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第493章

作者:收容者

  “太阴星君还让我转告你一句,你在下界待得已经够久了。”孙悟空补充道。

  玉兔仙子看了孙悟空一眼,神色坦然,回答道:“好让你知晓,你所调查的事情,正与我有关。当初,我从太阴星下界,本是星君命我帮助如今的道主林楠。可我在下界待得太久,念及昔日太阴星上素娥给我的那一拳,终究是意难平。”

  “所以,我便去了天竺国,施展神通,顶替了那素娥今世天竺公主的身份,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也算是一报前仇。前些日子,自觉大仇已报,我便离开了天竺。”玉兔仙子毫无隐瞒,将这些往事一一道出。

  孙悟空听完,挠了挠头,觉得玉兔仙子的行为虽有些出格,但也能理解。毕竟,谁心中没有几分难以释怀的仇恨呢?

  “原来如此,老孙倒是明白了。”孙悟空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便向玉兔仙子告辞,离开了那里。

  随后,孙悟空也不停留,直接离开了车迟国,返回了天竺。

  “悟空,情况如何?”一见孙悟空归来,唐三藏便迫不及待地询问起来。

  与此同时,天竺国王等人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师父,徒儿已经知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孙悟空说着,看向了天竺国王和真正的天竺公主,“这位天竺公主的确为真,此前几年里的天竺公主,却是旁人假扮的。”

  “可恶,究竟是什么妖怪占了我的身份几年,却让我流落在外?”真正的天竺公主咬牙切齿,话语中充满了怨气。

  天竺国王也附和道:“高僧可能惩戒那妖怪一番?”

  孙悟空却摇了摇头,说道:“那顶替者并非妖怪,而是仙神一流。”

  说着,孙悟空也不藏着掖着,将这一段前尘往事一一道出:“小女竟是天上仙女转世?”

  天竺国王一听,有些惊讶,同时也隐隐感到几分骄傲。毕竟,自己的闺女是仙女转世,放在谁身上都会高兴不已。

  然而,孙悟空随后又说,这个仙女乃是犯了错,因此被贬下凡的。听到这里,无论是天竺国王还是天竺公主,面色都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孙悟空继续说道:“所以,此前天竺公主失踪了几年,乃是太阴星上玉兔所为,只为了一报月宫一拳之仇。也算是小施惩戒,并未伤害无辜,而且只是几年时间。如今,玉兔大仇得报,便自然离去了。”

  在将这些原委都道出之后,孙悟空告知了他们不要有其他心态,接受这一切就行了。

  做了这些解释之后,唐三藏师徒还是受到了天竺国王盛大而隆重的招待。一番款待之后,他们换了通关牒文,继续向西行去。

  眼看西天灵山大雷音寺就在前方,遥遥在望了。然而,此刻的大雷音寺中,气氛却稍显苦闷。

  如来佛祖端坐大殿之上,下方是一排排菩萨和罗汉。他声音宏大,发问道:“唐僧师徒即将至大雷音寺,但天意注定,他们须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圆满。现在,因有那车迟林楠,莫说九九八十一难了,便是八十难都还差了一些。”

  如来佛祖的目光扫视了一眼下面的菩萨和罗汉,问道:“如此这般,应当如何是好?”

  如来佛祖在征求在场菩萨罗汉等人的意见。这天意要佛门大兴,但须得有一场大劫,有西游这种仪式来见证。而这个仪式,也要九九归真,也就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佛门才能顺势而起,将大乘佛教传播开来。

  现在,唐三藏师徒一行眼看已经走到了这最后的灵山,来到大雷音寺。但他们命中注定的“九九八十一难”,却少了一些。这中间缺少的一些,自然是因为林楠这个“意外之人”的原因。

  因此,就算是唐三藏师徒到了大雷音寺,却也还未功德圆满,不能立刻将经书带回大唐,会有缺憾。

  这时,观世音菩萨站出来提议道:“佛祖,不若在他们归去路上,再安排几难,凑足了那九九八十一难才行。”

  “那么,应当如何安排呢?”如来佛祖再问。

  随后,这雷音寺之中,便升起了关于这个事情的热烈讨论。

  那正在高高兴兴前行,期待即将到达大雷音寺的唐三藏师徒,一个个却都难掩兴奋之情,浑然不知还有一些劫难在等待自己。

  而车迟国,因为林楠之前带来的各类知识和制度,现在的车迟与这个封建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农业飞速发展之外,同样也开始了“工业化”以及“道术化”的进程。工业化,是普通人在发展,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甚至“蒸汽机”都因此而出现。

