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74章

作者:葫芦村人

  岁月,是特么的一把杀猪刀。

  由于两年多没有再写,现在的故事,葫芦自己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葫芦说这些,不是为了装可怜,而是告诉这两年依然等着葫芦的老兄弟姐妹们: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了,葫芦老腰又能一天日万还加给媳妇儿交粮;至于那些骂的,葫芦心态稳如老狗。

  也告诉抑郁的兄弟姐妹,没有想的那么严重,放下,才能舒坦,关键在于跟自己和解。

  也要感谢新来支持的兄弟姐妹,没有你们,数据不会这么好,指不定4轮推荐都走不完。

  到目前,《哈工大》这个故事的数据,是超出葫芦预期的,之前葫芦就没有预期,反正只管写就是了。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这两年的陪伴与忍受,我应该走不出来的,也不会再在这里跟大家吹牛逼、讲故事。

  说说更新与加更的事情吧。

  凌晨的时候,葫芦会先更两章出来。

  以后每天保底一更!

  对,你没看错!

  保底就一更,10000一章那种。

  盟主加一更;

  1000月票加一更;

  心情好了加一更;

  心情不好了加一更;

  要是大家有说服我加更的理由,也加!!!

  最最后,吆喝一嗓子:喜欢这个故事的兄弟姐妹们,赏个订阅呗,葫芦是全职写手(孩子在家就是全职奶爸),靠着稿费吃饭、养家(前面媳妇儿养着呢)糊口。

  给订阅的,是衣食父母。

  赏饭吃的爹妈们,订阅成绩如何,就指着你们了啊~

第89章 歼8之父亲至,人却被李校长送走了!

  “曹副厂长,话可不能这么说!国际市场需求非常大。如果我们能提供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可以直接通过香江向全世界出口。”

  赵良玉看了一眼曹兵,平静地反驳着他。

  曹兵思想保守,对厂长侯国勇准备放弃国家统购统销、全力推动自产自销很是不满。

  厂里生产饱满,根本不需要开拓市场。

  由锐意进取、准备扩大生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的侯国勇一手提拔的赵良玉很清楚,谁支持自己,谁反对自己。

  “出口创汇,是上级部门一直号召大家干的事。国际市场大把外汇等着我们去赚!我个人倾向跟哈工大合作,只要他们有配方跟工艺,年后我们的产品就能出口创汇!”

  侯国勇给赵良玉投去了一个赞许的眼神。

  为了避免曹兵继续反对,带动其他人,主动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态度。

  出口!

  创汇!

  这是目前最大的政治正确。

  “就凭借一封电报?哈工大没人了解吧。出口创汇肯定是都愿意的,就怕上当受骗啊!一旦受到损失,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

  曹兵皱着眉头,很不满侯国勇的态度。

  直接借口对方是骗子。

  “还有,对方电报要求厂里提供技术使用费,后期还需要分利润。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先例,一旦不符合政策……”

  曹兵反对的理由,很充分。

  没有政策就这样合作,后果很严重。

  “不了解,就去了解!没有先例,我们开先例!至于没有政策或是最后上当受骗了,任何后果都由我一力承担!局里领导把电报转递过来,可不是为了让我们扯皮!就这么决定了。财务科准备60万,我明天亲自去哈城。”

  “……”

  侯国勇直接拍板,众人尽皆无语。

  尤其曹兵,脸色更是难看:侯国勇在开会前就决定了,不容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

  非得开会走个流程。

  典型的又当又立!

  可曹兵拿侯国勇没办法。

  电报是化工局转过来的,而且侯国勇有着局里领导全力支持。

  从上任开始,就逐渐把厂子搞成了他的一言堂。

  不过,侯国勇的决定反而让曹兵看到了机会:花钱从国内单位购买配方跟工艺,一旦上当受骗,或是对方产品没法出口创汇……

  ······

  从李瑞手里要到的70万经费被谢威交给杜国旺,于国峰很是费解。

  不明白谢威为什么不直接带着汇款单走。

  难不成没打算跟沪市无线电14所合作?

  那边,之前也跟哈工大有着合作,甚至里面一些骨干是哈工大毕业的。

  “谢威啊,老杜不是啥好人,可别到了那边谈妥了,他不打钱……”

  于国峰担忧地提醒谢威。

  杜国旺机电系的经费,都被化学系跟计算机系消耗了,万一杜国旺到时候借口是谢威补给机电系的,就麻烦了。

  “杜主任不是这种人,虽然他很多时候表现得很无赖。”

  对杜国旺,谢威是信任的。

  不只是杜国旺让谢威信任。

  通过将近两个月的接触,学校的教授跟系主任们,不管平时争取经费跟项目有多无赖,在大是大非面前,没人会拎不清。

  之所以争,不是他们自私,而是国家各方面技术基础都差,谁都想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能取得突破,追上国际先进。

  “芯片并不只是关系到我们的计算器,严格说,芯片并不属于计算机系。杜主任也从来没说计算机系消耗了机电系的经费……”

