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141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如果空中支援无法解决,朝鲜战争可能无法按我们预想的走向而结束,最好的结局是敌我双方在三八线附近进行反复的拉锯战,更差的结局是我们还得退回三九线甚至平壤附近才能将战线稳定下来。”

安东诺夫一边听唐华说,一边在桌上摆的朝鲜地图核对双方的战线。唐华讲完,安东诺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按照中苏武器援助的进度,坦克和自行火炮我们交付的速度很快,据我所知,你们的部队接收装备和训练的进度也很快。预计到今年3月,苏联提供的卡车等运输工具就足可以支持大兵团的机械化作战,你们的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就可以进入朝鲜作战。那时候前线的战况就会有很大改变。”

“苏联空军的远东部队目前已开始常态化地进入朝鲜上空作战,而你们空军最近也有飞行员驾驶米格15战斗机升空作战,应该说未来这种制空权劣势的局面会被扭转。”

唐华:“现在前线陷入困难的最关键问题是后勤危机,其次才是缺乏坦克和自行火炮。我们做过统计,在参战的两个月里,我们用于向前线运送补给的卡车被摧毁了三分之二,如果派遣坦克和自行火炮进入朝鲜,那么后勤压力更大。如果要解决后勤问题,那就要先解决空中威胁。苏联空军的掩护,目前虽然进入了朝鲜上空,但活动区域也仅限于从中朝边境到清川江的走廊地带,只占我们的后勤补给线运输距离的五分之一。”

安东诺夫思考了一下,暂时没法回答。苏联空军确实不敢越过国境线太远作战……

唐华:“此前苏联向我们援助了超过10个的高炮团,这能有限改善防空状况,但高射炮只是一种补充性质的对空防御武器,无法单独完成空防任务。在苏联空军深入朝鲜腹地有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另一种防空手段,来改善后勤补给线的空中安全问题。”

唐华看看马林科夫,再看看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派来参与洽谈的代表。“我们需要S-25防空导弹。”

……

莫斯科大学,激光物理会议开完了。

像朗道这样的理论物理狂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物理学家对应用科学也有一颗热爱的心,尤其是苏联方面挑选过参会的专家和科学家,里面有三分之一是国防工业部门的专家,所以在讨论激光器具体细节的时候还是很热闹的。

“唐华院士啊,他和大使馆、联络处参加中国和苏联部长会议的谈判了。”散会时,朗道还顺便问了问唐华在哪,赵忠尧回答道,“我想是因为朝鲜正在进行的战争,中国需要苏联武器援助的事情。”

唐华溜号当然不会仅限于一天,谈判本来就不止谈一天……

当唐华说出S-25的时候,军事工业委员会的代表爆炸了。“S-25?不,这种导弹不存在……它现在还没装备部队。”

唐华:“可是,我听说去年8月,第一特别局的S-25导弹立项的时候,斯大林同志亲自批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获得用于防空的导弹’,现在已经过去了五个月,我们现在洽谈导弹的项目,完成谈判,谈妥付款方式或贷款方式,开始启动的时候,S-25应该是研制完成了。”

“据我所知,没有这么快……”

唐华:“那么斯大林同志的批示怎么办呢?一年无法完成研制的话……”

“我知道我知道,第一特别局的总师和副总师已经在别墅院子里学习种土豆了。”

唐华:……

唐华当然知道S-25防空导弹1951年是研制不出来的。

S-25在1948年开始研制,1950年项目转交第一特别局,斯大林下令一年之内研制出来,实际上1954年S-25才装备部队。至于设计师有没有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种土豆,那就不知道了。

S-25“金雕”,北约代号是SA-1“吉尔德”,是SA-2也就是红旗-1/2的前一代。

S-25是中高空防空导弹,最大射程32~40公里,最大射高2万米。就是苏联为防御美国战略轰炸机骑脸研制的。现在苏联最怕的就是一开战,美国上千架B-29、B-36从欧洲起飞,不计损失硬冲,进来丢一轮原子弹,苏联就亡了。因此斯大林才特别着急,要第一特别局尽快搞定装备部队。研制它的第一要求就是能打高空目标,而且技术指标有超前性,2万米的射高不但打B-36不在话下,打B-47甚至美国正在研制的B-52也没问题。

当然,以这个时代的技术,S-25设计出来全长超过12米,总重量3吨。搞得唐华也没法在国内自制,没有那么大的火箭发动机。这个量级的火箭发动机不能用固体小火箭凑合了,得专门研制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火控雷达也没法用高炮引导雷达为基础DIY。

红旗-1是中低空近程防空导弹,伴随野战部队推进很好用,打B-29就不好用了,B-29和B-36都是可以在六千米以上的高度飞行和投弹的。现在这个年代,只有14.5高机/37高、红旗-1和S-25组合起来,一个中低空一个中高空,才能构成“无缝”的地空防御。

“而且,我们的部长会议不允许出口这一类高度机密的武器。”军事工业委员会的代表又说,“防空导弹项目本身就应该是机密的,如果不是有几个德国科学家参与到了计划,我们甚至一句话都不会对外界公布。”

S-25最初研制的时候是以纳粹德国“瀑布”防空导弹为原型,项目组里还有几个1945年被抓的德国科学家。当然到1951年,七改八改已经和“瀑布”没什么联系了。

“代表同志,”唐华说,“一种新武器,要验证它的设计是否成功、是否具备实战能力、作战效能到底有多高,最好的办法,是将它投入实战战场。无论是设计师的理论推算,还是军方的推演,甚至是联合演习,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模拟它的实战环境,这永远比不上真正的实战环境对武器的考验。”

“因此我强烈建议贵方能将S-25导弹投入到朝鲜战场,如果半年之后朝鲜的战事没有结束的话。实战检验将使你们的防空导弹和防空系统获得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数据,用于改进导弹、用于研制下一代防空导弹系统都极有价值。”

“另外我还说第二个件事,也算是一个提议。我能让S-25导弹系统按斯大林同志的期限完成研制。如果前一件事我们能达成一致,那我以及中国重工业部电子信息工业局可以协助第一特别局,解决目前你们遇到的难题。”

第117章,T51推销会

“各位尊敬的来宾,早上好。”

莫斯科,T51计算机发布会的现场。

宽幅面幻灯机。幻灯幕布连着大白板宽度一共8米。大展板左边苏联的镰刀铁锤,右边五星红旗。展板上是大大的三句俄文短语:“走向共产主义!走向未来!走向T51!”

