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收容者
“但在我大唐,从此可名为‘唐薯’!”李世民当即为红薯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
然而,李淳风听到这个新名字后,却眉头一皱。他当即提出了疑问:“陛下,为何要将‘道薯’之名,改换为‘唐薯’?”
唐皇李世民微笑着,将之前的理由又重复了一遍:“以道薯之名,难免带有车迟的痕迹。而以唐为名,却能彰显我大唐的恩威,让百姓归心。”
李淳风听着,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能明白唐皇李世民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这种想法。
于是,李淳风当即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陛下,此举恐有不妥。”
“嗯?有何不妥?”唐皇李世民反问。
李淳风说道:“这些神物,毕竟是来自车迟的馈赠,为何要脱去车迟的痕迹呢?况且,这些神物来自于车迟大国师,所以才有此名字。陛下若是擅自更改,自然有诸多不妥之处。”
唐皇李世民没有说话,这时,便有大臣站出来反驳李淳风:“那车迟毕竟距离大唐遥远,有十万八千里不止,常人一生都难以到达。”
“即便是沿用以往的名称,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不如冠以我大唐之名,这样才能让百姓归心!”
李淳风离开了金銮殿,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富丽堂皇的大唐皇宫金銮殿。下一刻,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刚刚,在那金銮殿上,尽管李淳风竭力反对,但无论是那些臣子,还是唐皇李世民,都已经是铁了心要给这些神物改名。
他们要将李淳风从车迟带回来的那一系列神物,都以“唐”为名,以此来彰显大唐的国威。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李淳风竭尽全力反对,也是无济于事。甚至,他的反对反而惹得唐皇李世民不悦,还遭到了一些臣子的声讨。
李淳风感到左右无力,心中充满了无奈。他深知,在这宫廷之中,自己的声音是如此的微弱。
随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辞官。
李淳风在金銮殿上,当着大唐文武大臣的面,脸上只剩下失望的神情。他朝着唐皇李世民缓缓说道:“臣这一趟历经诸多艰辛,已经感到身心俱疲,实在无力再为官,恳请辞官退隐。”
而唐皇李世民也看出了李淳风的状态,即便明知李淳风心中满是失望,却也浑然不在意。
在唐皇看来,李淳风这一趟能够前往车迟并平安归来,还带回了那一系列的“神物”,其最大的价值已经发挥出来了。
所以,唐皇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李淳风的要求,并且还赐予了李淳风一些财物和赏赐。
然而,即便如此,李淳风内心的失望仍然无法消散。他承认,李世民那样的做法,或许对大唐有着些许益处。
但在他看来,那样的做法实在太过不够光明磊落。他无法认同这种做法,也就无法再在这朝堂之上继续待下去。
“此日之后,吾李淳风与大唐宫廷,再无关联。”走出皇宫之后,李淳风喃喃自语道。
而李淳风的辞官归去,在朝堂之上,大多数臣子还有唐皇,都并未太过在意。
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些“车迟神物”之上。望着那些神物,唐皇李世民意气风发,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唐繁荣昌盛的未来。
“有了此番神物,以我大唐的土地富饶,日后百姓的吃食再也不成问题。”唐皇心中充满了憧憬,“我大唐的国力,也可逐渐增强!”
李世民还有着更为长远的畅想。下方,有臣子连忙恭贺道:“百姓吃得饱饭,赋税自然也就缴纳得更多,国力自然会逐渐增强。”
唐皇点头赞同:“待这些神物推广开来,百姓也能承受得起这般赋税。”
他们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畅想之中,直至退朝。大唐的钦天监监正袁天罡,特意寻到了李淳风的居所。在朝堂之上,袁天罡与李淳风皆是修道之人,且身居官职,借着大唐的国力与资源潜心修行。
因着这份共同的修行之路,二人相互扶持,情谊深厚,彼此以道友相称。后来,李淳风做出了辞官的决定,而在他离开朝堂之后,唯一前来探望他的,便是袁天罡。
袁天罡见到李淳风,长叹一声,语气中满是困惑与不解:“李道兄,你这又是何苦呢?以你西行前往车迟求道的功绩,归来之后本应大展宏图,在朝堂上有一番作为,为何突然就辞官了呢?”
