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132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第四组,激光测量组。”唐华看看组长杨桢,“近期你们的任务是测距仪和水平仪。激光测距仪调制激光的某个参数实现对目标的距离测量。激光水平仪不但要测量平面是否水平,还要测量平面是否凹凸不平或刮花……远期的目标,是激光雷达。刚才我已经说了嘛,光也是电磁波,所以,造个雷达也是可以的。都是通过测量发送和接受到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来计算物体的方位、距离。”

“第五组,李庆忠你们的工业激光组。研制任务很多,所以你们人数最多,6个人。切割、焊接、材料热处理、激光医疗……你们组和前5组都不一样,前面的小组并没有利用激光的热能效应,但你们要用到,你们小组是属于高能激光范畴的。”

“第六组,激光对抗……”

……

唐华说了大半个小时,任务分发完毕。唐华说完,赵忠尧钱三强也和学生聊了几句,回答了几个学生的问题。

但是,学生们听完,仍然有几人觉得似乎漏了些什么。

“唐老师,那个……激光炮呢?”一个学生问道。其他学生也全都附和起来。

看来12月31号晚上的激光表演,给他们震撼最大的就是最后那一炮。

唐华看看在座的学生,示意他们淡定一些不要激动。“高能激光武器在未来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但不是现在。激光要想武器化,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要靠其他工业门类的技术逐渐发展和更新换代,甚至要等他们出现两三代的技术革命,才可以做到的。现在我们先进行立即可以投入实际运用的激光种类,新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国计民生,因此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急需、而我们又可以在几年之内做出来的东西,优先研究。较远的未来才能实用化的东西,优先级稍微靠后。”

学生们“哦”地点头。

现在我说话还挺管用,指什么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走,几乎没有人发出疑虑,至少在科技领域是这样……唐华想。

礼堂演讲/讲课结束,激光家族的缔造者们——二三十个大四学生三三两两散场。

“赵老师,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唐华又一次对赵忠尧说。

“激光的基本理论我们掌握了,再研究各种种类的激光器不是难事。”赵忠尧笑着说,“几年之后,这些科技投入应用,我们物理系在激光领域就枝繁叶茂了。”

“枝繁叶茂,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唐华说。

……

苏联驻华大使馆。

武官获得总理的许可,从北京电影制片厂把激光武器试射的那段胶片要了个拷贝,带回大使馆。

罗申又重看了一遍当天的试验现场。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罗申说,“谢里夫,你经常看科幻小说吗?”

谢里夫摇摇头,“看得不多,只看过一两本凡尔纳。”

1897年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发表的小说《世界大战》中,写火星人乘坐着某种三只脚的巨大机械入侵地球时使用了一种“热力射线”(射线枪)。从威尔斯开始,类似的武器就在科幻作品里已多次出现。约翰·坎贝尔1930年的小说《黑星坠落》跟风威尔斯,坎贝尔大概也受到2,30年代原子物理和放射科学发展的熏陶,在书里明确地把威尔斯的热力射线武器叫做射线枪。甚至萧伯纳都在1919年的剧本《伤心之家》里假想了一种能够摧毁军火的射线。

当然,科幻小说是安排在科学架构上的脑洞,作家才不会在小说里附带工程设计图。但发出一束光,pia地把人打死或者烧成黑炭,这似乎很符合未来高科技世界的武器特征。

“这是一种以前只在科幻小说里出现过的武器,它或许就是未来的武器。”罗申讲胶片重新包装起来,放进包裹箱,“在它面前,再坚固的装甲也会化为液体,重型坦克和战列舰都会成为废铜烂铁,天上飞行的飞机也全都成为活靶子,因为我们看到哪里,激光就能命中哪里。激光转移火力只需要转动棱镜而不需要转动火炮或者炮塔,比任何武器都要灵活。激光武器也不需要子弹或者炮弹,也没有笨重的易磨损的炮管,只要有足够粗壮的电缆,它就可以一直发射、发射、发射……”

国际关系学院出身、历史系硕士毕业的罗申大使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说着。作为一个文科生,此时他是真的激动了。其实岂止是文科生呢,他身边的武官是苏联陆军出身,刚才和罗申一起看完电影片段,也大吃了一惊。

“我同意,大使先生,幸好这种武器是我们的盟友最先发明,接下来,如果中国愿意和苏联共享这项技术,我们就能对美国获得极大的技术领先优势。……甚至苏联向中国付出一些补偿,也是十分值得的。”

把胶片装好,罗申想了想,又拿过一张纸开始画图。他画了清华物理系教学楼,画出了报废卡车的位置,画了纪录片电影机拍摄的位置,用红铅笔画了一道从大楼射向卡车的激光。

最后,他在物理系教学楼前画了个小圆圈,引出一条线写上一行字:“我就在这里!!!”

第一百零七章,高炮团,变身!

北京,西郊机场。

“靶机准备就绪。”

维护靶机的地勤人员用对讲机向指挥部报告。

“跑道就绪,可以起飞。”

听到前方喊“跑道就绪”并且有人挥舞了一下小旗,遥控组组长对着对讲机大声喊道:“地勤,发动!”

