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第70章

作者:葫芦村人

  杜国旺一副比窦娥还冤的表情,旋即一愣,“不对啊,校长,你之前批给机电系的20万经费,都被计算机跟化学那边花了,这还有120万,不得给我补上?”

  “出去,我要忙工作了!”

  “别啊,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啪~”

  “滚出去!”

  “哗~啦……”

  尚未修复的办公桌,再一次散架倒在地上。

  “这次我可没拍,你别想扣我的钱!我还有事,先走了,经费的事,等我忙完再来找你掰扯!”

  看到办公桌又一次垮塌,杜国旺急忙溜了。

  “不错~这办公桌,还得留着!”

  向来没脸没皮、为了经费敢把校长堵办公室的无赖杜国旺落荒而逃,看着垮塌在地面的办公桌,李校长很满意,随后又叹了口气,“就是有点伤面子啊!”

  “吴涛,吴涛……”

  刚开口准备叫吴涛找后勤科的人来修理,才想到吴涛已经走了。

  “这小子究竟想要干什么?170万的经费啊!”

  “哟,李校长,您这条件真的有些艰苦啊!办公桌都到这种程度还不换?”

  正在李瑞琢磨谢威要这么大一笔钱干什么的时候,门口响起了谢建国的声音。

  “……”

  李校长的老脸,顿时挂不住了。

  ······

  “要搞无线电,首先我们就得了解电台的基本结构,关键在于发射部分的调制器、功率放大器;接收系统的天线、调谐器、解调器等……”

  谢威在黑板上画出了简单的电台基本结构图,向着刚刚成立的项目组讲解。

  原主之前搞过,他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每一部分功能,大家手中硅两瓦、大八一图纸,有详细的介绍……”

  “收音机是用于接收AM频段的范围为530kHz~1710kHz、FM频段范围为88MHz~108MHz,这两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发射功率、传播范围等……”

  “啧啧啧,你小子整天不务正业,收音机虽说也是无线电,这可跟无线电台有着区别。”

  其他项目成员津津有味地听着,一旁的梁红斌则是开始了泼凉水。

  他的话,顿时让原本认真听着谢威介绍记笔记的项目组成员向他看去。

  “梁老师,要不您先去忙您的事儿?”

  谢威不爽地看着梁红斌。

  也不管这是梁红斌的办公室,直接撵人。

  梁红斌愕然地看着谢威,“这是我的办公室!”

  无线电项目组,不只实验班的4人,梁红斌从无线电专业中工农兵学员中选了4个基础扎实的学生,以此表示他对谢威无线电台项目的支持。

  能不能搞出来,梁红斌并不在意。

  他巴不得失败。

  失败了,谢威的精力就能放在化学跟物理研究上了。

  作为中科大力学班第一批学生,梁红斌不只是研究力学,化学水平也不差。

  高能炸药,不仅涉及化学,也涉及物理。

  物理化学,以物理理论、实验技术等为基础,探索、归纳、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跟理论。

  在梁红斌看来,物理也好,化学也罢,关键得研究出比冲更高、成本更低、安全性更好的高能燃料,以此让火箭拥有更快的速度、更强的运载能力。

  没想到搞无线电台的团队,谢威开始讲收音机!

  不是浪费时间跟经费?

  看着梁红斌那态度,谢威如何能客气?

  “我知道啊,您不是很忙?要不,先去干别的?”

  “这是我的办公室!”

  梁红斌再次强调,想让谢威重新组织语言再跟自己说话。

  小子膨胀得厉害!

  在自己办公室撵自己走?

  “项目是您交代给我的啊!要不,我跟大家去外面找个空地继续交流讨论?”

  谢威眉头一挑,根本不在意梁红斌什么反应。

  “行!你厉害!”

  要求谢威搞的无线电台是军用,梁红斌哪敢让他跟其他没有教室的专业一样在外面支块黑板上课?

  无奈之下,只能离开自己办公室。

  “咱们继续!”

  没有理会项目团队众人目瞪口呆,谢威用手中讲义拍了拍黑板,让众人回神。

  “同为信号接收装置,无线电台则是接收短波,频率范围为3MHz~30MHz……”

  “收音机结构简单、对音质表现要求高;无线电台需要更注重通讯性能与稳定性,保证收发信号的质量与传输距离……”

  “实际上项目难度没有大家想象的大。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把原本各种电器元件跟电路,集成到一个电路中,通过电路、单片机的信号除处理来增强功能……”

  “接下来,我们就用收音机练手。”

  搞无线电台,谢威却把收音机拿出来说事儿。

  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整个团队,基础实在是太差,得一边研究一边学。

  谢威也很清楚,在这年头的国内,属于正常,不说别的,国防科大的亿次计算机项目,也是处于这样的状态。

  接下来十多年,收音机市场非常大,结构简单,比无线电台容易掌握多了。

  “莫灵羽同学,你之前是通讯兵,对无电线台熟悉,你负责带着大家一起讨论,到无线电实验室领各种零部件试验,完成细化设计跟改进……”

  “我?”

