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18章

作者:倔强的烤羊腿

“殿下,不仅仅是献孝心了!”

“虽然如今陛下还未昭告天下,但你的太孙之位,无人能抢!”

“这时候,殿下需要思考的,乃是对天下、对政务的看法。”

“这样一来,当陛下问政的时候,殿下才能对答如流。”

“依臣所见,不怕殿下想错、说错,但就怕殿下毫无准备!”

“错了不要紧,毕竟殿下年纪尚幼,可若是不想,那便是朽木不可雕了,还望殿下切记!”

听到这涉及到自己“大事”的重要劝谏,朱允炆自然慎重对待。

他熟练的整理了下衣襟、衣袖,而后长身而起,冲着齐泰躬身一礼道。

“孤谢过齐师教导,此番金玉良言,孤定当铭记在心!”

看着眼前这“君臣相宜”的一幕,一众在场的读书人,哪怕心中暗暗羡慕齐泰抢了彩头。

可脸上却都浮现出了满意的神色。

这不就是他们渴望看到的景象嘛。

这时,有个略显年轻的东宫属官,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上头了,忽然插话道。

“殿下,臣有一问。”

“若是将来殿下继承大统、坐拥九州,那殿下第一个要做的,是什么?”

原本还有人准备怒斥一番此人行事孟浪的。

可听到这问题后,众人敏锐的闭上了嘴。

这个问题,他们也好奇啊。

朱允炆倒是没觉着冒犯,他重新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沉吟片刻后,略显激动的说道。

“孤自幼习读圣人典籍,自感上古圣人在世之时,方为盛世。”

“故而,孤决定,若孤真有一天继承大统,那孤第一件事便是消藩!”

“孤那些叔叔,拥兵自重、为祸地方,不过是借着皇爷爷的宠爱方能放肆罢了。”

“皇爷爷在时,孤只能看着,可若是有朝一日孤大权在握,孤必然消藩!”

说到这里,朱允炆仿佛看到了自己身着九龙袞袍头戴冕冠接受文臣武将们朝拜时的场景了。

原本喝了酒只是有些微红的小脸,此刻竟然涨得通红,连声音都大了不少。

“届时,孤便如那圣人所言,垂拱而治。”

“这大明江山,便仰仗诸位老师、臣工尽力而为了!”

这话却说到了这些文官心里去了,这就是他们最想听到的啊!

一众坐在下首的文官听到这话,互相对视了一眼,眼神之中闪着得意,而后强忍着心中那份狂喜,规规矩矩的行李道。

“愿为殿下效死!”

“愿为大明效死!”

朱允炆眼见着这如同脑海中一模一样的一幕简直不要太兴奋。

而一众文官们,此刻也纷纷表示,近日里便会向朱元璋进言,尽早册立朱允炆为太孙。

一时之间,整个东宫正殿当中可谓是喜气洋洋,仿佛有了什么大喜事一般。

可惜,此情此景,朱元璋或者朱高煜不在。

否则的话,这祖孙二人定会忍不住破口大骂朱允炆蠢货。

这要是将老朱家的藩王灭了,把江山交给这些腐儒,那这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嘛?

但很可惜,眼下的正殿之中,只有这其乐融融的一众“君臣”!

第二十七章 早朝

次日早朝,当朱元璋踏着清晨的微光,龙行虎步的端坐在龙椅之上,接受朝臣们的朝拜之时。

他忽然发现,今日里,朱允炆赫然在列,这让他本能的有些皱眉。

若是按制的话,朱允炆显然是没有资格站在这朝堂之上的。

只是如今情况特殊,懿文太子薨逝,原本归属于东宫处理的那部分政务,被朱允炆不声不响的接管了部分。

况且,如今这情况也确实特殊,东宫一些事务,外人确实实在不好插手不说,而且也不是什么大型事务。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在文臣当中的名声,显然相当不错。

所以,大部分人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见了,否则礼部的弹劾折子早就汹涌而至了。

而这几天朱允炆在黄子澄、齐泰等东宫属官的怂恿下,每日都来参加早朝。

一则是为了接手东宫统筹的一些政务,宣告自己的存在感,也让自己能练练手。

而另一方面嘛,朱允炆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进一步提醒自己这个皇爷爷。

您的皇长子没了,皇长孙还在这儿呢,您这会儿就应该册立自己当太孙!

朱允炆和那些文官算盘固然打的叮当响,可打死他们都想不到,朱元璋居然已经动了立朱棣为太子的心思。

朝会开始,首先众臣们奏报的就是各类急务。

“启禀陛下,黄河水道部分堤段年久失修,今年恐有水患……”

“朕记得,户部年年都有治河银子下拨,为何说起又成了年久失修了?查!一查到底!”