李淳风微微摇头,眼神中透着一丝复杂,缓缓说道:“不,贫道辞官,并非全然因为此事。”
言罢,李淳风抬起头,目光望向西方,那是车迟国的方向。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抹回忆,轻声说道:“袁道友你未曾去过车迟,所以不知车迟的风貌。在那里,讲究天下大同,人人位格平等,国内几乎没有任何农业赋税。”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田间老农,人人都有事可做,皆能有所作为……”李淳风沉浸在回忆之中,声音里带着一丝向往。
过了片刻,李淳风收回目光,看向袁天罡,认真说道:“道友,与我一同前去车迟的,有许多前辈与道友。像那楼观道的祖师尹喜,正一的张烈,还有药王孙思邈……他们都在车迟留了下来,无人愿意回归大唐,由此可见车迟的种种好处。”
“也正因如此,返回大唐之后,我心中便有了巨大的反差与失落。再加上在朝堂之上,唐皇的某些作为与言语,让我深感不适,所以我才毅然辞官而去。”
袁天罡听完,微微点头,心中已然明白了李淳风辞官的缘由。对于这个理由,他倒是颇为认可。只是,他未曾去过车迟,实在难以想象那个地方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那车迟,当真如此之好吗?”袁天罡不禁问道,眼中满是好奇。
李淳风肯定地点了点头,随后更加详细地向袁天罡讲述自己在车迟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那车迟之中……”李淳风缓缓开口,将车迟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文风貌一一道来。从百姓的生活状态,到官府的治理方式,再到修道之人的氛围,他都讲述得绘声绘色。
待将车迟的一切都说完之后,李淳风也表明了自己的打算:“若非意外,我还会前往车迟,但此次可能不会再回归大唐了。”
袁天罡闻言,心中满是吃惊,既有对李淳风决定的意外,也有对失去这位挚友的惋惜与不舍。
李淳风看出了袁天罡的心思,笑着安慰道:“道友不必不舍,我前往车迟之前,应当会在大唐留下些传承,收下一二弟子,也算不枉此生在大唐修行一场。”
长安城外,有一个宁静的小村落——陈家村。这一日,忽然传来一阵敲锣打鼓之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村子的宁静。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支队伍正朝着陈家村缓缓而来。路上,有人好奇地询问这支队伍的来意。
队伍中为首的,是一位县中的官差。他昂首挺胸,大声说道:“吾等乃是奉圣天子之令,受县令指派,此番专为陈家村的神童而来!”
“圣上听闻我大唐各地,都有神童出世,认定这是吉兆,因此命各地官员,必须对神童多加照料。”那官差接着说道,“这陈家村中,有个神童名叫陈茂生,正该享有神童之名,得到官府的照料。依县令命令,我等特为神童送上牌匾和赏赐。”
这消息一传开,立刻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有人赶忙跑到陈家村中,朝着村中神童“陈茂生”的住处奔去,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吆喝:“好消息!好消息!陈家茂生出息了,神童之名都传到天子耳中了!”
此时的陈家村,那被称为“神童”的陈茂生,正在后院子的沙土上写写画画。他画的东西,旁人看了都觉得莫名其妙,仿佛是一些毫无规律的符号与图案。
倘若从车迟归来的李淳风此刻在这里,看到陈茂生写写画画的东西,定然会觉得十分熟悉。
忽然,一群人闯入了院子。
“陈实!陈实!令郎神童之名,陛下都有所听闻了!”那道贺的官差一进院子,便先找到了陈实。
陈实,正是陈茂生的父亲。他听闻官差的来意,心中满是惊喜,连忙带着他们来到后院,去寻找自己的儿子陈茂生。
陈茂生本还在专注地写写画画,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那样毫无征兆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就在这时,父亲陈实带着一群人突然闯入后院。陈茂生抬头,骤然见到这么多人,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茂生!”陈实激动不已,快步上前,想要牵起自己的孩子。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陈茂生只觉得脑海中像是有什么东西“嗡”地一下炸开了。一股强烈的眩晕感袭来,他只觉眼前一黑,便承受不住,昏了过去。
“茂生?!”
“神童?!”
“不好了,神童昏倒了!”
顿时,一阵惊呼声响起。
第394章 李淳风
众人手忙脚乱,迅速将陈茂生送到了郎中那里。
而在陈茂生的脑海中,一个念头悄然浮现:“我是谁?”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陈茂生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了两个答案。
“现代人陈茂生!”
“陈实之子,陈家村神童陈茂生!”
这两个答案,竟毫无违和感地一同冒了出来。
伴随着这两个答案,一股股信息如同潮水一般,在他的脑海中交融在一起,逐渐被他消化吸收。
与此同时,陈茂生也逐渐明悟过来。
“我是陈茂生!”
“我是现代人陈茂生!”
“现在是陈家村的陈茂生!”
“我……穿越了?”
陈茂生努力消化着自己脑海中的记忆。
这一回,他仿佛是突然觉醒了前世的记忆,一下子明悟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只不过,他最后的记忆,停留在现代世界死去的那一刻。
死去之后,关于进入现代小阴世、入轮回的那些记忆,他却一点都没有。
因此,在陈茂生的主观意识之中,自己是在现代死去,然后穿越到了这个时代,此刻才融合了记忆。
“没想到,我陈茂生也有这般缘法,竟然能够穿越到古代。”
“而且……这个古代,还是大唐?”陈茂生理顺了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同时缓缓转醒了过来。
他睁开眼睛,看到了自己此世的父亲陈实,还有其他村民,以及那些陌生的官差。
“醒了醒了,神童终于醒了!”
周遭的人见到陈茂生醒来,纷纷惊喜地大叫起来。
没过多久,陈茂生便慢慢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我的神童之名,都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中?”陈茂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自己穿越过来之后,竟意外地有了神童的名声,而且这名声还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这或许就是穿越者的福利吧。”陈茂生心中暗自思忖。
他还发现,这一世的自己,有着“过目不忘”的异能,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也远超常人。理所当然地,他认为这是穿越自带的能力,是自己的穿越者特质。
“一个好开局啊!”陈茂生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之后,心中不禁有些意气风发。
同时,他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未来:“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造反?”
