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抽取技能 第937章

作者:太极手

  你在里面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莱奥完全被你秒杀啊!”

  “哈哈,夸张了夸张了。”

  杜笙谦虚一笑:

  “不过这次的《通缉令》风格不同,更偏向于浪漫,相信你应该会喜欢的。”

  这时,旁边一位穿着笔挺西装的中年光头白人插话道,一口标准的伦敦腔:

  “美丽的香江,曾经也出产很多经典的浪漫动作片!

  如今……有点可惜了。”

  他是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斯蒂芬·弗雷斯,英伦国著名导演。

  杜笙看着他说:

  “斯蒂芬先生,现在东方并不缺好的影片,香江只是它的一部分。”

  斯蒂芬微微一笑:

  “可惜它已经不属于大英帝国了。”

  杜笙不紧不慢地接了一句:

  “斯蒂芬先生,香江只是散养在英伦国而已,它从来都是华夏的一份子。”

  斯蒂芬依旧笑容满面:

  “亲爱的杜,我从来没否定过这一点。

  即便没有血缘关系,我们之间也有深厚情谊,不是吗?”

  “当然!”

  杜笙点点头,语气轻松。

  玛丽亚趁机打趣:

  “两位先生,要不给大家讲讲这段‘散养’的故事?”

  杜笙闲着也是闲着,随口给她们科普了几句。

  其实大多数老外对东方的事情并不关心。

  哪怕香江回归这么多年,在他们眼里还是个模糊的概念。

  就像普通人怎会关注非洲哪个国家又分裂一样,压根不在意。

  斯蒂芬接着话题一转,压低声音说道:

  “杜,据我了解,九位评委里有七位都很看好《四月三周两天》,金棕榈基本没悬念了。

  你们的《通缉令》呢,四位评委比较欣赏,

  但除了张漫玉外,其他人能不能投你们,不好说。”

  “不过嘛——”

  他顿了顿:

  “如果你愿意把欧美地区的发行版权卖便宜点,我可以帮你争取一座银棕榈奖。”

  杜笙听了也不意外。

  欧洲三大电影节,表面高冷,其实背后全是人脉与利益的博弈。

  尤其是戛纳,圈内都知道这里就是个“电影交易所”。

  评委中有张漫玉坐镇,再加上斯蒂芬这位评委会主席的影响力,确实机会不小。

  他想了想,反问一句:

  “斯蒂芬先生,你说的银棕榈……具体是哪种?”

  斯蒂芬笑了:

  “你可真是明白人。”

  原来戛纳的银棕榈其实分好几种:

  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评审团特别奖、最佳剧本、艺术贡献奖等等。

  对《通缉令》来说,像最佳女配角之类的奖项不太现实。

  主要目标集中在男主角、导演和评审团特别奖这三项。

  前世这部片获得过奥斯卡、MTV电影节、土星奖等提名,本身票房成绩又摆在那,足以证明它的杰出之处。

  这次戛纳要是PY一番,说不定还真成了。

  若只是降低一点欧美版权费,那代价也不算大。

  “提莫导演没跟你说吗?”

  斯蒂芬继续解释:

  “每次颁奖其实都是资源分配的过程,不可能样样占尽。

  你们最好集中火力攻关一个方向。

  提莫选的是最佳男主角,所以你赶来还算及时!”

  杜笙一听,转头看向提莫,满脸惊讶。

  提莫耸耸肩,笑呵呵地说:

  “我要个最佳导演没什么用。

  不如你拿个影帝,说不定还能带火票房!”

  其实提莫不想拿最佳导演?

  当然想!

  但他心里清楚,《通缉令》这部片子拍完以后,几乎就跟奇迹影业绑死了,导演的光环对后续影响有限。

  与其自己争奖,不如让给主演冲一把。

  如今距离闭幕式开奖还有半个月,时间足够了。

  既然提莫没想法,杜笙自然不客气。

  拉着斯蒂芬和玛丽亚到一边嘀咕起来。

  戛纳虽然贵为国际三大奖之一,但冲奖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去年墨镜王当评委主席时,一口气颁发了十几个银棕榈奖,这背后未尝不是PY交易的结果。

  接下来是观影环节,李伊馨与崔雅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她们见杜笙还在忙,便相约着到处看看。

  难得来一次,当然不能错过大好机会。

  而杜笙商谈完后,当场就被想要冲浪的斯嘉丽拉去探幽寻秘了。

  换她的说法,戛纳这个地方很别致,必须要留下一点特别念想。

  第二天,参加完戛纳红毯仪式,一行人暂时离开。

  这里已经没他们什么事,冲奖也不用亲力亲为,何不趁势在扩大欧美宣发。

  等到《通缉令》在这边举行全球首映礼时,再回来即可。

  ………

  这天,米高梅剧院里,上百位来自媒体、影院经理和影迷的代表齐聚一堂。

  正在观看《通缉令》的北美试映场。

  影片还没加片头片尾,但气氛已经火热。

  三楼包厢,刚从欧洲度假回来的莉迪亚有点紧张。

  她来回踱步,手都不自觉地捏紧了包带。

  这部片子对她们来说太重要了。

  奇迹影业把前两部电影赚的钱全砸进来了。

  成败在此一举,关系到她们在家族的地位和话语权。

  杜笙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着她来回走动,忍不住说:

  “我晕艿,别晃了。”

  莉迪亚白了他一眼,稍稍整理了下西装领口:

  “要是这部扑街了,我就只能跟你去东方乞讨了。”

  杜笙轻笑一声:

  “求之不得啊,我们那边正缺你们这种名媛小姐。”

  银幕上,枪声响起,画面定格在杜笙饰演的角色身上,《通缉令》试映结束。

  几秒钟后,观众席爆发出热烈掌声。

  后排几个年轻人甚至直接喊出声:

  “帅炸了!”

  “动作戏太猛了!”

  “这电影就是爽片天花板!”

  除了格伦毕业影业与米高梅的影院负责人,其他影院经理们也纷纷点头鼓掌。

  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商业味浓、节奏快、特效炸裂、动作精彩的片子,排片肯定不会少。

  相比之下,媒体和影评人的反应就显得冷静许多。

  《好莱坞娱乐》的喀什有些不解:

  “杜明明是个有潜力的演员,怎么又接了个靠耍帅打枪的角色?”

  坐在旁边的《洛杉矶新闻》记者格林达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演出了主角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复仇者的转变过程,演技能打8分以上,在这类电影里算很不错了。”

  喀什点点头:

  “至少比斯嘉丽·约翰逊强多了。

  她现在……哎,搞什么不好搞女权斗士。”

  格林达想起杜笙说过的一句话:

  “演员也是要吃饭的,商业和艺术不是非此即彼。

  你看他上部《无间行者》能拿奥斯卡,说明他懂得张弛有度。”

  喀什附和道:

  “也是,这位亚洲小子野心不少。”

  试映结束,普通观众交完问卷先离场。

  媒体和影评人则被请到隔壁休息室,剧组还贴心准备了伴手礼。

  杜笙加入主创团队,一边送客一边寒暄,场面轻松不少。

  很快,统计结果出炉。

  二十分钟后,克劳德、米高梅总经理特蕾莎、莉迪亚、导演提莫、杜笙等人齐聚办公室。

  莉迪亚迫不及待地问:

  “没人外泄吧?开始汇报吧。”

  索尼代表克劳德拿起报告单:

  “普罗大众平均打分A。”

  杜笙点头:

  “不错,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