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反动派 第1283章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华人在南洋地区不仅富豪众多,而且很多人的生活在当地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们每年往国内家人的汇款,数量非常庞大。从今年中国银行那边的统计来看,今年到现在为止光是南洋地区往国内的汇款,就达到三千万美元,近亿元的资金。有利的支援了我国外汇储备,对于那些侨乡的发展更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好,先坐下吧。大家都听到了,谈谈大家的看法。”

520

“现在大家说说看法。”

“我先说。”

农业部部长张澜表情严肃道:“满清人口四亿的时候,他们粮食最高年产量达到过2600亿斤。去年我国总播种面积在18亿8400万亩左右,当中粮食播种面积在16.8亿亩左右,比例是89%。这里面说的粮食是指大稻、小麦、大豆、黍、玉米、高粱这些粮食作物。去年我国粮食产量是3200亿斤,相比起满清最高产量只增长了600亿斤。总理,我们的人口相比起那个时候增加了两亿人口,但粮食产量仅仅增加了六百亿斤。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人均粮食相比起那个时候反而是下降的。而且那个时候的满清粮食产量虽然历史最高,但人均粮食并不是最高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人均粮食远远比不上明清时期。”

那可是满清。

被人唾弃、唾骂的满清。可是目前我国的人均粮食反而比不上满清时期,而且这还不是满清最巅峰的康乾时期。

这怎么能让大家不生气。

没有人怀疑张澜的话。因为张澜是农业部部长出身,中国农业的数据就掌握在了农业部手中。就算对外口径不一致,但在今天这样的会议上却不会乱说。

在座的所有人都皱眉,张澜作为农业部部长更是如此。不过他还是解释道:“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是因为目前我们很多耕地都是新开荒的,或者是以前已经废弃的荒地重新收拾起来的。因此重新收拾耕地时间不长,亩产比正常耕地低了一些。等到这些耕地收拾好了,打理好了,亩产自然会上升。还有就是,目前我们农业部一直在鼓励北方农民种植玉米、番薯这些高产量的农作物。一旦大规模推广玉米、番薯这些高产量农作物,我们的亩产会进一步增加。我们农业部的预测,在1930年的时候,全国粮食产量最少会达到3500亿斤,比现在增加三百亿斤。”

简单解释了一下。

告诉大家现在粮食产量的情况。那些新开荒的耕地,以及以前被废弃重新收拾的耕地,亩产都不可能一下跟那些成熟的耕地一样。

不过张澜很快道:“可是今天看到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报告,我真的是非常惊慌。因为我国农业如果没有太大的进步,亩产是不会增加多少,就算增加也是有数的,不可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比起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太快了。”

“表老(张澜),你可不要发牢骚。”

段勋笑着打断了张澜的话。

然后道:“表老,人口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以现在的科学手段、组织手段,以及全国百姓的受教育水平,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按照我们的意愿随意控制人口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普及教育,以及法律的形式延后结婚时间这样的方式来控制人口大规模增长。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事情。因此相比起发牢骚,你还是要多想想,怎么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

计划生育?

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为了不让人口增加太快,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些政策。如进行大规模宣传,以及普及教育,提升了法定结婚年龄。目前的法定结婚年龄已经比之前提高了两岁,男人是二十周岁,女人是十八周岁。

而且从德国引进了避孕套工厂,开始推广使用避孕套。

不过这些举措只是刚刚开始,想要控制住目前大规模增长的人口数量,其实只有一定的效果。因此相比起控制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产量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恩。”

张澜点点头。

并没有生气。刚刚只是被人口数据吓到了,人口增长速度太快,让张澜这个农业部部长胆战心惊。

可是段勋说得对。

控制人口,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他是农业部部长,必须要在粮食产量上想办法。所以直接道:“总理,增加粮食产量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耕地面积,一个是增加亩产。”

“我先从耕地面积开始说起。按照我们农业部的统计,全国的耕地面积远远没有达到高峰。如果充分开发全国耕地,那么耕地面积应该可以达到24亿亩到25亿亩之间。而拓展耕地面积目前来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积极开荒,特别是东北、新疆、琼崖那些地方增加开荒,最少可以增加三亿亩的耕地。”

“另外一个办法是积极兴修水利,拓展出更多质量更好的耕地。我举一个例子,河南作为中原文明的发源地,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但这里的自古以来也是灾害频频,特别是水灾、蝗灾不断。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水利设施不行。如果河南有完善的水利设施,那么这里能够多出几千万亩,质量很高的耕地。而且一个完善的水利设施,也能够大大减少水灾、旱灾、蝗灾这些灾害。因此全国兴修水利,能够大大增加耕地提供。如果全国很多地方有完善的水利设施,那么能够多出几亿亩优良的耕地。”

在亩产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之前,增加耕地面积是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张澜顿了一下,先让大家消化一下。毕竟这说的都是农业上的事情。

