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402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雷德福表示,法国和(保大)越南的武装力量最近在越南北部的军事行动遭遇挫折,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对印度支那的局势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探讨数种方案,以应对未来印度支那局势的变化。但雷德福认为,应对的方案不包括直接出动美国海空军介入越南和印支半岛的战争。”

朝鲜停战协议签署时的美国参联主席是布雷德利,老布已经在8月份解脱了,退休回家养老。现在新任参联主席是阿瑟·威廉·雷德福,美国海军航空兵出身的上将。

雷德福在任上拨款建造了“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和“企业号”核动力航母,构建了美国和台湾的共同防御体系,在台湾驻扎真正的作战部队——当然台湾问题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雷德福还积极推动美国介入苏伊士运河战争、瓜分英法殖民遗产,认为美国应该积极介入越南,从法国人手中接过越南的烂摊子。

现在好像有点不对啊,雷德福竟然说在印度支那使用美国海空军力量的时机尚不成熟?

这是在听证会上说给参议院听的委婉的官方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翻译出来就是“美国海空军现在绝不能投入越南,否则会输得很惨”。

偏离历史轨迹的原因应该是朝鲜和台湾对美国造成了更深的印象。

现在美军的印象不只是陆地上啃不动志愿军,美军现在还对满地的防空导弹和台湾海峡被乱枪打死的“曼彻斯特”号巡洋舰有深刻的记忆。

当然,雷德福只是对中国周边的军事行动持有更谨慎的态度。在远离中国的世界其他地区,他还是会秉持美国军方的基本原则,寻找一切机会扩张和展示肌肉。甚至,由于在越南这个热点不敢放开手脚,美国军队剩余的精力可能会发泄到另外某个热点地区上。

总之以后得盯好美国这方面的动向。

……

“老潘,董姐,你们好。”

台湾战役之大结局已过去半年,潘汉年6月从美国返回北京呆了半年,现在有了新任务,携妻子一同出征。临走之前来道个别。

“六月你刚回来的时候,还以为你真要去外交部坐办公室,”唐华说“看来还是闲不住,又要出任务了。”

李刻农:“潘汉年在情报部呆不住,在外交部也不习惯,既然他还是擅长做情报员的工作,总理就把他安排到中宣部了。”

这是真的。

潘汉年现在的组织关系“算是”在中宣部。

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

正如以往的历史一样,现在的新华社香港分社担负一部分我方在香港的组织领导功能以及领事联络功能,以及情报机构。

总理也一本正经地开玩笑:“确切地说,是替我和唐华看好华润。现在华润的两个创始人都没法去香港,只能派他去喽。”

华润1951年之后业务大幅度萎缩,1952年的利润和1951年比是剧降,1953年现在的预期年利润比1952年还低一点,在一千五百万美元附近徘徊。不过53年8月以后,由于英国人的放水,华润的销售额和利润有点回升的苗头。1954年如果英国人继续放水,华润一部分业务抬头复苏不是没有可能。

总理说的也没错,不但他没法去香港,唐华自己也只能在国内和社会主义阵营这几个国家打转了。至少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

“啊?有这么要紧吗?华润到现在为止运营还是很正常吧,秦经理很靠得住的。”唐华说,“倒是香港的情治工作,咱们是得重视起来。”

李刻农:“情治?”

唐华:“我发明的词儿,情报与政治。”

李刻农:“……行行行,你有道理。”

唐华和李刻农两人一来一往对话,总理在一旁听着,脑子里想的是“情报”与“政治”。

潘汉年:“其实,我现在等于是身份已经公开了。在香港的工作,可能会包括一部分那些事务,但肯定不会直接出面。唐华你说到政治,这个词确实是能把我要做的事情概括起来。”

总理:“到了香港,你要做到的是贴近香港的底层老百姓,与他们建立联络,而不只是与上层人士打交道。”

潘汉年:“明白,我这半年已经把粤语重新捡起来了。说到这个,唐华,你和周璇的歌在香港是经久不衰啊。”

周璇听潘汉年说,笑着转头看了看唐华。唐华也笑了:“那就再出一张专辑,就……明年吧。不过是粤语和国语混搭。其实你们不但要发我俩的,还应该再挖掘和创作一些贴近近现代城市审美的、主题贴地气、有家国情怀的音乐作品。最好是粤语的。”

