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反动派 第518章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昨天早晨曲同丰还占据绝对上风,逼迫吴佩孚后撤。

甚至直接喊出了拿下保定,活捉曹锟的口号。

但结果呢?

短短一天时间。

事情就是如此的戏弄人。短短一天时间不仅仅是曲同丰被抓,段祺瑞的两个师部队已经完全消失。而且这两个师都是段祺瑞手中的精锐,是此次进攻曹锟的主力部队。可是这两支部队根本就没怎么打仗,部队就散了,两个师就没了。

一天之内攻防转换。

吴佩孚现在是带着大军反击,而段祺瑞的几支部队只能是逃跑。消息传出,国内所有的势力都是大为震惊。特别是对于皖系军阀的震动最大。

张敬尧在长沙已经是坐卧不安。

段祺瑞是张敬尧最大的后台,其实不要说是直系将领,就是皖系很多将领都是看不上张敬尧的。张敬尧这个人勇则勇以,可是治军能力、打仗的实力都很差。张敬尧要不是段祺瑞一直支持他,以他天天打败仗的本事,怎么可能做到湖南督军的位置。

现在段祺瑞这根大树,突然有了危险,张敬尧怎么会不紧张。

“踏踏踏——”

“义父。”

“外面怎么样?”

“情况不是很好。很多人都听到了吴佩孚大胜的消息,听闻很多人都要和湘军联络,要驱逐……。”

张继忠没有说完。

但张敬尧听懂了。湖南这边的士绅,很早就开始了所谓的“驱张运动”,要驱逐张敬尧。可是只要段祺瑞的位置稳固,这些人算得了什么。

现在这个天下是有枪当王的年代,那些人甭管怎么呼吁又有什么用。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

段祺瑞的北京都有危险,湘军又开始躁动,张敬尧的湖南督军位置就立马变得非常危险。

“义父,还有一个消息。”

“什么?”

“就在刚刚得到的消息,说是奉军第二十七师和奉军第二十八师介入了徐树铮和曹瑛那边的战斗。”

“张作霖真他妈能找机会。”

张敬尧脸色大变。

现在段祺瑞一路兵马已经被吴佩孚所破,如果徐树铮那一路也失败,那么段祺瑞此次战争就要完全失败。京畿地区段祺瑞的大军就会彻底被击溃。其实之前徐树铮和曹瑛战斗,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上风。

可是日本突然介入,让曹瑛的部队后撤。曹瑛无奈之下部队后撤,却给了徐树铮机会。徐树铮立马抓住了曹瑛后撤时候留下的问题,突然出兵,把曹瑛的部队打的伤亡很大。曹瑛的部队无奈之下只能是不停的靠近天津,以此来抵消徐树铮部队的重武器火力。

越是靠近天津,徐树铮也不好使用大炮。毕竟天津有数不清楚的洋人,他们可是不会允许徐树铮使用大炮的。不过就算不用重武器,徐树铮依旧是占据上风。

但现在奉军两个师介入战争?

情况就完全不同。

在人数上,徐树铮就再也没有优势。

“义父,现在我们怎么办?”

“吴新田围剿何键情况如何?”

“不是很顺利。何键此人很是狡猾,在醴陵抵挡一会之后,立马就带部队后撤。醴陵那一带他很熟悉,而吴新田旅长却不熟悉那里。所以围剿情况不顺利。”

张继忠没有全说出来。

那就是醴陵那一带的湖南百姓,都非常讨厌张敬尧。因此一个个都暗地里支持何键部队,包括当地的大户人家。所以何键不缺钱、不缺吃喝,但吴新田的部队就不一样。

只能抢。

可是越抢东西,当地人就越讨厌吴新田。

死循环。

而且吴新田目前主要兵力都放在围剿何键部队上,其他地方的各种民团就活了过来。反正湘东局势已经是糜烂不堪。

“义父……”

看到张敬尧陷入沉思,张继忠叫了一下张敬尧。张敬尧抬头看了一下张继忠,小声的问道:“我让你收拾东西,你准备的如何了?”

“义父,你放心。重要的东西我都准备好了。义父,难道……”

“恩。”

张敬尧点头。

然后苦笑道:“在湖南的时候,我们得罪吴佩孚太严重。看现在的情况,吴佩孚很有可能要得势。吴佩孚这个人心胸可一点都不宽广,甚至还有一些小心眼。我们之间的仇他可都记得。别等他过来收拾我们,我们自己走。”

“可是义父,现在全国还在打仗,我们怎么走?”

张继忠非常担心。

怎么走?

要去哪里?

张敬尧可是湖南督军,扔下湖南自己就跑了。张敬尧这些年可是得罪过很多人,段祺瑞在位,张敬尧还是湖南督军的时候,自然不会害怕他们。那些人也不敢明目张胆对付张敬尧。

可是段祺瑞倒台,张敬尧跑了,那个时候仇家要找他麻烦,那就危险了。

“去上海,去租界。只要去了那里,谁也管不了我们。”

张敬尧都想好了。

就去租界。

中国那么多倒台的军阀,他们第一个选择都是去租界。有外国人保护,中国政府能耐我和。而且统治地方,搜刮那么多钱,跑到租界是最安全的。

“义父,可是这一路上一点都不安全。”

张继忠还是担心。

从湖南跑到上海,甭管是走陆路还是走长江,经过的地方都不安全。特别是带着这么多钱,不要说是沿线的土匪看了会眼红,就算是沿线的军阀看了也会眼红。

“你呀,就知道打打杀杀,哪里懂得这些东西。我早就想好了,就做长江轮船公司。那家公司有英国太古洋行的股份,可以挂英国国旗。我们就去岳阳,在那里包一艘长江轮船公司的船,多给点钱,挂上英国国旗。一路上谁敢拦截我们。”

“可……”

上一篇:首富杨飞

下一篇:重生于火红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