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安静地抄书啊 第569章

作者:红标瑰夏

约瑟夫迪比亚乔还真没看过完整版的剧本。

作为制片人,到了选角的时候还没看到剧本的,也算是很少见很奇葩了。

但约瑟夫迪比亚乔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是一个工具人,工具人就不要有太多需求了,老板给什么就吃什么吧。

杜采歌扭头看着他,缓缓点头,又摇摇头。

“剧本我写好了,只是有些地方还不满意,仍然在调整。对于一些次要人物的设定和剧情,还要做一些修改。”

约瑟夫迪比亚乔表示理解。

原创剧本要多次调整修改这是常识。

很多导演到了拍摄的时候还在一边拍一边改剧本。

有时候导演还会根据演员的发挥情况调整剧本,比如本来是配角的,但是因为演员特别出彩,所以调整了权重,让这个演员的戏份直逼主角。

有的明明是男(女)主角,但是导演对他(她)的表演不满意,减少了他(她)的戏份,甚至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将他(她)的戏份剪掉大半,乃至完全剪掉。

这些都是圈子里常见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海明威在拿到全球票房总榜第三之后,想要实现自我突破,想要拍一部精益求精、票房再创新高的电影,或者想要拍一部冲击奥斯卡的电影,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听着,我知道你在独自创作剧本,以前你也经常这么做。你是一个天才,我相信你肯定能独立创作出一个优秀的剧本。可现在既然遇到了一点小问题,为什么不集结起一个团队来,共同应对困难呢?你知道,其实我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见的。不过你是波士,你说了算,这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想法而已。”

杜采歌想了想,笑道:“行啊,那就开始着手组建编剧团队吧。”

在剧组组建之前,先把编剧团队组建起来,也是惯例。

因为杜采歌不想拍一部西方语境下的电影,所以组建的编剧团队,自然也是中西合璧的,既有大华人,也有不同国籍的西方人。

花了几天时间,编剧团队从世界各地汇聚到魔都,第一次坐下来集体讨论,分配任务。

杜采歌把剧情梗概告诉了他们。

“哦,天才般的创意!”

“迷人的想法!”

“只有一个字来形容,‘酷’!”

“杜导你真牛,这么牛哔的点子你都想得出来。”

“卧槽,我完全没词了,只能‘卧槽’!”

“拍出来又是一部神作。”

“还等什么?让我们开始吧!”

各种肤色的编剧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他们的惊叹。

杜采歌努力抿嘴,不笑出声来。

等拍完“黑客帝国”,再来拍改编版的“黑镜”,从此以后别跟我说“酷”字,谁也没有我酷。

从今以后,只要是喜欢科幻电影的,都绕不过这两个“黑”。

“黑客帝国”就是有这么牛。

在这个年代,就相当于降维打击。

简直能让人傻掉。

电影还能这么拍?

导演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能被称为“神作”的电影不多。

但无论你用什么标准来定义“神作”,几乎都不可能把“黑客帝国”排除出“神作”的行列。

虽然“黑客帝国”第一部的故事主线稍有一点老套,有一些太过于好莱坞商业大片了。

但如果从三部曲的整体来看,“黑客帝国”无疑是划时代的巨作。

这是一部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理解的电影。

就像鲁迅说(真是我说的),“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部伟大的作品,就经得起多种角度的解读。

“黑客帝国”也是如此。

不管你是从故事本身,从浅层的表达,从深层的象征意义,从其宗教内涵,从其隐喻……

都能get到一些或让你震撼,或令你深思,甚至让你不寒而栗的东西。

喜欢炫目特效的人,可以从“黑客帝国”里得到一流的特效,观影效果。

喜欢动作电影的人,可以在“黑客帝国”里感受到优秀的动作设计,出色的打斗场景布局。

喜欢挖掘细节的人,呵呵,有福了,“黑客帝国”里有无数的细节可以挖掘。

喜欢深度探讨电影的人……“黑客帝国”中的哲学意义、社会学意义,简直可以拿来在大学里开设一门课程,讨论四年时间。

(

第760章 杜版黑客帝国

即使在有了整个编剧团队之后,“Matrix”剧本的创作也没有加快进度。

因为杜采歌对这个剧本的要求太高了。

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

当然这些编剧们也并没有不满。

在他们看来,这将是一部能名留影史的电影。

能够参与到这部电影剧本的创作,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人生的次巅峰了——什么时候他们能独立创作出这样的剧本,才是真正的巅峰。

他们渴望着,能够帮助杜采歌做出尽善尽美的成品。

等到这部电影惊艳世界的那一天,就是他们获得高峰体验之时,也是他们的努力得到报偿之时。

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分工忙碌着。

有人在设计、推敲台词。

有人在细化一些场景细节(其实这一部分通常不是由编剧来做的)。

有人在查找资料,务必要让电影中减少BUG,减少常识错误。

忙碌,并快乐着。

人都是懒惰的——这么说或许有点绝对了,但可以换种表述: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

但即使是懒惰的人,也会有全力以赴做事的时候。

当然不是在做逼不得已的事时——比如工作,赚钱养家,虽然这是逼不得已必须要做的事,但人们很难在工作的时候充满干劲,往往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偷懒就偷懒,能省事就省事。