潘汉年先是点头,一会儿恍然大悟,拍了拍大腿:“唐华,其实你在谈政治啊。”

唐华:“香港使用国语的主要是中上层华人,这个阶层的华人中,49年逃港和今年逃港的人所占比例不低。这些人的文化艺术,因为语言的关系,下沉不到不懂国语只懂粤语的底层老百姓那里。所以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打入的空白地带。”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唐华入股和改造华润后,为了多挣美元,在香港搞了很多劳动密集企业,巅峰时期直接雇佣近四万人,带动的产业雇佣的工人更多。1951年后,西方对大陆的全面禁运把华润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几乎打没了,但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却大部分运转正常——这些厂的产品不是销往大陆的。现在的香港虽然算不上经济起飞,但也不是历史上那个穷渔港了。

大陆成为香港音乐、文化、艺术的风向标、宗主地。华润继续发展,或者再多办几个企业,不仅是为国家挣外汇,也为控制香港的就业市场。当中英关系好的时候,一切都好;中英关系不好了,华润捣捣鬼,香港社会就不稳定,这不是挺好嘛。做到这两点,大陆这边再正常发展支愣起来,过个十几年二十几年,英国自己就压不住了。

……

莫斯科州,加里宁格勒。

在苏联工作的前纳粹德国技术专家回家了。

“虽然苏联不能给你们颁发任何勋章和嘉奖,甚至不会公布你们所从事的工作,但OKB-1会记得各位的贡献,在苏联的导弹项目中,你们奉献了自己的才华。谢谢。”

苏联航天和弹道导弹专家、OKB-1首席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与即将返回东德的德国导弹专家、工程师握手道别。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搜罗了一批东德境内的前纳粹科学家、工程师,带回苏联为己所用。这与美国的“回形针”计划颇为相似,只是苏联搜罗的人才没有美国那么多。

一晃眼8年过去,苏联弹道导弹发展了几个型号,而且开始和核武器结合。弹道导弹和火箭的研制团队的密级越来越高,这些前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身份也越来越敏感。最终在1953年11月,最高苏维埃下令,在苏联火箭和导弹领域工作的德国专家团队解散,发放退休金和更换身份之后返回德国,成为普通德国人。当然活动不是绝对的自由,但只要不逃到西德去,他们可以在东德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们非常感激,也会永远怀念在OKB-1共同工作的时光。”德国专家团的高级工程师弗里德里希说,“科罗廖夫同志,未来您也过上退休生活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再见面。”

……

“德国人走了,不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多大的挫伤,接下来,我们要加紧推出新型号了。”

科罗廖夫走到OKB-1的模型室,看着眼前的弹道导弹系列模型。

R-1,德国V-2的仿制版。

R-2,R-1的改进型。

R-5,这种被北约称为SS-2的导弹是苏联第一种中导,已经进行了几次试射,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但产量取决于苏联核弹头的产量。

科罗廖夫走到最后一个模型前,同比例尺的模型,它比前几种导弹庞大得多,一个主弹体,再加四个和主弹体一样粗的助推器,看起来像一个绿色的柴捆。

“R-7的地面测试报告完成了,我们可能要对它的设计进行重大修改。”设计师米申在后面说。

“测试报告不是最重要的,测试完成之后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科罗廖夫说,“这个项目必须不能延期,1957年要进行首次试射。”

科罗廖夫已经对原设计进行了100多项改进,他有信心半年之后再次地面测试的时候让R-7过关。

米申:“高层还是执著于从苏联本土直接摧毁美国。我们对轰炸机似乎信心不强,更偏向于导弹攻击,美国与我们相反。”

科罗廖夫:“如果你了解了莫斯科周围部署的防空导弹阵地的能力,就会知道我们的领导人选择得没错。”

米申:“那就这样吧。执行命令高于一切。让我们在同归于尽并且毁灭地球的道路上疾驰飞奔。”

科罗廖夫:“不,这是谬论。”

米申:?

……

不只是科罗廖夫和米申在争论。最近一个多月,苏联科学界以及部长会议的一部分部长们都在热议这个话题:核战争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人类真的渺小到至今仍无法撼动地球的程度吗?

这一切的源头,好像是来自竺可桢写的一篇论文和两篇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