  谢威提醒于国峰。

  恢复高考招生后,连续两年,哈工大都只有10个专业招生。

  各个系的划分并不是非常明确,计算机系,其实也就一个专业。

  芯片跟单片机,严格来说属于电子工程。

  而电子工程,学校还没有恢复招生,这个专业的教师、设备跟技术基础却又存在,并且有着技术研发任务。

  最典型的就是无线电工程系。

  59年,学校设立无线电工程系,开设通讯、电视、电真空三个专业;62年,变更为雷达、通讯两个专业;77年恢复高考,无线电工程系只有无线电技术招生。

  而无线电又被归到了物理系。

  涉及到芯片、单片机等相关电子工程的专业,没有招生,却又存在。

  计算机原本属于学校强势专业,在学校准备跟中科大等单位竞争亿次巨型计算机项目时,也不知道怎么就把这些专业整合到了计算机系。

  到现在,谢威都没整明白学校各系与专业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我不是怀疑杜主任的人品。去沪市,路上时间不短,要是经费出了问题,到时候……”

  从哈城去沪市,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先从哈城到沈城,沈城转京城,京城再通过京沪线,到达沪市。

  连接政治中心跟经济中心的京沪铁路线,一直都是国内最繁忙的。

  京沪线1400多公里,从68年金陵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火车无需靠渡轮过江,全程运行时间从59年的24小时进一步压缩至22小时不到,关键两座城市人口都多,交流频繁。

  票不好搞!

  要是跟14厂谈妥,杜国旺手里的经费没到位,到时候专门跑回来处理,太耽搁时间。

  看着于国峰,谢威无语。

  还说相信老杜的人品。

  老杜的人品,在同事眼中这么差的么!

  “于主任,放心吧。机电系的PLC跟CNC,芯片都是核心!要不然,杜主任也不会同意先把经费提供给计算器项目啊。”

  谢威觉得,有必要替老杜鸣不平的。

  他哪里知道于国峰有多紧张这块芯片?

  不只是于国峰紧张,连学校领导同样紧张。

  他到现在都以为是因为自己可以给学校赚到经费,加上自己耍无赖,搂着被子准备到李校长家门口睡觉才搞到经费的。

  亿次,甚至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项目,才是学校想搞的。

  国防领域,对于运行速度更快、计算能力强的巨型计算机有多迫切,一心想回到军工序列的学校领导们比谁都清楚。

  要不然,于国峰在谢威提出去找沪市无线电14所的时候,不会专门找校长李瑞跟副校长刘德宝等领导——国家亿次巨型计算机竞争中失败,学校并没打算放弃。

  谢威拿出来的架构,让于国峰看到翻盘的机会:全新的架构,给了框架,如同修房子给了地基,甚至地基可以无限拓展,只需根据地基按部就班地搭建就能修好高楼大厦。

  “行吧。车票已经订好了,明早上八点出发,你去把自己的事情交代好,不知道这次得耽搁多久呢。”

  于国峰见谢威不愿意自己带着钱走,不再说钱的事。

  提醒谢威把手里的工作交代妥当。

  谢威点头。

  其实,无需于国峰提醒,谢威跟各项目团队都交代了,连上课老师也都打了招呼,虽然他几乎就没去上过课。

  “放心去吧!没有你,全班同学会更轻松。”

  罗阳对于谢威的离开,举双手赞成。

  谢威去干什么,校长李瑞已经私底下给罗阳交代过。

  谢威的存在,让全班同学近乎自&虐般地拼命学习,给所有同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谢威走了,大家或许会轻松一些。

  等到芯片搞定,整个班,可能会陷入新一轮的痛苦学习中。

  “……”

  谢威总觉得罗阳没说什么好话,可找不到理由反驳。

  “对了,你到那边去,多了解一下相关的电子技术跟市场,争取以后多搞一些能给同学练手的简单项目,参与项目的同学,各方面进步都很快。”

  罗阳在谢威走到门口时,叫住了他。

  作为学校第一个实验班的班导,罗阳这个教导主任比谁都清楚班上同学的进步。

  谢威搞的项目,不仅能给学校带来经费,还能促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更快进步,作为班导,罗阳很想知道,这一批学生,能走到什么程度。

  告别罗阳后,谢威准备去百货商店给妹妹跟老娘各买一条毛线围巾。

  明天就出发去沪市,谢威不确定回来时老爹是否已经回蓉城了,得让老头子带回去。

  东北的冬天远比蓉城更冷,女性大多带着四方羊毛围巾出门。

  谢威琢磨着,这边的肯定会比蓉城的暖和。

  沪市生产的围巾即便运输了几千公里,在这物价低廉的时代,相对谢威每月55块的工资,不算贵,售价6块。

  当谢威在百货商店看好了围巾后,才尴尬地发现,自己买不了:一条围巾需要1张工业券!

  到学校后,领着红光厂工资的谢威同志,就没领到各种票了。

  按国家规定,20元工资配发一张工业券,原来谢威在红光厂每两个月能领到5张工业券呢。

  学校里也没有什么需要买的,牙膏牙刷,都能用老久,学校的商店供应,不用工业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