  所谓“道术化”,就是因为尊道之风太盛,林楠又在推行道术用之于民。这些年来,虽然林楠自己没有亲自培养弟子,但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位国师,却都在兢兢业业地培养弟子。

  除此之外,从小到大的道术课,也已经培养了不少人才。经常可见,某位学生使用道术,帮助普通百姓解决难题。

  车迟的千家万户,除了主流信仰之外,更是各自家中有所供奉信仰。比如,饭店行业,往往就供奉灶王爷,会念两段“灶神咒”。便是地里的农民,也往往在供奉之外,会念两句安土地供奉神咒之类。

  道风浓郁,可不是说着玩的,而是在车迟之上,真实情况如此。如今的车迟,分为两个体系。

  一则,是原本正常的国王大臣管理体系。另外一套,就是道庭体系了。

  道庭体系,便是林楠提出,虎力大仙等三位国师落实的一个体系。

  现在,凡是车迟之内,能用道术的,都归于道庭所管,道庭也辅助车迟官府。

  正常的车迟官府,也在林楠的刻意引导之下,正在发展工业化、经济化。

  在这种工业经济化的催生之下,车迟本土,根本不缺劳动岗位。相反,反而很缺劳动力。

  因此,如今的车迟,都在鼓励生育,甚至有着一条条各方面的补贴政策。

  在车迟国,两条发展体系正齐头并进,自上而下,深刻推动着这个国家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稳步迈进。

  这种转变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国家发展的根基之中,预示着车迟国将迎来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可以预见,随着时光流转,下一代人逐渐成长起来,尤其是林楠从现代社会带来的那些“种子”茁壮发芽,车迟国必将成长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庞然大物。

  到了那时,车迟国必将以强大的姿态,在人道领域掀起一场风暴,成为横扫天下的存在。

  视线转向大唐边陲的一座小城。在这里,穿越者方翰早已摆脱了乞丐的身份。

  然而,他并未就此踏上飞黄腾达之路,而是成为了一名家奴。

  不过,与那些居无定所、四处飘泊的流民相比,他的境遇要好上许多。毕竟,他已入了户籍,有了相对稳定的身份。

  为了给自己和妹妹寻得一处遮风挡雨的居所,以及稳定的饮食来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方翰无奈之下,将自己卖入了一户富贵人家,从此成为了一名家奴。

  但方翰并非寻常家奴,他凭借着前世的记忆和知识积累,勉强跻身于“识字”之列。正因如此,他直接被选为了这家少爷的伴读书童。

  方翰的妹妹也因他的缘故,生活境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再像从前那般困苦。

  尽管方翰如今身为家奴,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一团不甘的火焰。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只是深知自己尚且年幼,需要时间和机会来成长、积累力量。因此,他暂时将这份不甘深埋心底,选择了隐忍。

  有了这样一个相对安稳的身份,方翰开始默默地积累着力量。他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崛起做着准备。

  与此同时,唐三藏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在过了天竺国之后,他们又遭遇了寇员外的阻拦,这一耽搁便是半月之久。

  然而,寇员外这一难过后,唐三藏师徒四人便再未遇到任何阻碍。他们一路畅通无阻,直接来到了灵山脚下。

  在灵山脚下,他们见到了一位等待他们多年的仙人——金顶大仙。

  金顶大仙面带微笑,引领着他们朝着灵山佛地走去。一路上,他们还受到了“接引佛祖”的亲自接引。

  在接引佛祖的帮助下,他们顺利渡过了凌云渡。

  当他们成功渡过凌云渡的那一刻,仿佛脱胎换骨一般,褪去了凡胎,真正踏入了佛门。

  就连唐三藏,此时也不再是那个凡夫俗子,他的体内开始滋生出佛力,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

  唐三藏师徒四人一个个难掩内心的惊喜与兴奋,他们以为自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功德圆满,即将修成正果。

  大雷音寺上,如来佛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回荡在整个大殿之中。他开始向唐三藏传授大乘佛法,那深奥的佛理如潺潺流水,滋润着唐三藏的心田。

  然而,在大雷音寺中,如来佛祖除了传法之外,还对唐三藏进行了一场“问心”考验。

  所谓“问心”,问的自然是唐三藏求佛的决心和信念。

  此前,唐三藏一路走来,受到了车迟国和林楠的影响,又经历了狮驼岭那场惨烈的劫难,内心对求佛的信念开始变得动摇起来。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取经大业,是否能够修成正果。

  这种状态对于佛门来说,自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如来佛祖决定在大雷音寺中,亲自确定唐三藏的“心”是否坚定。

  大殿之上,如来佛祖庄严肃穆,他直呼唐三藏的法号“玄奘”,然后问道:“你心中是否对佛法有所疑惑?”