  莫灵羽没想到,谢威在讲完了基本结构后,就让自己负责。

  自己只是通讯兵啊!

  没等她反应过来,谢威已经离开了梁红斌的办公室。

  “小子,我以为不来找你你就不会出现了。”

  计算机系,于国峰看着谢威,没好气地说道,“整个计算机系都为你的项目忙碌,你倒好,都不出现!”

  “我这不是搞钱去了么。于主任,单片机设计工作完成了?”

  谢威笑着解释。

  于国峰轻松语气的责备,让谢威感觉到是有好消息。

  “你都拿出了架构,大家需要做是根据功能完善电路,设计反而简单了很多,只是通过电路把晶体管连接起来就行了。”

  于国峰看着眼前的谢威,很想把他脑袋剖开,看看他脑袋是如何长的。

  连芯片架构都能轻易整出来。

  在于国峰这样专业的人眼中,谢威拿出来的MIPS架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架构,更是有着无限广泛的发展前景。

  “怎么?”

  看到于国峰脸上并没有多少喜悦,谢威心中咯噔一下。

  难不成,有什么问题?

  “设计是没问题,可我们的实验室,可能制造不出来。全国范围内,都不知道谁能制造……”

  啊?

  谢威傻眼了。

第84章 不给经费?那就只能把无赖耍到新高度

  “只要6微米制造工艺啊!整块芯片,也只集成了8000晶体管,实验室应该可以制造出来吧?”

  谢威急了。

  特么的,原本那个世界,被芯片卡了脖子。

  自己已经考虑到技术基础差,拿出了精简指令集架构,计算机系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开发各种精简指令,设计分层电路。

  仅仅8位芯片,比起74年英特尔推出的8080芯片只多了一倍晶体管,运行时钟频率为2.86MHz,寻址空间为128KB,48管脚……

  比8080每秒29万次的运算速度,这款芯片的运算速度并没有因为晶体管多一倍就翻倍。

  按照谢威的预计,运算速度只有38万次每秒。

  现在,于国峰告诉自己,设计出来却制造不出来。

  怎么搞?

  谢威的很多计划都需要芯片,可以说,所有计划,都是围绕芯片而展开。

  没有芯片,别说计算器会胎死腹中,连无线电台、后续战机相关控制系统、PLC、CNC等项目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绝不能让芯片再成为这时代的拦路虎!

  “如果降低一些性能要求呢?”

  谢威咬牙问道。

  先解决有无,再考虑技术性能提升。

  “谢威啊,国内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刚刚突破,已经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了。要能搞出这芯片,国防科大的亿次计算机项目,就简单了。”

  亲自帮着谢威完善芯片电路的于国峰,很清楚这款芯片性能的优秀。

  问题是,制造不出来!

  “不对!不对!”

  听于国峰对国内半导体行业介绍,谢威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之前不是半导体行业,却在相关领域创业并实现财富自由的谢威,在公司芯片被国外卡脖子时,研究过国内半导体发展历程。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内集成电路生产制造技术,比国外差,差距也是有限的。

  之所以没落,是因为基础配套没跟上,大规模生产能力不行、质量也差,加上国外产品涌入,抢夺了市场,使得相关企业更加难以获得研发经费。

  据数据表明:70~80年间,相关芯片制造厂每月生产CPU芯片产量仅仅只有几百片,合格芯片不到两位数。

  这意味着这些厂只有不足1%的合格率!

  在计划经济时代,芯片用户是部队、航天等,只要能满足性能,产量跟良品率要求不高,可以说不计成本。

  改革开放,国外芯片大规模进入市场,成本高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国产芯片如何竞争?

  “哪里不对?”

  于国峰问谢威。

  “听说沪市无线电14厂设计的1024位移位存储器,集成元器件8820个,完全有能力生产我所需要的芯片!”

  “那得要钱啊。只生产几片,产能紧张的他们不会接。”

  于国峰叹息:果然是年轻人。

  作为计算机系负责人,于国峰对沪市无线电14厂还是比较了解的,即使学校发函去,怕是也得等。

  “于主任,咱得去沪市一趟。”

  谢威严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