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68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第四个返回舱的胶卷是拍摄北美上空的,回收失败——打开返回舱发现里面的胶卷已提前曝光了。第五个返回舱又在北美大陆重新拍了一遍。

天眼一号每3~4天找准一次轨道拍照和弹出回收舱,等六个回收舱的胶卷拍完,天眼一号的使命就完成了。

——这就是胶卷返回式侦察卫星最致命的问题,它的“快门寿命”太少了。6个返回舱最多960张照片,就算是唐华设计的天眼一号的放大版,装12个返回舱,也就是1920张胶片,按1920次快门,胶卷用光了,卫星报废。

造了个这么昂贵的镜头、照相系统,塞到卫星里,又用300吨重的运载火箭把它打上太空,按960次快门就成了太空垃圾,有点浪费。现在哪台照相机没有几万次十几万次快门寿命的。

而且如果作为军事侦察用途,返回式侦察卫星即便用最便捷的路径,也得是拍照的四天后总参谋部才拿到照片,战术价值已经比较低了。

……

所以,唐华想要的是高分某某号,或者说“锁眼”11。

1973年,美国研制锁眼系列侦察卫星的第11个型号,划时代地采用了数码成像、天地数据传输,完全颠覆了以往照相侦察卫星的使用模式。从此以后,照相侦察卫星的隶属单位就从总参谋部地图测绘部门,转到了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门。扯到哪里了,在中国,这种卫星一定属于国务院国土资源办公室。

锁眼-11的数码相机分辨率是800x800像素,也就是64万像素一张照片,高分系列因为摩尔定律的缘故,起步就是4000万像素,接着就到上亿像素了。当然锁眼系列卫星到90年代也搞出了上亿像素的型号。

以唐华目前手头掌握的技术,第一代数码成像侦察卫星的像素当然是锁眼-11那一档的了,800X800,64万像素,或者比这略好一点。

数码成像侦察卫星要跨越的技术不只是分辨率这一道槛。

“唐华,你说的那个终极照相侦察卫星,为什么有11吨重?!”钱学森看着卫星体系的发展规划,“现在在天上拍照的那个天眼一号,才2.1吨多一点,不到2.2吨吧。”

唐华:“天眼一号的光学口径610毫米,目标星我打算用2.4米口径的光学镜片,焦距也会很长,卫星像个大炮筒。我打算让它达到3米的分辨率,CCD水平提高之后改进型要达到1米的分辨率甚至更小。”

“特别重的第二个原因,是目标星要长期在轨工作,寿命至少要达到8年,10~15年最好。这8年时间它拍照的时候调整姿态,要启动微小发动机;如果地球某处有突发事件,需要侦察卫星在一两个周期内掠过热点地区上空,卫星要启动推力较大的变轨发动机。”

“因此,上天的卫星必须带够8年正常使用强度的燃料,这也是很大的一块重量了。”

钱学森想了想卫星拍出的1米分辨率的照片会是个什么景象,然后说:“唐华,你这是要监控全世界啊。”

“掌握世界各国动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

“还好,火箭这边,目前规划到的最大的运载火箭,能把十几吨的载荷送上太空。”

钱学森摆出一个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模型。

芯级直径3.4米,装4台75吨发动机,总推力300吨。四个助推器直径2.25米,各装1台120吨发动机,起飞的总推力达到780吨,可以把600吨左右的火箭推上天去。

“这火箭我们估计能把14吨左右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本来是打算用来发射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之类的东西的,”钱学森说,“你的终极照相侦察卫星,只能用它来发射了。但我得先说明一下,这个火箭要很多年以后才能做出来。”

唐华:“那就正好了。目标星的光学照相系统,CCD和高速数据处理芯片,各种发动机,姿态调整系统都要新研制,没个几年也搞不定。鉴于这个火箭如此给力,老钱,那我就把卫星设计改一改,往12到14吨的重量上靠?”

……

1959年5月,“蛰伏”了一年多的中国航天重新恢复了热度。先出来暖场的是天眼一号卫星的发射。报纸很早就发布了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的照片,火箭外壳刷的苏联、中国、东德三国国旗勾起了大家的兴趣。再看文章介绍,这次是由苏联出火箭、中国出卫星,东德制造了卫星上的照相机,社会主义国家大协作。

以前的月球号运载火箭发射探月卫星,我国宣传时比较低调,很少提中国在里面参与了什么工作。但这次的侦察卫星基本架构是中国设计的,卫星框架在天津生产,控制和通信系统也是中国的,名字也叫天眼一号,那就有得说了。

卫星发射成功后,接下来的一个月,新闻又不断跟进,说返回舱成功回收,里面的胶卷信息读取中。再过一个星期,说社会主义阵营获得了第一张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再过一个星期,《人民日报》的头版被一个大大的地球刷屏了。中国上空的视角,有海洋、白云,白云下面是浅色的大陆,稍微有一点地理知识的读者马上就能认出来这是中国,这是台湾岛,这是海南岛,还有朝鲜半岛、日本,等等。

照片一看就不是简单的照片,它的四角标着很多小数字,左上角标的是拍摄参数:由天眼一号卫星在远地点6061公里拍摄的,轨道倾角78度,拍摄时间北京时间下午3点。

这张1959年5月28日的《人民日报》成了全国的收藏热门,许多单位订阅的人民日报,5月28日的这一期发下来之后就“失踪”了,厂长和书记要是晚一天半天看的报纸,就发现头版已经不见了。