  唐三藏恭敬地跪伏在地,由衷地回答道:“小僧此前只修小乘佛法,虽能渡自身,却难以渡化苍生。如今取得大乘佛法,当能一救天下苍生。”

  此时的唐三藏,已然自己想通了许多事情。他将之前意志的不坚定,以及在各种事情上遭遇的挫折,都归咎于自己之前所修的小乘佛法。小乘佛法讲究的是自我修行、自我解脱,难以普度众生。因此,之前的唐三藏在面对林楠提出的一些问题时,常常难以回答,显得力不从心。

  而现在,唐三藏来到了大雷音寺,尤其是在天竺国之中,他亲眼目睹了这地上佛国的繁荣景象。

  与其他国度相比,这里人人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这让唐三藏更加坚信,是佛法的问题导致了不同国度的差异。他觉得,只要自己求得了大乘佛法,普渡苍生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接下来,如来佛祖又接连问了几个问题。

第411章 历练

  这些问题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都是从侧面帮助唐三藏坚定向佛之心。在大雷音寺的这场对话中,唐三藏对求佛的信念愈发坚定起来。

  在这之后,如来佛祖遣人将经书传下。然而,取经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段小插曲——空白经文事件。好在,这并未影响取经的大局。过了这段插曲,如来佛祖派了八大金刚护送他们师徒四人归去。

  八大金刚施展神通,直接吹起一阵狂风,将唐三藏师徒四人从空中送走。按照这样的速度,不出几日,他们便能直接从灵山返回大唐。

  唐三藏站在云上,感慨万千:“来时走了十多年,如今回去却只需一日,当真是天差地别啊!”

  此时,唐三藏已经不想再一步步地走路回去了。他已经从大唐走到了灵山,这一走就是十多年。如今取到了真经,他恨不得立刻返回大唐,将真经传播开来,让天下苍生都能受益。

  孙悟空在一旁打趣道:“要是让俺老孙之前来,只需几个跟斗,便能直接到达灵山,只是师父非要一步一步地走。”

  猪八戒也乐和和地说道:“只要已经取到经了就好。此番咱们早些回大唐享受享受,证得功德圆满才是正事。”

  他们师徒四人还都在满心期待着早日返回大唐呢。然而,就在这时,八大金刚却突然停了下来,二话不说,直接落下了云头,将唐三藏师徒四人放了下来。

  留下唐三藏和他的几个徒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唐三藏脚踏凡地,心中不禁一惊。猪八戒却呵呵大笑起来,说道:“好!好!好!这正是要快得迟啊!”

  闻言,沙悟净也附和道:“好!好!好!定是我们走得太快了些,八大金刚让我们在此歇歇哩。”

  孙悟空这个大师兄也说道:“俗语云,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

  见几个弟子都这么说,唐三藏倒也放下心来,以为八大金刚将他们放下在这里,真的只是让他们歇息一下。于是,他说道:“不要再说这些了,不如看看这是哪里,你们且认一认方向。”

  唐三藏转头四处张望。这一番从天上飞回,他们也不知飞了多远,完全不知道落在了什么地方。不过,他们却听到了水声。

  “难道是来到了沙师弟的老家流沙河吗?八大金刚让我们在这里歇息。”猪八戒猜测道。

  沙僧却直接摇了摇头,说道:“这并非是我那流沙河。”

  沙僧在流沙河生活了几百年,对那里的一切都熟悉无比。这时候,他光是听着水声,便能断定这里不是流沙河。不过,具体是哪里,还需要仔细瞧瞧。

  下一刻,沙悟净仔细打量了一番眼前的大河。只见那河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他的双眼中逐渐浮现出一丝悚然之色。

  “不好,师父,这是通天河!”沙悟净大声喊道。

  “通天河?”闻言,唐三藏和猪八戒都面色一变。

  他们都很清楚,通天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还代表了另一重意思——车迟国!通天河属于车迟国的范围,这里还有一个陈家村。