张澜是天天跟农业数据打交道,但在座的这些人不一样。所以让他们消化一下,然后继续道:“看到今天人口数据,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式有多么严峻。增加粮食产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农业部申请,未来几年全国徭役全都分配给我们农业部指挥。好让我们农业部在全国范围之内大规模兴修水利,短时间之内完成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增加优良耕地的提供。实在是因为现在兴修水利的速度太慢,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且每次灾害到来,都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徭役。

不要以为满清没有了,成立了共和国家了,就没有徭役。民国成立之后,很多地方依旧是有徭役的。而段勋入主北京之后,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加。就更是延续了徭役。

中国人几千年来已经习惯了徭役,所以段勋只是延续原来的政策,下面的百姓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反正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只不过现在的徭役不像以前那样。

现在的徭役都是在自己住的周围干活。都是县政府组织,要么是修桥铺路,要么是兴修水利,甚至是建设县城都有。

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但基本上每年的徭役时间是一个月左右,有些少的只有二十天左右。而且现在政府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根本不是以前朝代能够相比的。因此别看徭役时间不长,但动员后的数量可远远超过以前。徭役,这可是免费的劳动力。除了给饭之外,不需要花费其他更多的东西。

所以政府所有部门都非常喜欢徭役。

谁不喜欢免费的劳动力。因此每次徭役时间到的时候,各个部门、下面的各个地方政府都在抢夺这些徭役人群。

现在张澜要求全国的徭役都听从农业部的命令,这让旁边的于右任立马不满意。道:“老张,你这样可不地道了。目前全国大部分县城的交通建设,都是靠着徭役,才能够铺开。如果是县政府出钱,猴年马月也不可能修筑足够的公路。这些年全国公路建设如火如荼,他们贡献很大。如果把他们都调走,服从农业部的指挥,那么地方公路怎么建设?”

这几年全国铁路公路建设发展很快。

从段勋入主北京的1920年开始算起,全国新建的公路超过了30万公里,达到了33万公里。当然现在的公路很多都是那些土路,和一百年前的那种沥青路、水泥路是不可相比的。但就算是土路,也是大大改变现在中国的交通情况。因为这些土路可以让马车、牛车通过,甚至很多土路卡车也能够通过,这就大大改善了现在的交通。而这些公路当中,除了政府工程之外,下面的那些公路大部分都是徭役建设。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出钱修筑的公路只有10万公里左右,剩下的20多万公里都是徭役修出来的道路。

可以这么说。

徭役是交通部建设交通最有利的补充,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交通建设很重要,但永远比不上吃饭重要。人只有吃饱饭才能够做其他事情。完善水利设施,这可是惠及子孙万代的事情。事情有轻重缓急,当然是先解决重要的问题。”

“有些时候所谓的粮荒,不是因为真的缺少粮食。而是因为粮食无法及时送到需要的地方,才会造成某些地方短期之内的粮食不足。因此我认为交通也很重要。”

“这不一样。”

作为使用徭役最多的两个部门,双方都在争夺这个免费的劳动力。毕竟中国人口这么多,每年从事徭役的人口近亿。

这么多人口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做到多少事情。

“表老(张澜)、任公(于右任),两位稍安勿躁。”

于右任和张澜都是脾气火爆的主。

而且都是学问很深,早期的革命党大佬。如果真在这里吵起来,那可是没完没了的。所以段勋制止了两个人的争论。

道:“表老、任公,这个问题我们专门组织一次会议讨论。你们双方都拿出具体的方案,觉得如何?”

“好。”

“可以。”

段勋制止了他们两个人的争论之后,对张澜道:“表老,你继续。”

“是。”

张澜瞪了一眼于右任,继续道:“关于增加耕地面积的问题我已经说了,接下来就说说亩产的问题。关于亩产,真要说起来,要说的东西太多,在这里也不合适。所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目前世界上增加亩产最好的办法。”

“第一就是,在合适的土壤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农作物和土壤是互相作用的,每一个土壤都有适合他生长的农作物。而在什么样的土壤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这是科学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农业专家。这方面我们的成绩还不错,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专业的农业大学、农业学院,甚至还有农业中专。每年从这些大学、大专、中专毕业的学生人数在三千人以上。而且入学人数一直在增加,五年之后我国一年的农业学校毕业生会超过万人。这些人会成为我国最好的农业专家。”

“第二就是,推广一些产量高的农作物。如玉米、番薯对于土地的要求不大,而且亩产也很高。只是他们和我国传统饮食习惯冲突,接受程度并不高,所以一直以来推广无力,播种面积有限。其实北方的土地,种植玉米、番薯可以大大提高亩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如番薯亩产能够达到一千斤,是现在很多农作物亩产的好几倍。因此我们农业部会积极的劝导我国北方农民种植玉米和甘薯,以此来提升粮食亩产。”

上一篇:首富杨飞

下一篇:重生于火红年代