但是,当从事的工作,预期会有丰厚的回报——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再懒惰的人,都会干劲十足。

换句话说,如果人们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不足,那仅仅是预期的回报不够罢了。

而像是参与到“Matrix”剧本的创作这种工作,每个编剧都热火朝天,主动加班加点。

他们都是业界的老油条了,以前很少会这么全情投入到一个剧本的创作中。

这种劲头,会让他们回想起自己制作第一个剧本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那种投身于伟大事业的战栗感和兴奋感。

之所以他们这么投入,一方面是海明威导演承诺的丰厚报酬,以及根据未来票房收入而给予的后继奖金。

更是因为,他们认同这“Matrix”将会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能够投身于这样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过程,简直是在帮助他们完成梦想。

而在将任务分派下去后,杜采歌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去挑选合适的演员。

他并没有局限于在大华国演员中挑选,他的新版“黑客帝国”会是一支“多国部队”。

原版的“黑客帝国”第一部,剧情是非常经典的好莱坞模式,并不复杂。

只是那些设定,那些细节,那些打斗场景吸引人。

真正故事的铺开,由一部“出色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电影”升华为“神作”,更多的是第二部、第三部的功劳。

第一部的剧情里,尼奥是一家电脑公司的程序员,这个时候他还完全盲目地生活在Matrix控制的思想世界里,对此没有意识。但是尼奥总感觉这个世界哪里不太对。

尼奥还是一名黑客,专门在暗网上探寻这个世界真相。一天暗网达人墨菲斯还有女神崔妮蒂找到尼奥,在一番经典对话后,尼奥才知道Matrix是一个虚拟的操作系统。

其实,Matrix就是人思想能够认识到的一切,可问题是身处其中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全貌,你必须脱离出来,才能真正理解真相。因此,墨菲斯给到尼奥两颗药丸。

选择红药丸,选择进入真实世界。

选择蓝药丸,则会忘记一切,回到虚拟世界。

主角当然吞下了红药丸。

认识到了“真实世界”——被AI机器人统治的末日世界,知道真相之后,再次回到Matrix的尼奥终于开始感受到了思想的解放。

在“先知”家里,他看到一个孩子用意念折弯了汤勺,因为在这里汤勺并不以实体的方式存在,而只是一个理念。

尼奥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此时的他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觉醒。

直到,墨菲斯为了救尼奥而被抓,尼奥终于理解墨菲斯的信念,执意营救墨菲斯,踏上觉醒之路。

此时的墨菲斯被Matrix的特工程序史密斯拷问。

在史密斯与墨菲斯的对话中,埋下了剧情的一个大伏笔,原来Matrix世界已经经历了很多个版本。

在营救墨菲斯的过程中,尼奥被史密斯杀死。

但是崔妮蒂一个充满爱的吻,让尼奥醒来。

醒来的尼奥,换了一种方式看世界,彻底从Matrix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的眼中已经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对象”了,而是万物背后的规律符号,他具备了重整Matrix信息流的能力,例如空手接子弹、空中扮超人……很快就把程序史密斯打成碎片。

这就是“黑客帝国”第一部的剧情。

杜采歌的新版,会保留这个大体框架,但是细节部分会全部改写。

比如,原版“黑客帝国”的故事是在美国发生的,但是杜采歌的新版里,场景会更加宏大,因为……因为杜采歌更有钱,经费更充足。

“尼奥”许清雅和她的小伙伴们将在金字塔下追逐,将在热带雨林里战斗,将在魔都的钢铁森林里与程序特工交手。

甚至主角的名字都不叫“尼奥”了。

尼奥是英文里的“The one”颠倒字母顺序,“尼奥”这个词就暗示着主角是救世主。

但杜采歌既然要在华语语境下改写剧本,当然这些细节都要改变。

许清雅将要饰演的角色(虽然她还没答应演出,但杜采歌有信心说服她),叫做“易维辛”。

维辛,维新。

代表着变革。

而她的姓氏“易”,其实也有内涵。

想想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周易”。

这个梗,在大华国文化辐射圈里的人就能看懂。

而原本崔妮蒂的角色,依然是女性角色。

但会是一个男性来扮演。

杜采歌属意的是李敏俊。

他既有一种阴柔美,又有飒爽之姿。

绝对比原版的凯瑞安莫斯更飒。

颜值也更能打。

这个角色的名字,暂命名为“尹洋”,熟悉大华文化的人通常也很快就能意会,这是“阴阳”的谐音。

周易和阴阳,那是绝配。

不过,在易维辛和尹洋之间将不再有爱情的元素,而只是好朋友。稍有一点基情和暧昧,但不会有公开的恋情。

爱情不是这部电影的主线。

用电影里易维辛的台词来说:“曾经我梦想,我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那是一个小女孩最朴实的梦想。但是现在,我自己被迫成为了那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会踏着七色云彩,身披金甲圣衣,拯救那些想要被拯救的人。”

有着这样的觉悟,易维辛在三部曲里都不会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