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359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钱学森点头。

汉斯·休塔特:“那您是中国外交人员、政府外派考察人员、情报人员或者科学家吗?”

钱学森属于第四种,点了点头回答道:“您可以叫我钱。”

“钱先生,我那位在莫斯科研究导弹的同事汉斯·施密特有一次写信告诉我,如果想继续我们小组的研究,那么除了莫斯科,还可以尝试去中国。或许那里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钱学森把手里的酒杯放下,“你以前工作的地方是佩内明德?”

“确切地说,我是在德国陆军兵器局,当然也经常出现在佩内明德。1944年8月从那儿调走,执行别的任务,此后在东德一直呆到战争结束。”

“有军衔或职级吗?什么军衔?”

“1945年我是少校。”汉斯·休塔特说,“离开佩内明德后,我们先前往里加,想在里加建立一个打击列宁格勒的导弹发射场,但刚抵达里加不就,苏联红军就发动了攻占里加的战役。1945年1月,我们退回德国并丢失了所有的导弹阵地,我事实上那时候就失业了。”

噢,少校。钱学森心里想,才少校,够干啥的。要是他战后是被抓到美国,都没资格让我出马审讯,少校级别太低了。

“所以呢?希望能在我这里找到前往中国的办法?”钱学森问。

“是的。”

“汉斯先生,其实我是个科学家,不是外交人员也不是政府人员,我只能带你引见中国驻东德大使馆的人。”钱学森说,“不过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的话,前往中国倒不是特别难。”

汉斯·休塔特:“不只是我个人到中国。我还有一个礼物。”

钱学森:“?”

“一枚V-2导弹的壳体。1945年在运输途中断裂成两个分段,被丢弃在乌瑟多姆一个奶牛场附近的森林里,我想现在应该还没有人发现。”

第七十七章,一大堆学院即将加入战场

汉斯·休塔特满怀希望地说出有一枚没加注燃料的V-2导弹壳体被被丢弃在乌瑟多姆附近的森林里,按他的预想,接下来这位中国官员一定会大吃一惊两眼放光。

然而钱学森听到这句话以后,只是“哦”了一声,伸了个懒腰,拿起红酒杯不紧不慢地晃了晃。

“汉斯先生,你猜我拆过多少枚V-2?”钱学森说,“7枚。分属于三个生产批次。亲眼见过的V-2大概有20枚。为什么我说它属于三个批次,因为有一个批次的惯性陀螺仪是铜线锡焊点,另两个批次用的是铝线。那两个铝线批次中,惯性陀螺仪与后面的酒精溶液燃料舱一个是用螺接固定,一个用铆接固定。”

汉斯·休塔特顿时卡壳。

这中国人究竟是何方大神,不但说的全对,而且好像他见过的V-2导弹批次比我见过的还多……

“钱先生,嗯……我无法发表意见了,既然这样,您还有兴趣去乌瑟多姆找那枚导弹吗?”

钱学森:“在东德境内,又只有一百七十公里的车程,既然我有一星期的时间,那就去一趟吧。”

……

“汉斯,据我所知,战后美国和苏联都把自己控制区内的纳粹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带回自己的国家了,为什么你却漏网了呢?”

去往乌瑟多姆的公路,汉斯·休塔特开车,钱学森在副驾驶位上问他。

“这事说来也很简单,早在德国投降前几个月,我的导弹试验部队就被歼灭了,我作为零散突围出来的人员,被补入了东线的一个步兵师,虽然我的军衔是中校,但丝毫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只是在师参谋部担任通信参谋。退回德国本土,我发现部队移动到了我熟悉的地方,而且步兵师已经在打击之下快散架了,于是我就直接回了老家,换了我一个已经死于战争的邻居的名字继续生活。”

钱学森:“所以你是一个在美苏两国的名单上都被标记为阵亡或者失踪的工程师?”

“应该是失踪吧。汉斯·休塔特也是我邻居的名字。”

钱学森:“噢!那你本名叫什么?”