灯光。背景音乐。还有刚运到莫斯科的一台T51样机。

布置会场时,唐华让人撤掉了演讲桌,现在他手持麦克风,大白板前一大片空地都是他自由活动的区域。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我还是解释一下我现在手里面拿的是什么。”

在场的苏联观众已经发现唐华手里捏着的小玩意居然是麦克风。唐华微微一笑,让幻灯机换片,麦克风的牌子“富士康50S”出现在幻灯机幕布。圆头、金属丝网、带小锥度的筒体,舒尔S-M58无疑了。这款畅销半个世纪,2010年代还是销量排名前几的麦克风,从开会讲话到演唱会,基本全都能打。

介绍麦克风的性能、用途,价格,唐华还让坐在第一排的苏联中央统计局的一个领导试用话筒,这位老头子拿起话筒就飚了一句《黑桃皇后》的男高音,这对富士康50S来说不在话下。

在卖计算机前,会场就为卖麦克风闹闹腾腾二十多分钟……

“1942年,阿塔纳索夫-贝瑞的ABC计算机开启了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序章,ENIAC是第一台步入实际运用的电子计算机。1949年,我们也有了MES-M,这是苏联和中国工程师们共同的杰作。在苏联和中国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从刚诞生时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漂亮的小男孩,今后,它还会继续成长、成熟,直到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如果说使用真空二极管的计算机,是计算机的婴儿时期,那么使用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是进入了少年时期。从去年到现在,中国和苏联的部分用户已经体验到了T50计算机的速度和可靠性。”

唐华照旧从历史开始讲故事,当然讲故事的时候稍微突出一下MES-M,毕竟这台计算机诞生在苏联——当然是自己在基辅鼓捣出来的。

“计算机究竟能干什么?它就只是一具‘计算’的‘机器’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既是,也不是。”

“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计算的机器,将数据经过一些运算之后,变成另一些数据,输出,提供给人类。”

“但数据又是什么?数据不只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草稿纸上的工作内容。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据。生活中有数据,我们的工资是数据,工厂的产量是数据,文字可以视为数据,一个国家——尤其是苏联,国家的管理,也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我们用精确的数字来掌握国家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国家工业、农业、教育、科学、军事等等方面的计划。计划经济委员会是苏联建立的最成功的国家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刚刚建立社会主义一年多的中国,还需要向苏联虚心学习。”

“刚才我们提到了,用精确的数字来掌握国家的状态,这就涉及到了数据,也涉及到了数据的运算。”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对计算机的应用前景持有最乐观的态度的原因。我记得在1947年,我在莫斯科发布信息学与计算机的第一篇论文时,就谈到了它的未来前景,当时会议一连开了好几天,国防委员会、兵役委员会、计划经济委员会的领导都来过……啊,叶戈尔局长,我记得当时您也在。”

台下的一个老头站起来说:“当时我被国防委员会的斯潘杰叫了过来,但一直对此表示怀疑。”

“数据计算——确切地说应该是数据处理,这是计算机所能实现的第一个功能。不过我一向认为,数据储存和数据输出同样是计算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T51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数据、足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统计服务的数据存储能力。”

唐华拿出一盒……磁带。

1951年,雷明顿·兰德制成了第一部用于计算机数据存储的磁带机,使用12.7毫米磁带,最大存储容量224KB,是当时计算机存储能力的十几倍到几十倍。此后,磁带机这种顺序存储器成为计算机尤其是服务器的备份存储标配,而且同时代的磁带机单卷容量永远大于硬盘。

唐华先展示一下磁带的外观,长宽和一本小字典差不多,但厚度只有不到3厘米。这个尺寸比雷明顿·兰德做的那卷磁带大多了,因为唐华要求容量必须达到MB级,磁带的磁密度在努力提高,但目前暂时提高得还有限,再高错误率就下不来了,因此就先搞大磁带盒吧。高密度磁带这个以后再慢慢琢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盒子,就是数据。据我所知,苏联红军现在的总员额是400万人,如果每名士兵的士兵证是一串10位数字,那么……两盒这样的磁带就可以记录全苏联红军士兵和军官的证件号。”

唐华把磁带放进T51计算机底部的磁带机,再在键盘上操作了几下,已经开机的T51的三行段码显示屏显示出一组数据:

IVAN 3293491041 5101 1475

“伊万,士兵证号是3293491041,入伍时间是5101,原籍区号是1475。”

入伍年份省略了前两位……又是千年虫隐患的节奏。现在这一卷磁带的存储量是10Mbit(用现在的计算机系统定义,是1.25MB),更要紧的是内存只有50K,手动编制的磁芯存储器可不便宜。如果程序代码或者数据能少写两个数字,还真的必须得省下这两个数字来。

磁带机继续读取数据,唐华也不停地按键盘,一个个士兵的资料不断在三行显示屏上滚动。

磁带机的数据往T51的磁芯存储器里挪了四十多K,唐华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