“经商?”
“从政?”
陈茂生在心中反复权衡着各种选择,思考着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他还没有打算太久,就遭遇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这一日,县令亲自下乡,推广一种全新的种植物。他站在村子中央,大声说道:“圣上受天恩,得天所授神物,种入地中,可亩产千斤。如今,以长安城周围作为实验田,推广此神物。”
陈家村中,很多人都闻讯赶来围观。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只是佃户,没有自己的土地,但看热闹的心思却丝毫不减。
陈茂生也被这热闹的场面所吸引,跟着人群一起围了过去。陈茂生听闻村里有热闹可瞧,便兴致勃勃地赶了过去。因着他“神童”的名号,一路上,众人纷纷为他让出一条道来,他倒也顺顺当当挤到了最前排。
只见县令站在高台上,亲自向众人介绍着一种新奇之物:“诸位乡亲,此乃神物,名为‘唐薯’。它能在土地里生长,产量极为可观……”
陈茂生定睛细看,这一瞧,顿时瞪大了双眼,一个无比眼熟的东西映入眼帘。刹那间,一句来自前世的惊叹脱口而出:“卧槽,红薯?”
让陈茂生震惊不已的,可不仅仅只是这红薯本身。在这大唐的时代背景下,他竟亲眼见到了红薯!凭借着他如今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陈茂生清楚地记得,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薯本应在明朝万历年间才从海外传入,起初还被称作“番薯”。按常理来说,这红薯根本不该出现在大唐啊!
“这东西,怎会出现在大唐?还取名为‘唐薯’?”陈茂生忍不住连连摇头,嘴里嘟囔着:“不对劲,实在太不对劲了!”
这边县令刚介绍完红薯,又从袖中掏出了另一件物品,说道:“除了红薯,还有其他神物……”
陈茂生定睛再瞧,这下更是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卧槽!玉米?”“卧槽!怎么连土豆也有了?”
看着县令亲自带来的这些农作物,打算让村民们种植,陈茂生彻底傻眼了。这些农作物,他可一点都不陌生!可无一例外,它们根本就不属于这个时代啊!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陈茂生喃喃自语,震惊之余,满心都是疑惑,百思不得其解。这些本不该出现在大唐的农作物,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而且,它们还都以“唐”为名。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不成之前有穿越者来过?”陈茂生心中暗自思忖。可转念一想,“不对,就算有穿越者来过,也不可能如此轻易就弄来这些农作物,除非这些东西是被穿越者带来的。”
陈茂生突然想到了一个猜测:“毕竟,这些农作物都是经过多年改良培育,才呈现出如今这般模样,完全是现代的样子,而非古代的模样。”
就以玉米为例,现代的玉米高产又美味,玉米子粒粒饱满。然而,最初的原始玉米可并非如此,产量低,味道也一般,玉米籽更是干瘪得很。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良培育,才逐渐变成了现代我们所熟知的模样。
陈茂生看着眼前那颗粒饱满的玉米,心中十分确信,这绝对如同现代一般,是优良的玉米品种,而非原始的初生模样。于是,他心中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倘若真有穿越者,那很可能是一个“身穿”并带着这些东西的穿越者,这和他这种“魂穿”可是大不相同。
“是不是这样呢……”陈茂生思索片刻,决定开口询问县令:“县令大人,这些神物,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
虽说陈茂生年纪尚小,但凭借着“神童”的名号,还曾得到过唐皇李世民的赏赐,县令此刻倒也没有摆出高冷的架子,而是耐心回复道:“这些神物,乃是天赐啊!我大唐蒙上天恩泽,陛下受上天眷顾,所以才得以获得这些神物,用来造福大唐百姓……”
一听这话,陈茂生便不再追问了,因为他心里明白,此时再问下去,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看来,只能日后找机会再探寻一番了。”陈茂生暗自琢磨,“倘若真有其他穿越者存在,而且还将这些农作物推广开来,那我很多计划,可就不能贸然实施了。”
想到这里,陈茂生准备重新规划自己的计划。他心中那些宏图大志,只能暂时搁置一旁,当务之急是要先弄清楚这些农作物的来源。
与此同时,李淳风离开了长安城。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长安城墙,心中五味杂陈。
此次离开长安,虽说并非意味着永远不再回来,但往后回来的次数想必也不会多了。对于大唐,他心中已没有太多的留恋。一方面,车迟国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唐如今的种种状况也让他感到失望。
他之所以还留在大唐,更多的是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传承”。毕竟,他当初就是在这大唐获得了这份传承,若能在离开之前留下一份,再去往车迟国,才能念头通达,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在长安城中,李淳风并未遇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他离开了长安城,打算在大唐的土地上四处走走看看,寻觅一个合适的传人。
其间,李淳风听闻了大唐各处有“神童”出世的消息,他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陈家村。
一路上,李淳风一边打听一边前行。没过多久,他便来到了陈家村外。
上一篇:亡灵召唤师:技能每秒升级一次
下一篇:重生:从港岛开始当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