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492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刚开始角度不对没看出来,现在看出来了,桅杆是歪的。桅杆上面挂着青天白日旗。

那艘半沉在海床上的不是护航驱逐舰,而是一艘美制坦克登陆舰。

继续接近南威岛。这下,连常先不但更清晰地看见了军舰的模样,还看见了军舰上有人影,岛上有低矮的棚屋。

“用探照灯,不,用旗语发信号。”看着这不可思议的一幕,连常先想起来应该先行联络,“表明我们的身份,然后……然后询问他们的意图和想法。”

“还有,中波电台给基地发电报,请求空军再派两架飞机来南威岛一趟,这回有水面军舰无线电引导。”

……

广州,南海舰队司令部。

“什么?!国民党残军?!还有这种事?”司令员赵启明现在手中有两封从“莆田”号护卫舰上发来的电报,时间间隔10分钟。

第一封电报报告南威岛发现国民党残军,一艘登陆舰已经半沉,一艘护卫舰漂浮但无法开动,岛上有房屋,可能国军官兵已上岸生活。

第二封电报报告,他们用旗语发信号之后,南威岛上的国军立刻回复,表示他们是1953年4月台湾战役中从高雄港出逃的军舰,迷航后停留在此,愿意起义或者投降或者接受整编。

赵启明:“马上发电报回北京,向国防部、总参和海司汇报此事。”

下午的热带阵雨已经下完,气温略下降了一两度,但阳光仍旧耀眼,南海湛蓝的海水偶尔可见鱼群跃起。

在等待回应的半个小时,“莆田”号在南威岛附近低速来回巡航。

南威岛上有不少椰树,椰林下面是两排不知用什么材料搭建的平房,现在平房里的人已经全部出到了空地上,大约一百个人有不少翘首眺望海面的军舰。

……

“报告长官,中华民国海军“太宜”号(前美国海军“托马森”号)驱逐舰、“中建”号登陆舰之幸存官兵已列队集合完毕,共115人,愿意放下武器,接受贵军改编。”

“太宜”号驱逐舰舰长张德临走出队列,敬了个礼。

张德临头上的民国海军军官帽还算周正,虽然略显破旧,但还能看出形状。军服上衣左右肋部位已经崩线,军服成了前后两块迎风飘飘的灰布。裤腿膝盖那里是两个洞。

至于张德临本人,络腮胡子大概有一尺长。

其实张德临本人的衣着是这115人中最整齐的。后边的国军官兵,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只穿着裤衩短袖衫。

连常先回了个礼,扫视这一排列队的国军官兵,叹了口气。

……

“两年,整整两年了,”张德临问旁边的副官,“是在民国42年,4月15日,还是4月16日?”

感觉到抵抗无望后,在高雄港的国军海军士气崩溃,6艘军舰在未获国防部授权的情况下逃离高雄。途中被我军反舰导弹击沉1艘、击伤1艘(后于途中沉没),1艘驱逐舰成功抵达马尼拉,另3艘军舰因热带风暴迷失方向,从菲律宾岛西错身而过,进入南海。

在南海挣扎时,又有一艘登陆舰失踪。剩下的就是一直保持编队航行的“太宜”号驱逐舰、“中建”号登陆舰。两舰航行到南威岛正值半夜,“中建”号登陆舰黑灯瞎火就在岛附近搁浅了。“太宜”号因为没有带够淡水补给,此时也走不了了,就也在南威岛抛锚,官兵上岸谋生。

没过多久,南海下一次台风来袭,将“太宜”号的锚链吹断,拍到岸边搁浅,从此他们就被迫定居南威岛。

“初到南威岛的前一个月,我们还用电台发报和收听频道,但第二次台风来袭之后,所有电台都损坏了。”

“两年来,我两舰的幸存官兵在岛上垦荒种土豆和蔬菜,”张德临向接收南威岛的我军指战员介绍情况,“岛上还有些许椰树,中建舰上有一些存粮和罐头,太宜号的两艘救生艇和十余个救生筏也被拆卸下来了,平日用这些船艇和自制的钓竿、绳网捕鱼,就这样在岛上渡过了两年。”