地勤组两人合力,使劲摇靶机的螺旋桨,转了两三圈,中岛91式老爷机改成的靶机发动机终于被带动起来,在遥控组的操纵下沿着跑道开始滑行。

离十三陵靶场最近的机场是西郊机场,飞过去大约只有三十公里。不过这仍然超出了地面遥控员目视控制的距离,所以得采用接力遥控方式。在机场一个遥控组控制飞机起飞,在十三陵靶场另一个遥控组监控靶机让他往预定的导弹发射场飞去。如果靶机返回(防空导弹全打飞了),那就由十三陵遥控组往回飞,在控制边界交给机场遥控组。

防空导弹系统的车队早就停在了十三陵,随时待命。

唐华是半个小时前到靶场的,随着车来的还有北京计算机所和通信所搞火控计算机的全组成员。

“之前让你们把火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提高到同时解算两个向量参数,是为多目标拦截做准备。当然,现在的红旗-1防空导弹还是一次跟踪拦截一个目标,但是在实战中,为了保证可靠的拦截率,前线部队需要一次发射两枚防空导弹,这样可以更有把握地将飞机在第一时间打下来。如果在短时间内一前一后发射两枚防空导弹攻击同一个目标,那么火控计算机还是要为两枚防空导弹提供修正参数,当然,目标只有一个,等于是现在会用到你们编制的火控计算机四分之三的功能吧。”

下车之后,唐华向小组长张爵解释为什么会加要求。

“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唐华又补充一句,“我后来突然觉得,之前我给你们的限制火控计算机尺寸的木箱子,给得太大了……”

……

唐华和小组成员一边说,一边走进了掩蔽所。这次没等多久,步话机就传来雷达站的报告话音。靶场雷达站已经发现靶机,正以26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来。

这个速度和朝鲜战场上美军的几种喷气机速度差得有点远,就算跟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机相比也差一大截。

先这样测试着吧。

唐华先拿着望远镜看防空导弹的阵地,发射车已经动起来了,雷达和导弹用很快的速度嗖地转了七八十度,瞄向天空。

当靶机出现在视野中时,导弹应该始终指向飞机,现在即使是从望远镜里,唐华也能看到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在旋转和俯仰电机的带动下慢慢转动。持续了几秒钟,望远镜视野里突然充满烟尘和火焰,发射架左侧上方的第一枚防空导弹射出去了。三秒钟之后,右侧上方的导弹也射出去了。

放下望远镜,现在可以肉眼看到两枚导弹一前一后向靶机飞去。

红旗-1防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只有2马赫,不过在50年代初期,这个飞行速度是绝对够用的。现在还没有量产服役的超音速飞机,现役的几种高亚音速飞机最大飞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出头,在低空最大速度也就是七八百公里/小时,速度2马赫、最大射程8500米的导弹即便尾追射击,有效射程也有5公里。

按照预定程序,靶机在1500米的高度飞行,这个高度可能不太准确,因为这架原始的靶机完全是靠遥控操作员的目测加手感,来概略确定高度。

十一二秒后,正在飞行的靶机附近炸出一团硝烟,接着又是第二团硝烟。现在分不清是哪枚导弹命中了,或者是两枚导弹都命中了,反正当硝烟散去后,这架靶机已经分成两片在天空转着圈往下掉。其中一片是机身和半只机翼,另一片是被打掉的另一个机翼。

掩体里的人群非常激动,欢呼鼓掌声此起彼伏,跟12月31日的清华物理系一个样……

“稍等一下,还有第二架靶机。”唐华说。

为避免靶机和靶机间相互干扰,它们之间飞行时间间隔有10分钟。

“遥控员同志,请细心、小心操作。”

第二架靶机,是100米超低空飞行的靶机……

“明白。”

靶机超低空飞行仍然依靠遥控员的技术,现在没时间给靶机装什么自动驾驶或者测高装置。唐华可以猜得出来现在遥控员有多紧张。但再紧张这一关也得过,近程防空导弹最关键的就是打低空和超低空目标,打地面目标,肯定是攻击机和战斗机低飞舔地,所以能打得越低,对敌机的威胁就越大。

一会儿,雷达报告发现了靶机。这次大概发现距离比较近,对讲机里一说话,差不多唐华就看见了沿着山谷飞过来的靶机。为了飞行安全,这一次的靶机就不假装做转弯机动了,在低空一直平飞过来。

火控雷达再次跟踪到了靶机,导弹发射装置旋转、跟踪,又是“嗖”“嗖”两声响,两枚红旗-1飞了出去。现在四联装发射架上装的导弹全部打空了。

远处又是两团爆炸,在山脉的背景下爆炸的火球不是很显眼。因为高度很低,靶机一个翻滚就砸在了地面上,还没烧光的燃油使靶机残骸在地上烧成了一团。大概十几秒钟后,轰隆轰隆两声爆炸声才传到唐华耳朵里,还带着滚雷一样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