“汉斯·施密特。”

……

北京。国家计委。

“根据中苏刚刚签署的协定,一五期间,苏联将帮助中国新建和改扩建141个工业和工程项目,其中重点的大型工业项目94个。”

从苏联归来的李复春在国家计委委员会议上讲刚刚签署的《五四协定》要点。

总会计师:“现在我们的工作,一是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和方针问题,而是落实与苏联政府商谈敲定的五四协定,三是确定今年尤其是上半年剩下这两个月的工作安排。”

“第一,以苏联帮助我们新建和改扩建的141个项目、1953年从西方抢运设备形成的27个项目为骨干,配合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按比例发展,来制定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加强基本建设;第三,必须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第四,培养人才,尤其是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是我个人觉得,前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军事院校反而走在了地方院校的前面,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张了,我们地方大学,旧有高校的院系调整还未完全结束。”

总会计师讲完,然而没有人接话。

现在说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不在国家计委委员名单里。

文教委员会下属的教育部部长马绪论,也没有入选国家计委委员。

所以,十几个委员把头转向了唐华……

“这个,我先说一下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现状。”

既然都在看自己,那唐华还是说说吧。

“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基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源自解放区,经过若干次转移合并和改组,现在迁移到中心城市的解放区院校。二是旧式大学。三是建国之后我们从头开始新建的高等院校。”

“源自解放区的各种学校,有的人说它们都是些干部学校和‘人民革命大学’,这就有点贬损的意思,其实我不这么认为。解放区的院校未必就差,地方的旧式大学未必就都强。”

讲到这里,总会计师朝唐华挤眼睛,意思是,这国家计委十几个委员里就你一个党外人士,连你都跳反了?

唐华笑笑,继续说。

“就比如延安自然科学院,这是所谓的人民革命大学,它的水平差吗?不差。1946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院就开设了信息论和自动控制的课程,这是世界第一。因为我那时候在延安自然科学院讲课啊。所以一所大学究竟水平多高,基础是人,把人才配置到位了,学术环境就能上来;学术环境搞上去了,学校就不会差。”

“那么现在中苏去年的高等教育协定和今年的五四协定,都有高等教育方面援助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工作也很简单,以解放区院校作为架子,填入能讲授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师资人才,将它们建设成为一流的高等院校。”

“这方面北京电子信息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一部分延安自然科学院、华北大学的人员作为底子,一部分来自旧式大学主要是清华大学的师生,从去年正式开学到现在,学生第一年的养成很顺利,而且,具备了科研能力,能与电子工业局的研究所协作或分工,完成电子工业的某些研究和设计工作。”

“航空工业局的北京航空学院也刚刚开学,这一类学院我们已经有几所开始建设了,包括钢铁工业学院、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兵工学院、船舶工业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今后所有主要工业门类的学院都应该在一五期间建立起来。与电信学院一样,这些高等院校应以解放区院校为基干架子,填入苏联专家力量,再填入部分其他师资,但以解放区院校为学校传统的传承。”

“二五期间,每个工业门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各开设3到4所大专院校,以满足越来越大的人才需求,而一五期间建成的工业类学院继续进步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的学科领头羊,并最终发展到世界同领域院校的顶尖水平。”

……

十几名国家计委思考中。

学院体系的建立绝对是有必要的,与工业大类契合,工业部门的发展又与国家工业化契合。

不过,这些学院未来能发展成国内学科的领头羊?然后远期目标是世界顶尖……

然而这话是唐华说的,那就不要说“不可能”。

这种现象现在几乎都有成为党内共识的趋势了。

“当然,这是远期我们的高等院校发展目标,”唐华说,“一五期间,这几个学院应以向国家供应合格的工业人才为主,二五之后各门类的梯级院校体系建立,几大学院就在此前的积累基础上,准备升级和转型。”

“然后就是旧式高校与新式院校的关系。旧式高校中有的水平还行的,那也应该是国家重点发展和倚靠的对象,水平一般般的该拆就拆。有水平的高校,像清华大学、四所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还有北京大学。北大也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