“这个,额,这个,”张德临面前是一个用很坚固的木条修成的小牢房,他尴尬地对连常先说道,“我们扣下的越南渔船渔民,放一两名船员回去,让他们回越南,装几百斤大米来换人质。”

连常先对张德临笑了笑,又摇摇头,“等回到了广州,你还是说他们在南威岛非法捕鱼吧。”

1955年6月10日傍晚,国军海军漂流南威岛部队宣布起义接受整编。

但这不是最后一支国军残军。在中缅边境缅甸一侧,还有两三支从中国过境到缅甸的国军残军等待解决。

漂流南威岛部队宣布起义也意味着我军再度接收一个南沙群岛的有较大天然陆地的岛屿。考虑到南威岛在整个南沙群岛中的地理位置,在太平岛和永兴岛的机场建设完工后,就开始在南威岛建设永久军营建筑和一座小型飞机场。

现在的海军不能不重视南沙群岛,因为这里有苏比克海军基地。为了监视菲律宾和可能在南越出现的美国军舰,在50年代困窘的物质条件下,南沙的岛群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开工建设和驻军。当美国海军感觉不对,驱使南越海军前往抢占南沙岛礁时,我军已经占据了棋盘的主动权。

第八十九章,蟑螂定律

清华大学。物理系楼。

草地上一排椅子,两排木制的垫脚架。

“蒋校长。”“赵老师,您好您好,请您先坐。”

蒋南翔校长、赵忠尧主任并排挨着坐在正中,相邻的椅子坐的是钱三强。

又是一届毕业生送走——清华物理系55届毕业生今天举办毕业典礼,在这儿拍毕业照留念。

“三强啊,今年核物理专业的学生还在在我们旁边吧,挨近一点儿。”赵忠尧说,“毕业以后,想见到他们就不太容易哟。”

“还是和去年一样?”

钱三强点点头,明白了:

“同学们,以我们三个老头子为核,核物理专业的在S轨道,激光物理专业、量子物理专业摆出P轨道,洪特规则。”

听钱三强这么说,学生们轰然答应,在三人左右找位置坐下或站着。

1955年,中国核计划启动的第二年。

北京大学17名、清华大学22名毕业生加入核工程的科研、工程队伍。

在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苏联援助的试验反应堆7月份要安装铀燃料棒,预计在9~10月首次启动运行。

基于苏联援助的试验反应堆,钱三强带领研究小组,拿苏联图纸和实堆做参照,结合之前自己的反应堆原理研究,设计了第二座改进型试验反应堆和钚生产堆。

在包头、兰州等西北铁路沿线城市,唐华已经规划了7个核设施工业区。

自制的试验型反应堆还是放在北京周边。用自行制造的零件建造试验型反应堆成功,就启动第三座反应堆——钚生产堆的建造,第一个钚生产堆放在兰州。

包头、兰州各要有一套铀浓缩工厂,但是先建设包头的。目前氢氟酸/氟气工厂已建设完成,六氟化铀生产厂的设备正在由哈尔滨攻关。甚至气体扩散厂的核心——气体扩散机,也安排了上海进行攻关研制。

这就是两手准备,假设一个最坏情况:苏联一直未下决心援助中国建设核工业体系,中国也要上马核武器,大不了晚个几年。

北大和清华54届的毕业生大部分安排在了北京周边的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所和试验设施中。55届加入时,核工程体系就不只是在北京周边,而是要向西北大漠进军了。

“赵老师,唐华今年没有来。”钱三强说,“好多学生说想见唐院长,这几天还跟我侧面打听呢。”

赵忠尧:“长春光纤厂投产了,另外沈阳还有一些重要的国防项目,所以唐华在中科院成立仪式后就去了沈阳,毕业前是赶不回来了。”

钱三强哦了一声。

钱三强还知道,到了7月份,钱学森的火箭项目会有新进展,那时候唐华和钱学森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看二踢脚。

……钱学森把火箭和弹道导弹项目今后5年甚至10年都规划出来了,制定了精确的路线图。

核工程的中远期规划……还存在着方案1和方案2,具体会走哪条路现在不确定(看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