  昔日,就在这通天河畔,他们亲眼目睹了观世音菩萨被林楠打得不得不涅槃而去。因此,对这通天河,他们自然都记忆深刻,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恐惧。

  “通天河?”孙悟空也惊讶不已,他直接纵身跃起,在空中搭手远眺。片刻之后,他落了下来,确定地说道:“这的确是通天河,是通天河的西岸。”

  “真是通天河?”唐三藏也不再怀疑,他左右看了看,发现这里岸边空无一人。

  “这可如何是好,八位金刚将我们放在这里,岂不是让我们进退两难?”唐三藏焦急地说道。

  猪八戒也嘟囔道:“只知道凡人会偷懒,没想到佛前金刚也这般懒散。说好送回大唐,却在这半路丢下我们,而且还是在这车迟国的范围内。”

  猪八戒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担忧地说道:“这若是我们再入了车迟,别被抓去搬水泥吧?”

  “金刚将我们放在这里,难道另有深意?”说着,猪八戒忽然反应了过来,他说道:“话说回来,昔日五百僧侣,还在车迟搬水泥呢。”

  猪八戒脑洞大开,竟然想到了这一点。唐三藏听了,却陷入了沉思,他觉得猪八戒说的有道理。

  孙悟空也在一旁点头,说道:“也许就是这样,合该我们再回一番车迟。”

  说着,孙悟空看向唐三藏,说道:“正好师父如今已得大乘佛经,不若再入车迟,和那道主林楠再论一番佛法。”

  通天河西岸,唐三藏师徒四人有些犹豫,他们不知应当如何是好。孙悟空心中明镜似的,知晓这定是他们师徒需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尚未圆满,故而还需继续在尘世中历练,尝遍人间百态。

  猪八戒的一番言语,让唐三藏误以为未能解救车迟国内的五百僧人,乃是他们此番劫难的根源。唐三藏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要直面这一困境。

  他心中暗想,既然已得“大乘佛法”,何不在车迟国中再辩一场,尝试解救那些被困的僧人?同时,他也意识到,将佛法传播至东土大唐固然重要,但若能在车迟国中也让佛法生根发芽,那将是更大的功德。

  于是,唐三藏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毅然决定再次踏入车迟国。他的几个徒弟,虽心中各有顾虑,但见师父心意已决,也只得紧紧跟随。

  然而,他们很快便面临了一个难题——如何渡过那宽阔无垠的通天河?正当众人愁眉不展之际,忽然,通天河中传来了一阵低沉的声音。

  “唐圣僧?”那声音似乎带着几分惊喜与期待。

  唐三藏师徒闻言,纷纷抬头四望,却只见河水滔滔,不见人影。他们低头一看,才惊觉河中有一只大白老鼋正探出头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那老鼋见唐三藏师徒注意到他,便摇身一变,脚下升腾起一股漩涡,将他托起,化作了一个背着龟壳的人身老者模样。

  “车迟河神?”唐三藏心中一惊,认出了这位昔日曾助他们渡河的神灵。

  老鼋微微一笑,走上了岸,说道:“唐师父,没想到你们还真回来了。难道你们已至灵山,见了佛祖,而后又复返车迟?”

  这是他们取经归来后,遇到的第一个询问他们行踪的神灵。唐三藏微微点头,猪八戒则忍不住炫耀道:“不错,正是从雷音寺中归来。”

  老鼋闻言,也是一笑,恭贺道:“恭喜唐师父得偿所愿,取得真经。”说着,他环顾四周,只见西河岸荒凉一片,无人烟,连根木头的影子都没有。

  当下,老鼋便主动提出:“可是要过河?小神正好可再助一臂之力。”

  唐三藏师徒闻言,自然是求之不得。老鼋随即朝着通天河招手,发出了一些奇异的声音。很快,就有许多小小的百鼋从河中浮现,它们都是老鼋的子孙后代。

  老鼋随口让一些体壮的后代留下,用来载唐三藏师徒过河。就这样,一行人踏上了老鼋及其子孙的背,开始了渡河之旅。

  然而,在通天河上航行了许久,当行至河中央时,为首的老鼋忽然开口问道:“唐师父,昔年我带你们渡河时,曾托你代为询问如来佛祖一些事情,不知你是否已问?”

  一听这话,唐三藏忍不住和徒弟们面面相觑。他们到了西天之后,一心只想着拜佛和参见诸位菩萨罗汉,早已将老鼋所托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若不是此时老鼋问起,他们更是想都想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