“陛下,山东境内今年滴雨未下,如今流民四起,急需朝廷赈济……”

“哼,今年滴雨未下,那之前为何山东布政使司不曾有救济、赈灾之举?都察院监察御史带着咱的旨意去一趟,罢官去爵。”

朱元璋安排完一应急务后,仍旧眉头不展。

实在是最近时节不好,各地都有灾殃发生,之后的日子怕是更加难过。

就在此时,又有朝臣奏报道。

“启禀陛下,鞑靼部有国书递交,称愿求娶我大明公主,两国永结同心、攻守一体!”

朱元璋一听这个直接脱口大骂道。

“放屁!甭说咱的女儿,哪怕大明普通人家的闺女也不许和亲!”

“给鞑靼回国书,要结盟,咱签盟约,要打,咱奉陪!”

“大明,绝不和亲!”

朱元璋这话说得可谓是斩钉截铁,但身为九五至尊,他决定了,那就没法改了。

一条条、一桩桩,各地加急上报来的急务,如同流水一般在朝堂上不断提出、处理。

官员们刚刚汇报完情况,这边朱元璋便给出了处理意见。

整个朝堂仿若一台机器一般,小心而又快速处理着整个大明的事务。

而朱允炆此刻就仿若一个泥塑木胎一般站在那儿。

这种时刻,他是插不上嘴的,也没资格插嘴。

甚至有些事情,他觉着自己若是处理的话,肯定不会像皇爷爷那般“暴虐”。

只是赈灾不力而已,那加紧办理就是了,为何还要派人过去宣旨训斥,乃至去官罢爵?

朱允炆很不理解!

但自己不会多嘴说什么,因为打小自己就是个聪明孩子。

自己清楚的知道,眼前这位皇爷爷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和前程。

不管自己这会儿有什么想法。

但现在的自己,只能是一个“仁孝”的孩子。

毕竟,自己既不能如父王那般各种政务信手拈来。

也做不到如父王那般在民间、朝堂威望直逼皇爷爷。

甚至如今真正算得上得力、知心的臣属,恐怕也就自己东宫之中那几位师傅、属官了。

就这点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把自己的大事办好。

一想到昨日里黄子澄等人所安排的今日朝会上要干的事儿,朱允炆就忍不住偷偷开始朝着黄子澄那边看。

而他不知道的是,由于他站的靠前,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落在了朱元璋眼里。

看着朱允炆那猴急的模样,再想到锦衣卫送来的昨日东宫之中的记录,朱元璋心中长长的叹了口气。

恰好,此时各地急务已经处理完毕,该是朝堂之上各路朝臣议政的时刻了。

黄子澄作为东宫属官,此刻在官场之中还有些名不见经传。

但怎么说也是士林之中有些名声,同乡、师门皆能说上话。

更因为掺和的还是从龙之事,有的是人想要跟着混点功劳。

这不,一位御史左右小心看了眼后,小心翼翼的走出队列,奏请道。

“陛下,太子薨逝已久,君臣固然痛彻心扉,然国之储君,关系国本,还望早作定夺。”

“不然,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无心王事,恐若影响社稷之基。”

朱元璋本来听着还好好的,可听到后面的时候,脸色便彻底沉得出水了。

怎么着?

咱这会儿不定个储君,咱这大明就要亡了?

可这位御史仅仅只是排头兵罢了,紧随其后的,便是一位又一位身份迥异的朝臣。

他们从各个角度,不断的阐述着尽快立储君的好处,说得好像这国家是靠着储君撑着的一般。

朱元璋这会儿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默默感叹。

高煜那孩子还真说对了,这帮人,急了啊!

他们就这么想把想把允炆扶上位?

他们真觉着,允炆登基了,他们就能把持朝政?

朱元璋此刻虽然面沉如水,但也没什么其他过激反应,只是等到所有人都说完后,才沉声问道。

“尔等既然提及立储一事,那便议一议吧!”

“你们觉着,朕如今那几个儿子,哪个适合册立为太子啊?”

朱元璋这话一出,朱允炆猛然抬头看向了朱元璋。

但仅仅只是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立马就强迫自己把头低了下来,然后装作一脸若无其事的模样继续站着。

可他哪里知道,朱元璋从说话之前,实现就落在他身上了。

刚刚朱允炆那番表现,脸上的惊讶、愤怒,可都落在了朱元璋眼中。

朱允炆小雏鸟一只倒是好糊弄,可朝堂之上的文官们就一点都不着急了。

因为他们很清楚,今上怎么可能让人轻易猜到心思?

这一切,不过都是双方心照不宣的较量、拉扯而已。

因此,一众朝臣只是简单的互相交换了个眼神之后,便同时老老实实地闭嘴不言了。

都是朝堂老人了,当然知道一动不如一静的道理。

可黄子澄却怎么在朝堂厮混过,不晓得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眼见着这会儿没人替朱允炆出头,他忍不住了,走出队列躬身一礼,郑重奏请道。

“陛下,臣以为,当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孙,方为立嫡立长的正统,与礼相合!”

第二十八章 朱允炆一天内大起大落

黄子澄或许是难得一次在朝会之上畅所欲言。

又或许是因为今日里这话题他准备已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