑屏幕,表情郑重。
“锱铢必较的官子阶段,需要无比精确和细腻,这是我所擅长的,而且前世经过AI的训练,应该是我占据优势,结果,居然是不相上下!”
“明明中盘有近十五目的领先,但中后盘却被硬生生追到了只领先六目半。”
“完全,低估他了。”
“之前用天才来形容他是一种亵渎,这简直是妖孽……”
俞邵望着电脑屏幕,表情越来越凝重。
他此前和苏以明的几盘对局,都是在中盘便结束了战斗,但这一次网上对局,双方厮杀到了官子,终于……得以让俞邵窥见苏以明棋力的全貌。
“这只是一场平常的网上对局,心态都很放松。”
“但,也正因如此,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决定这一盘棋局胜负的,仅仅只是棋力的强弱之分。”
“显而易见,他……还不如我。”
虽然更清楚的看到了二人棋力的差距,但俞邵的表情反而因此更加凝重起来。
“但是,如果他能拥有前世棋手对围棋的认知,对厚薄的判断,对布局的理解,对形势的判断。”
“当他拥有这些AI时代的理解之时,以我现在这种攻杀的下法,若是没有任何长进,原地踏步的话,答案也一样显而易见……”
“我会输!”
俞邵沉默着望着电脑屏幕上的棋局,从这一盘差距明显的棋局之中,反倒感觉到了无与伦比的威胁。
俞邵缓缓闭上了眼睛。
这种感觉,他曾经有过无数次,前世他也曾因无数天赋异禀的年轻棋手的追赶,感到压力、感到威胁、感到担忧。
而这一世,是远超前世那些天才,只能用妖孽来形容的苏以明。
许久之后,俞邵霍然睁开双眼,目光如剑,尽显峥嵘与锋芒。
他依旧感觉到了压力,依旧感觉到了威胁,但如今,他却没有任何担忧,甚至这种威胁与压力,反倒让他感到了雀跃!
“我,已不在高处。”
“但这一世,我要登往更高处,立于绝巅之上!”
俞邵深吸了一口气,目光闪烁。
“若是没有敌手,没有这些威胁和压力——”
“我又谈何以楼阶?!”
…………
ps:求月票!兄弟们,跪求月票支援,呜呜呜!
第154章 苏以明:现在,我才是来人
前世,他往往是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一盘棋之中,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会被逆转,他也会放弃那种下法,转而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下法,让他几乎难以被撼动,助帮他赢了很多很多棋局,却也因此错失了不少良机。
因为,有些棋局偏偏就是必须要敢于拼杀,以力量决定胜负,才能赢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前世的他,在巅峰期过后,被后来者居上,实力渐渐滑落于仅仅只能排在前五的主要原因。
即便前世后来AI出世,有AI进行复盘,可以与AI对局,用AI进行训练,但对于这一点也于事无补,因为这是选择问题。
即便事后复盘,AI推荐的最佳下法是强攻,但有些变化过于复杂,太难掌控,如果无法做到步步精准,局势就可能被逆转,或者局势变得更差。
所以哪怕明知道标准答案,他往往也不会选择那种过于激烈的下法,没人会觉得自己后续能走的和AI一模一样。
正因如此,即便前世和AI对练,他也不会刻意追寻训练自己中盘攻杀能力,而是会训练控盘收束,后发制人,将自己的强项不断放大。
正在俞邵思索间,手机突然震了震。
俞邵收回思绪,低头看了一眼手机,发现是吴芷萱发来的微信。
【吴芷萱:我将担任今年薪火战的记谱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记谱员?”
看到吴芷萱发来的消息,俞邵稍微有些意外。
记谱员,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将对局双方棋手的每一手棋全部记录下来,成为职业棋手之后,一般重大赛事都会有记谱员,专门负责记录棋谱。
一般记谱员,都会挑选颜值高的业余女棋手,或者低段女棋手担任,所以对于吴芷萱会成为记谱员这件事,俞邵倒不觉得奇怪。
只不过薪火战作为一个表演赛,居然还有记谱员记录棋谱,这倒是有些出乎俞邵的预料。
不过想想俞邵也就释然了,毕竟薪火战是所有职业棋手的初战。
俞邵立刻打字回了条消息:“行,正好到时候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能以全胜战绩定段了。”
前几天,定段赛成绩刚刚出来的第二天,吴芷萱就发了一连串消息,问他是怎么全胜定段的,又感慨一堆太厉害了之类的话。
很快,吴芷萱也回了条消息:“吼,那我拭目以待,加油加油加油!”
…………
与此同时,另一边。
苏以明依旧望着电脑屏幕,看着这一盘棋局,眼眸之中,倒映着黑白两色交织的棋子。
许久之后,苏以明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输了,六目半。”
虽然这盘棋局依旧输了,但苏以明脸上此刻反倒浮现出了一抹笑意。
“还是输了啊……”
他脑海里忍不住浮现出一百多年前,他曾经赢过的无数盘棋局。
一百多年前,科技远不如现在这般发达,那时没有电脑、没有飞机,人们想要下一盘棋,都得长途跋涉,经过千山万水,才能得以手谈一盘。
但他二十三岁那年,已经名震天下,几乎每天都有棋手不远千里前来挑战,因此他从来不愁没有棋局可下。
只是,在那么多盘棋局之中,没有一盘输棋。
虽然如此,他也能清晰的感觉到,在这长达十年,几乎不间断的对局之中,三十三岁时的他,要比二十三岁的他,强了不止一筹。
这十年间,虽然一直在赢,可棋力却还在增长,虽然很缓慢,但棋力确实仍旧在增长着。
可是,当三十三岁之时,他却愕然发现,自己的棋艺再无涨进,彻底进入了瓶颈,哪怕再多的对局,棋力都已经无法提升一丝一毫。
在发现这一点之后,他便染上了重病,卧病在床,直至最后死去。
当他再度睁开眼,就愕然发现自己居然来到了这一百五十多年之后,成为了这个名叫苏以明的少年。
他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打破了胎中之谜,还是仅仅只是心念不散,附在了这个叫苏以明的少年身上。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早该死去的我,会在这一百五十年之后,以苏以明这个名字,再度苏醒。”
“我来到这一百多年之后,意义是什么呢?”
苏以明望着电脑屏幕,眼神之中满是无数复杂的情绪,有落寞,有感慨,还有……欣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