有的读者拿出铅笔钢笔,对照地理书或地理课本上的中国地图,给头版的卫星图手动绘线,画出中国版图。有的读者在地图上努力寻找自己所在的城市大概在哪儿,点上一个点,标出城市名字。然后把这张涂鸦过后的报纸贴在墙上。

……

天眼一号的拍摄照片到处流传,美国表面上很稳,在一次公开集会上,艾森豪威尔还祝贺了苏联在航天方面的成就,但在背后,NASA觉得焦虑感又回来了。

从太空中拍摄地球不是什么新鲜事,最早是在1944年,德国用一枚V-2做探空火箭,打到100多公里的高空,照相机拍了一张大地照片。这张黑白照片对焦也不太准,但是糊糊的照片还是显示出了大地的弧度。

1957年以后,苏联的月球号卫星也传回过照片,但那种电传信号还原的照片质量比这一次的差远了。

美国自己也在做间谍卫星,上个月刚发射过一枚,名字叫发现者二号,它其实并没有带间谍相机,而是验证卫星回收技术。不过美国人的运气不太好,他们的回收技术验证卫星不但比中苏的验证卫星晚一个月发射,而且还失败了,回收舱在返回大气层时偏离预定回收点8300公里。

这8300公里是啥意思,就是从夏威夷偏到了贝加尔湖……

苏联内卫部队现在正乐颠颠地把这颗美国卫星的返回舱从远东往莫斯科运呢。

“刚刚在卡纳维拉尔角,我们的先锋-3A地球磁场探测卫星发射失败,火箭第二级故障,导致火箭和卫星坠落在南大西洋。上周还是在卡纳维拉尔角,‘地球圈’大气密度探测卫星在升空后失联。”

NASA首任局长凯斯·格伦南向艾森豪威尔汇报近期的动态。

艾森豪威尔:“苏联和中国在大肆宣传他们的照相卫星,这其实就是间谍卫星,对吗?”

国防部长尼尔·麦克尔罗伊:“间谍卫星比什么地球磁场探测,大气密度探测卫星有用多了。”

格伦南:“对,它就是间谍卫星,但是他们的进度很快,超过了我们。NASA也意识到了间谍卫星的重要性……发现者二号失败后,我们必须继续打发现者三号,预定的发射时间是下周,6月3日。”

……

吉隆坡。

美国国务卿赫脱和中国外交部长陈老总的会谈,在开会前双方预期是谈三到四天,结果持续了一个星期还没出结果。

对于全世界的政治圈子,中美的高层会谈是比东西两大阵营的太空竞赛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各国高层政要基本都默认了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世界的五个扛把子,中国在扛把子中间的排名,要么是美苏英中法,要么是美苏英法中,中国在第四或第五位。

对于这次会谈,日本媒体起了个唬人的名字《クアラルンプール決戦》(吉隆坡决战),欧洲则把这叫做“吉隆坡马拉松”,美国媒体称作“吉隆坡回合”,苏联这边,赫鲁晓夫对中国和美国也走向和解表示十分欢迎。

毕竟赫鲁晓夫去年底和美国敲定了缓和的大政策,先是默契停止核试验,现在又互相开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的展厅、苏联在华盛顿的展厅都快装修完了。两国都把自己国家压箱底的好东西摆出来给对方看,意思就是“瞧,我们国家比你们强大,人民生活比你幸福”。

5月22日下午,双方一天的谈判告一段落。各自的谈判团队依次走出,对围观的记者随便说几句有效信息基本为零的话,各回各的酒店。在过去8天的谈判中,每天的工作都是这样结束的。

赫脱现在可以改名叫“虚脱”,扶着墙走出会议室,然后唤秘书把拐杖拿给他。

陈老总体力消耗也不小,尤其是穿着厚实的中山装正装,一出会议室(这是唯一有空调的场所),汗就下来了。出会场上小汽车,就在秘书的帮忙下把中山装脱了下来,衬衫袖口也挽起,使劲扇扇子。

谈判的第六天,陈老总放出了1953年在台湾缴获的美国空军日志档案复印件,以及在朝鲜发现的细菌弹壳体的检查报告,与档案中有几处记载的美军出动记录是吻合的。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总理点名过美国人,你们细菌战的事情迟早要清算。而美国那边,53年台湾出事之后就知道应该有个把柄落在中国人手里了。

中情局和美国军方对此是有准备的,这几年光车祸就制造了两起,入室抢劫一起,急性白血病一例……到1959年,直接当事人已经没有能开口说话的了。

但是,没有活人能开口说话,白纸黑字能代替他们说话。

……

第七和第八天,也就是5月21和22日,中美双方的立场其实已经在相互靠近。

双方都同意,对1948年的10亿美元,以及1948年以前零星的欠款7100万美元进行逐条分析归类。

48年的借款到账之后,常凯申马上在美国购买了武器弹药往中国运,相当一部分美元根本就没出过美国国界,又回流到美国军工集团手里了。这一部抹掉,不算。在10.71亿美元的欠款里面,这部分占了4.5亿。赫脱第一天说的都是虚伪的场面话,美国人本来就知道常凯申拿了钱不是搞民生而是用来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